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安徽产石蒜属植物三种酶同工酶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同工酶,首次分析了安徽产石蒜属6种植物十一个居群的过氧化物酶、酯酶、苹果酸脱氢酶三种酶同工酶,比较了居群间酶谱差异,并用数量分类方法,对酶谱资料进行了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表明:1、过氧化物酶、酯酶同工酶酶谱均显示出居群间的差异,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酶谱居群间共性很大。2、酶谱特征显示,三种酶系统在居群间或居群间的差异,但种间居群的酶谱差异明显大于种内居群的差  相似文献   

2.
安徽石蒜属4种植物核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孙叶根  郑艳  张定成  邵建章   《广西植物》1998,18(4):363-367
本文分析了安徽境内石蒜属LycorisHerb.4种植物的核型,并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它们的核型变异。结果表明,乳白石蒜L.albifoliaKoidz.的核型为2n=19=3m+7st+4t+5T,属3B型;中国石蒜L.chinensisTraub.为2n=16=6m+10T,属3B型;石蒜L.radiata(L’Her.)Herb.为2n=22=4st+18t,属4A型;换锦花L.sprengeriComes.exBaker.为2n=22=2st+20t,属4A型。以上各种植物均未发现随体和次缢痕,通过核型比较,可见同种不同居群间在染色体数和核型结构上均存在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石蒜属种间亲缘关系RAPD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采用RAPD标记构建了石蒜属Lycoris植物13个种的指纹图谱。从5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清晰且多态性高的41个引物,共产生了350条DNA片段,分子量在0.3-3.0kh之间,其中253条谱带具有遗传多态性,约占72.3%,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片段数为6.2条。采用TFPGA数据分析软件,计算Nei氏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建立了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石蒜属13个种明显聚为两大类,即具有单型核型结构(I型),染色体基数为x=11的5个物种:玫瑰石蒜L.rosea,红蓝石蒜.L.haywardii,稻草石蒜L.straminea,换锦花L.sprengeri和石蒜L.radiata聚为一类;具有两型核型结构(V型和I型)8个物种即江苏石蒜L.houdyshelii,乳白石蒜L.albiflora,中国石蒜L.chinensis,长筒石蒜L.longituba,安徽石蒜Lanhuiensis,夏水仙L.squmigera,短蕊石蒜L.caldwellii和忽地笑L.aurea聚为一类。其中玫瑰石蒜和红蓝石蒜的亲缘关系最近,石蒜和忽地笑的亲缘关系较远,与细胞学的研究结果相吻合。通过RAPD分析,对玫瑰石蒜,红蓝石蒜和稻草石蒜是否天然杂交起源以及乳白石蒜,稻草石蒜和江苏石蒜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菘蓝属植物的同工酶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了菘蓝属(Isatis L.)5种2变种1多倍体品种及1外类群种共计20个样本的酯酶同工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的酶谱差异,并运用数量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酶谱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20个样本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共有18条酶带,可分为慢带区(A区)、中带区(B区)和快带区(C区)3个区,其中A区的Rf0.09酶带为所有样本共有,而B区和C区不仅酶带数多,而且活性较强,并表现出很大差异。20个样本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酶谱有8条酶带,略有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个样本被明显分成10组,与形态性状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利用酶带的有无、酶带的活性差异以及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初步作出菘蓝属类群间亲缘关系的判定。  相似文献   

5.
石蒜属植物生物碱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蒜属为东亚特有属。该属植物富含生物碱,且此类次生代谢产物具有细胞毒、抗疟疾、抗病毒以及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等活性。本文概述了该属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化学结构、药理活性及其生源途径。  相似文献   

6.
石蒜属12种植物叶片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石蒜属(Lycoris Herb.)12种植物叶片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表明:(1)石蒜属植物叶片横切面的端部、中部及基部的轮廓基本呈浅“W”或“V”字型,有些种的表皮细胞上具有明显的尖刺状乳突;(2)石蒜属植物均为异面叶,叶肉组织有一定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但二者的厚度、叶肉中所占比例及栅栏组织的细胞层数在种间有一定的差异;(3)海绵组织发达、具有大而明显的薄壁细胞或细胞裂溶后形成空腔(分泌腔或气腔);(4)叶片中维管束数目大多为奇数,叶脉维管束鞘由薄壁细胞组成;(5)石蒜属植物横切面上叶缘的形状分为圆弧形和楔形两种类型。石蒜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具有许多相似特征;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种间差异,可为石蒜属槽物的种间关系和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中国石蒜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石蒜属LycorisHerb.11种植物花粉形态进行系统地研究,并对其中6种具有代表性植物花粉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该属植物花粉舟形或肾形;萌发孔为远极单槽;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外壁具网状纹饰;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外壁包括外壁-1和外壁-2两层,外壁-1是由半覆盖层、柱状层和基层组成,外壁-2很薄。根据花粉形态及其他器官特征,对本属植物分类地位也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8.
 对石蒜属( Lycoris Herb. ) 12 种植物叶片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表明: (1) 石蒜属植物叶片横切面的端部、中部及基部的轮廓基本呈浅“W”或“V”字型, 有些种的表皮细胞上具有明显的尖刺状乳突; ( 2)石蒜属植物均为异面叶, 叶肉组织有一定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 但二者的厚度、叶肉中所占比例及栅栏组织的细胞层数在种间有一定的差异; (3) 海绵组织发达、具有大而明显的薄壁细胞或细胞裂溶后形成空腔(分泌腔或气腔); (4) 叶片中维管束数目大多为奇数, 叶脉维管束鞘由薄壁细胞组成; (5) 石蒜属植物横切面上叶缘的形状分为圆弧形和楔形两种类型。石蒜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具有许多相似特征;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种间差异, 可为石蒜属植物的种间关系和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甘薯属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23份甘薯属不同倍性材料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初步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数目与材料倍性无明显相关性;二倍体或四倍体野生种的种间酶谱差异显著;六倍体野生种不同株系间以及六倍体栽培种甘薯的不同品种间酶谱差异较小;但栽培种甘薯与六倍体野生种I.trifida(6x)、四倍体野生种I.littoralis(4x)以及二倍体野生种I.trifida(2x)的酶谱有4条明显共同标记带,表明其间有一定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石蒜属植物生物碱研究概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论述了石蒜属植物生物碱研究进展.总结石蒜属植物生物碱的种类、药理作用以及分离纯化方法,并对石蒜属植物生物碱的近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不同色斑型异色瓢虫的同工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思宇  迟德富  李鹤  宇佳 《昆虫知识》2008,45(3):426-43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型电泳技术,对15种不同色斑型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的酯酶同工酶(EST)、过氧化氢同工酶(CAT)、淀粉酶(α-AMY)和苹果酸脱氢酶(MDH)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5份材料共获得25个同工酶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0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0%;根据酶带结果,利用NTSYSpc2·10e软件进行Jaccard相似系数分析,15种不同色斑型异色瓢虫遗传相似度为0·44~0·96,平均遗传距离为0·42;通过UPGMA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65处,15份瓢虫材料分为2大类群;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显现变种、拟月斑变型和眼斑变型3种斑型瓢虫是异色瓢虫遗传变异的主线。  相似文献   

12.
应用数量分类学方法对中国原产石蒜属13种2变种的35个性状进行Q、R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国产石蒜属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并对分类性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Q型聚类可分为2个大类和8小类,安徽石蒜与长筒石蒜的亲缘关系很近,认为将其作为长筒石蒜的变种更为合适,同时支持玫瑰石蒜、红蓝石蒜、乳白石蒜、江苏石蒜、稻草石蒜的杂交起源观点。R型聚类可分为7个组;经主成分分析,35个性状可综合为5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82.55%,根据这5个主成分与性状间的相关性,选出影响比较大的16个性状,其中鳞茎形状、花被片宽和雄蕊长/花被片长的比值最为重要,可作为大类群划分的依据,而花被片是否具条纹、花丝颜色、花色、花葶粗、幼叶尖端及边缘颜色、种子有无等可作为物种划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换锦花C-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传良  周坚 《生物学杂志》2004,21(2):18-19,37
对换锦花C-带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其染色体2n=22,带纹主要以着丝点带为主。还讨论了染色体C-带在研究石蒜属植物核型演化及多倍体起源中可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HPLC图谱进行石蒜属种间关系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菊红  彭峰  冯煦  孙视  何树兰  夏冰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195-220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石蒜属及其近缘植物中国水仙共17份样品的生物碱进行检测,以各样品生物碱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为变量,采用SPSS12.0中的Q型聚类法,得到树形图。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7份样品聚成3类:第Ⅰ类包括长筒石蒜、安徽石蒜、鹿葱、换锦花、中国石蒜、香石蒜、乳白石蒜、红蓝石蒜8个种;第Ⅱ类由石蒜、稻草石蒜、江苏石蒜、忽地笑、玫瑰石蒜、矮小石蒜组成;中国水仙单独成第Ⅲ类。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并支持鹿葱、玫瑰石蒜、安徽石蒜杂交起源的观点。外形相似的忽地笑与中国石蒜,矮小石蒜与石蒜HPLC图谱明显有别,表现出较远化学亲缘关系。表明HPLC化学图谱可用于石蒜属及其近缘植物中国水仙的分类和鉴别研究,并为石蒜属植物指纹图谱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石蒜属植物分支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邓传良  周坚 《植物研究》2005,25(4):393-399
基于37个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及解剖学性状之外的28个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分别对石蒜属进行分支系统学分析,试图建立石蒜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PAUP*软件分别构建了最大简约树(MP),所得树的拓扑结构是一致的。同时,基于解剖学9个性状,对石蒜、换锦花、忽地笑、江苏石蒜、长筒石蒜、乳白石蒜、夏水仙、红兰石蒜、安徽石蒜、短蕊石蒜、中国石蒜11个种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其结果也是支持上述系统发育树的。系统发育树结构结果表明,石蒜属16种明显聚为两大类:石蒜、玫瑰石蒜、稻草石蒜和江苏石蒜;广西石蒜、红兰石蒜、换锦花、香石蒜、夏水仙、长筒石蒜、安徽石蒜、中国石蒜、忽地笑、乳白石蒜、短蕊石蒜和陕西石蒜。除换锦花、红兰石蒜及江苏石蒜系统发育位置不同之外,大类群的划分与RAPD指纹图谱基本一致。类群一均属于石蒜亚属(Lycoris亚属)。类群二又可以聚为两小类:广西石蒜、红兰石蒜、换锦花、香石蒜、夏水仙归为一类;长筒石蒜、安徽石蒜、中国石蒜、忽地笑、乳白石蒜、短蕊石蒜和陕西石蒜归为一类。前一子类群除广西石蒜外,都属于整齐花亚属(Symman thus亚属)。后一子类群除长筒石蒜与安徽石蒜外,均属于石蒜亚属(Lycoris亚属)。因此,花冠整齐与否是一个重要的分类特征,但作为石蒜属植物亚属的划分依据,没有得到本研究支持。而在本文中,雄蕊与花被片的位置关系可以作为大分类群划分依据,能否依此来对石蒜属植物亚属进行划分,仍需探讨。另外研究表明叶微形态特征在研究种间亲缘关系时,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在种间亲缘关系鉴定时,出叶期不应成为重要的依据。同时研究还表明中国石蒜与忽地笑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学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菜蝽属4个种昆虫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丽  齐宝瑛 《昆虫知识》2005,42(3):278-283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型电泳技术,对内蒙古地区菜蝽属EurydemaLaporte横纹菜蝽E .gebleriKolenati、新疆菜蝽E .maracandicumOshanin、巴楚菜蝽E .wilkinsiDistant、菜蝽E .dominulus(Scopoli)4个种的酯酶(EST)同工酶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菜蝽属4个种的EST同工酶谱带清晰、多态性强、稳定性好,且显示出各自种的特征酶谱,可作为菜蝽属昆虫系统分类学研究的重要分类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内蒙古地区菜蝽属昆虫包含了4个独立的种。聚类图也清晰直观地反映了4种菜蝽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即(((横纹菜蝽,巴楚菜蝽)新疆菜蝽)菜蝽)。  相似文献   

17.
三种黄花石蒜植物的花粉形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三种开黄花的石蒜属(Lycoris Herb.)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三种植物花粉均为两侧对称,赤道面观呈舟形或肾形,极面观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萌发孔类型为远极单槽,槽长几达两端;三种植物花粉外壁具网状纹饰,且在网眼底壁及网脊多附有小乳突.通过花粉特征及其他性状的比较研究,对三种黄花石蒜植物的分类鉴定和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Variation in isozyme patterns from ten populations of the Korean endemic Lycoris species was us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L. flavescens originated from natural hybridization between diploid L. chinensis and L. sanguinea var. koreana. Lycoris sanguinea var. koreana shows fixed heterozygosity at four of nine loci assayed, suggesting that this species is an allotetraploid instead of a diploid. Electrophoretic data suggest that Lycoris flavescens is an allotriploid species derived from the hybridization between diploid L. chinensis and tetraploid L. sanguinea var. koreana. The patterns of allelic distribution in populations of L. flavescens suggest multiple origins of the allotriploid. Within the L. flavescens complex, our isozyme data support the recognition of two taxa, L. flavescens and a recently recognized species, L. uydoensis. Received August 28, 2000 Accepted December 27, 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