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5.
苄基异喹啉类化合物拮抗钙调素(CaM)并抑制依赖CaM的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CaM-PDE)的活力;用荧光测定法可检测它们与钙调素的相互作用。 Ca~(2+)存在下蝙蝙葛碱(D_1)及其衍生物(D_(14))在激发波长340nm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463和455nm,结合CaM后荧光量子产率增加两倍多。它们同CaM的结合均依赖于Ca~(2+)。 本文制备的丹磺酰基CaM(D-CaM)结合Ca~(2+)后荧光最大发射峰值兰移(518→508nm),荧光强度增加22%。在Ca~(2+)存在下小檗胺衍生物E_6能与CaM结合并淬灭Ca~(2+)-D-CaM荧光。 单苄基异喹啉类化合物86040、86045能淬灭CaM的酪氨酸残基的特征荧光。 实验表明,CaM结合D_(14)、E_6、86040和86045的kd值分别为1.3、1.8、9.5和15.7μmol/L,所观察的化合物与CaM的亲和力的大小与它们拮抗CaM,抑制CaM-PDE的酶活力相对应。 相似文献
6.
全球紫堇属Corydalis约400余种,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和非洲南部地区。在我国,该属多种物种作为民间用药具有上千年历史。紫堇属植物富含异喹啉生物碱,对该类成分通常以回流、超声加热、湿法超微粉碎法和酶解辅助技术等方法提取,并使用溶剂分离法、硅胶柱色谱法、反向填料柱色谱法、HPLC法、离子交换树脂法、高效逆流色谱法和活性引导技术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法。紫堇属生物碱有效部位或单体成分都具有较强药理活性,现代药理学表明,该属所含生物碱类成分对心脑血管、抗肿瘤、镇痛、消炎、保肝和抗血小板凝集等均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本文对已报道的紫堇属植物生物碱类成分的结构类型、特征、药理作用以及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行综述,为植物药用化学成分富集和安全用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讨论了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的生源和进化趋势,化学结构类型的分布规律,植物来源,药理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性。研究表明:苄基异喹啉生物碱主要存在于较原始的木兰亚纲植物群中,阿朴菲型、双苄基异喹啉型、原小檗碱型为普遍存在的结构类型。由于按生源路线产生的不同结构类型在植物中呈现有规律的分布,因此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可作为很好的分类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苄基异喹啉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拮抗钙调素的活性,测定这类化合物HPLC参数LogK'作为疏水参数与抑制钙调素的活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活性随化合物亲脂性的增大而升高,二者较符合抛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从祁连山老虎沟不同海拔位点的15种植物根际土中培养得到78株特异表型放线菌,并结合菌体形态、生理代谢特征、抗菌活性及16S rDNA序列对其生理及系统发育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分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p.)(73株)、诺卡氏菌属(Nocardia spp.)(4株),另有1株与GenBank中同源性最高的菌株Micromonospora saelicesensis相似性达92%,为1潜在新种。链霉菌属为主要类群,占分离菌株的93.6%,该属菌株在5个海拔位点的15种植物根际土中均有分布,但存在海拔位点、植物种类的差异性和特异性;诺卡氏菌属的菌株仅见于海拔2200 m的猪毛菜、海拔2800 m的钉柱萎陵菜和3800 m处的甘肃蚤缀根际土中;1潜在新种分离自海拔2200 m处的沙生针茅根际土。次级代谢物产生和拮抗性筛选研究结果表明:H2O2酶、脂酶2(Tween-40)、脲酶、蛋白酶、脂酶3(Tween-80)、淀粉酶、H2S、脂酶1(Tween-20)、可溶性色素及有机酸这10类次级代谢物产生菌分别占供试菌株的89.7%、82.1%、70.5%、62.8%、53.8%、52.6%、48.7%、44.9%、32.1%和17.9%,其中,淀粉酶、脂酶1、色素和有机酸仅由链霉菌产生;有29株放线菌对参试人类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占供试菌株的37.2%,分布于5个海拔位点的12种植物根际土,其中,从药用植物甘肃黄芪和四裂红景天根际土中分离到的抗性菌株占拮抗性放线菌总数的60%。研究表明,高山地区植物根际土放线菌资源丰富,菌株生理功能多样,是新放线菌种和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资源库。 相似文献
13.
Current views on pectin substanc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u. S. Ovodov 《Russian Journal of Bioorganic Chemistry》2009,35(3):269-284
This review concerns pectin substances, the most complex class of plant polysaccharides. For the most part, the data reported after 1998 are presented; the references to earlier works are made only in the historical aspect. New data on the structure of pectin substances, their physiological activity, their role in plants, and their valuable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surveyed. 相似文献
14.
蓝藻经短期高温处理后,其固氮活性显著下降,但在合宜条件下,这种受伤害的固氮活性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光下不仅比暗中恢复快,而且活性也高得多。光合抑制剂和外源碳水化合物分别减缓和促进受高温伤害的蓝藻固氮活性恢复。在光、暗和供给外源碳水化合物的条件下,厌氧(氩和氮中)对受高温伤害的蓝藻固氮活性恢复不利。与正常蓝藻有异的是,H_2,CO_2及H_2与O_2,CO_2与N_2的加合都阻碍受高温伤害的蓝藻固氮活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光化学反应的臭氧前体增加,全球植物受对流层臭氧(O3)胁迫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臭氧污染被认为是造成东欧、西欧和整个美国的大片森林衰退和枯死的主要原因。臭氧胁迫严重影响植物叶片对光能的利用,通过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导致其光合速率的降低,影响光合产物的产量。臭氧对植物的影响与植物体内代谢物质的积聚量紧密联系。臭氧胁迫引发植物的各种防御保护机制,刺激抗氧化系统,影响膜系统,改变其体内碳和矿质养分的吸收并引起它们的重新分配,诱导其基因表达的深层变化。为了适应臭氧胁迫环境,植物通过生理生化机制的调节来保证其生命活动。如细胞通过调节渗透物质的含量来保持渗透势的平衡;细胞内各种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以清除自由基,避免或者减轻细胞受到伤害;改变代谢途径以保持能量储备和降低代谢速率。可见,生态环境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影响。这个观点将在臭氧胁迫对植物生理的影响中得到证实,也是生物进化论的另一种证据。综述了臭氧对光合生理、呼吸代谢、抗氧化系统、膜系统、矿质养分的吸收和分配与分子生理等主要生理功能的影响,并提出臭氧胁迫对植物生理影响的今后研究方向与未来研究热点是:(1)加强在植物个体和群落水平上臭氧胁迫对植物生理影响的研究;(2)臭氧影响下植物的基因调控和相关信号传递网络系统的机理;(3)通过分子标记、基因图谱、基因组学和转基因技术等方法研究选育适应臭氧胁迫环境的植物;(4)尽可能在接近自然条件的环境中开展研究;(5)臭氧胁迫对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及其树种主要生理功能影响的研究;(6)建立模型评估臭氧对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位居全国第六。本研究依据植物志、植物图鉴、保护区植物名录、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 并结合标本数据和中国植物图像库的图片, 以及作者的野外调查, 编制了广东省高等植物多样性名录和县市级分布数据集。本数据集的每一条记录即为一个分类群在某个具体县市级的分布。截至2023年7月, 本数据集收录广东省高等植物72,279条分布记录, 共计374科2,284属8,106种(含种下等级)。广东省本土野生高等植物350科1,828属6,864种, 其中苔藓植物(包括角苔类、苔类和藓类) 96科272属865种,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36科123属642种, 裸子植物7科17属35种, 被子植物211科1,416属5,322种, 有17种为广东省新分布种。种数最多的前10科依次是禾本科、豆科、兰科、莎草科、茜草科、唇形科、菊科、蔷薇科、樟科和苦苣苔科。本数据集也收录了广东省入侵植物58科204属323种、归化植物62科206属257种, 以及常见栽培植物129科441属662种。另外, 本研究还提供了一个广东省高等植物分布存疑或排除的物种名单, 共182科545属905种, 供后续进一步研究。本文数据将为《广东植物志》第二版的编撰提供基础资料和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17.
João Paulo Rodrigues Martins Luiz Carlos de Almeida Rodrigues Lorenzo Toscano Conde Andreia Barcelos Passos Lima Gontijo Antelmo Ralph Falqueto 《Plant biosystems》2020,154(1):87-99
AbstractUnder in vitro culture conditions, plants may present physiological and anatomical disorders, which can interfere negatively after ex vitro transfer. 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sucrose supply on the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Vriesea imperialis. Plants previously grown in vitro were transferred to culture medium containing 0, 15, 30 or 45?g L?1 sucrose. Three different culture container sealing systems were tested: lids with a green filter (81.35 gas exchanges per day), yellow filter (13.09 gas exchanges per day) or lids with a yellow filter covered with three layers of transparent polyvinylchloride (PVC) film (blocking fluent gas exchange). Sucrose concentrations influenced thickness, lignin and suberin deposition of exodermis cell wall. The modifications verified in leaves, such as higher density of stomata and trichome scales, showed that sucrose can induce osmotic stress in the plants. Photomixotrophic conditions, using containers with intermediate rate of gas exchange (yellow filter) and with 15–30?g L?1 sucrose, produced an improvement in the growth traits and did not induce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disturbances.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氧化氮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活性分子,它对植物的种子萌发、生长发育、气孔运动、呼吸作用以及抗逆反应等生理过程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与植物激素存在密切关系。现对一氧化氮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植物凝集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有研究表明,植物种子中的凝集素是植物体内的储存蛋白;扁豆和稻胚凝集素对胚胎的分裂和分化有促进作用;在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共生作用中,凝集素起着高度专一的识别作用;麦胚凝集素在种胚萌发时,起着抗真菌的作用;体外实验也证明凝集素对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的发育有阻碍作用;还发现植物凝集素具有酶的活性和酶抑制剂的作用,从而调节植物体的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