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丽娟  韩琦 《化石》2016,(4):34-35
正1879年"Ordovician"一词由英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C.Lapworth)提出,1960年在第21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得到正式认可。"Ordovices"原为北威尔士古民族,此民族居住的地区奥陶纪地层发育较好,因此得名。1931年,翁文灏撰文指出我国将"Ordovician period"译作"奥陶纪"始自《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1916),对此,王光旭已有讨论。笔者根据新发现的资料,试图  相似文献   

2.
正达尔文带着《圣经》及对其的虔诚登上了贝格尔号,他那正统的基督徒形象最初常常招致水手们的取笑。但这样的情形随着航程一站又一站的延续在逐渐地改变。改变源于他随身携带的另一本书——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第一卷,书是行前亨斯罗作为礼物送给他的。海上的航行漫长乏味,达尔文还倍遭晕船的折磨。《地质学原理》成了他忘却痛苦的最佳良药,因为书中描绘的"沧海桑田"给他打开了一个审视世界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刊物《Palaeoworld》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自2006年开始由世界著名出版社Elsevier出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从2013年起《Palaeoworld》正式成为SCI刊物,被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收录(SCI-Expanded)。《Palaeoworld》主要发表以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为主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面向广大地球科学工作者以及对演化生物学、历史地质学等感兴趣的专家和学生。发表文章主要包括以下领域:  相似文献   

4.
古生物学家与新突变论吴根耀19世纪初,以居维叶为首的古生物学家以大量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地球表面曾发生过多次生物灭绝和重大变革。1830年,莱伊尔出版《地质学原理》第一卷,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地球观。1832年,威廉·惠韦勒在评论《地质学原理》第二卷时,使...  相似文献   

5.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由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杨钟健、裴文中等人奠定了古生物学的基础,这是人所周知的;但在我国出现的第一本系统介绍化石知识的著作——《地学浅释》,却很少为人所知了。1873年中国杰出的数学家华蘅芳与美国玛高温一起翻译了著名的英国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学原理》,当时译本叫《地学浅释》  相似文献   

6.
高星  杨海峰 《化石》2008,(2):2-5
翁文灏先生(1889—1971)是中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地质学家,我国近代科学事业的重要倡导者、组织者。他领导了中国地质调查所和早期地质学会,培育出我国第一代地质工作者;创建了新生代、地震、土壤、燃料等研究室;在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沉积学、地层古生物学、山志学、地图学等方面皆有重要建树;在古人类学、考古学等领域也做过开拓性的工作,尤其在建国初期归国“闲赋”期间,阅读、撰写了大量古人类研究论文,展示了渊博深厚的学术底蕴,  相似文献   

7.
正自2017年开始策划"地质微生物学专刊"以来,《微生物学报》已成功出版了3期,分别是2018年第4期、2019年第6期与2020年第6期。共发表文章54篇,得到了地质微生物学专家的关注和好评。为系统介绍该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扩大地质微生物学的影响、促进地质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微生物学报》专门组织了本期"地质微生物学"专刊。  相似文献   

8.
李捷(1894年4月29日-1977年1月30日),河北成安县人。我国著名的区域地质学家、矿产地质及水文地质学家;周口店遗址大规模系统发掘的最早的中方负责人;地质学会创立会员之一:中国第一批地质学家之一。李捷先生对中国东部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有很大成绩,他在我国许多省份做过很多开创性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9月11日,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所在地王家沟被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化石村",这是继自贡土柱村后四川省的第二个"化石村"(川中地区第一个)。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丽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邓涛,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姚建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栋,《化石》杂志主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  相似文献   

10.
黄汲清(1 90 4 - 1 995 )地质学家。四川仁寿县人。1 92 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 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UniversityofNenchatel)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黄汲清是中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毕生倾力于中国的地质事业,其科学活动涉及地球科学的众多领域,尤其在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地层学、区域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等方面功绩卓著。2 0世纪2 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他对秦岭、四川、云南和贵州的开拓性考察和研究后撰写的专著《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奠定了中国二…  相似文献   

11.
<正> 《杨钟健文集》由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郁文、地学部委员尹赞勋、裴文中、周明镇等和有关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主持书稿的编审工作,不久,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杨钟健教授虽然对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以及诗词都是造诣颇深的,但他主要是把以古脊椎动物学为主的地质、古生物研究,当作不朽的事业,而倾注了毕生精力的;实际上他创立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对中国和世界古生物学都作出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教授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地质学大师。他主要以大地构造学家而著称于世。然而,他的成就遍及地质科学很多领域,尤其是他早期,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方面曾做出了卓越贡献。茅庐初出试锋芒西山地层谱新章黄汲清1924年由天津北洋大学预科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他在名师王烈、葛利普、李四光等教授精心培养下,刻苦用功,成绩优秀。1927年他23岁,上大学三年级时写出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北京西山的寒武纪奥陶纪层》,发表在  相似文献   

13.
正《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植物学会主办。《西北植物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科核心期刊。近年来,先后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至三届中国"百强报刊",教育部第四、五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科技部第一至五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于2016年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2~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陕西省第一至六届精品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14.
正《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植物学会主办。《西北植物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科核心期刊。近年来,先后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至三届中国"百强报刊",教育部第四、五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科技部第一至五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于2016年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2~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陕西省第一至六届精品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15.
正《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植物学会主办。《西北植物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科核心期刊。近年来,先后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至三届中国"百强报刊",教育部第四、五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科技部第一至五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于2016年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2~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陕西省第一至六届精品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16.
正《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植物学会主办。《西北植物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科核心期刊。近年来,先后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至三届中国"百强报刊",教育部第四、五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科技部第一至五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于2016年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2~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陕西省第一至六届精品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17.
正《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植物学会主办。《西北植物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科核心期刊。近年来,先后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至三届中国"百强报刊",教育部第四、五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科技部第一至五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于2016年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2~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陕西省第一至六届精品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18.
正《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植物学会主办。《西北植物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科核心期刊。近年来,先后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至三届中国"百强报刊",教育部第四、五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科技部第一至五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于2016年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2~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陕西省第一至六届精品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区域地质地貌与洞穴研究室在天坑研究方面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人才队伍,目前天坑调查研究团队共有7人。其中,地质学博士有4人(含外籍博士1人),生态学博士有1人。天坑研究团队创始人朱学稳先生2001年首次提出,将天坑从大型漏斗中分离出来,作为喀斯特地貌学中的新成员——"喀斯特天坑",并建议在国际上使用拼音词"Tiankeng"。2003年,本团队出版了  相似文献   

20.
正《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植物学会主办。《西北植物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科核心期刊。近年来,先后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至三届中国"百强报刊",教育部第四、五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科技部第一至五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于2016年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2~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陕西省第一至六届精品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