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庆溥 《化石》2023,(3):44-46
<正>萨拉乌苏遗址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发现最早的具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1922-1923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发现并发掘了萨拉乌苏遗址,出土了约200件旧石器,并发现了一件人类牙齿化石,它是20世纪20年代“亚洲迄今已知的第一件旧石器时代人类遗骸”的始现之地,这一古人类学领域开天辟地的发现,揭开了在当时欧洲人视角中的遥远而神秘的亚洲——人类起源的序幕,从而吸引着一个世纪以来众多中外地质地理和考古学家陆续涉足该地开展考察与探索,也遂将“萨拉乌苏”一名广传博引,历经百年不衰,在国内外享以盛名。  相似文献   

2.
《生物磁学》2010,(4):I0004-I0004
北京时间1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犹他大学科学家近期研究发现,大约120万年当人类祖先开始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等地繁衍时,总共大约只有18500人拥有繁殖能力,至多不超过26000人。因此,他们也成为当时的较小种群。属于濒危物种之一。人类祖先的这种濒危状态甚至一直持续了大约100万年。研究成果1月19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相似文献   

3.
刘武  周蜜  邢松 《人类学学报》2018,37(2):159-175
欧洲与亚洲古人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演化研究的关注点。基于对化石形态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在更新世中、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并提供了支持基因交流的系列形态证据,但古人类学界对其中一些形态特征的人群属性、功能意义及形成机制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采用釉质外表观察和CT扫描方法对卡氏尖在98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化石的出现和表现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与非洲和欧洲古人类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发现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具有较高的出现率(27.6%-62.5%)和多种形态表现。此外,在多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发现两个通常只出现在在黑猩猩和非洲早期人类的原始卡氏尖表现:齿带-原尖脊和齿冠舌侧横行沟及屋檐状结构。基于这些发现,作者支持卡氏尖是从猿类,经过不同演化阶段的古人类,一直延续到现代人的一个古老特征的观点。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特点提示出现在中国古人类的卡氏尖更有可能是古老原始特征的残余。本研究显示,卡氏尖在中国与欧洲古人类都具有较高出现率,而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程度较同时期欧洲古人类更为显著。因此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可信证据支持卡氏尖是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基因交流的造成化石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吴汝康 《人类学学报》1989,8(4):293-300
中国发现了大量古猿化石,其中的禄丰古猿可能是接近于非洲大猿和人科成员的共同祖先的类型;巨猿更可能是一种绝灭的猿类的旁枝。 人类发展的主要阶段在中国都有代表的化石。 直立人最早起源于非洲,大约在距今100万年左右进入亚洲的论点,目前有较多的证据。 中国发现的人类化石,从直立人到现代人,有着明显的形态上的连续性,支持现代人的多地区起源说。 中国人类化石与周围地区的人群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传统、起源与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远古人类使用的打制石器,一般地说,在发展过程中是从大变小的;特别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起,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出现了被称为“细石器”的细小石器。细石器在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许多地方都发现过。在欧洲发现的以“阿齐尔-塔德努瓦文化期(Azilian-Tardenoisian)为代表,石器的特征主要是器型为几何形——斜方形、不等边三角形和新月形等。当时的考古学家相信,这一文化盛行于旧石器时代结束和新石器时代开始阶段,从而把这一文化时代称为“中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6.
TYR基因外显子1的序列变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韩洪金  吴桂生  史宪伟  张亚平 《遗传》2005,27(5):719-723
为了分析家猪与野猪的遗传多样性及起源,测定了来自12个中国地方家猪品种、3个欧洲引进猪品种以及8个中国野猪和2个越南野猪共36个个体的酪氨酸酶基因(TYR)外显子1的序列,共检出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且这6个位点的变异均为同义突变,根据这些变异可将酪氨酸酶基因DNA序列归结为4种单倍型。结合已发表的数据,构建了简约中介网络图。 在网络图中,单倍型TYR*2主要为欧洲家猪与欧洲野猪和三条亚洲家猪染色体。大部分亚洲家猪和野猪共享单倍型TYR*1,表明这是一个亚洲类型的单倍型;同时也有部分欧洲家猪与野猪携带这一单倍型。 而单倍型TYR*3和TYR*4为本研究检测到的稀有单倍型,这两种单倍型主要由中国家猪与亚洲野猪组成。这种网络图结构支持家猪的欧洲和亚洲独立起源学说,同时也表明相当部分的欧洲家猪品种受到亚洲猪的基因渗透,而少量中国家猪和日本野猪也受到了欧洲猪的基因渗透。  相似文献   

7.
SVC亚洲株在中国的分离及其和欧洲分离株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在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我国首次分离到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并且确认为亚洲株。本文从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形态学特性方面对欧洲的SVCV参考株(SVCV-10/3)和在中国分离到的SVCV亚洲株(SVCV-741)进行比较,以期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二者的主要不同点是:1.在我国分离到的SVCV株对热的稳定性比欧洲参考株高,这一点在进化和生物学上的意义值得注意;2.SVCV能导致欧洲的鲤鱼大量死亡,但却没有发现中国的SVCV分离株导致大量死亡的例子。此外在病毒对不同细胞系的敏感性研究时,发现SVCV无论是在中国分离到的亚洲株还是欧洲的参考株,在草鱼卵巢细胞(Ova-ry of grass carp,CO)中出现CPE比OIE诊断手册中提供的敏感细胞胖头鱼肌肉细胞(Fathead minnow FHM)和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EPC)中快,而且增殖的滴度高,可以作为研究SVCV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8.
20 0 0年 5月 1 2日至 1 5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该院举行题为“人类起源和环境”的科学讨论会。会议涉及非洲、亚洲、欧洲人类发展早期的人类化石、旧石器文化、地质学、古生物学、大气候和环境方面的最新学术成果和综合研究。受邀参加会议作报告的学者多数来自美国 ,欧洲 3人、南非 2人、中国和澳洲各 1人。在会议的第一天下午还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举行了面向群众的报告会。“人类起源和环境”学术讨论会在瑞典举行@童迅  相似文献   

9.
冯明亮  黄慧  沈彤  张晰  印彪  杨建豪  刘达庄 《遗传》2008,30(7):838-842
依据血小板同种抗原5个系统的遗传多态性,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 对1 000名中国汉族无关献血者HPA-1~3, 5和15系统进行基因分型, 计算基因频率。使用DISPAN软件及PHYLIP软件计算不同群体间遗传距离并绘制系统树。系统树显示, 亚洲人群先与欧洲人群相聚, 之后再与非洲人群相聚, 非洲人群位于系统发生树的最顶部; 印度人群处于亚洲人群与欧洲人群之间; 南美洲巴西白人与欧洲人群聚在一起; 大洋洲的波利尼西亚人与亚洲人群聚在一起。此研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人类“非洲起源说”, 印证亚洲人群由南亚向东南亚再向东亚迁徙的路线, 并推断出欧洲人群由南欧向北欧、西欧迁徙的线路。HPA能有效估算不同人群间遗传距离, 分析人类迁徙过程, HPA可作为遗传标记应用于人类进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银运  刘武  张罗 《人类学学报》2004,23(3):187-195
根据南京直立人1号头骨有高耸的鼻梁,有人认为南京直立人有西方血统。但学术界对欧洲人类的基因流进入中国境内的时间似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对非洲、欧洲和亚洲的远古人类的鼻骨作了观察。结果表明,在距今约20万年至180万年前期间,非洲尚未有高耸鼻梁的远古人类的化石证据;距今20万年前的欧洲也无高耸鼻梁的远古人类的化石证据。南京直立人生存的年代无论是距今58—62万年或是距今33—50万年,当时的欧洲、非洲和西亚都未出现高耸鼻梁的远古人类;南京直立人的高耸鼻梁未必意味着“西方血统”。高耸的鼻梁,从其形成历史来看,有可能类似于同功特征。具有这一形态特征的东方人群与西方人群可以是血缘上并不一定相近但在各自谱系上都有过对某种气候的适应历史。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的较完整的花鳅 Cobitis 化石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花鳅属是花鳅亚科(Cobitinae)中较进步的鱼类,广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已知化石则产自欧洲和亚洲的第三系.长胸鳍花鳅 Cobitis longipectoralis sp. nov. 的发现为探讨鳅科起源及其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封面说明     
《化石》1984,(1)
本期封面上,栖息在葡萄藤间显得十分优闲自在的是园睡鼠。它们分布于欧洲、中亚和北非。睡鼠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仅有两种:即我国新疆的林睡鼠和日本的日本睡鼠。亚洲过去一直未发现过睡鼠化石,近年在我国內蒙古、江苏新第三纪地层中发现了两种睡鼠化石。  相似文献   

13.
王谦  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2020,39(4):727-732
“全球健康史项目”探导新石器时期以来人类的疾病史,以前所未有的大数据研究方式回顾近代人类的历史,来衡量人类的生活质量和人类在充满挑战的生活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我们于2018年5月启动了全球健康史项目亚洲模块,将这个起源于美洲和欧洲的宏伟的项目扩展到亚洲。在全球健康史项目中纳入亚洲数据,不仅可以从进化的角度丰富近代人类演化历史上的第一手骨骼和口腔健康状况,还可以为健康政策制定的视野提供历史性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弯刀藓属Dichelyma Myrin为水藓科Fontinalaceae中的一个属,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东北部。网齿弯刀藓Dichelyma falcatum(Hedw.)Myrin在新疆的发现,不仅为中国增加了一个苔藓植物新分布种,而且弯刀藓属亦系首次见于中国。  相似文献   

15.
弯刀藓属——中国苔藓植物一新记录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弯刀藓属Dichelyma Myrin为水藓科Fontinalaceae中的一个属,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东北部.网齿弯刀藓Dichelyma falcatum (Hedw.) Myrin在新疆的发现,不仅为中国增加了一个苔藓植物新分布种,而且弯刀藓属亦系首次见于中国.  相似文献   

16.
庄寿雨 《化石》2003,(4):27-32
问题的由来  前几年国外有学者提出在 1 1 - 1 2万年前 ,人类的一部分走出非洲 ,他们在亚洲蒙古高原一带演化成一种即非白种人又非黄种人的人种 ,他们称之为泛欧亚人种。后来在 5万年前左右泛欧亚人种又分化成白种人和黄种人。他们认为能证明这一假说的考古材料就是在中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 2 - 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 1 934年发现了山顶洞人遗骨 ,由当时在协和医院工作的德国解剖学教授魏敦瑞对保存较好的三个头骨作了测量 ,认为一具有欧洲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的特征 ,一具有爱斯基摩人的特征 ,一具有美拉尼西亚人的特征。那么这个泛欧亚…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了下草湾组两件保存较好、意义较大的肉食类下颌.一件定为 Semigenetta huaiheensis sp. n..另一件定为 Pseudaelurus (Schizailurus) cf. lorteti.这是这两个属在我国的首次发现;在亚洲这也是第一次可靠的记录. Semigenetta 过去仅发现于欧洲.泗洪的标本比欧洲最原始的种,S. elegans 稍进步.Pseudaelurus 在欧洲发现较多,过去在北美、非洲和南亚也有过报道.后者的真正属性还不很清楚.泗洪的标本,从可以观察到的特征看,归入本属是毫无疑问的,在大小和一些形态特点上和欧洲的 Pseudaelurus (Schizailurus) lorteti 最为接近.这两件标本所代表的时代很可能相当于欧洲的 MN4 或 MN5.  相似文献   

18.
爱滋病毒与免疫系统及疫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已发现引发爱滋病(acguireil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有2种:HIV1型和HIV2型。科学家们在1984年首先发现了HIV1,这就是我们常指在非洲中部的国家、美国、欧洲、澳洲、亚洲等地引发爱滋病的病毒。后来,又在非洲西部的爱滋病人的血液中发现了HIV2。现在,HIV2已蔓延到了以上提到的国家和地区。HIV1和HIV2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在HIV血检中,这两种HIV的抗体都要查),其不同之处是,HIVZ比HIVI所引起的病程要缓慢一些,引起的临床症状也略为…  相似文献   

19.
现存狒狒类(Papionin)生活于非洲(如Papio和Theropithoan)、亚洲(如Macaca)和北非(M.sylvanas)。在上新世和更新世,Theropithecus经历了从非洲到亚洲的扩散过程,在印度发现了类似化石。这次在云南中甸金沙江附近发现的下更新世狒狒化石(Papio)证明,如同亚洲猕猴和现代人类祖先一样,非洲狒狒类(Papio和Theropithecus)在同一时期从非洲扩散到亚洲。所不同的是它们没有像猕猴和人类一样生存下来。这次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以下生物学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1)探讨旧大陆猴类在上新—更新世从非洲到亚洲的扩散过程;2)研究不同旧大陆猴类的进化和环境适应性;3)为现代人类祖先在非洲—亚大陆的扩散研究提供证据;4)由于化石产地包括有人类祖先和其他动物的化石,因此,狒狒在亚洲的生态适应研究将为探讨人类在同一时期的生态适应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20.
1980年1月1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七十年代科学上的巨大成就》一文,其中的一项就是古人类学的重要成果。的确,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各地,都有许多重要的人类化石和猿类化石的发现,有关这些化石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测定方法,都有程度不同的改进,解决了不少旧的问题,大大充实了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知识。但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现在可以看出,人类起源的过程远比过去所理解的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