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数鱼类的摄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不同摄食习性鱼类的视网膜结构可能有所差异.级鱼是主要在夜间捕食的凶猛鱼类,其视觉已被证实在捕食中起作用1.本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级鱼的视网膜结构特性,以期为阐明其视觉特性对捕食习性的适应机制提供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2.
鱼类侧线机械感觉猎物识别和定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鱼类侧线机械感觉猎物识别和定位的研究进展梁旭方(暨南大学生物系广州510632)关键词鱼类侧线机械感觉猎物识别和定位1侧线机械感觉在鱼类捕食中的作用虽然早已证实侧线对水面波的感受被某些鱼类用来捕食落于水面的陆生昆虫,但这种现象仅见于极少数具有奇特捕食...  相似文献   

3.
鳡鱼(Eloptchthys bambusa),又称黄尖、竿鱼、横杆子,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生活于水域的中上层,活动迅速,性猛贪婪,在全国各地水域都有分布,对经济鱼类的养殖,危害较大。据《水生生物学集刊》1959年3期报道,鳡鱼在14毫米长的鱼苗期就捕食其它鱼苗,以后即会以鱼类为主要食料。由于鳡鱼的肠管较短,消化、排泄迅速,所食的鲢鳙等经济鱼类及骨骼很快被  相似文献   

4.
捕食胁迫(胁迫时长和胁迫强度)影响鱼类的运动能力,遭遇捕食者时猎物鱼的逃逸策略不尽相同。为考察鱼类运动能力对捕食胁迫的响应,本实验选取乌鳢(Channa argus)和南方大口鲶(Silurus meridionalis)为捕食者,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四大家鱼幼鱼为猎物鱼。猎物鱼分别在无捕食(对照)、低捕食(隔网胁迫)和高捕食(直接胁迫)压力下接受捕食胁迫,胁迫时长分0、7和14 d三个水平,随后对比四大家鱼种间运动能力的差异,并考察四大家鱼幼鱼的稳定和非稳定游泳能力在不同捕食胁迫水平(胁迫时长和胁迫强度)下的适应性改变。结果表明:四大家鱼的稳定游泳和非稳定游泳能力之间存在权衡,应对捕食胁迫时以增强快速启动游泳能力为主,临界游泳速度有下降趋势;四大家鱼均表现为“C”型快速启动游泳模式,在快速启动过程中身体旋转主要在第1阶段完成,速度性能在第2阶段达到最大;在捕食压力下,四大家鱼的逃逸策略存...  相似文献   

5.
根据近岸捕食鱼类胃含物分析及渤海生物资源大面积定点拖网调查 ,研究了渤海莱州湾渔业资源增殖的敌害生物种类、分布及其对增殖种类的危害 .结果表明 ,鲈鱼幼鱼、黄姑幼鱼、绵鱼尉、虾虎鱼类是捕食渤海对虾、梭鱼等增殖种类幼体的主要敌害生物 ,危害主要发生在近岸 ,其中鲈鱼危害较为严重 ,主要危害期为 7月 ,被捕食的幼对虾长度以 3~ 7cm为主 .鉴于敌害生物大量捕食增殖种类主要发生在近岸和两者密集分布区的重叠处 ,在增殖放流区选择上 ,对敌害生物采取“回避”策略是保护增殖放流种类的可行措施 .  相似文献   

6.
分别以鲤、鳜、斑点叉尾、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大口鲇和乌鳢作为捕食者,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作为猎物,在室内水泥池(2.4 m3)进行捕食试验。以日捕获率和日摄食率为指标,评估这些鱼类对幼蟹的捕食作用和危害程度,为提高湖泊幼蟹放流效果、建立蟹—鱼复合的优质高效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在幼蟹完全暴露的条件下,经过多次(至少9次)重复的试验(短期1d和长期7d),鳜对不同大小的硬壳和软壳(刚蜕壳的)幼蟹没有任何捕食作用;黄颡鱼对硬壳和软壳幼蟹也没有捕食作用,但还需做进一步观察;虽然鲤、瓦氏黄颡鱼对硬壳蟹的捕获率低,但对软壳的幼蟹有较大的危害性,对幼蟹的日摄食率分别为0.070%、0.012%;大口鲇、斑点叉尾、乌鳢对幼蟹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对幼蟹的日摄食率分别为0.122%、0.188%和0.284%。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建议:(1)在池塘和湖泊河蟹养殖中,完全可以将鳜作为套养或混养对象,以期提高养殖效益;(2)在河蟹放养的湖泊,需要抑制乌鳢和大口鲇种群,适当减少鲤和瓦氏黄颡鱼丰度,以期减少这些鱼类的捕食作用,提高幼蟹存活率;(3)在河蟹养殖池塘,不能放养乌鳢、大口鲇、斑点叉尾、瓦氏黄颡鱼和鲤。  相似文献   

7.
王亚  付成  胡月  付世建 《水生生物学报》2021,45(5):1154-1163
为了比较早期捕食胁迫经历和当前环境中存在的捕食者对鱼类行为的影响, 并考查这些影响是否存在种间差异, 研究分别考查了测定环境(有、无捕食者存在)对有、无捕食胁迫经历的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鲫(Carassius auratus)和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等4种鲤科鱼类探索性、活跃性和勇敢性的影响。结果发现: 早期捕食胁迫经历与当前环境条件对鱼类行为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且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无捕食胁迫经历的鳊、草鱼和中华倒刺鲃均会对陌生的捕食者乌鳢(Channa argus)做出行为响应, 提示这3种鱼可能对陌生捕食者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但这种识别与猎物鱼通过捕食胁迫经历获得的识别仍具有一定差距; 具有捕食胁迫经历的鳊和中华倒刺鲃在空白环境中未表现出反捕食行为, 可能是节约能量的一种策略。总体而言, 草鱼对捕食胁迫经历和测定环境处理反应更为敏感, 而中华倒刺鲃的反应则相对保守。但当周围环境中存在捕食者时, 4种鲤科鱼类均会通过维持较高运动状态的方式来应对捕食者。维持这种应激状态可能对猎物鱼保持与捕食者的距离, 并随时保持警惕较为关键。  相似文献   

8.
《生命世界》2007,(4):111-111
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淡水和咸淡水水域生活着一种人称四眼鱼的奇特鱼类。四眼鱼别名上瞥鱼,是鲻形目鲻亚目四眼鱼科四眼鱼属的一种,卵胎生,体长可达30厘米左右,为中、南美洲水域特产。因其观赏价值而被归属为观赏鱼类。鱼如其名,这种鱼长着4只“眼睛”,它能同时看清水面上和水下的物体。凭着这独一无二的眼睛,四眼鱼能在同一时刻完成两项任务:露在水外的一对“眼睛”可以看到飞近水面的昆虫以完成捕食活动,  相似文献   

9.
鲤鱼鱼鳞在盐酸脱钙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鱼鳞主要由表层的钙化层和内部的胶原纤维层构成,为提取鱼鳞胶原蛋白,首先要脱除鱼鳞表面的钙化层。本文主要研究鲤鱼鱼鳞在盐酸脱钙过程中的变化。鱼鳞在盐酸脱钙过程中外部形态首先发生变化,钙化层溶解变薄,鱼鳞的柔软性增加。随着脱钙过程的进行,盐酸逐渐渗透到鱼鳞内部。经过盐酸处理后鱼鳞的力学性质发生很大的改变,断裂强度大大降低,只有原始鱼鳞的1/3~1/4。说明鱼鳞中以羟基磷灰石为主要成分的无机物层对保护鱼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鱼鳞坚韧的质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粱子湖中鰔鱼的食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鰔鱼(Elopichthys bambusa)在我国南北各地分布很广,江汉平原的水系中产得尤其多。它是一种所谓凶猛鱼类,早在14毫米长的鱼苗时期就巳能捕食其他鱼苗。又因为它生长快、体形大——可达50公斤以上——而且行动迅速善于猎食,所以鰔鱼是我国养鱼业上著名的“害鱼”,也一向是清除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肋鳞鱼目是新鳍鱼类的一个干群,包括肋鳞鱼科和胸鳍鱼科,生活于欧洲和华南中、晚三叠世海洋环境。其中肋鳞鱼科鱼类通常个体较小,标准体长很少超过55 mm。根据最近发现于云南富源和贵州兴义中三叠世拉丁期(~240 Ma)海相地层的3块保存良好的鱼化石,命名了肋鳞鱼属一新种,霸王肋鳞鱼(Peltopleurus tyrannos sp.nov.)。该发现代表了中三叠世个体最大的肋鳞鱼属物种(体长达72 mm),为了解肋鳞鱼科的骨骼形态和摄食分异提供了新的信息。霸王肋鳞鱼不仅上、下颌口缘具有颇为粗壮的牙齿,在口内的颚翼骨上还生长有许多不同大小的钝牙;推测这些钝牙可能用于压碎一些带壳的无脊椎动物(如甲壳动物)和被硬鳞的小鱼,这与此前在兴义生物群中发现的东方肋鳞鱼形成鲜明的对比:东方肋鳞鱼体型很小(标准体长为26 mm)、口缘无牙、个体数量丰富,可能代表了一种集群游动、捕食细小浮游无脊椎动物的肋鳞鱼物种。新的发现表明华南中三叠世兴义生物群中的肋鳞鱼属已进化出两种不同的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12.
鱼类对海洋升温与酸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工业革命以来,空气中人为排放CO2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和海水升温;同时,由于海-气界面气体交换,大气中CO2部分溶解于海洋,引起海洋酸化。海洋升温加快鱼体内生化反应和代谢速率,并通过影响生长、觅食和繁殖等生命过程中能量供给,间接影响到鱼类种群分布、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的功能。而海水酸化会干扰海洋鱼类仔稚鱼的感觉和行为,增加其被捕食率,并削弱其野外生存能力,可能威胁自然种群补给量。综述了海洋升温、海洋酸化及其两者共同作用对海洋鱼类的影响,为预测鱼类响应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趋势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4~2009年长江宜昌江段三层流刺网的渔获物数据,分析三层流刺网的主要捕捞对象和个体大小,探讨三层流刺网对长江鱼类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采集到5目8科40种鱼类,主要捕捞对象为铜鱼、圆口铜鱼、瓦氏黄颡鱼、长吻鮠和圆筒吻鮈等喜流水的种类。三层流刺网主要捕捞对象的体长明显小于初次性成熟体长。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说明三层流刺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为喜流水、中下层鱼类的幼鱼,对鱼类资源造成了过度捕捞。为了保护长江鱼类资源,建议在长江水系开展全面禁渔。  相似文献   

14.
<正>铰齿鱼类包括拱鱼目、半椎鱼目和鳞骨鱼目。生活在中北美和古巴淡水环境的雀鳝是铰齿鱼类鳞骨鱼目的现生代表,被称为活化石,为新鳍鱼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新鳍鱼类是辐鳍鱼亚纲最大的演化支系,几乎分布于地球上各种水环境。除了多鳍鱼和鲟鱼,其他所有的现生辐鳍鱼类都属于新鳍鱼类。《古脊椎动物学报》最新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我国云南罗平发现了两亿四千万年前一种新的铰齿鱼类:优美玉带鱼。优美玉带鱼,可归入  相似文献   

15.
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在我国南北各地分布很广,江汉平原的水系中产得尤其多。牠是一种所谓凶猛鱼类,早在14毫米长的鱼苗时期就已能捕食其他鱼苗。又因为牠生长快、体形大——可达50公斤以上——而且行动迅速善于猎食,所以鳡鱼是我国养鱼业上著名的“害鱼”,也一向是清除的对象。目前我国淡水养鱼业已从池塘饲养发展到湖泊放养。由于湖泊的面积大,池塘渔业所用的清除野鱼的方法象用毒物彻底消灭野鱼等,已不能适用。同时,尽管加强对鳡鱼的  相似文献   

16.
河南鲤科鱼类脑的形态学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河南省10个亚科13种鲤科鱼类脑的显微结构作了观察,并就栖息于不同水层的鱼类作了比较。端脑的最外层是一层没有神经细胞的原脑皮,纹状体成为端脑本部的主要组成部分。鱼类脑的形态学构造与其生活环境、捕食习性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鳜鱼摄食的感觉原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鳜鱼摄食的感觉原理梁旭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鳜鱼(Sinipercachuats)是一种主要在夜间捕食的底栖偷袭型凶猛鱼类。捕食行为实验的结果表明,视觉和侧线机械感觉在鳜鱼捕食行为中起主要作用。分别抑制其中一种感官,鳜鱼的日摄...  相似文献   

18.
鱼类的色彩     
鱼类色彩多姿多样,从不同生境的鱼颜色、鱼颜色的种类和作用、鱼颜色的形成及鱼颜色与人类4方面介绍鱼类色彩知识。  相似文献   

19.
赵亚辉  张媛媛 《生物学通报》2010,45(8):1-3,F0004
结合生物发光现象与深海鱼类的关系,介绍了深海发光鱼类的多样性、发光的特点与作用机理,阐释了发光现象实际上是鱼类对于深海这一特殊生态环境的适应。对于鱼类的捕食、交配、自卫等都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是漫长演化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化学报警信号在鱼类的行为、生态以及与环境的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存。根据释放条件的不同,可将鱼类化学报警信号分为焦虑物质和报警物质两种,两者均具有提醒同种个体躲避捕食风险的作用,功能上相互促进。截至目前,仅在少数几种鱼类中发现了焦虑物质,且化学本质未见报道,关于化学报警信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报警物质上。该文从报警物质的作用范畴、来源及化学特性方面,对鱼类报警物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报警物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