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野外用剥落法采集落叶松(Larixgmelini)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分析P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落叶松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全P浓度无明显差异,但根际土有效P却明显高于非根际土.12年生时根际土有效P增加12.6%,40年生时增加23.4%,表明落叶松根际对土壤中的P具有活化作用.落叶松根际土无机P各组分与非根际土亦有差异,表现出根际土OP低于非根际土,AlP、FeP、CaP和NH4ClP则高于非根际土的趋势.落叶松根际土的pH低于非根际土,但落叶松根际并未发生明显酸化.落叶松根际有效P与pH变化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落叶松根限土壤磷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野外用剥落法采集落叶松(Larix gmelini)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分析P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落叶松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全P浓度无明显差异,但根际土有效P却明显高于非根际土,12年生时根限土有效P增加12.6%,40年生时增加23.4%,表明落叶松根限对土壤中的P具有活化作用,落叶松根限土无机P各组分与非根际土亦有差异,表现出根际土O-P低于非要际土,Al-P,Fe-P,Ca-P和NH4Cl-P则高于非根际土的趋势,落叶松根限土的pH低于非根际土,但落叶松根限并未发生明显酸化,落叶松要际有效P与pH变化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胡桃揪、落叶松纯林及其混交林根际土壤有效磷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用剥落分离采集胡桃揪(Juglans mandshurica)、落叶松(Larix gmelinii)纯林及其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并分析有效P含量特性。结果表明,落叶松纯林根际土有效P含量较非根际土高出55.8%,而胡桃揪纯林根际土有效P含量较其纯林仅高10.1%,表现出落叶松根第泽根际P较强的活化能力。树种混交后,借助落叶松根系的作用使混交林中胡桃揪根际土有效P含量较其纯林高出45.2%,通过P的吸附/解吸及无机P分级等方面,对落叶松根际土壤有效P含量较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云南松根际pH与不同磷水平下云南松幼苗根际pH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滇中红壤区域现实林分中不同林龄云南松根际与非根际土的pH分析和不同磷处理水平下培养的云南松幼苗根际pH的测定,探讨了云南松根际pH以及不同磷水平下云南松幼苗根际pH变化。结果表明,低磷环境下云南松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pH值在3.49~3.79之间;云南松根际土pH明显低于非根际土,二者之间的差异极显著,但在不同林龄组间差异不明显;云南松幼苗能使根系周围pH下降,随着供磷水平的降低,云南松幼苗根系使根际pH降低的能力加强。本试验对云南松的研究结果与对其它一些树种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结果有所不同,根际酸化是云南松适应低磷环境的有效反应之一。  相似文献   

5.
磷高效基因型小麦对缺磷胁迫的根际适应性反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奶箱分隔栽培试验法,进行了磷高效与磷低效小麦基因型根际土壤PH与有效磷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根际土壤PH和有效磷含量皆明显低于外围土壤,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特征;磷高效基因型小麦的根际PH和有效磷含量明显低于磷低效基因型,PH变异范围和磷素亏缺区也表现明显较大。为了进一步验证磷高效小麦基因型这的这一根际特征,同时进行了施用水溶性,枸溶性磷肥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水溶性磷肥对根际PH和有效  相似文献   

6.
干旱荒漠区旱生灌木根际土壤磷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阿拉善干旱荒漠草地的7种旱生灌木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红砂(Reaumuriasoongorica)、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at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驼绒藜(Ceratoides lateens)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试验对象,对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磷、有效磷及不同磷的化学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种灌木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沙木蓼根际全磷含量、DHCl-Pi、HHCl-Pi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其余6种灌木根际全磷含量、DHCl-Pi、HHCl-Pi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另外,除梭梭外,其他6种灌木根际土壤H2O-P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驼绒藜根际NaHCO3-Pi、DHCl-Pi和HHCl-Pi均显著低于非根际土壤。除沙冬青外,其余6种灌木根际NaOH-Po均低于非根际土壤,7种灌木根际HHCl-Po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对根际、非根际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和pH进行相关分析,根际、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和全磷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而根际、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和pH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7.
通过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16份野生大麦种质资源在相同供磷水平下磷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探讨磷高效野生大麦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特征.结果表明:拔节期和扬花期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CV=11.6%、12.4%)、成熟期磷素籽粒生产效率(CV=13.7%)基因型间差异较大.不同生育时期磷高效基因型IS-22-30和IS-22-25生物量、磷积累量和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低效基因型IS-07-07,且高效基因型的籽粒产量分别是低效基因型的3.10和3.20倍.不施磷、施磷30 mg·kg-1条件下,不同磷素利用效率野生大麦根际土壤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含量均显著低于非根际土壤,且高效基因型较低效基因型根际土壤水溶性磷亏缺量更大.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为Ca10-P>O-P>Fe-P>Al-P>Ca2-P>Ca8-P.在拔节期和扬花期,施磷30 mg·kg-1条件下,磷高效基因型根际土壤Ca8-P含量显著高于低效基因型,而Ca2-P含量显著低于低效基因型;不施磷条件下,高效基因型根际土壤Ca2-P和Ca8-P含量均显著高于低效基因型,且根际土壤Ca10-P均减少.施磷30 mg·kg-1条件下,根际土壤Fe-P和O-P含量均表现为高效基因型显著高于低效基因型,Al-P含量则呈现相反的趋势;不施磷条件下,高效基因型根际土壤Al-P、Fe-P和O-P含量均显著低于低效基因型.低磷胁迫下,高效基因型活化吸收Ca2-P、Al-P的能力强于低效基因型.  相似文献   

8.
磷胁迫条件下落叶松幼苗对难溶性磷的利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AlPO4为P源在温室内采用砂培的方法,研究了落叶松(Larix gmelini)2年生幼苗对难溶性P酸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落叶松幼苗可以利用一定数量的AlPO4。在供AlPO4不接种菌根菌时,落叶松幼苗吸收的P可达正常供P时的35.1%和64.9%。不同菌种对落叶松幼苗利用AlPO4的影响不同。接种点柄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时,落叶松幼苗对AlPO4的利用量高于不  相似文献   

9.
利用群落特征指数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枣园昆虫群落的结构特征以及日本龟蜡蚧发生程度与昆虫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根据群落相异系数(0.20水平),不同样地昆虫群落可划分为平原和丘陵为两类.平原地区日本龟蜡蚧发生程度高,其多样性和物种数较低,而植食性类群优势度较高;丘陵地区日本龟蜡蚧发生程度低,其多样性和物种数较高,而天敌类群优势度较高.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在0.05水平下,日本龟蜡蚧发生性状和群落性状的第1对和第2对典型变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4、0.8538,说明日本龟蜡蚧的发生状况与枣园昆虫群落性状显著相关.其中,群落多样性(3.4893)、物种数(5.8060)和优势度(6.9353)对日本龟蜡蚧的发生程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土壤—植物根际磷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土壤-植物根际磷的生物有效性研究李法云高子勤(辽宁大学生物系,沈阳110036)(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StudyofPhosphorusBiologicalAvailabilityintheSoil_plantRhizosph...  相似文献   

11.
景观健康概念、特征及其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景观健康是近年来出现景观生态学与新兴的生态系统健康学领域的一个新的生态学概念,旨在探讨人类强烈活动干扰下遭受严重污染与退化,甚至会逐渐消失的景观生态系统的健康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所存在的有关景观健康的基本概念,景观健康的特征与标准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就景观健康评价指标的确立,评价时空尺度与等级以及评价方法分别进行了探讨。最后,还强调了在进行景观健康评价时应运用比较的,综合的以及发展的观点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2.
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   总被引:178,自引:15,他引:178  
在分析景观定义的基础上 ,概述了景观分类的生态学原则 ,提出了自然、经营和人工等不同景观类型的特性和研究重点 ,并对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及美学价值的评价进行了探讨 .文章还介绍了景观保护的概念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城郊景观的生态演化分析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以广州市郊为例 ,定量地描述了广州市近、中、远郊区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特征及其所处的生态演化阶段 ,并根据景观动态变化规律 ,最终确定了“自然景观→乡村景观→城乡二元化景观→城乡一体化景观→城市景观”这一城郊景观的自组织生态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根据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东北地区森林资源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东北林区生态风险问题形成的主要胁迫包括物理胁迫、化学胁迫、生物胁迫和社会胁迫,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0、0.22、0.11和0.37.东北93个林业局中,轻风险占64.4%,中风险占21.2%,重风险占13.3%。严重风险占1.1%,符合偏正态分布.东北区森林生态风险的地域分异明显,靠近长白山区的森林处于轻风险和中风险等级,向西生态风险越来越重,处于重风险和严重风险等级的林业局主要集中在小兴安岭地区.必须加强东北区风险管理和森林景观的修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二龙山水库流域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出发,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借助于大型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中的主成分分析和空间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二龙山水库流域的景观生态环境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获得了4个景观生态评价类型.其中,良好状态的景观生态类型占全流域面积的比重最大,为36%,一般状态次之,为31%;较差状态和理想状态分别为17%和16%.并按景观空间生态结构,将全流域规划与设计为3个景观功能区,即农业景观功能区,其景观过程以作物生产为主,发展方向为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多种效益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其景观过程以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减少等退化过程为主,主要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努力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本区发展利用的方向;森林景观功能区,森林资源的合理采伐利用、林种的空间优化配置、森林的抚育以及天然林的保护成为该区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景观指数分类、应用及构建研究   总被引:193,自引:16,他引:193  
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理解与把握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学原则至关重要,用景观指数描述景观格局及变化,建立格局与景观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景观生态学最常用的定量化研究方法,本文在综合前人对景观指数的基础上,对景观指数研究从景观指数的分类研究,指数对景观格局的描述研究,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及指数构建研究等4方面进行了总结,并从单个景观指数与指数体系两个层次上提出了判定景观指数优劣及景观指数应用的一般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人为水土流失是一种人类干扰下的典型景观退化现象.将人为侵蚀在空间上的表现称之为人为侵蚀景观.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对珠海最主要的人为侵蚀景观类型——土石场开展空间分布分析和景观生态影响评价.调查范围内珠海土石场有235个,其中三灶、井岸两镇(区)分布最为集中,分别为28、29个.缓冲区分析表明,土石场的分布与距交通道路的远近呈对数线性相关,其中在距交通道路100~200m距离范围内分布最为集中.设计景观生态影响度评价指数,对面积大于5000m^2的152个土石场进行景观生态影响度评价结果表明,对周边景观生态环境影响极强的土石场有9个,属于强一级的有17个,应首先对这些土石场开展景观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8.
基于3S技术的公路生态景观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建设与其周边生态景观存在不和谐的问题,公路生态景观的评价分析、恢复与建设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题。针对景观评价问题,本文提出了运用3S(remote sensing、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技术构建生态景观评价系统,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公路生态景观进行评价。该评价方法将公路生态景观分解为3个层次,经过矩阵一致性检验的判断确定了评价要素的权重,该权重与生态景观要素得分运算后得到生态景观评价结果。运用该系统对全桂公路进行了生态景观评价测试,结果表明,评价与专家组在当地调查情况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系统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中性景观模型与真实景观的一致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ULE和SimMap中性景观模型,使其形成模拟景观的图幅大小、景观内各类型数目以及各类型之间的比例等项与真实景观相同,通过不同景观指标对中性模型系列的反应,看其在多大程度上代替真实景观.研究发现,中性景观模型在斑块数、斑块周长、聚集度、蔓延度以及孔隙度等指标所反映的格局特征方面,能很好地代替真实景观,而在校正斑块周长面积比、分维数以及边界分布均匀度等指标所反映的格局特征方面,并不能很好地代替真实景观,说明中性景观模型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代替真实景观。而不能完全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a data-flexible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analysis of visual landscape character; the VisuLands framework. The theory-based framework encompasses currently used indicators for visual assessment based on four different data sources: land cover data, aerial photographs, landscape photograph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applying the VisuLands framework in analysis of landscape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visual scale in a landscape in Southeast Sweden. The paper provides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approach. It identifi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using different data sources as well as the applicability and sensitivity of existing indicators in detecting visible landscape chan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some of the VisuLands indicators are relatively easily applied, others are more complex and demanding in terms of interpretation. The flexibility of the VisuLands framework makes it applicable and user-friendly as it helps meet the requirements and restrictions of the users. The assessment has shown that the different data sourc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that applying indicators using various data sources, when available, will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visual landscape assessment. The experience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 VisuLands framework is a useful tool in landscape analysis, monitoring and planning, which provides a repeatable, systematic and transparent approach with strong links to landscape the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