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ree new compounds, 1 – 3 , and 20 know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AcOEt and BuOH extract of edible Opuntia Milpa Alta.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was examined by GC and MS. A total of 26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representing 95.6% of the total extract, phytosterol (36.03%) being the most abundant component, and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18.57%) represented the second largest group, followed by phytol (12.28%), palmitic acid, palmitate (13.54%), vitamin E (4.51%), and other compounds (7.47%). The effects of various extracts from edible Opuntia Milpa Alta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AcOEt extract, BuOH extract, aqueous extract, H2O parts) and the positive control (received dimethylbiguanide) were tested on streptozotocin (STZ)‐induced diabetic mic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the treatment groups could significantly decrease blood glucose levels in STZ‐induced diabetic mice compared to the model control group (P<0.01), except the aqueous extract group (P<0.05). Especially,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group and the positive control group showed remarkable decrease of blood glucose levels. Taken togeth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is the major hypoglycemic part in edible Opuntia Milpa Alta, which may be developed to a potential natural hypoglycemic functional ingredient.  相似文献   

2.
Opuntia is a traditional plant from China with medicinal applications. In this experiment, polysaccharides from Opuntia Milpa Alta (MAPs) were analyze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 (GC-MS) method and result showed that MAPs contained mannose (6.37%), rhamnose (14.94%), xylose (1.99%), arabinose (24.07%), galactose (38.25%), ribose (2.63%) and glucose (11.48%).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MAPs were evaluated at the mechanistic level in vitro models of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 In vitro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 model, MAPs (0.5 μg/ml, 5 μg/ml, 50 μg/ml) effectively increased cell viability by 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MTT) assay, inhibited cell cytotoxicity by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assay, reduced neuronal cell death, suppressed the production of intra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decreased of intracellular free Ca2+ concentrations ([Ca2+]i), and reduced extracellular glutamate level. Therefore, MAPs might prevent intracellular calcium overload and decreased glutamate excitotoxicity, both of which can cause neuronal injury and death in vitro models of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  相似文献   

3.
从米邦塔仙人掌正丁醇部分分离到10个化合物。应用色谱和光谱分析方法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β-羟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2)、2,3,4-三羟基戊酸(3)、4-甲氧基桂皮酸(4)、3-羟基-4-甲氧基肉桂酸(5)、5-羟基阿魏酸(6)、4-羟基肉桂酸(7)、原儿茶酸(8)、n-butyl eucomate(9)和eucomic acid(10)。化合物2~10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米邦塔仙人掌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新型保健蔬菜,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主要介绍了近年来米邦塔仙人掌引种我国后的栽种技术、营养成分、保健价值及其应用和开发进展等,在此基础上对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米邦塔”仙人掌不同部位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功能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米邦塔”仙人掌属于典型的高钾低钠型植物,皮、渣、汁中钾钠含量比分别为56.1:1,36.5:1,13.4:1;皮、渣中黄酮含量较高,其含量分别达到0.231%,0.164%;新鲜仙人掌汁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高达103.79U/mL,多糖含量高达1.96%。  相似文献   

6.
1981-2015年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文武  王亚萍 《生态学报》2016,36(23):7886-7896
在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已走过35周年,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已经正式成立20周年。以“景观生态学”为主题词,检索得到1981-2015年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学者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文献数量、文献期刊分布、文献所属研究机构、文献内容和文献国际影响力5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关于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几点认识。(1)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按发表文献数量状况可划分为3个阶段:1981-1989年,景观生态相关研究较少,学科处于引进、吸收的初始阶段;1990-2006年,文献数量迅猛增长,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学科发展成熟并壮大;2007年至今,景观生态学研究平稳发展,在思索中寻求创新。(2)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文献发表刊物以生态、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测绘和园林领域刊物为主,刊物影响因子差别明显,景观生态学专业期刊在我国大陆地区有所欠缺。(3)景观生态学研究机构主要为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和以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各研究机构发挥所处地理环境优势和自身学科特色,对不同类型景观展开深入研究。(4)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理论与技术方法、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尺度的相互作用机制、景观生态学的部门应用等,其研究主题包括城市、农业、湿地、园林、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景观可持续等众多方面,其研究范式正经历着从“格局-过程-尺度”向“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性”的变化过程。(5)就英文文献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而言,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是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国际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全球真菌学研究态势进行分析.方法 检索SCI-Expanded数据库2004~2013年全球真菌学研究研究相关文献,采用Web of Science自带软件及Excel 2007等软件进行定量分析,指标包括文献量、被引频次、h指数等.结果 全球真菌学研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美国具有绝对领先,中国、德国、日本也是主要的贡献国家.中国真菌学研究排名第2,但论文整体被引频次偏低;主要贡献来自于2007年以后(98.79%),中国高校是主要的研究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最主要的资助来源.结论 2007年以来中国真菌学研究正处于较好的发展时机,但研究水平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Adoption of the long‐stem planting technique in riparian and nonriparian environments is increasing, despite few scientific studies examining whether the technique improves restoration outcomes. Here, we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 that compares the performance of long‐stem and standard tube stock planted within a rainforest edge.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planting techniqu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growth and survival of Cheese Tree (Glochidion ferdinandi) and Scentless Rosewood (Synoum glandulosum) individuals, 5 years postplanting.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long‐stem planting does not enhance tube‐stock performance of these two species, at least under the relatively benig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is study. We recommend that further tests of the technique should focus on habitats where inputs of physical energy are dominant (e.g. rivers, coastal foredunes) and in locations where (and when) growing conditions are particularly harsh.  相似文献   

9.
国际生物技术专利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近10年全球生物技术专利的文献计量分析,了解其年度分布、国家/地区分布、机构分布和技术热点分布等,结合产业现状,讨论我国在生物技术专利方面的实力和在全球的位置,以期为我国生物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在Derwent Innovation Index数据库中检索2001~2010年的生物技术专利,用TD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国际生物技术专利的数量从1996~2002年呈快速增长趋势,2002年后缓慢下降;生物技术专利中的80%分布在美国、日本和中国,集中程度高;申请数排名前20位的专利权人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和中国;专利的技术热点有方法研究、生物医药和治疗研究、生物大分子研究等。美国、日本、欧洲研究机构的专利基础性较中国强,且更加注重产品开发。结论:我国的生物技术专利数量排名靠前值得欣喜,然而在专利的基础性及专利应用于产品转化方面,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地区仍有差距,我国生物技术研发应更加重视基础性研究,同时不断推动生物技术专利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背景】福寿螺是一种淡水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我国从1981年开始将其作为淡水渔业的优良品种而引进并广泛养殖,但由于其风味不佳等原因被弃养扩散到野外后,在华南地区严重危害到水稻及其他相关作物的生长、农业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其被引入后的30多年内,我国学者对福寿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方法】本文利用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的统计功能对我国1981—2011年有关福寿螺研究的中文文献,从年份、作者、机构、地域分布、主题等进行统计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另外,对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也做了简要介绍。【结果】我国对福寿螺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并逐渐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研究队伍和几个主要的核心作者群或团队,其研究主题集中在福寿螺的养殖、防治以及管圆线虫病等方面,呈现明显的“先养后防”、“防多养少”、“南防北养”、“南多北少”等特征。国外文献涉及福寿螺养殖和管圆线虫病的研究较少,更多的内容是有关福寿螺对入侵地的生态危害、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生殖习性、防治以及生态因子对福寿螺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方面。【结论与意义】我国对福寿螺的研究较多,且研究的侧重点与国外稍有不同,但对其危害的防治始终是各国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可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All‐optical microspectroscopic and tomographic tools have a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human skin and skin diseases. However, automated optical tomography or even microscopy generate immense data sets. Therefore, in order to implement such diagnostic tools into the medical practice in both hospitals and private practice, there is a need for automated data handling and image analysis ideally implementing automized scores to judge the physiological state of a tissue section. In this contribution, the potential of an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 for the automated classification of skin into normal or keloid based on 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 (SHG) microscopic images is demonstrated. Such SHG data is routinely recorded within a multimodal imaging approach.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tissue implemented in the algorithm employs the geometrical features of collagen patterns that differ depending on the constitution, i.e., physiological status of the skin. (© 2011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状及热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玲玲  巩杰  张影 《生态学报》2016,36(18):5967-5977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和热点议题。近年来,各国和各相关机构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基于SCI-E和CNKI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发文量不断增加,发展态势良好。(2)发达国家是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美国占据绝对领先地位;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是主要研究机构;总体来看,国家和机构间的合作正在不断增强。(3)当前该领域的8类研究热点分别是生态系统服务机理研究,保护管理及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脆弱性、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评估与模型、气候变化、政策与决策分析。从各个时期国内外研究热点整体分布情况来看,国际更侧重于生态系统服务及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依存关系的研究,国内则更加关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4)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科研产出量显著增加,累积发文量居世界第5位,中国科学院是全球主要研究机构之一,但论文被引频次相对偏低,国际合作亟待加强和提升。  相似文献   

13.
【背景】皮肤微生物与动物的平衡状态对宿主健康至关重要。皮肤微生物影响宿主的代谢和免疫过程,赋予宿主特定的生理功能,反之,皮肤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会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目的】通过可视化分析近15年(2009–2023年)动物皮肤微生物领域的研究文献,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前沿动态及未来趋势,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 (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动物皮肤微生物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研究进程、主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及前沿3个方面。【结果】自2012年起,动物皮肤微生物领域的年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和发展。该领域的研究已从微生物学基础学科向多个交叉学科扩展。在全球范围内,美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最为突出,形成了以高校为中心的合作网络;而中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位居全球第三,显示出独特的地位和重要贡献。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蛙壶菌(Bar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Bd)、壶菌病、皮肤细菌、皮肤真菌等方面,并且常与肠道微生物研究相结合讨论。【结论】动物皮肤微生物研究领域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备受关注的微生物多样性、皮肤疾病、宿主健康、免疫防御等经典话题,在今后仍会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专利文献计量的生物饲料技术领域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饲料是近年来新兴的饲料产业,生物饲料既能有效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又能为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动物性食品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文中选择文献计量法,利用专利文献数据库,客观地分析国内外生物饲料领域的发展动态。通过该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专利申请地域分布、主要专利权人和主题词的分析,绘制可视化图谱,揭示生物饲料技术领域的国家、机构、研究趋势以及研究热点,以此帮助科研人员快速了解和把握本领域的研究概貌及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陶韬  薛建辉 《生态学报》2021,41(19):7879-7892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众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2009-2018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WOS(Web of Science)和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论文的数量及被引情况、载文期刊分布等进行统计;并借助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分析论文的作者合作、合作机构、国家(地区)合作和研究热点等。结果表明:2009-2018年间,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共发表论文17035篇,其中CNKI收录文献13365篇,WOS收录文献3670篇;年度发文总量以及WOS年度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CNKI文献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于2009年发表在《生物多样性》上的\"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WOS文献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于2011年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的\"TRY-a global database of plant traits\";朴世龙教授、骆亦其教授和唐志尧教授等是基于WOS文献的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王得祥教授、马克平研究员和张文辉教授等基于CNKI文献的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主要作者;WOS文献与CNKI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均为中国科学院所属相关科研院所;与中国合作的国家或地区共有106个,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生态学报》和Global Change Biology分别是该领域中文和外文文献的重要期刊载体;基于WOS文献的研究热点为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变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以及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的物种遗传多样性研究,基于CNKI文献的研究热点为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关系研究。上述研究结果从收录论文的角度,定量、客观、科学地描述了2009-2018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状况及研究热点,以期促进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并为相关领域学者凝练研究动向和科学问题等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分析了《蛛形学报》(1992~2001)发表的学术论文、刊物特色、作者地区、单位分布,引文概况,并就进一步推动《蛛形学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第四纪孢粉学利用现代和化石孢粉重建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学科领域。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数据可视化和计量分析模块,以CNKI (中国知网)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1990–2020年间的共计6081篇第四纪孢粉学相关文献为基础,梳理了近30年来第四纪孢粉学的过去和现在,并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第四纪孢粉学领域发文量呈增加趋势,中国的总发文量和国际影响力整体呈增长趋势;第四纪孢粉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成果有明显的聚集性;中国科学院是外文发文量最多的国际机构。第四纪孢粉学近30年的研究主要涉及古植物学、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和古气候学等领域,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定性和定量重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表土花粉研究、花粉与人类活动、亚洲季风演变和孢粉分类学是近几年发刊的热点。虽然一些关键词如花粉产量、代表性以及现代花粉与植被和气候的定量关系等出现频次低,但对第四纪孢粉学十分重要。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湖泊表层沉积物的花粉研究,探讨花粉与植被、气候的定量关系,为准确解译化石花粉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睿孜  刘定震 《生态学报》2022,42(21):8902-8913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因其重要的生态学地位、独有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演化历史,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中外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发表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和著作。然而,对这些海量科研成果的系统分析和总结,尤其是采用可视化手段进行分析和梳理的研究,却未见报道。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NKI)两个文献数据库,以大熊猫为主题,从年度分布、研究主体(作者、机构、国家)和研究内容3个方面对1929年以来的1221条英文文献和1955年以来的1670条中文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并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析了研究主体间的合作网络以及关键词的共现关系,以期回顾国内外在自然科学领域针对大熊猫的研究历程,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在动物实验研究的启动、实施和结果评价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对实验设计的因素、原则及实验设计类型进行了综述,阐明了统计分析在整个研究所有环节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在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容易忽视的统计学分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