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铬奥醇(CAS)分析法测定了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JKD-2分泌铁载体的特征。在无铁环境下JKD-2菌能分泌高亲和力的铁载体;在低铁条件下,铁载体的分泌量减少;在富铁环境下,则不能分泌。结果还显示菌株JKD-2在无铁条件下分泌的铁载体,能在低铁条件下抑制稻瘟病菌(Piriculariaoryzae)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假单胞菌属生防菌株的遗传工程改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拮抗细菌的利用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重要内容,其中利用最多的为假单胞菌属菌株,特别是用于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假单胞菌类容易在植物根际定殖,也是根际最普遍的微生物类群,许多菌株具有防病促生的能力,如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植物根际促生苗(Plant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简称PGPR),其研究大多集中在该类群。假单胞菌类筛选菌株能够抑制多种植物病害特别是土传病害已成为植病生防工作者之共识,其作用机制包括:有效的根部定殖、抗生作用、根际的营养竞争(特别是对铁的竞争)、诱…  相似文献   

3.
几种重金属离子对沼泽红假单胞菌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Hg^2 、Cu2 、Cd^2 、Cr(Ⅵ)和Pb^2 对光合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的96h平均生长速度、细胞外渗液电导率、总蛋白质和细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依据5种重金属离子对该菌的96h平均生长速度影响的实验结果,得出它们对该菌的毒性大小次序为Hg^2 >Cu2 >Cd2 >Cr(Ⅵ)>Pb^2 。在Hg^2 、Cd^2 、Cr(Ⅵ)和Pb^2 的胁迫下,该菌细胞外渗液的电导率增加,且具剂量效应,而Cu2 并未使其细胞外渗液的电导率增加。Hg2 、Cu2 、Cd2 、Cr(Ⅵ)和Pb2 的胁迫均能导致该菌细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也存在剂量效应。但Hg2 、Cu2 、Cd2 、Cr(Ⅵ)和Pb^2 的胁迫对该菌总蛋白质含量没有显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鼠李糖脂因其具有环境友好和卓越的物理化学特性,而有望成为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的替代物。近年来鼠李糖脂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目的是利用低价的可再生资源进行大规模生产,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仍不足以选育出更具商业竞争力的鼠李糖脂过量合成菌株。为此,进一步理解鼠李糖脂生物合成的复杂基因调控网络,探索降低生产成本的发酵工艺势在必行。综述了铜绿假单胞菌中鼠李糖脂的生物合成途径、群体感应对主要基因的调控、鼠李糖脂在生物膜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发酵优化对鼠李糖脂产量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鼠李糖脂生物合成的认识,为提高鼠李糖脂产量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
鼠李糖脂因其具有环境友好和卓越的物理化学特性,而有望成为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的替代物。近年来鼠李糖脂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目的是利用低价的可再生资源进行大规模生产,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仍不足以选育出更具商业竞争力的鼠李糖脂过量合成菌株。为此,进一步理解鼠李糖脂生物合成的复杂基因调控网络,探索降低生产成本的发酵工艺势在必行。综述了铜绿假单胞菌中鼠李糖脂的生物合成途径、群体感应对主要基因的调控、鼠李糖脂在生物膜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发酵优化对鼠李糖脂产量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鼠李糖脂生物合成的认识,为提高鼠李糖脂产量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从成都皮革厂等堆积废弃毛皮、皮革的场所采集土样,通过以明胶为主要基质培养基进行富集和初筛,获得95株有明胶酶活性菌株。挑选其中28株明胶酶活性较高的菌株进行牛皮消化试验,有12株菌能在48h内完全消化小牛皮。以Ⅲ型酸溶性胶原为底物,测定了12株菌发酵培养液中胶原蛋白酶活性,确认这12株菌都具有胶原蛋白酶活性,酶活力基本相同,约10-16U/mL。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BIOLOG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这12株菌分为两类,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aginosa)和火神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logei)(结果另发表)。对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胶原蛋白酶粗酶性质进行了研究,其酶活最适温度为32℃,最适pH为7.5,可以被金属蛋白酶抑制剂EDTA和EGTA部分抑制,不能被PMSF抑制。对铜绿假单胞菌产胶原蛋白酶发酵条件的研究表明,不仅培养基中氮源、碳源和金属离子影响产酶量,而且发酵工艺对胶原蛋白酶的产生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CAS蓝色检测平板是一种筛选、检测各类细菌铁载体的常用方法,而蔗糖-天冬酰氨培养基被用于假单胞菌产铁载体规律的研究。用天冬氨酸替代天冬酰氨,将CAS蓝色检测液与蔗糖-天冬氨酸培养基(MSA培养基)相结合,得到一种改进的MSA-CAS检测平板。通过对假单胞菌属7个种8个株进行荧光与非荧光铁载体检测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SA-CAS检测平板假单胞菌铁载体的检测灵敏度比通用CAS检测平板高,而且在检测荧光铁载体方面具有荧光背景低、荧光铁载体晕圈明显和晕圈与背景的对比度大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选取100个与铜绿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aeruginosa)群感效应(quorum-sens-ing,QS)相关的基因,克隆这些基因片段于pMD-18T载体,测序鉴定,点样制备cDNA基因芯片。制备cy3-dCTP/cy5-dCTP标记的探针,与芯片杂交。初步研究了处于不同生长期的铜绿假单胞杆菌基因的表达差异。指数中期和平台初期相比,有9个QS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有6个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利用芯片做针对铜绿菌假单胞杆菌药物的筛选妥布霉素(Tobramycin)给药后细菌基因发生  相似文献   

9.
细菌产木聚糖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碳源、氮源以及其他因子对木聚糖酶高产菌WLUN024(Pseudomonas sp.)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麸皮6g/L、(NH4)2SO4 0.8g/L、K2HPO4 0.4g/L、接种量5%-10%的条件下,37℃培养36h,其木聚糖酶活力可达600IU/mL。同时研究了在较优条件下该菌的摇瓶产酶曲线。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一株铜绿假单胞菌(CGMCC 1.1785)摄取长链烷烃的模式。铜绿假单胞菌1.1785能够以固态的长链烷烃为唯一碳源生长,在培养过程中产生表面活性代谢物。烃与水相的界面面积是细菌生长重要的影响因素,说明传质限制的存在。由于该菌不能够利用鼠李糖脂增溶的烃作为碳源,因此添加鼠李糖脂能够强化烃摄取的主要原因是烃界面的扩大。细胞表面疏水性从开始的急剧升高到后来的不断下降,说明在不同生长阶段细胞对烃的摄取模式是不同的。由此认为,铜绿假单胞菌1.1785既没有通过表面活性剂介导模式获取烃,也并非完全通过直接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筛选具有抑菌能力的乳杆菌菌株并对其抑菌物质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进行抑菌试验,筛选出具有抑菌能力的乳杆菌菌株;通过热稳定性试验检测抑菌物质耐高温的能力;通过有机酸排除与过氧化氢排除试验检测这两种物质对抑菌作用是否有影响;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消化处理各株乳杆菌无细胞发酵液后进行抑菌试验,判断抑菌物质是否为蛋白多肽类物质。结果 2株副干酪乳杆菌与1株保加利亚乳杆菌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菌和痢疾志贺菌有抑菌效果。这3株乳杆菌无细胞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经过高温处理后仍具有抑菌能力,但抑菌能力与处理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有机酸对照组未产生明显的抑菌圈;过氧化氢排除后的无细胞发酵液的抑菌能力未受影响;经过蛋白酶作用3株乳杆菌无细胞发酵液的抑菌能力显著降低(P<0.05)或消失。生物被膜态副干酪乳杆菌2的抑菌能力与浮游态相近,其无细胞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可以完全耐受100℃处理与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可部分耐受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结论 副干酪乳杆菌1、副干酪乳杆菌2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能力,它们产生的主要抑菌物质为蛋白多肽类,此物质具有较好的耐高温能力与耐蛋白酶能力;被膜态副干酪乳杆菌产生的抑菌物质表现出了更强的抗胁迫能力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正常阴道内虽然有多种微生物存在,但这些微生物与宿主阴道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达到动态的生态平衡,并不致病。乳杆菌是维持女性阴道微生态平衡的主要微生物,它在维持阴道酸性环境和拮抗病原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大部分阴道感染可以用抗生素治愈,然而很多时候由于治疗不规范造成病情延误或反复发作,最终发展为难治性阴道炎。补充乳杆菌可能恢复正常的阴道微生态平衡,从而对难治性阴道炎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本综述主要探讨了乳杆菌制剂在难治性阴道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使用方式的选择,包括抗菌药物与乳杆菌制剂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与乳杆菌制剂序贯疗法及阴道菌群移植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道益生菌复合制剂预防重症监护病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效果。方法将181例ICU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90例),对照组(91例),预防组在对照组广谱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酸杆菌复合制剂。观察两组患者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情况。结果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在预防组出现8/90例(8.89%),对照组出现23/91例(25.27%),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生率绝对值下降16.38%。结论乳酸杆菌复合制剂可以预防和减少ICU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病率,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慢性炎症和感染性疾病与致病菌生物膜(biofilm,BF)的形成密切相关,目前治疗BF相关疾病还局限于应用抗生素,但抗生素滥用会导致多重耐药,治疗不彻底会引起慢性感染,预防和治疗BF相关疾病的新方法亟待提出。随着益生菌生物制剂应用价值的不断体现与验证,益生菌生物制剂不断发展为消除某些致病菌BF感染的新方案。其中发展的最好的莫过于乳杆菌活菌制剂,大量的科研文献及临床实践已证明其具有强大的益生潜力,特别是在抑制致病菌生物膜方面,这为临床治疗BF相关感染开拓了新视野。本文主要综述当前国内外乳杆菌对生物膜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综述相关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生物膜相关感染提供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枯草芽孢杆菌BS7.29和嗜酸乳杆菌LB10.16的安全性,为其应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本文通过对小鼠灌服、急性攻毒、腹腔注射、小鼠最大耐受剂量、急性攻毒等试验方法进行枯草芽孢杆菌BS7.29和嗜酸乳杆菌LB10.16的安全性研究。结果:1×108cfu/kg.bw的LB10.16和5×108cfu/kg.bw的BS7.29能够明显提高肠道推动力,改善小鼠肠道蠕动性。结论:两个菌种急性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属于无毒物质,安全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菌群在维持能量代谢、营养吸收、免疫系统构建以及病原微生物抵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乳杆菌是胃肠道内常见菌,经常作为益生菌用于抗生素导致的相关性腹泻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然而,近年来乳杆菌致病的病例报道屡见不鲜。有研究表明,胃癌患者中乳杆菌的定植数量明显增多。乳杆菌可以通过增加外源性乳酸、N 亚硝基化合物和活性氧的产生以及促进非幽门螺杆菌的致癌致病菌的定植等一系列机制参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乳杆菌的益生作用和非益生作用(包括致炎和致癌),探讨其致病机制,以期为临床上乳杆菌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嗜酸乳杆菌LB10.16及枯草芽孢杆菌BS7.29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枯草芽孢杆菌BS7.29和嗜酸乳杆菌LB10.16的安全性,为其应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本文通过对小鼠灌服、急性攻毒、腹腔注射、小鼠最大耐受剂量、急性攻毒等试验方法进行枯草芽孢杆菌BS7.29和嗜酸乳杆菌LB10.16的安全性研究。结果:1×108cfu/kg.bw的LB10.16和5×108cfu/kg.bw的BS7.29能够明显提高肠道推动力,改善小鼠肠道蠕动性。结论:两个菌种急性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属于无毒物质,安全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18.
从实际应用特点出发筛选益生乳杆菌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向东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6):1395-1395
正众所周知,在人的体内和体表生活着大量的各类共生微生物。后者的总数量可达人体自身细胞数量的10-100倍,编码的基因数量可达人体自身的300多倍,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对保障人体的健康具[1]有重要意义。研发各种益生菌制剂来维持、调整、完善人体,特别是肠道的正常菌群结构,近年来一直[2]是备受关注的热点和前沿。乳杆菌作为公认的益生菌,可有效改善宿主的肠道环境、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益生菌及肠道菌群对低聚甘露糖的降解情况。方法 (1)将5名志愿者粪便样品,13株纯菌以及7种微生态制剂接种到VI-MO液体培养基中,37 ℃厌氧培养24或72 h,取样并采用TLC(薄层层析)检测降解情况;(2)选取7种微生态制剂中降解能力较强的乐塞益生菌胶囊(LS)中的益生菌作为筛选源,采用VI-MO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低聚甘露糖的单一降解菌;(3)将B. uniformis L8和L. plantarum LS1A同时接种到VI-MO液体培养基中,37 ℃厌氧培养72 h,取样并采用TLC检测降解情况。结果 (1)不同人体肠道菌群和微生态制剂对低聚甘露糖的利用情况存在较大差异,B. uniformis L8和B. xylanisolvens C5可利用大聚合度低聚甘露糖;(2)从微生态制剂中分离得到的L. plantarum LS1A可利用小聚合度低聚甘露糖;(3)B. uniformis L8利用MO产生的小寡糖能被L. plantarum LS1A利用。结论 低聚甘露糖被拟杆菌降解释放出的小聚合度寡糖可以被乳酸菌利用,作为益生元很有可能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益生菌降解胆固醇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佳锐  杨虹 《微生物学报》2005,45(2):315-319
益生菌是来源于宿主并对宿主健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微生物。降胆固醇功能是某些益生菌的主要益生功能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对益生菌降胆固醇的体外和体内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菌体生长与降胆固醇的关系、pH的影响、胆酸盐的作用、胆酸盐水解酶活性、益生元的使用、人和动物喂养实验等方面。目前人们提出的益生菌降胆固醇作用机理的假说主要有共沉淀作用、酶对胆酸盐的分解作用、胆固醇掺入细胞膜、细菌对胆固醇的吸收等,这些机理假说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降胆固醇益生菌制品研发的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