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以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为载体,构建呈现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的病毒样颗粒,并鉴定其免疫原性,为新冠病毒疫苗的开发提供新思路。方法: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氨基酸编码序列第78和81位插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并通过柔性linker(G4S)3进行连接,序列优化后将融合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表达菌Rosetta,在自诱导培养基中诱导表达,菌体破碎后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透析浓缩的方法纯化病毒样颗粒。SDS-PAGE、Western blot、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和鉴定VLPs。将制备的VLPs与佐剂等比例混合经皮下免疫BALB/c小鼠,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分析该HBc-RBD VLPs的免疫原性。结果:在自诱导培养基中,大肠埃希菌可表达部分可溶的VLPs,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后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病毒样颗粒的存在。动物实验表明HBc-RBD VLPs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结论:在原核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了展示RBD抗原的VLPs,并通过小鼠实验初步验证了免疫原性,为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胶体金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的制备方法,并对检测试剂的性能指标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溶液,用鼠抗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NP)单克隆抗体及二硝基苯酚-牛血清白蛋白(DNP-BSA)作为标记抗体,硝酸纤维素膜上分别包被鼠抗核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和兔抗DNP多抗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制备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对试剂最低检出限、交叉反应性、加速稳定性及临床诊断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性能评价。结果:检测热灭活培养物的最低检出限为2.0×102 TCID50/mL;测试16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高浓度样本均无交叉反应;试剂盒50℃加速破坏8周稳定。临床及健康人群鼻咽拭子样本测试,诊断灵敏度为96.67%(29/30),特异性为99.23%(129/130),总符合率为98.75%(158/160);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59 0,P<0.05。结论:SARS-CoV-2胶体金抗原快速检测试剂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高,检测速度快,操作便携,无需设备,肉眼观察,可作为现有核酸检测法的补充手段,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3.
食源性病毒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源性病毒是指以食物为载体,导致人类发生疾病的病毒。按照病毒的不同来源,食源性病毒可分为肠道食源性病毒和人畜共患的食源性病毒两大类,肠道食源性病毒包括以粪便直接或间接污染食物,通过粪口途径使病毒传播给人类的病毒;人畜共患的食源性病毒是指一些人畜共患,以畜禽产品为载体传播的病毒。本阐述了食源性病毒的种类、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现状,阐明了近年来以PCR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食源性病毒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用显色培养基鉴定微生物是一种新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该技术以生化反应为基础,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细菌特异性酶的显色底物直接根据菌落颜色对菌种作出鉴定。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BCMTMListeriamonocytogenes,Rapid’LMONOagar,CHROMagarTMListeria)、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TMEcoli)、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Rambachagar)、金黄色葡萄球菌显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的不断蔓延,开发有效的治疗药物迫在眉睫。中和抗体作为最有希望的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治疗药物,已经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很好的治疗效果。对抗新冠病毒单克隆中和抗体药物研发的进展、涉及的主要技术和主要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包括COVID-19在内的新发、突发传染病中和抗体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体外诊断在疾病诊疗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素有“医生的眼睛”之称。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程度空前提高,在此背景下,体外诊断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一环,迎来爆发式增长。概述全球和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发展现状,重点分析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国产化情况,分析现阶段我国体外诊断行业遇到的问题,并从突破原始性创新、加强资金保障、构建产业链生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ATP生物发光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的反应动力学、反应最适温度、pH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在ATP生物发光反应中,测试系统中D-荧光素用量为40~50μg/mL时对反应已经足够;发光脉冲计数CPM值随反应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开始的1min内,其CPM值下降最快,然后下降速度不断减缓;反应的最适温度为24℃-25℃;而体系的最佳pH为7.2—7.4。配制好的发光试剂溶液置于4℃保存45h,可以保持86%的活力,在25℃时保温1h,活力下降较少,随时间的增加,活力逐渐下降,到6.5h时,仅剩53.5%的活力,而  相似文献   

8.
当前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一种高传染性肺炎,其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直接或间接接触、粪口传播或者冷链运输等途径在人群中进行传播,处在潜伏期或尚无明显症状的患者也具备传染他人的能力。SARS-CoV-2是一种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拥有线性RNA片段,每个病毒粒子直径为60~140 nm。与其他冠状病毒相似,SARS-CoV-2主要包括4种结构蛋白,即:刺突蛋白(S)、膜蛋白(M)、包膜蛋白(E)和核衣壳蛋白(N)。迄今为止,基于病毒结构基础和病原学特点开发出了多种检测SARS-CoV-2的方法,为疑似COVID-19患者的确诊和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简要介绍了SARS-CoV-2的病原学特征,并综述了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测和新型生物传感器等最新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COVID-19的早期诊断与防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影响RT-PER检出率的条件和试剂进行了筛选,确定了提取FMDV RNA的最佳方法和试剂,优选出RT-PCR反应的试剂和最佳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口蹄疫病毒核酸的RT-PER方法。应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送检的鲜牛奶、淋巴结、脊髓、牛鼻咽拭子,结果阳性率分别为41.4%(24/58)、13.33%(2/15)、20%(1/5)、37.5%(12/32);检测4个屠宰场送检的组织样品40份,结果阳性率为.10%-70%;检测送检的奶粉(1份)、水泡皮(1份)、老鼠(2份)、患儿口腔棉拭子(4份),阳性率均为  相似文献   

10.
凝胶电泳、实时荧光PCR等常规核酸检测方法存在操作繁琐、设备昂贵、反应时间长等局限性。随着核酸检测市场规模的大幅提升,常规检测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诊断、检验检疫的需求。核酸试纸条(nucleic acid detection strip,NADS)是一种新兴的核酸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便捷、结果可视化、成本低且耗时短等优势,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断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综述近年来NADS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系统总结该技术的原理、应用及临床潜在转化价值,以期为NADS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全球疫情不断加剧,新型冠状病毒体外诊断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关注的重点,体外诊断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创新对于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对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体外诊断技术与产品的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即包...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预测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跨膜蛋白酶丝氨酸2(transmembrane protease serine 2,TMPRSS2)的理化特性、结构特征和抗原表位,为抗SARS-CoV-2药物研...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抗体药物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靶向性强、特异性好等优点,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创新药物研发的热点。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正在加快推进新冠病毒(SARS-CoV-2)抗体药物的开发。在此情势下,认真分析抗体药物现状和趋势,梳理国内外新冠病毒抗体药物研究进展,明确我国当前抗体药物创新的机遇、挑战和建议,对加快我国药物自主创新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2019年年末暴发以来,如何高效防控疫情一直是紧急的全球公共安全事件。疫苗是有效阻止病毒感染人体、保护高危人群免于疾病快速进展以及遏制疫情进一步扩大的手段之一,其中亚单位疫苗的主要成分为特定的病毒抗原蛋白或多肽,通过加入疫苗佐剂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由于机体仅针对重组蛋白表面的特定抗原表位进行识别并产生抗体,因此亚单位疫苗具有较高的保护能力和安全性。通过对目前已上市及处于临床阶段的各类新型冠状病毒亚单位疫苗进行梳理,介绍了各类亚单位疫苗的抗原设计策略和佐剂选择、整体保护能力及研究进展,并对亚单位疫苗的应用及技术优势进行分析,期望能为亚单位疫苗研发及全球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The SARS-CoV-2 virus is the causing agent of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pandemic responsible for millions of deaths worldw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oral response to the viru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intensive research. A flow cytometry-based assay using native full-length SARS-CoV-2 Spike protein expressed in 293 T cells was recently proposed as a complementary seropositivity assay.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further develop the flow cytometry assay and to standardize its parameters for reliable inter-laboratory use. We have optimized the protocol, established the Receiving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and tested reproducibility using pre-COVID and convalescent, SARS-CoV-2 individual plasma samples. The flow-based assay was simplified and standardized by cultivating the 293 T cells in suspension and expressing results in Mean Equivalent Soluble Fluorochrome (MESF) using an internal antibody positive control. The ROC curve was determined with an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of 0.996 and the assay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were established at 100% and 97.7% respectively. Reproducibility was good as determined on multiple cytometers, on different days, and with data acquisition as far as 72 h post-staining. The standardized assay could be used as a high throughput confirmatory assay in flow cytometry laboratories involved in serological testing.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The online version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available at 10.1007/s10616-021-0051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