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经化学方法预处理的玉米染色体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的结果揭示,经30%醋酸处理的玉米染色体表面呈现出不均一的颗粒状结构。当缩小扫描范围后,在染色体表面发现直径分别为30和100 nm的两种染色质纤丝。100 nm的染色质纤丝由30 nm染色质纤丝螺旋缠绕而成。在经25%胰酶处理的玉米染色体上发现了两种类似的螺旋状染色质纤丝结构,其直径分别为30和100~150 nm。较细的染色质纤丝螺旋缠绕成较粗的纤丝,进而构成整个染色体。经低离子浓度溶液抽提,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了玉米染色体的染色体骨架结构。这种染色体骨架呈不规则的纤维网状,这些网状纤维在染色体中部显得较为紧密,在染色体的边缘则显得较松散。这一结果暗示染色体是由不同级别的染色质纤丝螺旋缠绕构成,为染色体的多级螺旋结构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发现染色体骨架并不是呈轴样的结构存在,而是保留了染色体的基本形态,这种骨架形状也许是由分散在染色体中的染色体骨架蛋白在低离子浓度溶液抽提的过程中凝缩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蚕豆染色体集缩和解集缩过程中的螺旋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常规电镜技术观察到,在有丝分裂前期的集缩过程中,蚕豆(Vicia faba)染色体横切面为直径约0.5μm的染色质纤维形成的环状结构;染色体纵切面上存在着平行排列的0.5μm染色质纤维,它们与染色体长轴所成的角度近似直角。通过立体电镜观察可清晰辨认出这些纤维盘绕成的螺旋结构。在有丝分裂末期至间期的解集缩过程中,染色体横切面由环形变为“C”形。这种“C”形构造显示了染色体螺旋结构的解螺旋过程。在染色体集缩和解集缩过程中均可观察到0.5μm染色质纤维和直径约0.2μm的染色质纤维。本文讨论了放射环模型和多级螺旋模型。  相似文献   

3.
关于染色体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就染色体的高级结构已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模型,尽管目前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但染色体骨架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许多学者都认为在染色体中存在一个由非组蛋白或核糖核蛋白(RNP)组成的骨架结构,进一步研究染色体骨架的组成、结构特点对于认识染色体的高级结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蔡树涛等在甲藻染色体中观察到骨架结构并证明其主要成分是酸性蛋白,他们认为这些成分在甲藻染色体高级结构的组建和维持上可能起支架作用。本文用RNP优先染色和银染的方法对甲藻染色体中的RNP和银染蛋白进行初步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研究甲藻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以及真核生物染色体的高级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红翅皱膝蝗减数分裂染色体轴的形成与联会复合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  何孟元 《遗传学报》1992,19(1):34-38
本文通过延长低渗处理、压片和硝酸银染色技术,对红翅皱膝蝗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轴的形成过程及其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SC)与染色体轴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我们的结果表明,中期Ⅰ染色体轴是在晚双线期到终变期的过程中逐渐在染色体中形成的。染色体轴形成的动态行为,一方面暗示了这种结构在染色体集缩和维持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方面起某种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说明了轴是染色体中存在的一种真实结构。同时,本文的结果还指出,SC在早双线期到中双线期就解体了,而中期Ⅰ染色体轴是在晚双线期才开始形成。这两种轴结构之间很明显不是连续的。染色体轴的形成与SC的侧轴无直接的相关性。它们是减数分裂染色体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的轴结构。  相似文献   

5.
用低渗处理和苯酚品红染色,在经过卡诺液(甲醇3∶冰醋酸1)固定和未经固定的红翅皱膝蝗减数分裂染色体上都看到了螺旋结构。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每条染色单体都是由430nm左右的染色线螺旋形成的。由染色线到染色体的压缩率为4∶1。低渗处理后固定的材料经过银染,则显示了染色体轴结构。同样,未经低渗处理直接固定的材料银染时也出现了轴结构。银染的轴结构位于每个染色单体的中央,并贯穿整个染色单体。在光镜下,这个轴并不是直径均一的棒状结构,而似乎是由许多大小相近的颗粒相连而成。本文对染色体结构的有关模型、骨架和轴结构的真实性以及轴和螺旋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茶树染色体高分辨G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胰酶法在茶树的晚前期、前中期和早中期的每一染色体的全长上诱导出了清晰而丰富的G带带纹。染色体带纹的数目随染色体的浓缩程度而变化,同源染色体带纹的大小、分布及着色的深浅基本相似。作者认为植物G带的诱导与染色体处理技术及染色体所处的分裂时期密切相关。当胰酶处理超过了G带诱导的临界限度时,常可观察到染色体的大螺旋结构。本文讨论了在染色体前处理中a-溴萘的选用和甲醇-冰醋酸(3:1)的固定时间对G带诱导的影响以及G带的形成与染色体大螺旋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端锚聚合酶(Tankyrase)和端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晓飞  吕星 《生命的化学》2000,20(6):241-242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个特殊结构 ,由一段具有特定重复序列的DNA和端粒结合蛋白组成 ,是维持染色体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端粒DNA的复制不是由DNA聚合酶完成的 ,而是由端粒酶 (telomerase)催化合成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正常细胞随着细胞分裂活动的进行 ,端粒DNA逐渐缩短 ,当缩短到一定程度时 ,染色体结构被破坏 ,细胞进入衰老期并以死亡而告终。但当细胞发生癌变时 ,由于端粒酶的重新激活 ,这种端粒DNA随分裂活动发生渐进性缩短的趋势受到阻遏 ,使正常细胞转化成具有无限分裂能力的永生化恶性细胞。研究…  相似文献   

8.
当柱穗山羊草(Aegilops cylindrica Host.)2C染色体单体添加到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和以中国春为背景的派生系时,减数分裂时,不含2C染色体的配子会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为了制备一套黑麦1R染色体缺失系以用于定位黑麦1R染色体上的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把一条2C染色体导人到小黑麦1R二体附加系(21″ 1R″)中,然后让这些个体(21″ 1R″ 2C′,2n=45)自交,以便产生1R染色体结构变异体。实验共检测了345粒F,种子,83粒种子带有结构变异的黑麦1R染色体(24.1%)。通过C分带和原位杂交检测,对来自于23株F2的46个F3植株所带有的异常1R染色体进行了归类:其中1RL端体为39.1%,1RL等臂染色体为2.2%,1RL易位系为32.6%。1RS端体为4.3%,1RS等臂染色体为4.3%,切点在长臂上的缺失体为2.2%。在6.5%的植株中同时含有2种类型的1R染色体结构变异。其余8.7%带有异常1R染色体的个体因为没有原位杂交结果而无法判断是属于哪种类型。已获得的1R结构变异株将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一套可用于定位黑麦1R染色体上重要功能基因的遗传材料。另外,还探讨了综合应用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方法鉴定易位染色体中小麦染色体片段的尝试,并对所获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温室希蛛的染色体数目、形态结构和性染色体组成。从目前的结果可见,温室希蛛的染色体数目是:雄性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2,雌性为2n=24。其性决定机制属于X_1X_2O型。所有染色体似乎均为端或亚端着丝粒染色体,这个结论被对其C-带标本的分析所证实。两个(对)X-染色体是最短的和次最短的,温室希蛛染色体C-带标本的分析没有观察到染色体间有明显的结构差异。在染色体G-带标本中,获得了稳定的带纹。  相似文献   

10.
詹铁生 《遗传学报》1994,21(6):431-435
用自行的多级光学放大系统,观察到染色体上15nm大小的细微结构,用以研究致密状态的中期染色体超级结构,结合细胞化学技术,用特异性染色显示DNA-核蛋白、酸性骨架蛋白在染色体上的构象,本文发表了家猪染色体超级结构的天然形态-螺旋构型照片,描述了染色体螺旋结构的特征及其参数,提出了染色体超级结构的螺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