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交配和温度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雌蛾性信息素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交配对甜菜夜蛾雌蛾性信息素各组分的滴度,比例及其在个体间的变异均无显著的影响,因此交配不影响雌蛾在下一暗期的再次求和交配,环境温度对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的产生则有显著的影响,15-25℃最有利于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的产生,而10℃低温和35℃主温则使信息素产生受到明显影响,其中以10℃低温的影响更甚。10℃低温不仅使各组分的滴度产生显著改变,而且使二元性信息素组分的比例受到显著影响,并使二元组分通讯信息的个体间变异明显增大(CV>10%),这些改变必半扰乱甜菜夜蛾雌雄间的正常交配。 相似文献
2.
【目的】克隆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 (Guenée)性肽受体基因并分析其表达模式, 为深入研究性肽与交配后反应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方法, 从烟夜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得到性肽受体基因cDNA全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 分析该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烟夜蛾性肽受体基因cDNA全长2 048 bp, 命名为HassSPR(GenBank登录号: AFH53182.1)。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1 275 bp, 编码424个氨基酸残基, 序列中含有7个跨膜域结构, 预测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48.6 kDa和9.25。序列比对分析表明, HassSPR与近缘种棉铃虫H. armigera和其他蛾类性肽受体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达98.35%和超过84%, 与已经报道的其他昆虫的性肽受体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也在64%以上。不同组织表达分析表明, HassSPR在测定的1日龄雌蛾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 以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时序表达分析表明, 在羽化前1 天至羽化后6日龄雌蛾的信息素腺体中均有表达, 以3日龄表达量最高。雌蛾交配后, HassSPR在性信息素腺体和脑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 而在交配囊和卵巢中的表达量显著下调。【结论】从烟夜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克隆得到性肽受体基因HassSPR, 其表达模式提示该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雌蛾的生殖生理和生殖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3.
黄斑卷蛾雄蛾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在风洞中和田间观察了黄斑卷蛾Acleris fimbriana Thunberg et Becklin雄蛾对合成性信息素三种成分(E11,13-14∶Ald, E11,13-14∶Ac和E11-14∶Ac)及其不同组合的行为反应。在风洞中,主要活性成分E11,13-14∶Ald能引起雄蛾完成从兴奋到搜索释放源的行为反应,但雄蛾对单个组分E11,13-14∶Ac 或 E11-14∶Ac不呈现任何行为反应。当释放源为双组分 E11,13-14∶Ald+E11,13-14∶Ac (6∶4)或三组分E11,13-14∶Ald+E11,13-14∶Ac+E11-14∶Ac(6∶4∶1)时,可以明显增加雄蛾定向飞行和到达释放源的数量。三组分 E11,13-14∶Ald+E11,13-14∶Ac+E11-14∶Ac的比例为6∶4∶1时,500 μg剂量效果最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E11,13-14∶Ald单独使用表现出良好的诱蛾活性,其诱蛾量为活雌蛾的1.9倍,而E11,13-14∶Ac和E11-14∶Ac则不具有诱蛾活性。E11,13-14∶Ac对E11,13-14∶Ald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三组分E11,13-14∶Ald+E11,13-14∶Ac+E11-14∶Ac(6∶4∶1)诱芯的诱蛾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光因子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雌蛾性住处素产生及其求偶行为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为3部分:第1部分为光因子对棉铃虫雌蛾求偶行为的影响;第2部分为光因子对棉铃虫雌蛾信息素(Z-11-16:Ald)含量的影响;第3部分为光因子以棉铃虫雌蛾脑因子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正常光周期、间隔光照、不间光质处理棉铃虫雌蛾后,求偶蜂值下降,求偶节律混乱,性住处素含量下降,脑因子活性受到抑制,主要研究目的的是探讨一种不使用或少使用农药的新药生态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6.
应用压力注射,在Agrotis segetum雄蛾触角叶(AL)中33个对性信息素有反应的MGC神经元上探计了对性信息素反应模式的形成机制,压力注射100mmol/L GABA进入AL神经网引起神经元一个慢的超极化电位,并有一个长时程的放电抑制相,与用性信息素刺激诱导的神经元分应很相似,但GABA并不影响神经元对性信息素刺激的去极化反应,低Cl^-溶液可减弱AL神经元对性信息素刺激的超极化反应,甚至使超极化相逆转为兴奋反应,抑制相消失。压力注射Bicuculline使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压力注射Bicuculline的同时给予性信息素刺激,可使性信息素刺激所致的神经元放电增加进一步加强;Bicuculline可使性信息素刺激引起的神经元超极化幅度变小,放电抑制时间变短,甚至其抑制相完全被逆转为正常放电,无超极化反应和抑制相存在,结果表明,AL神经元对性信息系反应的超极化相与GABA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触角电位记录(EAG)技术,测定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雄蛾对性信息素标准化合物Z7-12:Ac(A)、Z9-14:Ac(B)、Z11-16:Ac(C)、Z5-10:Ac(D)和Z8-12:Ac(E)的EAG反应。结果表明:这些标准化合物均能引起EAG反应,其中组分A(Z7-12:Ac)引起的反应最强,为5.65 mV,组分B(Z9-14:Ac)和C(Z11-16:Ac)居中; 组分D(Z5-10:Ac)的EAG反应值最小,为2.50 mV。二元混合物、三元混合物、四元混合物和全组分的EAG反应较高,其EAG反应值均显著高于单组分的反应值。三元混合物ABC的反应值最高,与5头雌蛾腺体的正己烷浸提液的EAG值相当。在使用剂量为0.01 ng~100 μg反应内,小地老虎雄蛾触角对性信息素各组分及其混合物的剂量反应曲线大致呈“S”形。从不同日龄雄蛾对标准化合物的反应中,发现在羽化后第3天达到最高值,之后则随日龄增加EAG反应降低。 相似文献
8.
利用气质联用仪对笋秀夜蛾雌蛾性腺体粗提物成分进行了分析比对,通过触角电位(EAG)试验研究了笋秀夜蛾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组分的电生理反应,以Y形嗅觉仪进行了室内和林间的行为生测.结果表明: 雌蛾性腺体粗提物中顺11-十六碳乙酸酯(Z11-16:Ac)和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为笋秀夜蛾性信息素活性组分,性腺粗提物、两种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均能激发雄蛾明显的EAG反应,且EAG反应值随性信息素组分浓度增加而增加.Z11-16:Ac和Z11-16:OH按57∶43配置成的二元混合物所激发的EAG反应强于同等剂量下的单一组分.室内的行为生测和林间诱捕试验结果与EAG反应基本一致,Z11-16:Ac+Z11-16:OH(57∶43)混合物对雄蛾引诱力最强,在林间单诱捕器(诱芯浓度为104ng·μL-1)的平均诱捕量达到(48.5±6.7)头. 相似文献
9.
Bt毒素对棉铃虫雄蛾感受雌蛾性信息素EAG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含Bt毒素的人工饲料饲养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3龄幼虫至成虫(死亡率为40%~50%),采用触角电位 (electroantennogram, EAG) 技术,测定了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2种组分顺9-十六碳烯醛(Z9-16:Ald)、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d)及其混合物(Z11-16:Ald∶Z9-16:Ald=97∶3)的EAG反应。结果表明,Bt毒素对雄蛾感受性信息素单一组分和混合物的EAG反应均具促进作用;且随信息素剂量的增加,这种促进作用也随之增强。这一结果对于评价和实施延缓棉铃虫对Bt棉抗性的“庇护所"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枣镰翅小卷蛾雄蛾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风洞中观察了枣镰翅小卷蛾Ancylis sativa雄蛾对合成性信息素不同组分(E9-12∶Ac和Z9-12∶Ac)的行为反应。E9-12∶Ac组分能够引起少量雄蛾(8-3%)完成从兴奋到接触诱芯并呈现交配企图的全部行为反应,而雄蛾对Z9-12∶Ac组分无反应。E9-12∶Ac+Z9-12∶Ac混合物中前者占60%~65%效果最好,能使71.7%~76.7%雄蛾到达诱芯并呈现交配企图。E9-12∶Ac与Z9-12∶Ac为6.5∶3.5时,200 ng~2 000 ng的剂量效果最好,有76.7%~81.7%雄蛾到达诱芯。 相似文献
11.
用性信息素诱剂防治烟青虫的效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研究了两个烟青虫性信息素诱剂配方对烟青虫Helicoverpaassulta (Guen e)成虫的诱杀效果及诱杀成虫后田间烟青虫幼虫的虫口减退率和有虫株减退率。 1型诱芯配比为Z9 1 6 :Ald与Z1 1 1 6 :Ald 1 0 0∶9 5 ;Ⅱ型诱芯配比为 1 6 :Ald和Z9 1 6 :Ald与Z1 1 1 6 :Ald( 1 9 3∶1 0 0∶70 )。结果表明 :烟青虫性信息素诱剂Ⅰ ,Ⅱ型诱芯对烟青虫成虫都有很强的诱杀效果 ,在长达 85d的时间内 ,5个Ⅰ型诱芯共诱杀了4 0 4头雄性成虫 ,5个Ⅱ型诱芯共诱杀 4 1 9头 ,二者没有明显的差异。诱蛾地烟青虫幼虫的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都有明显的降低 ,Ⅰ、Ⅱ型诱芯使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的降低幅度均在 6 6 6 7%~ 90 91 %之间。性信息素诱剂使用方便、无毒、不污染环境 ,对烟叶不产生药害 ,防治效果良好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和烟青虫性信息素腺体脂肪醇和乙酸酯转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烟青虫H. assulta属于可同域发生的近缘种昆虫,通过产生比例相反的两种性信息素化合物——顺9-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醛维持种间生殖隔离。本研究应用外源不饱和脂肪醇及乙酸酯在棉铃虫和烟青虫性信息素腺体进行在体转化,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转化产物,从酶学角度探讨了上述两近缘种昆虫性信息素腺体组分差异的形成原因。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昆虫信息素腺体表皮伯醇氧化酶对外源顺9-十六碳烯醇、顺11-十六碳烯醇和反10-十六碳烯醇无催化专一性,说明末端氧化过程对于醛类性信息素组分特定比例的形成不起作用。棉铃虫性信息素腺体组织具有较高的乙酸酯酶活性,可水解外源乙酸酯,但烟青虫性信息素腺体乙酸酯酶活性很低。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两种昆虫的生殖隔离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交配是蜱类繁殖过程的关键环节,诱发雌蜱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并最终产卵。蜱雄性附腺分泌物在交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保护、活化精子,促进受精、卵巢发育和卵黄发生的功能,并对雌蜱的生殖生理行为等产生影响,如诱导雌蜱快速吸血和加速产卵。本文在简要分析蜱雄性附腺结构和分泌物生化特性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蜱雄性附腺分泌物中各种功能因子的研究现状,着重论述其在精子获能、诱导雌蜱吸血、促进雌蜱卵巢发育和卵黄发生等方面的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此领域的研究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烟夜蛾滞育蛹和非滞育蛹的耐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Guen?e不同日龄滞育蛹和非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表明,在预蛹至5日龄蛹期,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逐渐下降。在预蛹期和3日龄蛹期,滞育蛹的过冷却点与非滞育蛹差异不显著;5日龄蛹时,滞育蛹和非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分别下降至(-15.7±1.8)℃和(-13.5±1.2)℃,结冰点分别降至(-12.7±2.7)℃和(-9.5±1.3)℃,两类蛹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自然越冬后,滞育蛹的存活率显著高于非滞育蛹,在土壤不同深处越冬的蛹的存活率存在差异,距土表15cm深的蛹存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Pheromone production in virgin females of Heliothis virescens (F.) (Lepidoptera: Noctuidae) peaked between the fourth and seventh hours of scotophase on the second, third, fourth and fifth days following eclosion. The highest peak (186 ng) occurred on day 3 after eclosion. Z-11-Hexadecenal comprise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seven components in the pheromone glands. Disproportionately higher amounts of hexadecanal and Z-11-hexadecenol occurred during photo-phase and other periods when low quantities of total pheromone were recorded.
Mating suppressed pheromone production which remained low until 48 h after mating. Coupling females with males mated three times previously or with 6-day-old males was less effective in causing a drop in pheromone content which peaked again 24 h after mating. This suggests the transfer of a male factor, a pheromonostatic factor, that suppresses pheromone production in mated females and that the factor from older and previously mated males is less effective. 相似文献
Mating suppressed pheromone production which remained low until 48 h after mating. Coupling females with males mated three times previously or with 6-day-old males was less effective in causing a drop in pheromone content which peaked again 24 h after mating. This suggests the transfer of a male factor, a pheromonostatic factor, that suppresses pheromone production in mated females and that the factor from older and previously mated males is less effectiv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