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对钩刺亚册虫(Acineriauncinata)的纤毛器和形态结构做了光镜和电镜水平的研究,结果表明:口侧动基索均为单动基列结构,其中PK1仅后行至胞口后方;背触毛含约10对紧密排列的毛基体,后端不与其它体动基列相联;射出体除沿胞口分布外,在虫体顶端丛集成盾片状;虫体前部自右向左扭转约180°。  相似文献   

2.
宋微波 《动物学报》1997,43(1):90-95
钩刺斜管虫口和体纤毛器演化模式是研究该类动物个体发生的优秀模型。通过跟踪研究,澄清了后仔虫口器发生以及体纤毛器起源上的几点疑问,并证实:体左侧二列片段动基列为同源再造而非来自老结构的分裂或复制;三列围口纤毛均为双动基列构造;后仔虫口原基场的构建系由5列体动基列共同参与完成的,其中最左侧两列短的原基片段与原基1整合为一体,从而发展成营养期虫体的外围口动基列;后仔虫背触毛原基为独立发生。  相似文献   

3.
对采自湖北省洪湖地区的泽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肠道内寄生的泽蛙原蛙片虫进行了形态学再描述, 包括活体形态、固定染色标本形态及扫描电镜下超微结构。样本形态特征参数值与Nie(倪达书)首次发现并命名时所记述标本参数值颇为相符(包括体长、体宽, 核长、核宽)。此外, 本文对2个重要的分类特征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1)缝线位于虫体顶端, 贯穿背腹侧; 所有体动基列均从缝线两侧发出。(2)胞核分裂时在两新核间产生的连接细丝, 在虫体整个生活周期一直存在。并针对这2点特征与其他已知的原蛙片虫属种类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认为缝线结构是较为稳定的分类特征之一, 体动基列均由此处生发并与虫体纵轴平行延伸; 推测泽蛙原蛙片虫子代虫体中的2个胞核均来自于母体中同一个核, 而其2核间的连接细丝可能是胞核分裂进化历程中比较原始的残迹。  相似文献   

4.
利用蛋白银染色技术对采自青岛沿海砂隙的寡毛类纤毛虫Strombidium kielum进行了形态学重描述,发现该种在寡毛类纤毛虫中具有独一无二的纤毛下器模式,因此为其建立了1新属Varistrombidium,特征为具有5条斜穿虫体的体动基列,其中体动基列1和2延伸到虫体背部,终止于虫体尾端。对Varistrombidium kielum(Maeda&Carey,1985)nov.comb.的小亚基RNA序列分析表明,该种位于Strombidiidae科内,与其形态学相近种Omegastrombidium elegans聚在一起。同时对其小亚基RNA序列可变区2的二级结构进行了预测并与其形态学相似种进行了比较。还对Apostrombidium pseudokielum Xuet al.,2009进行了补充性描述。  相似文献   

5.
尖前口虫的口器发生研究(纤毛门, 膜口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咽膜类纤毛虫尖前口虫无性生殖期的核器及口器的演化.其发生特征为;1)新的口原基形成于原前庭动基列与口侧膜间,表观为原口侧膜分裂而致;2)随着形态发生的进行,由口原基依次演化出后仔虫的三片咽膜、口侧膜和三条前庭动基列;3)原口器完全被前仔虫所继承;4)体纤毛器在整个形态发生过程中一直保持双动基列结构.    相似文献   

6.
对采自山东、广东和香港沿海的八种盾纤类纤毛虫: 冠帆口虫、维亚可夫帆口虫、蠕形康纤虫、贪食迈阿密虫、异海洋尾丝虫、中华后阿脑虫和两种蟹栖异阿脑虫相似种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其中, 中国南海新记录种维亚可夫帆口虫种群与Wang, et al.所描述种群以及中华后阿脑虫新种群与Song Wilbert记述的青岛种群和南极种群相比, 在个体大小和体动基列数目上均有所差异; 贪食迈阿密虫潍坊种群的体动基列恒为12列, 与Song Wilbert的报道有较大差异。两种异阿脑虫与蟹栖异阿脑虫在口纤毛器结构和体形上完全相似, 但在体动基列数目上有明显差异, 因数据不足, 暂定为蟹栖异阿脑虫相似种。    相似文献   

7.
(四)纤毛虫的细胞小器和胞器复合 1.纤毛、动胞器(kinetid)和动胞器列(kinety)纤毛的超微结构与鞭毛的基本相同,其基部的一段名动体,是由9组三联体微管围成的短圆柱状体。动体可成双存在,也可成单或多个聚集存在。动体和与它相联的纤维加上围绕这一动体单元的表膜结构合称为动胞器。许多动胞器前后相联成行,叫做动胞器列。与动体相联的各种纤维及微管可能具有传导或支持作用。另有可发射刺丝的刺丝泡。高等纤毛虫有的纤毛发生合并形成棘毛,有的棘毛含数十根纤毛,形如毛笔。棘毛又称复动胞器(polykinetid)。 2.口旁膜(paroral membrane)和小膜(membranelle)属于口纤毛器的一部分。口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人工感染获得的纤细背孔吸虫Notocotylus attenuatus(Rud.,1809)成虫的体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虫体不同部位的体被有着不同的被式。口吸盘处为放射状条索;虫体腹面口吸盘后至中列第一腹腺前为无棘区,呈石板条块状,其余部分均为银杏叶和尖叶形体棘所覆盖。虫体背面边缘一圈为有棘区,其圈内为珠状突起结构。  相似文献   

9.
作者从卵圆鲳鲹Trachinotus blochii分离了一株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再经人工感染的方法收集各期虫体,制成电镜样品,对虫体的胞口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时,用银染和免疫荧光染色以及共聚焦显微镜对虫体的胞口周围及内部的纤维和微管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刺激隐核虫的胞口结构与前口类纤毛虫(Prostome)的胞口结构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与归属于膜口类Ophryoglenina小瓜虫差异较大,因此,作者认为刺激隐核虫的分类更适合归属于前口类Prostome,而不是膜口类Ophryoglenina.  相似文献   

10.
借助活体观察和银染法对6种淡水纤毛虫(纵长板壳虫Coleps elongatus、瓜形原膜袋虫Protocyclidiumcitrullus、亨氏累枝虫Epistylis hentscheli、钟形钟虫Vorticella campanula、长柄球吸管虫Metacineta macrocaulis、四分锤吸管虫Tokophrya quadripatita)的形态和纤毛图式进行了详尽研究。本工作首次描述了亨氏累枝虫、四分锤吸管虫、纵长板壳虫的中国种群,同时揭示了亨氏累枝虫长期未知的纤毛图式特征并给出该种类的新定义: 虫体高钟形,活体大小约(100-130) m(60-65) m; 伸缩泡1个,腹位; 大小核各1枚,大核C型; 群体为规则对称二叉分枝; 口区三片小膜均由三列动基列组成,第三小膜由三列等长的动基列组成,其终止处高于第一小膜下端; 虫体前端到反口纤毛环间的银线约71-74条,反口纤毛环到帚胚间的银线约35-47条; 淡水生境。此外,本研究对长柄球吸管虫、钟形钟虫、瓜形原膜袋虫进行了重新描述,补充了显微照片。  相似文献   

11.
宋微波  施心路 《动物学报》1999,45(3):241-245
对钩刺目-土壤纤毛虫-多核前裂虫的超微结构做了透射电镜观察。该种表现了与其他钩刺目种类相似的特征,包括体表分布的粘泡以及扁平的表膜泡,其主要细胞结构特征为:(1)-一层连续的支状内质网将虫体细胞质分成内外两部分;(2)线粒体仅密集于内层细胞质;(3)平行唇突表面的特殊的前列横微管敕纱由胞口发出,沿唇突表层向体后发出并纵行环绕于胞咽外侧,此前列横微管束明显地呈片层状构造;(4)射出体包括位于口区的两  相似文献   

12.
自青岛近郊真鲷培育池中分离出一大型侧口目纤毛虫,经鉴定为一新种,定名为拟天鹅漫游虫。本种特征为体呈长梭形,颈部具高度伸展性,两大核一小核,左侧体区具6条不明显的纵沟;体纤毛左侧8—9列,右侧12—13列。对其的杀灭试验表明,在快速地掺入半数量以上的淡水后即会造成虫体溃解死亡。  相似文献   

13.
利用活体观察及银染法首次对采自广东大亚湾沿岸的盐菲阿虫Phialina salinarum Kahl,1928,海洋长吻虫Lacrymaria marina Kahl,1933,惊扰伪颈毛虫Pseudotrachelocerca trepida(Kahl,1928)Song,1990,贪食纤口虫Chaenea vorax Quennerstedt,1867,柱核柱毛虫Cyclotrichium cyclokaryon Meunier,1907和加冈栉毛虫Didinium gargantua Meunier,1910六种刺钩类纤毛虫进行了形态学研究,补充了活体形态学以及纤毛图式等分类学新信息。首次观察到了海洋长吻虫体纤毛基部的皮层颗粒和柱核柱毛虫大亚湾种群较青岛种群具有更多的体动基列等若干新信息。研究表明,刺钩类纤毛虫在大亚湾近岸水域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砂鼠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gerbilli)存在于我国西北甘肃某地的砂土鼠或大砂鼠(Rhombomys opimus)体内,是中国特有的种类,王捷等60年代分离培养成功。对L.gerbilli的前鞭毛体的亚显微结构的观察表明:1.质膜下微管间距约为50nm,比别的利什曼原虫的宽;2.鞭毛基部极少观察到基板(basal plate);3.线粒体发达,从动基体所在部位伸向虫体各个部位,内有复杂的结构;4.在通常情况下,L.gerbilli的动基体呈棒状,但当细胞膨胀后则无论在光镜或电镜下动基体均呈扁环结构;5.虫体后部有发达的复片层结构。这一结构由一系列的膜卷绕成,其意义不明。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厉螨科一新属新种(蜱螨亚纲:革螨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云南陇川县的蟋蟀Gryllus sp.体上采得一种革螨,系厉螨科Ltelapidae Berlese中未曾描述过的种类,并为之建立新属,订名为滇厉螨属Dianolaelaps gen.nov.,属模标本为蟋蟀滇厉螨Dianolaelaps gryllus sp.nov.。新属的主要鉴别特征是:雌螨螯钳动趾端部分三叉;颚角内侧有沟漕并具齿突;口下片末端,在颚角与下咽间有长圆形结构,其内缘并具透明的尖齿列;涎针有膜状结构包绕;足Ⅰ—Ⅲ基节各具一棘,各基节远端侧具细小毛列。  相似文献   

16.
湖南鸣禽的滑口吸虫研究(复殖目:短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鸣禽寄生虫调查中检获短咽科滑口吸虫属Glaphyrostomum虫种5个,其中有3个新种,画眉滑口吸虫Glaphyrostomum garrulum sp.nov。,两吸盘约等大,睾丸偏于体右侧,卵黄腺始于腹吸盘水平;湖南滑口吸虫虫体较短小,体表在腹吸盘前被小棘,口腹吸盘比约1.0:1.5,睾丸偏体左侧,卵黄腺起始于口吸盘后缘至咽水平,小型滑口吸虫G.minor sp.nov虫体较小,体表  相似文献   

17.
冠突伪尾柱虫小核对胞口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立培  金华中 《动物学报》2002,48(2):258-263
在通过显微手术所建立的冠突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cristata)无小核系中,部分细胞因口围带翻领部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损而导致畸形;在细胞生长静止期的群体中,口围带畸形率高达50%以上;对无小核系600多个刚完成二分裂的前,后仔虫及1000多个生理改组末期的虫体进行蛋白银染色观察,除发现4个二分裂仔虫和3个生理改组后虫体的口围带异常外,绝大多数经过形态发生后的细胞都具有正常的胞口结构。另一方面,选择性培养实验进一步证明,口围带畸形产生于非形态发生期。由此可见,失去小核的细胞,同时也失去了胞口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多子小瓜虫的形态发生及其寄生导致翘嘴鳃组织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小瓜虫的形态发生及其对鳃组织的危害过程,本文开展了多子小瓜虫的光镜观察和翘嘴鲌鳃组织病理切片方面的研究。光镜形态研究发现小瓜虫运动时呈球形,直径500-800 m;前端具有耳廓状胞口和内陷的袋状胞咽;环境温度为18℃时,滋养体经1h左右发育成包囊,体表形成一层透明胶膜,并以虫体中央的分裂沟为界进行二分裂;子代虫体从8细胞期进入16细胞期时,包囊内部形成内胞膜将子代虫体等分为两个集团。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虫体呈卵圆形,挤压了周围的包裹细胞,导致组织变形;鳃小片黏连,鳃丝上皮细胞受到破坏,严重区域鳃丝结构被完全破坏。本研究解析了小瓜虫的形态发生与发育过程以及对宿主危害的组织病理结构与机制,为揭示小瓜虫的侵染、发育和成熟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小瓜虫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9.
雅安市发现巴氏背孔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氏背孔吸虫能实验感染鸭和鸡。该虫虫体大小为3.45—4.55×0.85—100mm,虫体的腹面有三列腹腺,左右两侧列各有17个,中间一列为15个,阴茎囊发达,约为虫体长的1/3及子宫末段长的2倍,子宫末段富有子宫颈腺。  相似文献   

20.
马跃  李安兴  谢明权  黄玮 《动物学报》2006,52(2):396-405
自网箱养殖的卵圆鲳鲹(Trachinotus blochii)分离了一株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再经人工感染的方法收集各期虫体,制成电镜样品,对虫体进行超微结构研究。研究表明:刺激隐核虫的毛基体具有典型的9套三联微管系统。幼虫体部单毛基单元有如下特征:单毛基单元结构,具有稍分支的纤毛后微管束(Postciliary microtubular ribbon),由3根微管组成,起源于第3三联微管,向后延伸至细胞表面。滋养体体部单毛基单元特征是具有分支的纤毛后微管束,由3-6根微管组成,起源于第9三联微管。毛基体的第4-7组三联微管处发出一条长而无分支重叠的动纤丝(KD),KD向右前方伸延到质膜脊的顶端。在横微管(T)左侧的第3三联微管处有一个横行支持物即横带,由3根微管组成,与来源于第3-4三联微管的横纤维(Tf)相连。刺激隐核虫的体部毛基单元具有一个独特特征:即具有体部线带(N),是一束平行排列的微管,它们起源于邻接横微管和横纤维的致密板,滋养体的体部线带相互重叠交错排列,以此支撑细胞的横轴。滋养体期还有厚的表质层(Epiplasmic layer)。体部双毛基单元即为邻近口区的双毛基单元,每一排动基列的前几个毛基单元都是双毛基单元,极似口部毛基单元,口部双毛基单元的后面有3-4个体部双毛基单元。幼虫和滋养体的体部双毛基单元均具有2个毛基体,其结构模式相似。体部毛基单元的2个毛基体各长出1根纤毛,毛基体与一个旁体囊(PS)相连,其前面有动纤丝。文中分析了刺激隐核虫在形态上与淡水小瓜虫以及相关种类的毛基单元和皮层结构差异,认为刺激隐核虫的分类更适合归于前口类(Prostomatea),而不是膜口类(Hymenostomati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