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胃癌发病人数居全球首位,其发生机制及安全有效的治疗是研究重点。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过度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淋巴转移、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随着COX-2与胃癌关系的研究的深入,COX-2已逐渐成为胃癌治疗的新的靶点。近年来,针对细胞受体、信号传导、细胞周期和血管生成等靶点的抗肿瘤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新方向。因此,以COX-2为特异靶点的治疗策略有望为胃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筹)周兆才研究组与张雷研究组、季红斌研究组,发现了原癌蛋白质YAP的一个天然拮抗剂蛋白--VGLL4,并在蛋白质晶体结构解析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针对YAP的多肽类抑制剂,从而为以胃癌为代表的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途径。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癌细胞》杂志。  相似文献   

3.
胃癌是一种消化道高发恶性肿瘤,化疗耐药是其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通过各种途径与机制促进胃癌化疗耐药,因而TME可能是评估肿瘤发展方向和克服治疗耐药的关键。鉴于治疗胃癌化疗耐药缺乏有效的临床方案,本文综述了TME中的细胞成分、非细胞成分与胃癌细胞化疗耐药之间的联系,以及TME中主要成分与化疗耐药相关联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此外,本文进一步讨论了TME中不同细胞促进胃癌化疗抵抗的机制,总结了潜在的调节因子与药物,旨在为临床解决胃癌化疗耐药性提供新的角度,并为胃癌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死亡率高,预后差。目前,由于缺乏表征胃癌发生发展特性的研究模型,胃癌发病机制研究与治疗药物的开发受到一定限制。类器官是一种干细胞来源的三维培养的细胞群,具有多细胞组装、自我更新的活体组织特性。可传代扩增的胃癌类器官研究模型,能够保持基因组稳定性与肿瘤异质性,模拟肿瘤微环境,弥补了传统细胞与动物模型的不足。该文综述了胃癌类器官的建立方法及其在胃癌发病机制探究、肿瘤微环境模拟、胃癌相关基因功能检测、药物敏感性筛选以及胃癌个体化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此外还讨论了类器官在胃癌研究中的优势与不足,为揭示胃癌发病机制、研发胃癌防治药物提供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5.
胃癌(Gastric cancer)是发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其公认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及一些免疫发炎反应.大约有10%的胃癌病例与家族遗传有关,胃癌发生主要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遗传与免疫因素以及慢性胃病等有关.胃癌临床治疗方式通常包括:外科手术、化学治疗、放射线治疗以及标靶治疗.多数早期胃癌经治疗能够痊愈,而到了末期则治疗成效不佳.一般而言,胃癌病人平均五年存活率大约为22%左右,而晚期胃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则小于5%.  相似文献   

6.
Src是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之一,通过广泛的信号转导通路参与HP感染、胃癌细胞粘附、受体调节、增殖和血管形成等。近年来研究表明,Src在胃癌组织中异常表达或活性增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研究Src和胃癌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目前,针对Src的靶向抑制剂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大量研究发现,Src抑制剂包括Dasatinib、AZD0530、Sunitinib等对胃癌有抑制作用,这将为胃癌的治疗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黄芪多糖注射液联合放射治疗胃癌的疗效,为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66例胃癌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放射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放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芪多糖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各组患者肿瘤标志物、血常规、免疫细胞和肝肾功能水平。结果 联合治疗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同时毒副作用低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胃癌患者胃癌标志物、血常规、免疫细胞和肝肾功能水平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胃癌患者经相关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A199、CEA和CA724)、免疫细胞(CD8+ T细胞)、血常规指标(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显著降低,免疫细胞(CD3+T细胞、CD4+T细胞和NK)、CD4+/CD8+、肝功能及肾功能指标(ALT、AST、BUN和Cre)显著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多糖注射液与放射治疗的联合治疗具有较高的癌症治疗效率、降低了副作用和血液中肿瘤标志物水平,同时提高了患者的造血功能、免疫功能和肝肾功能水平,对胃癌患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中的研究热点,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等相关。胃癌的发生、发展与DNA甲基化状态改变关系密切,研究胃癌相关基因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因此,研究胃癌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艳  黄晓俊  陈平 《生物磁学》2011,(18):3577-3579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中的研究热点,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等相关。胃癌的发生、发展与DNA甲基化状态改变关系密切,研究胃癌相关基因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因此,研究胃癌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化学》2014,(1):129-129
<正>2014年2月10日,国际肿瘤学学术期刊Cancer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筹)周兆才研究组与张雷研究组、季红斌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在该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原癌蛋白质YAP的一个天然拮抗剂蛋白—VGLL4,并在蛋白质晶体结构解析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针对YAP的多肽类抑制剂,为以胃癌为代表的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樊平  邹赛英  赵海华 《生物磁学》2009,(14):2773-277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过下游的信号传导途径参与肿瘤细胞增殖、血管生成、侵袭、转移及凋亡抑制等的基因调控,在多种肿瘤组织中有高表达。近几年在胃癌的研究中显示:EGFR在胃癌中有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被认为是胃癌等肿瘤治疗的理想靶点。当前以EGFR为靶点的生物治疗成为胃癌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其近几年EGFR在胃癌的表达、预后及靶向治疗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胃癌肝转移是影响胃癌病人治疗和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胃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均不容乐观。目前,关于胃癌肝转移的分子调控机制知之甚少。一般认为,胃癌细胞脱离原发灶,侵入血管到达肝脏定植的过程涉及诸多分子的变化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该文将对胃癌肝转移过程的前沿研究进展及其诊断治疗现状作一综述,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胃癌肝转移的分子调控机制,为胃癌肝转移患者提供综合性的诊治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环状RNA是一类新发现以共价键形成环状结构的RNA分子,没有5'帽和3'尾,具有高度的序列保守性和稳定性,不易被核酸外切酶降解,在转录或转录后水平发挥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近年来,已发现环状RNA与许多肿瘤包括胃癌发生密切相关。首先介绍环状RNA形成、分类、分子特征和功能,然后从环状RNA与胃癌发生、环状RNA与胃癌诊断、以及环状RNA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等三个方面阐述环状RNA与胃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应用光动力技术治疗胃癌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它对各个时期的胃癌均有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用光动力技术治疗胃癌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系统阐述光动力运用于胃癌治疗这一项技术的原理、机制,光敏剂、光源及临床效果等方面,并总结了这项技术在治疗胃癌方面的优点和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胃癌组织中P16蛋白的异常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P16蛋白表达与胃癌发生及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探讨检测P16蛋白在胃癌诊断及判断胃癌恶性程度、估计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0例胃癌与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P16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率(36.0%)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85.0%)(P<0.01);P16蛋白表达与肉眼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P16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无关(P>0.05).结论:检测P16蛋白的表达对辅助胃癌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并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估计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临床病理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胃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前列,现在胃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新辅助化疗是胃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辅助化疗能够有效抑制癌细胞增殖、缩小肿瘤体积等优点,从而为手术切除创造条件。本研究用新辅助化疗处理患胃癌的小鼠,并检测了新辅助化疗处理前后胃癌细胞内p53和Bcl-2 (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基因在组织内的表达变化情况,以及与对照相比新辅助化疗对肿瘤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辅助化疗可以减缓肿瘤的增长,显著上调小鼠胃癌组织内细胞凋亡因子p53的表达,并且显著下调Bcl-2抗凋亡因子的表达,从而有效地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这一结果可能为新辅助化疗对胃癌的治疗分子机制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微小RNA(microRNA、miRNA)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通过调控其靶基因参与的信号传导通路,影响胃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等过程,发挥着类似于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目前,已发现多种microR—NA与胃癌关系密切,包括通过调节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表达影响胃癌细胞增殖的miR-106b-93~25家族、miR-222—221家族和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基因表达抑制胃癌细胞转移的miR-129和let-一7miRNA家族等。另有研究表明,miR-d21和miR-31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清CEA,可能成为新的胃癌肿瘤标志物。miR-15b和miR-16与胃癌多药耐药的关系也说明microRNA可能成为胃癌治疗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8.
胃癌是世界上致死率较高的癌症之一。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于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和第3位。研究表明,胃癌患者的口腔微生物群落与健康人区别显著,口腔菌落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引发胃癌。尤其是当前我国大众不注重口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定期检查口腔健康状况,容易导致口腔菌落结构失衡,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疾病,最终引发胃癌。文章通过研究口腔菌落结构变化与胃癌之间的关系,建立对照组并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口腔菌落结构变化与胃癌之间的关系,为及时发现胃癌、治疗胃癌提供了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猴头多糖的初步提取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多研究表明,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除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外,它还具明显的抗癌活性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尤其对于胃炎、胃癌、十二指肠溃疡更具显著疗效。上海药物研究所(1983)的猴头成药对食道癌,胃癌和贲门癌有效率达69.3%。我国学者还进  相似文献   

20.
胃癌(gastric cancer)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全球性的医疗难题,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自20世纪80年代初两位澳大利亚科学家Marshall和Warren首先从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至今,Hp与胃癌的关系为人们所关注。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逐渐接受了Hp感染为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学者认为根除Hp治疗可以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研究报道根除Hp治疗并不能预防胃癌的发生发展,也不能降低胃癌的发生率。胃癌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Hp感染作为单一致病因素如何引起胃癌的发生目前尚未阐述清楚。本文旨在对Hp感染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