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西武夷山黄腹角雉野外采食习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4年以来,在野外目击黄腹角雉采食植物行为24次,经鉴定被采食植物分属11科12属12种。在江西武夷山区,黄腹角雉基本以植物的叶、芽、花瓣、种子为食,采食嗜好具有季节性变化倾向,采食习性的地域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黄腹角雉人工种群生存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为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目前,其野生种群仅分布于湖南东南部、浙江南部和西南部、江西、福建、广东北部和广西东北部,估计数量约为4000只。湖南省雉类繁殖基地自1997年通过对执法检查中获得的黄腹角雉个体进行收容、救护以及驯养繁殖工作以来,该人工种群已经成功繁殖4年,至2004年年底种群数量为131只。本文利用8年的驯养繁殖过程中获得的种群生态学参数,借助漩涡模型(Vortex9.51)对该种群100年内的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按照过去8年的生存情况,该种群在100年灭绝的概率为97%。成年雌性的高死亡率和频繁的灾害是影响种群长期存活的两个关键因素。如果成年雌性的死亡率降低到饲养后3年(2002—2004年)时的水平,种群的灭绝概率降低至5%,如果同时控制灾害的发生,其灭绝概率降至0。增加环境容纳量没有降低种群的灭绝概率和增加其增长速度,但增加环境容纳量对100年后的种群数量和基因杂合度有明显的影响。在降低成年雌性死亡率和杜绝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对种群进行收获(用作向野外放养),每次收获的数量应该控制在5只成年雄性和5只成年雌,开始收获时间为种群连续繁殖10年以后。降低成年雌性的死亡率、杜绝食物中毒和火灾等灾害的发生以及增加环境容纳量是该人工饲养种群长期存活和发展壮大的重要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3.
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昼间行为的红外相机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鸟类的行为是遗传而来,或是学习获得,多表现出对环境条件的适应。为了解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野生种群昼间行为和时间分配,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根据海拔、植被类型和人为活动干扰等因子,在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海拔444~2 133 m区间,选择了41个代表性的机位进行红外相机监测,每个机位监测时间不少于250 d。其中23个机位获得了视频资料,共记录到314只次(♂229只次,♀85只次)野生黄腹角雉的有效视频4 447 s。其昼间活动时间约11~13 h。地面行为可以分为6种,摄食、位移和休息3个刚性行为时间占总时长的97.08%,不同季节间摄食行为的平均耗费时间差异显著(P0.05),位移和休息行为的平均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性别间的摄食行为和整理行为的平均时间差异显著(P0.05)。繁殖期笼养黄腹角雉主要行为与野生种群相同,但野生种群的行为时间摄食行为位移行为休息行为,而笼养种群则是休息行为位移行为摄食行为,估计与笼养种群省去了搜寻食物时间和环境异质性小、不用担心被天敌捕食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提示:黄腹角雉的昼间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但机制尚不清楚;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保存较好、人为干扰小,栖息地内的食物在不同季节均能够满足黄腹角雉的生存需要。  相似文献   

4.
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minckii)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作为两种同域分布的物种,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及竞争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探究上述问题我们从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9条样线上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这两种雉类的集群现象、日活动节律、季节性活动规律和最适活动温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每年8月下旬开始集群,到第二年的3、4月份集群结束,冬季集群最为频繁,而夏季则分散在其各自活动区单独活动。(2)二者皆为昼行性鸟类,活动高峰均出现在清晨和傍晚,但时间生态位存在明显分化:红腹锦鸡有两个活动高峰,分别为7:00时和17:00时;红腹角雉活动高峰为6:00时、9:00时和18:00时。(3)对两种雉类活动频次的季节性差异分析发现,春季活动最频繁,其后依次是秋季、夏季和冬季。(4)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选择在接近当月平均气温的时间段出来活动,红腹锦鸡活动的温度范围在﹣4℃到19℃,红腹角雉的活动温度范围是﹣1℃到22℃;但不同季节间略有差异,两种雉类在秋冬季大多选择在高于当月平均气温的时间段出来活动,而在夏季的活动温度则要略低于当月平均气温。观测数据证实了两种雉雉类有通过错峰活动减少生态位重叠导致的竞争的现象,但并未见到二者间有明显的适应性温区分化。  相似文献   

5.
2004年5月至2012年6月,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岗山)采用野外观察和笼养观察法,对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食物构成和习性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记录到黄腹角雉采食物种78种(类),其中,高等植物39科65属74种,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蜘蛛目(Araneae)园蛛科(Araneidae)和蜻蜓目(Odonata)各1种.显示黄腹角雉为植食性、食谱广泛的雉类,采食习性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模拟黄腹角雉野外生存环境和自然种群结构,采用较大空间散放与多个体群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饲养试验,其笼养繁殖性能比对照组传统对养方式显著提高.通过两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产卵量为8.5枚,卵受精率为82.6%,受精卵孵化率为88.7%;对照组平均产卵量5.7枚,卵受精率50.3%,受精卵孵化率72.4%,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对两组间的卵重、卵形、产卵期进行了测定,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黄腹角雉研究概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雁云 《动物学杂志》2005,40(1):104-107
介绍了对黄腹角雉的栖息地选择与对片段化的生态适应、活动区与活动性、繁殖生物学、笼养种群等生态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黄腹角雉的骨骼系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别对黄腹角雉成体和雏鸟的骨骼进行观察、描述和测量。就骨骼系统的形态特征与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Four calls of the genus Tragopan were described and acoustically analysed. Alarm and wing whir calls were very similar in sound and structure in all five species. By contrast, a comparison of 11 physical parameters of advertisement and clicking calls indicated that species separated into three groups: western and Cabot's each separated into their own group, whereas Blyth's, Temminck's and satyr formed another group.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the tragopan prototype population had their origin in the eastern Himalayas. Thus, the centrally distributed species of tragopans (satyr, Blyth's and Temminck's) retain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estral population, whereas the peripheral species (western and Cabot's) underwent vocal modifications. Courtship vocalizations, which are under sexual selection pressure, probably serve as species-isolating mechanisms in sympatric species.  相似文献   

10.
2002年5月,作者在湖北小神农架地区的野外考察中发现了两个红腹角雉的地面巢.上述巢内均有满窝卵,各个巢的量度及巢址的生境如下(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