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物种的空间分布会受到种间相互作用(如捕食关系等)和环境变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阐明环境变量和种间相互作用对同域物种空间分布关系的影响, 对于理解群落聚集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至关重要。为了解川西高原常见雉类与捕食者的空间分布关系及其驱动因素, 本研究利用2016-2018年在川西高原84个红外相机位点获得的682张目标物种的独立照片, 采用条件型双物种占域模型(conditional two-species occupancy model)在相机位点尺度评估了在川西高原广泛分布的黄喉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与其捕食者赤狐(Vulpes vulpes)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显示: (1)在物种作用和环境变量的共同影响下, 赤狐和血雉(物种相互作用因子, species interaction factor, SIF = 1.31 ± 0.14)与赤狐和黄喉雉鹑(SIF = 1.42 ± 0.41)在研究区域内的空间分布趋于重合, 赤狐和血雉的空间关系随距河流距离的增加呈现先重合后趋于分离的趋势, 而赤狐和黄喉雉鹑的空间关系随距河流距离的增加呈现出由重合转为分离的趋势。赤狐与白马鸡在空间分布上相互独立(SIF = 1), 白马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环境因子影响, 而赤狐对其没有影响。(2) 3种雉类的探测率受物种作用的影响, 在相机位点尺度上赤狐的存在减少了3种雉类的探测率(pB > rB)。本研究为物种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 也为理解物种共存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生态位分化是同域分布近缘物种实现长期稳定共存的基础。2018—2020年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小相岭山系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内的2种近缘物种——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进行了野外调查。共计86个有效相机位点,累计工作日19 982 d。获得血雉独立事件386次、红腹角雉180次。基于核密度函数绘制了2种雉类全年及季节日活动节律曲线,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Pearson卡方检验对海拔和植被利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血雉与红腹角雉均为小相岭山系优势雉类;(2)二者均为典型的日行性雉类,血雉年活动曲线为单峰型,活动高峰在08∶00—10∶00,红腹角雉的则为双峰型:08∶00—10∶00和18∶00—19∶00;(3)繁殖季和非繁殖季血雉的分布海拔均显著高于红腹角雉;(4)血雉在繁殖季对高山灌丛利用较多,非繁殖季则多活动于针阔混交林,红腹角雉在这2个季节的植被类型利用差异不明显。研究结果为探索血雉和红腹角雉的同域共存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生态位分化使时空资源利用重叠的物种实现共存,并且生态位研究在野生动物管理、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和深远影响。放牧作为最主要的人为干扰之一,通过资源(食物、时间、空间等)竞争改变野生动物资源利用特征,甚至影响同域分布物种的生存。华北豹(Panthera pardus japone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而其野生猎物种群数量会因与家畜资源竞争而减少,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华北豹种群生存。因此掌握保护区内家畜与野生动物的空间、时间利用情况,得以评估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于2018年10月-2019年5月,通过架设62台红外自动相机获取铁桥山自然保护区4种哺乳动物活动数据,采用双物种单季节模型(Two-species single season model)和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分析华北豹与猎物及其家畜在圈养、散养期的空间互作关系和活动规律,并且通过重叠系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计算两物种间日活动时间重叠。结果表明:(1)家畜放养期间,华北豹-狍,华北豹-野猪的空间回避作用均比无家畜存在时减弱,可能是时间重叠程度增大的补偿机制。华北豹-牛的空间回避作用最强。(2)华北豹-牛时空重叠程度不大,牛-狍时空重叠程度较大,牛-野猪空间上共存而时间重叠程度较小。(3)日活动节律的结果说明狍为昼行性,野猪为晨昏活动。因探测到华北豹的次数有限,故关于其的日活动节律仍待考究。研究表明,放牧将影响华北豹与猎物的时间、空间资源利用情况,并有可能导致人-豹冲突加剧。  相似文献   

4.
野猪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也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主要的有蹄类动物,东北虎主要的猎物之一。本文采集了中国虎豹观测网络架设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区域的红外相机完整一年的拍摄数据(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通过占域模型和核密度分析,获得不同季节的野猪生境利用情况和日活动节律,探究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对野猪生境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猪偏好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靠近居民点的区域活动增加。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对野猪的生境利用产生不同影响,受捕食者压力野猪会倾向于躲避东北虎,但东北豹对野猪占域显示为正向影响。梅花鹿和狍对野猪的影响在不同季节呈现相反,梅花鹿对野猪的占域在冬季呈负向影响,而狍对野猪的占域则在夏季呈负向影响。本研究区域内的野猪夏季有2个活动高峰,冬季有1个活动高峰,在不同季节都倾向于白天和晨昏活动,在日落前达到活动最高峰。本研究揭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区域的野猪生境利用和活动节律是受到植被生境、大型食肉动物和人类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长期相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高海拔山区气候条件恶劣, 资源匮乏, 探究同域分布的近缘物种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实现稳定共存, 对于了解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鸡形目鸟类飞行能力弱, 属于典型的地栖物种, 生态位空间相对狭窄, 可能面临更高的种间竞争压力。本研究旨在比较几种同域分布的鸡形目鸟类的时空生态位, 为了解高山生态系统同域物种的共存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案例。2020年4-9月, 研究人员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3,300-4,200 m的高山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 通过样线法和样方法对鸡形目鸟类群落优势物种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和雪鹑(Lerwa lerwa)繁殖期的微生境进行调查, 使用红外相机对其活动节律进行监测, 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从微生境利用和日活动节律两个生态维度进行了种间生态位比较。结果显示, 雪鹑在微生境利用和日活动节律上均与其他两个物种存在显著差异。绿尾虹雉与雉鹑在微生境的利用上具有相似偏好; 但绿尾虹雉的早活动高峰晚于雉鹑, 晚活动高峰早于雉鹑, 表现出显著的种间日活动节律差异; 然而, 整合两个维度后, 绿尾虹雉和雉鹑的整体生态位仍然高度重叠, 没有显著分化。本研究表明高山鸡形目物种间的生态位分化体现于多个不同的生态维度, 并且不同物种之间的分化方式有所差异。在空间和时间生态位上的显著分化使雪鹑与同域物种间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有利于其实现稳定共存。而绿尾虹雉与雉鹑的整体生态位高度重叠, 建议进一步对其食性开展研究, 探讨营养生态位上的潜在种间分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物种间生态位的差异以及其如何实现共存的机制在生态学研究和制定物种科学保护决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小型食肉动物的紫貂(Martes zibellina)、黄喉貂(M. flavigula)和黄鼬(Mustela sibirica),在东北地区常同域分布。为探明三者共存机制,本研究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吉林省舒兰市青松林区布设41台红外相机,对这三种动物开展活动节律和空间分布的监测,并设置10条样线对三者的分布进行辅助调查。研究期内,红外相机共监测29 971个相机日,共获得紫貂99次独立有效记录,黄喉貂81次独立有效记录,黄鼬163次独立有效记录;样线调查共收集到7个紫貂活动位点,17个黄喉貂活动位点,29个黄鼬活动位点。结果显示,紫貂偏向于夜行性,夜间活动指数DRAI为70.7%。紫貂与黄鼬的日活动节律相似,二者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Δ为0.864,而与黄喉貂的活动时间错开,二者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Δ为0.330。紫貂主要栖息于靠近水源的高海拔地区的针叶林下,与黄喉貂的栖息地有部分重叠,二者的地理分布重叠度Schoener’s D(D)和Hellinger’s-...  相似文献   

7.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其成功放归可能受放归地气候、栖息地、同域动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生态位理论等方法,探讨了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与其大中型同域动物的空间关系。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大熊猫同域动物共20种,分别属于2纲5目,其中东洋型分布物种占优势(30%)。大熊猫同域动物分布海拔显著低于大熊猫的分布海拔(P<0.05),大熊猫分别与灵长目等5个目的动物在海拔分布上均存在显著的生态位分化(P<0.001)。灵长目动物在空间分布上与大熊猫分布相异,而其他目的动物与大熊猫空间分布类似。偶蹄目动物痕迹数量占比最高(54.14 %),而食肉目的小熊猫与大熊猫样线共同遇见率达到了43.75%。本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大熊猫同域动物较为丰富,在海拔分布上与大熊猫存在生态位分化。该研究可为圈养大熊猫的放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徐雨  张凯  窦亮  杨楠  王彬  冉江洪 《生态学报》2021,41(8):3248-3254
生境选择研究是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黄喉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是我国I级保护动物,先前对其生境选择进行过一定研究,但缺乏对生境选择层次性的考虑和界定。研究遵循学界对生境选择层次性的定义,从景观尺度(第2级尺度)调查四川省雅江县帕姆岭黄喉雉鹑在繁殖期的生境选择。通过设置80个样点,运用录音回放技术调查样点250 m缓冲半径内黄喉雉鹑的占域情况,然后通过地形数据和解译卫片提取有关生境变量,使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预测影响占域的重要因素。结果显示,冷红杉林、高山栎丛和高山松林的面积占比是决定黄喉雉鹑占域与否的最重要因子。冷红杉林和高山栎丛的占比高、高山松林的占比低,则黄喉雉鹑占域可能性大。该生境选择形式可能与逃避天敌和有利于觅食相关,建议在未来保护管理中注重对冷红杉林和高山栎丛的优先保护。同时,也需对生境的镶嵌式结构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9.
土壤水分时空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是指在一定的景观内,不同时间、地点和土层的土壤水分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是由多重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植被)、气象(降雨)、地形、土壤、人为活动等诸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就其某一具体地区而言存在着重点尺度和主控因子,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的重点尺度与主控因子的时空关系因时间、空间和尺度而异。本文综述了土壤水分(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的时空变异与其环境因子时空关系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广眨开展多重时空尺度上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与其诸因素的时空关系,研究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的尺度转换规律,确定重点尺度及其相应的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10.
生境分化是群落物种缓解种间竞争压力,实现同域稳定共存的重要途径,是群落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同域动物的生境分化是空间尺度依赖的生态过程,从不同空间尺度分层研究物种的生境分化,对于全面了解同域动物的共存模式和机制,以及实现多物种整合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1月至8月,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同域分布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minckii)进行了野外调查,基于MaxEnt模型和样方法,从宏生境和微生境两个空间尺度对其生境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宏生境尺度,两种雉类的适宜宏生境重叠面积达44.59 km~2,分别占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适宜宏生境面积的58.73%和44.3%,表明二者在宏生境尺度上没有发生明显的种间分化;2)微生境尺度是两种雉类生境分化的关键尺度,海拔、坡位、最近水源距离和乔木层盖度4个特征上的显著差异,使二者的微生境发生显著的种间分化;3)虽然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具有不同的分化程度和方式,但两种雉类在海拔适应性、人为干扰耐受性以及对水源的依赖性上的差异在两个尺度下表现出了一定的一致性。此外,基于二者生境需求的异同,提出了控制人为干扰、加强宣传教育、维持自然植被多样性和镶嵌格局等针对该区域雉类物种共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The present study describes the length-weight (LWR) and length-length (LLR) relationships for three indigenous fish species from the Qingshui River, southwestern China. Fishes were collected by electrofishing in May 2015 in the middle Qingshui River. Total length (TL), standard length (SL) and fork length (FL) were measured to the nearest 0.1 cm with a digital calliper and weight (W) was determined with an electronic balance to an accuracy of 0.01 g. In addition, provides a new maximum total length for two species.  相似文献   

13.
14.
医患关系法律性质的准确界定是医患纠纷妥善解决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关于医患关系法律性质的四种主流观点往往把医患关系归属于某种法律关系,这样的做法都显得会以偏概全或牵强附会。医患关系的基本法律属性是民事法律关系,但具有区别于一般法律关系的特征,是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在医患纠纷阶段,是民事侵权关系。  相似文献   

15.
Length-to-weight and length-to-length ratios were estimated for six cavefishes including Yunnanilus longibarbatus, Yunnanilus bailianensis, Yunnanilus jinxiensis, Oreonectes polystigmus, Paranemachilus pingguoensis, and Paranemachilus genilepis from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Pearl River, Guangxi Province, China (between 106.26E, 23.14N and 111.42E, 24.85N). The fish were captured between May and October in 2018 and 2019 using trap nets (mesh size 7 mm) set in front of selected caves at 6:30–7:30 p.m. and were hauled out at 6:30–7:30 a.m. the next day. After removal, the fish were measured and weighed immediately to the nearest 0.1 cm and 0.1 g, respectively. The regression parameter r2 was between .95 and .98. The total length-to-standard length ratios were also calculated with r2 ≥ .98. This study should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of cavefish.  相似文献   

16.
四种十八碳脂肪酸抑藻时-效关系分析的数学模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宗祥  张庭廷 《生态学报》2011,31(23):7235-7243
脂肪酸类物质可有效抑制蓝藻水华.根据4种18C脂肪酸对产毒铜绿微囊藻抑制的试验数据,建立了:(1)不同脂肪酸单独抑藻的时-效关系分析的数学模型.根据该类时-效模型能够比较方便、快捷地得到不同时间要求下的半抑制浓度(EC50)、最小有效浓度(MIC)等指标的预测值.(2)多种脂肪酸复合抑藻的时-效关系分析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不同类型脂肪酸抑藻进行量效关系分析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通过与试验观测值比较,这两大类时-效关系分析的数学模型是适用的、有效的、具有很好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12 horse and pony breeds was performed, using blood protein variants as genetic markers. The relationships were established by the use of 5 different numerical taxonomic methods, 4 of which yielded very similar results. The relationships as estimated were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breed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19.
短尾猴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群体生活的动物通过社会行为相联系,社会行为的类别和发生的频率决定了动物社会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了社会结构的类型。本文根据作者在安徽黄山对短尾猴16年的观察研究,描述和分析了一些重要的社会行为,探讨了短尾猴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的特点和性质。雌性短尾猴之间的行为比较简单,缺乏多样性,主要通过近距及理毛等状态性行为建立和维持,是长久和稳固的关系;雄性短尾猴之间具有丰富的行为,事件性行为(如拥抱、爬跨等)占主要部分,易发生冲突但也易于和解;雄性和雌性关系与繁殖季节有关,交配期主要是性关系,产仔期主要是友好关系;成体和幼体的关系主要是照料与被照料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线粒体COⅡ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叶甲亚科4种昆虫进行序列测定,获得该基因585 bp的序列片段,并结合GenBank中的8种同源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种叶甲序列片段变异率为45.6%,碱基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5%、16.5%、35.3%和10.7%, A+T平均含量为72.8%,明显高于G+C含量(27.2%).密码子第3位点A+T含量高达86.7%.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C←→T和A←→T之间,第3位点的替换频率显著高于前两个位点.以中华萝摩叶甲Chrysocus chinensis为外群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金叶甲属和角胫叶甲属关系较近,弗叶甲属和叶甲属关系较近,圆肩属形成一个单系,位于系统树的基部,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圆肩属+(弗叶甲属+叶甲属)+(金叶甲属+角胫叶甲属)).属内种间的关系反映出叶甲的食性专化现象与其在分类系统上的地位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