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应刚  朱宇恩  张秋华  张峰 《生态学杂志》2006,25(12):1490-1494
以龙角山地区216个样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φrensen相似性指数,研究了龙角山林区野生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比较低,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则比较高;野生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坡向的野生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存在着差异,北坡>东坡和西坡>南坡;坡向和海拔是影响该地区野生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坡向对当地的野生维管植物物种组成成分也有明显影响,其中北坡与南坡之间的野生维管植物物种组成差异最大,东坡与西坡之间的野生维管植物组成差异最小;海拔高程的变化对野生维管植物物种组成也有影响,但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李朝  蔡琨  杜娟  杨靖  李勇  胡红娟 《生态科学》2016,35(1):61-66
对徐州市京杭运河市区段和市区湖泊云龙湖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城市河流和湖泊生态系统中, 大型底栖动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其中城市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的组成主要为水栖寡毛类和软体动物, 城市湖泊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组成为水栖寡毛类和摇蚊幼虫。除Margalef 物种丰富度指数外, 河流与湖泊的其他群落指数相差不大。聚类分析将两类生态系统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明显分为两组。CCA 结果显示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是pH 和溶解氧, 京杭运河徐州市区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总磷和化学需氧量。  相似文献   

3.
伊洛河流域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生物多样性沿环境梯度的变化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环境梯度包含了多种环境因子(海拔高度、水热条件、人类扰动等)的综合。以伊洛河流域草本植物群落为对象,沿河从入黄河口到河源地选取典型样地调查研究伊洛河流域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沿河均稍呈"S"型曲线变化,不同群落类型中分布格局差别不大,各群落类型中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呈现出中游丘陵山地交界区最高,上游河源区次之,下游平原地区最低的趋势;β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与α多样性较一致,总体上呈现出中游丘陵山地区物种更替速率较快,平原区更替较慢;在流域内上游河源地属于自然植被区,人为干扰较轻,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物种替代主要受物种的竞争扩散能力和生境条件的制约;在下游平原农业区,人类活动强烈,区域内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物种组成简单,物种替代具有跳跃性的特征,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制约;在中游从自然生态系统向农业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人类活动的扰动有一定的强度,导致该区域内自然分布种和伴人种混合生长,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较快的物种替代速率。总体上伊洛河流域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强烈的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物种替代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蕨类植物是最早登陆的维管植物,至今仍然是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可以通过改造生态环境影响森林群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它们对生态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其组成的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组合也随着森林群落发生和发展而不断变化。为了解蕨类植物在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格局演变规律及其适应方式的选择,本文选择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中的草丛、灌丛、次生常绿阔叶林和地带性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以下相对简称“原生林”)等4个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类型中的蕨类植物群落进行研究。每一植被类型中选取4个5m×5m代表性小样方进行取样调查,对其主要数量特征、群落的α多样性、β多样性、不同群落间的相似性系数和蕨类植物的种类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草丛、灌丛、次生林和原生林各阶段植被中:(1)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而相似性指数依次降低;(2)蕨类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依次增大,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和均匀度并不伴随着群落的丰富度呈明显的规律性变化;(3)具革质叶的蕨类、阳生蕨类和进行无性繁殖的蕨类植物在各阶段所占的比例和重要值比重逐渐减少,而具草质叶的蕨类、阴生蕨类和进行有性繁殖的蕨类植物则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甘什岭无翼坡垒林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样方调查,对海南岛甘什岭无翼坡垒(Hopea reticulata)林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甘什岭无翼坡垒林群落有维管植物163种,隶属于64科128属,其中DBH≥1 cm的乔木有90种,隶属于40科66属;灌木有29种,隶属于17科24属;草本有21种,隶属于14科20属;DBH≥1 cm的木质藤本有25种,隶属于18科23属。(2)由物种分布频度分析可知,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比例最低。(3)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27.038,Shannon指数为3.647,Simpson指数为0.94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16,生态优势度为0.054,与其他热带群落相比,该群落各项多样性指数均较低。(4)群落各层次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层间植物草本层,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乔木层层间植物灌木层草本层,生态优势度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层间植物乔木层。  相似文献   

6.
王贺新  杨秀清 《植物研究》1994,14(3):292-298
本文通过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群落均匀度、重要值等指标综合分析了野生人参自然分布的典型椴树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特征.结果认为椴树阔叶红松林内物种数及其个体数量较多,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的均匀度都较高,物种分布均匀并具有明显的层次,生态优势度较低,具有较稳定的群落结构.这种群落特征给人参的生活和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生态条件,是人参这一古老遗植物在这种群落中得以长期保存和生长繁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浙江天台山七子花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浙江省天台山七子花群落为对象,分析了七子花群落的植物区系组成和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据9个样地统计,共有维管植物69科、143属、186种(含变种)。从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来看,温带分布的类型居多。在群落垂直结构中,乔木层第2亚层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大于第1亚层,它们之间的均匀度差异不显著。乔木层与灌木层之间多样性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别。乔木层、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大  相似文献   

8.
4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差异和样方法等手段,对浙江省马尾松林针叶(针叶林)、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中龄常绿阔叶林和近熟常绿阔叶林4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群落间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3个样地共记录维管植物53科105属170种。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数、各层次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基本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以针阔叶混交林最低,估计跟先锋物种的消失和后期物种的出现这一更替有关。随着演替的进行,各群落间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逐渐降低,其中针阔叶混交林和中龄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高,马尾松与近熟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低。群落主成分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结果。群落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种组成尤其是乔木层的组成上;针阔叶混交林是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较低的一个群落,但它与其它群落间的相似性较高,并已储存了常绿阔叶林中的大部分物种,对演替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深圳马峦山华南紫萁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深圳马峦山地区华南紫萁占优势的植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华南紫萁群落中共有维管植物48科69属82种,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性质;年龄结构显示群落的主要优势种属于稳定型种群,群落总体处于稳定状态;群落的频度指数规律为A>B<C>D>E,与RaunKiaer频度定律、海南岛山地雨林优势种群的频度规律等不相符合;华南紫萁种群树高和个体数百分比显示,种群高度0.3~0.7 m植株占比例较大,种群处于旺盛发展期;物种多样性指数为SP=16.42,SW=4.56,均匀度指数为E=0.33,E′=0.83,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接近典型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顶极群落类型。本研究揭示了华南紫萁野外生存状态,为该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解析污染条件下河流生物区系的演替过程及机制,可以为生物多样性减少提供诊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对污染具有指示作用的轮虫类群为研究对象,选择覆盖京津冀地区的、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北三河水系为研究区域,分别对该区域富营养化相关水质参数和轮虫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在解析污染物排放导致的河流水体水质差异和轮虫群落组成差异的基础上,阐明导致轮虫群落演替的关键污染因子。【结果】水体水质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西部河流与东部诸河具有明显不同的环境条件,其氮、磷指标(包括总氮、溶解性总氮、总磷、溶解性总磷及活性磷)浓度显著增加。轮虫群落的分析结果表明,与东部诸河相比,西部河流的物种数目、生物个体数、物种丰度及香农威纳指数均显著降低,且群落组成显著差异。群落-环境相关分析显示,总氮、溶解性总氮、总磷、溶解性总磷、活性磷以及氨氮是导致群落显著差异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北三河水系西部河流的氮、磷含量显著高于东北部河流;在环境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北三河水系西部河流比东部河流物种丰度、生物量均显著减少,同时群落组成也显著改变,高耐污型物种出现。氮、磷元素的输入是导致轮虫群落演替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1.
张琳  陆兆华  唐思易  张萌  张润廷  黄玉凯  尚志 《生态学报》2021,41(14):5764-5774
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稳定性的变化,可进一步了解到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及规律。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北电胜利露天煤矿4个排土场边坡人工恢复植被进行群落调查,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样性指数与优化后的M.Godron稳定性指数对植物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探究不同恢复年限排土场边坡植被在恢复过程中群落特征及稳定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排土场边坡植物物种组成共有16科44属56种,植物群落组成较简单,其中禾本科种类最多,生长型以草本植物为主。(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生活型由一、二年生转变为多年生,坡面优势种由人工种植植物转变为本土植物。(3)整体看,随着恢复年限增加,物种多样性呈下降趋势,群落稳定性整体呈上升趋势。(4)由于不同坡向土壤微环境差异,北坡恢复效果及稳定性好于南坡。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为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人工修复过程中植物物种及合理配置模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湖南三道坑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鹅掌楸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5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湖南三道坑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群落进行物种多样性测定,并分析了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演替等。结果表明(:1)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共有维管束植物76种,隶属48科57属。群落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68.42%),与其它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相似。(2)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高,灌木层的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乔木层和草本层。整个群落的丰富度高达76;Simpson指数D为0.9516,接近Dmax;Shannon-Wiener指数H为3.3247;基于Simpson指数的均匀度指数JS为0.5843,而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的均匀度指数JSW为0.8826。(3)从鹅掌楸种群的生势衰退和数量削减以及幼龄个体的贫乏来看,目前这个群落已处于发育过程的衰老阶段。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生境破碎化对城市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生态廊道作为城市中的绿色线性空间,对缓解城市化进程下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具有重要作用。自生植物不仅是城市植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乡土动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资源,在低维护植物景观营造中起到关键作用。聚焦北京温榆河-北运河生态廊道,在对廊道自生植物总体物种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城市化梯度上自生植物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差异,并分析不同自生植物种群对城市化水平的适应性。共调查到温榆河-北运河自生植物195种,隶属于73科,156属,以自生草本植物为主。各城市化水平下自生木本植物的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中低城市化水平下草本植物的α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随着城市化水平升高,自生乔木和一、二年生的β多样性升高,自生多年生草本、自生入侵植物和外来植物的β多样性值下降。在城市化梯度上的生态位宽度均值排序为入侵植物 > 乡土植物 > 国外外来植物 > 国内外来植物。将生态廊道自生植物按照生态位宽度划分为广适型、中适型和狭适型,并依据生态位重叠筛选了与15种入侵植物在城市化梯度上适应性相近的自生乡土植物种类。本研究结果可以为营造稳定的低维护自生植物群落,抵抗外来入侵植物的扩散,实现城市河流生态廊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不同处理措施下浙江天童灌丛群落组成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研究浙江天童灌丛群落在人工处理下群落的α多样性动态特征,采用β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测定该区灌丛群落在处理后群落间多样性的变化,此外,还分析了实验样地及对照样地在处理前后的种类组成及其重要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除对照样地外,各实验样地的种类组成及其重要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处理前相比,实验样地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但生态优势度及群落均匀度有所提高,β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在实验处理措施下各实验样地的种类组成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绿化造林工程在北京市大规模展开,涉及林地生境类型多样.林地昆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受林分树种组成、立地条件、管护方式的影响.通过对北京市5种人工林样地中蛾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和相似性及其时空动态特征的调查,探讨了蛾类多样性变化对生境类型的生态响应.结果 表明:共获得标本7046头,隶属于25科269种,以夜蛾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漫溢干扰后边坡、坡中和坡底幼苗的物种组成、密度、幼苗周边的环境条件及土壤种子库的差异来分析漫溢干扰过程中,微地形对幼苗定居的影响.结果表明:(1)微地形对幼苗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很大.漫溢干扰后,位于边坡、坡中和坡底幼苗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Mcintosh均匀度指数在0.01的水平上差异极显著,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0.05的水平上差异显著.(2)微地形对土壤盐分含量影响很大.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除HCO3-和K+外,边坡、坡中和坡底的pH值、C023-、SO24-、Ca2+和Mg2+各指标在0.01的水平上差异极显著;全盐、总盐、Cl-和Na+各指标均在0.05的水平上差异显著.(3)微地形通过改变幼苗定居的环境条件,进而影响幼苗库的物种组成、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微地形中,幼苗库的各种生态指标均小于对应的土壤种子库的生态指标,从坡底到坡中到边坡,除单位面积上的植被密度外,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的各项生态指标的变化趋势均不同.  相似文献   

17.
江海燕  黄晓彤  马源  陆剑  关志烨  袁媛 《生态学报》2023,43(8):3273-3285
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三生空间高度混杂地区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是珠三角河网区新时期面对的重要难题。以2018—2021年间积累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针对广佛地区20处样地202个样点,综合生态学数量分析与风景园林学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河网区典型生境的植物群落构成特征及应用。结果表明:(1)珠三角河网区植物物种丰富,维管束植物共122科382属551种;植物群落“乔、灌、草、藤本”垂直结构完整,但乡土植物占比较低、外来入侵较严重;(2)动物友好植物种类丰富,共有鸟类友好植物88种、昆虫类友好植物90种、鱼类两栖类友好植物34种,但缺乏针对动物友好生境的科学配置;(3)河网区包括滨水、坑塘、农田、聚落四类典型生境以及9个稳定的植物群系,但在长期人为干扰下其生态功能和水乡风貌特征被严重削弱。最后,以佛山大美公园为例,探讨了以恢复河网区生物多样性和特色景观风貌为目标的生态修复实践。研究为珠三角河网区地域性景观恢复和三生空间混杂区域的近自然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的规划设计蓝本和实践示范。  相似文献   

18.
河道生态护坡关键技术及其生态功能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陈小华  李小平 《生态学报》2007,27(3):1168-1176
在上海4个生态河道示范区,开展了以生态修复和河岸侵蚀控制为目标的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研究。在不同河段分别采用了土壤生物工程护坡、全系列生态护坡以及复合式生物稳定等三类生态护坡技术。护坡工程完成后,以浦东新区机场镇生态河道示范区为重点,对主要护坡工程进行持续3a(2004~2006年)的生态监测,从坡岸的结构稳定性和生态稳定性两方面对护坡工程进行生态功能研究。3a来,护坡植物生长良好,新生枝叶和根系的护坡作用明显,土壤抗剪强度明显增加,河岸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坡岸的结构稳定性增强;同时河岸生境得到改善,本地植物快速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河岸植物群落结构由单一结构向复杂结构转变,生态稳定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9.
Globally, biological invasions can have strong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as well as ecosystem functioning. While less conspicuous than introduced aboveground organisms, introduced belowground organisms may have similarly strong effects. Here, we synthesiz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impacts of introduced earthworms on plant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North American forests. We conducted a meta‐analysis using a total of 645 observations to quantify mean effect sizes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introduced earthworm communities and plant diversity, cover of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and cover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plants. We found that plant diversity significantly declined with increasing richness of introduced earthworm ecological groups. While plant species richness or evenness did not change with earthworm inva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clear changes in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cover of graminoids and non‐native plant speci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cover of native plant species (of all functional groups) tende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earthworm biomass. Overall,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introduced earthworms facilitate particular plant species adapted to the abiotic conditions of earthworm‐invaded forests. Further, our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that introduced earthworms are associated with declines in plant diversity in North American forests. Changing plant functional composition in these forests may have long‐lasting effects on ecosystem functioning.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