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四氯化碳(CCl4)损伤正常大鼠后,采用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细胞原癌基因(c-fos/c-jun)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表明,当成年大鼠的静息期肝细胞受到CCl4损伤性刺激后,c-fos/c-jun产物(Fos和Jun)水平升高,在CCl4处理后30min开始升高,在4h时消失。8h后Fos/Jun再度出现,并持续24h以上。ICC法表明,Jun阳性细胞为靠近肝中央静脉区的肝实质细胞。根据上述资料推测,肝受CCl4损伤后肝细胞的原癌基因c-fos/c-jun出现即时的与滞后的两次表达,这与肝细胞进入细胞周期有关,这种基因表达也许可作为肝再生过程中识别特殊体液因子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生长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青 《生命的化学》1996,16(2):15-18
肝细胞生长因子吴青(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1984年,MichaLopoulos发现部分肝切除后的大鼠血浆中含有一种能刺激肝细胞DNA合成的物质,1988年Gohala从暴发性肝衰竭病人血浆中分离出类似物质。该类...  相似文献   

3.
肝功能衰竭是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在治疗上尚无突破性进展。国内研究人员应用人胎肝及哺乳动物如猪、牛等胚肝提取物治疗重症肝炎取得了一定疗效,其机理是认为这些胚肝细胞中存在一种能够促进肝细胞增殖的活性因子,称其为肝细胞再生因子(hepatiestimulatorsubstance,HSS)。有关其分离提纯,生物活性和理化性质的报道许多,但由于此物质含量低,纯化难度大,因此用作治疗的HSS多为粗制品。本研究是在利用高效液相和毛细管电泳等技术获得人胎肝HSS纯品的基础上,观察HSS对肝细胞的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生长因子的生物学功能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生长因子 (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又称扩散因子 (Scatterfacator,SF) ,最初是从血浆和血小板中纯化获得并认为是一种刺激肝细胞生长增生的有丝分裂原 ,对肝切除或化学损伤后的肝再生起重要作用[1] 。 1984年 ,Nakamura等从部分肝切除的大鼠血清中分离到一种能刺激原代培养的肝细胞生长和合成的肝源性因子 ,并首次将它命名为肝细胞生长因子[2 ] 。自从HGF的发现至今 ,国内外对其作了许多研究 ,对它的来源、结构、功能乃至基因序列都已有了较为全面、透彻的了解。目前已知H…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N-ras、c-myc癌基因在人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形态学分布,我们对38例石蜡包埋的HCC(其中33例带有癌周肝组织)标本进行了原位核酸杂交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HCC及癌周肝组织中N-ra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2%和39%;c-myc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和36%;c-myc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3%和39%。HCC与癌周肝之间N-ras、c-mycmRNA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别;c-mycmRNA及蛋白阳性强度也无显著差别,其形态学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于癌细胞和癌周肝中的部分高度增生结节;N-ras表达增强主要见于癌细胞、癌周肝中的高度增生结节、小细胞性不典型增生及少部分肝小多角细胞。它们与HBxAg表达之间无明确的对应关系。上述结果显示,HCC中N-ras、c-myc表达都显著增强,它们可能是人HCC发生中较晚期的事件,而N-ras表达增强早于c-myc癌基因活化。  相似文献   

6.
北祁连走廊区早中石炭世网状脉之蕨类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甘肃北祁连走廊区早中石炭世的沉积特征。该地层中发现的大量具网状脉的蕨类化石,计有网羊齿13 种、矛羊齿2 种和杂羊齿1 种。并对其中的Linopteris m usterii、L.obliqua、L.pseudoneu-ropteroidessp. nov.、L.ovalissp. nov.、L.lanceolatussp.nov.、L.varium sp. nov.、Lonchopterislanceolatussp. nov.、L. crassinervissp. nov.和Palaeow eichselia yuanii等9 种进行了描述。这一地区早中石炭世植物区似应属欧美植物区,但欧美植物区系的某些重要分子在我国这一地区的出现,要比欧美和前苏联更来得早一些,这对前人关于上述构成欧美植物区系的3 个具网状脉蕨类的主要属起源于西欧或前苏联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进一步提出,我国的华夏植物群不应从欧美植物区划出,而是继我国西北地区具地方色彩的晚泥盆纪植物群后发展起来的,其通道即为北祁连走廊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肝片吸虫诱发猕猴自发性胆结石形成的病理学基础上,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组织化学染色对胆结石的成分及结构进行了测定,初步探讨了本病发生的机理。在一只9岁雌性猃猴肝总胆管内发现4条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胆囊胆汁中检出大量肝片吸虫虫卵。左侧胆管内有一颗棕黑色结石,直径为1cm、长约2.5cm圆柱形。肝细胞灶性坏死伴有轻度结缔组织增生,胆管腺体重度增生,上皮细  相似文献   

8.
重组人肝细胞生成素的生物学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Zhang Y  Yang XM  Wang G  He FC 《生理学报》1999,51(3):347-350
利用MTS及3HTdR掺入法,首次观察了重组人肝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humanhepatopoietin,rhHPO)在体外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及肝癌细胞增殖的正向调控作用。结果表明rhHPO是一种重要的肝细胞增殖刺激因子,可望成为临床治疗肝病的新药物。同时也观察到rhHPO可以在体外抑制肺癌细胞DNA的合成,为探究其作用机理提供了有益的提示。  相似文献   

9.
用四氯化碳(CCl4)损伤正常大鼠后,采用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细胞原癌基因(c-fos/c-jun)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表明,当成年大鼠的静息期肝细胞受到CCl4损伤性刺激后,c-fos/c-jun产物(Fos和Jun)水平升高,在CCl4处理后30min开始升高,在4h时消失。8h后Fos/Jun再度出现,并持续24h以上。ICC法表明,Jun阳性细胞为靠近肝中央静脉区  相似文献   

10.
影响 培养基PH值变化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成凡  Will.  RR 《Acta Botanica Sinica》1997,39(4):347-352
植物组织培养基的PH值一旦外植体植入就开始发生改变,直到达到某一平衡点,不同种的植物有其各自的PH平衡点。用6种植物(PilotusexaltatusDessexLehm,LechennultiafomasusR.BR.,RosacaninaL.,Melaleucaalternifolia(Maiden&E.Betche)Cheel,AnigozanthosflatidusDC.,Zieri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