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3年,在广东南雄盆地早—中古新世上湖组上部采到一些细齿兽科(Miacidae)化石。细齿兽是一种古老的原始肉食类,过去主要发现于北美老第三纪地层。古新世的细齿兽化石我国过去仅在安徽潜山古新统中有少量发现。广东发现的材料虽也不多,但对了解这一科的性质很有价值。本文包括新发现材料的描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发现在广东南雄晚古新世地层中的北柱兽目和钝脚目各一新种———中间沟柱兽 (Bothriostylopsmediussp .nov .)和大塘南岭兽 (Nanlingilambdadatangensissp .nov.)。中间沟柱兽的个体大小介于南方种 (B .notios)和进步种 (B .progressus)之间 ,但M3尤其是m3相对上述两种更大。大塘南岭兽比池江南岭兽 (N .chijiangensis)个体小、下颊齿跟座窄小、下后尖比下前尖高大。 相似文献
3.
广东北部南雄盆地的古新世化石最早是在1962—1963年间冬季发现和采集的。有关的初步结果已有简报发表(张玉萍、童永生,1963;杨锺健、周明镇,1963)。1963—1964年间冬季又在同一地区进行了调查和发掘(郑家坚等,1973)。由于这批材料是除北美西部以外,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的较早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南雄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化石的研究工作在1963年已开始,一部分新订的科、属、种的名称已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因而在一些地层报告中被引用发表;但是,正式研究报告的发表可能尚有一段时间。为了补救这种情况,我们先把部分主要属、种的定义摘要予以发表,以便在有关工作中可以引用和讨论。这里发表的哺乳类,共7属10种(其中包括五个新属和一个新科)。化石全部采自粤北南雄盆地古新统罗佛寨组,时代基本上可确定为中古新世。 相似文献
4.
广东南雄盆地早第三纪红层罗佛寨群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上湖组含有比较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时代确定为中古新世;而上部浓山组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一直未确定。1973年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个野外队,在浓山组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为确定浓山组的时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这些材料中有两块中兽化石,虽然材料都很破碎,但对于了解该动物群的性质和确定该地层时代仍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广东南雄盆地早~中古新世上湖组上部发现的裂齿目一新属新种──杨氏华南兽(Huananius youngi gen. et sp. nov.)。新属在上、下前日齿不臼齿化,上臼齿无次尖,下臼齿三角座和跟座均呈V形等方面显得原始。但在颊齿单面高冠,上臼齿原尖前、后脊分别与前、后附尖相连,小尖发育,具初始的次尖架,下臼齿略呈双曲拱柱状,具下后附尖等方面显示了向典型的裂齿类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这里记述了广东南雄盆地晚古新世浓山组的四种蹠行类,其中有两新种。在亚洲古新统中,蹠行类分布相当广泛,一直延存到晚始新世。亚洲蹠行类从臼齿形态上看,可分为Bemalambda型和Archaeolambda型,前者包括阶齿兽科,还有翼齿兽科;后者有古脊齿兽科、牧兽科和全脊齿兽科。这两个类群可能在古新世早一中期已分化,或许可代表两个超科。我国古哺乳类工作者一般认为冠齿兽的起源与伪脊齿兽类有关,而伪脊齿兽类的牙齿形态与踝节类有某些共同之处,因此,在系统上与可能源出于Deltatheridium状动物的Pantolambda状动物不同。而裂齿类和蹠行类之间分化早,形态差异明显,另为目也许较好。所以,这里使用蹠行目(Taligrada)做于Pantolambda状动物的目名。这里将弗辽洛夫等订的Archaeolambdatrofimovi归入周明镇等创建的Convallisodon。 相似文献
7.
广东南雄古新世贫齿类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是广东南雄古新世贫齿类化石(新科)的初步研究结果。文中,对标本的形态特征、系统位置作了摘要叙述,着重讨论了新科与古贫齿类的关系;简单介绍了南雄标本发现的动物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在广东南雄盆地中古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岭南(犭亚)兽一新种——进步岭南(犭亚)兽(Linnania progressus sp.nov.)。新种比属型种罗佛(犭亚)兽(L.lofoensis)下臼齿下前尖退化、跟座增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了一种近似裂齿目的小型哺乳类,订名小迷兽。这是一种性质很特殊的原始哺乳类。从现在仅有的一个上颌和一个下颌推断,可能是一种近似裂齿目的哺乳类。 相似文献
10.
中兽,是一种早已绝灭了的古有蹄类。它们生存的时代限于古新世到晚始新世,个别的种属延续到早渐新世。 1872年寇普(Cope)研究了Mesonyx和Synolotherium,并于1874年报道了Pachyaena之后建立了中兽科Mesonychidae,遂将其归入了肉食目(Carnivora)的古肉食亚目(Creo-donta)。但它们缺乏一般肉食类所具有的裂齿,根据它们的颊齿构造,推想它们主要是杂食动物。中兽的这种特殊的齿列,蹄状的爪与肉食类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古生物学者对中兽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历来就有着不同的看法。 1901年Ameghino指出:“始新统底部大多数所谓古肉食类应移到踝节类(Condylar-thra)以区别于Didymictis……”,但他却错误地将Dissacus亦排除在踝节类之外了。当时由于缺乏更为有力的资料,对中兽的归属问题始终有所争论(Matthew,1909),到1966年Van Valen才将中兽由肉食类归入踝节类,但有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广东南雄盆地古新世早期孢粉组合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引言根据中国科学院和西德Max-Plank协会的合作课题“上白垩统,特别是白垩系-第三系交界的全球事件”的陆相部分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西德波恩大学古生物研究所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分别于1983和1984年9—10月,在广东南雄盆地进行野外工作。我们在南雄盆地的杨梅坑-大塘、堂田-飒门垭、百花潭-武台岗以及南雄县附近的古子坑剖面,采集了近500层孢粉样品。在大塘剖面的南雄组、上湖和罗佛寨组中获得了孢粉化石。其中南雄组中的化石孢粉极少,达不到化石孢粉组合的统计 相似文献
12.
皖兽 Wanogale gen.nov. (图版Ⅱ,5;插图9)属的特征同属型种 W.hodungensis sp.nov. 河东皖兽 Wanogale hodun-gensis sp.nov.正型标本右下颌骨一段,带有M_2及M_1的跟座。编号:V4273。野外编号:71001。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28年发现了(犭亚)兽科的第一批材料后,几十年来进展不多。1970-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考察队在安徽省的潜山县和宣城县一带的“红层”中找到了一批(犭亚)兽科的新材料。经研究,计有六个新属,八个新种及两个未定种。“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这批新材料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所包括的属种相当丰富;但在另一方面,每个属种的材料却相当少,保存也差。本文只是对上述材料作初步的记述和讨论,许多问题尚待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 脊齿獏科(Lophialetidae)为 Radinsky 氏1965年所建立的一个科。目前,被归入这一科的有脊齿獏(Lophialetes)、施氏獏(Schlosseria)以及短齿獏(Breviodon)。此外,还有一红山獏属(Rhodopagus)也被暂时归入这个科内。 相似文献
15.
16.
1971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考察队在潜山县的红层中找到了四枚下牙床化石。根据动物群的性质,含化石的地层时代分别属于中古新世晚期和晚古新世早期。由于材料很少,这两个属的分类位置可能还有些问题。不过,它们是古老的有蹄类则是无疑的。本文便是上述材料的初步记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
记述了安徽潜山盆地古新世裂齿目一新属种 ,命名为潜水本爱兽 (Benaiusqianshuiensisgen .etsp .nov .)。标本产于望虎墩组下段底部 ,为一带犬齿和完整颊齿列的左下颌骨。新种的主要特点是 :个体较小 ,下齿列齿式 2 + ?·1·4·3,i2略有增大 ,p1存在但退化成单根且侧扁 ,p3无下后尖 ,p4次臼齿化且无下内尖 ,下三角座前后压缩且下前尖退化 ,m3三叶。中国曾经记述的和被认为是裂齿类的古新世哺乳动物共有 9个属种 :Lofochaiusbrachyo dus、Meiostylodonzaoshiensis、Anchilestesimpolitus、Dysnoetodonminuta、Interogaledatangensis、Pletho rodonchienshanensis、Huananiusyoungi、Yuesthonyxtingae和Simplodonqianshanensis。经过仔细比较研究它们的齿列 ,作者认为 ,Lofochaius、Meiostylodon、Interogale、Plethorodon和Simplodon可能属于裂齿类 ,而Anchilestes、Dysnoetodon、Huananius和Yuesthonyx则可能与裂齿类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Lofochaiusbrachyodus的P1和P2退化、P4有一定程度的臼齿化、外架窄、主尖锥状、前尖棱和后尖棱的颊侧端内收 ,显示了裂齿类的特点。湖南茶陵盆地枣市组Meiostylodonzaoshiensis的i2增大、上臼齿主尖锥状、柱尖和后附尖发育、前尖棱和后尖棱的颊侧?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在松辽盆地西部泰康,富拉尔基,齐齐哈尔一带晚白垩世嫩江组发现的非洲叶肢介科2新属6新种,讨论了非洲叶肢介科的演化。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