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聚焦关注较少的西南地区,以昆明为案例,通过档案文献研究及实地考察,梳理昆明近代公园建设发展历程,分析其混杂传统与现代性的营建特点,并追溯理论来源。昆明近代公园在城市由边缘到枢纽的近代化过程中兴起,并在抗战时期构建起初步的公园绿地系统。昆明近代公园的建设传承了传统的寺观园林,充分利用天然山水,保留田园真趣,具体表现在公园选址、营建布局和重视园艺方面。同时,公园建设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借鉴了日本对于“田园城市”理念的理解、劝业博览会的做法及德国分区规划等思想,其中先进人物和市政刊物起到了重要的引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颖  刘晖 《生物信息学》2019,26(11):80-84
基于中国地景文化的“山水形胜”营建手法,存在历史递进与发展过程。通过对其营建手法“笼山水为苑”等诸多经典词条的内容释读,语义分析,举证“隋代麟游仁寿宫(唐九成宫)”等不同特征的典型案例。运用案例类比法,进行类比解析。其营建思想起源于中国羲皇时代,发展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各个历史时期,并具有各个历史阶段的脉络特点。从中国西北园林到北方皇家园林及西藏的布达拉宫,无不受其影响。在人工工程营建中,由地景特征所决定的轴线对位布局手法,使因藉自然思想内涵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升。此研究对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悠久的中国园林历史极具艺术魅力,集文学、建筑、雕刻、书画、工艺等艺术为一体,文化内涵丰富,重视植物景观艺术美,植物题材与意境美营造独具特色,在世界园林史上自成一家。植物造景作为其中一大侧重点,主要应用草本、灌木、乔木、藤本植物营造景观空间,从而形成一幅错落有致的景观画面,以供游人观赏。本文主要立足于传统园林植物造景角度,深入探究其对当代园林发展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东南亚园林中的两个常见元素—盆栽和方池为例,呈现了印度文明对东南亚园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呈现了东南亚园林的宗教和哲学内涵以及相应的常见造园手法。以此指出,东南亚园林不只是对中国、欧洲园林的模仿,其园林设计受印度影响较大,且有一以贯之的逻辑,并能够承载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广州地区夏季观赏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情况,采用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开展了广州地区公园、园林苗圃、高校、城市街道、城市绿地和华南植物园等夏季观赏植物资源的调查和编目,记载了广州地区夏季观赏植物约81科289种,分析和讨论了观赏特性及园林应用,提出了广州地区夏季观赏植物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意见,为更好地发掘广州夏季观赏植物资源和促进夏季观赏植物的园林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园林艺术是人们艺术思想的实质体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古典园林艺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典园林,多层次的古典园林设计也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对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造成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公共性与差异性,希望对古典园林艺术文化的后续发展传承提供艺术启迪。  相似文献   

7.
威廉·钱伯斯爵士对东西方园林艺术交流、英国自然式园林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介绍钱伯斯生平及其有关中国的建筑、园林论著,梳理了钱伯斯对中国园林艺术认知的缘由、发展和观点,在此基础上阐述钱伯斯时代的邱园建造的背景、特征及变化,总结钱伯斯开创的“绘画式”风景园的风格特点。不同于肯特和布朗关于自然与艺术的看法,钱伯斯提出园林艺术应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思想,并在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竹类植物的观赏特性及造景艺术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竹类植物的观赏特性,讨论其在园林中的造景方式及与园林各要素间的造景艺术手法,并探讨竹类植物的造景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对广东省木质藤本植物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广州公园和校园的调查、统计,从区系地理学角度分析木质藤本的地理成分以及在园林应用中的潜力。结果显示,广东省木质藤本共有578种(含亚种、变种、栽培种和变型),隶属于59科161属。其中,热带性科占总科数的71.12%,热带性属占总属数的81.99%,表明木质藤本的地理成分具有典型的热带性,这与广东省地处东亚季风气候特点相一致。乡土种531种,占91.87%,外来种47种,仅占8.13%,说明广东省木质藤本乡土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但应用于广州园林中的木质藤本仅28科46属61种,其中乡土植物34种,外来植物27种,应用种类较少,园林应用潜力较大。建议在园林建设中通过增加优良种类的应用数量和提高应用频率,以及驯化观赏价值高的乡土种等途径来提高木质藤本的种类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段建强  张桦 《生物信息学》2018,25(11):29-32
豫园与寄畅园是两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两园造园各具特色,是明清两代交替时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中对两园园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座园林中的假山。本文通过对两园的掇山格局尺度、堆掇技法、造景逻辑3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古典园林假山堆掇在晚明清初园林营造中的若干艺术发展趋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将7个采石场转变为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的设计过程,解读了每一个采石场设计的对策,设计与场地地貌和场所精神契合的方式、植被修复的手段、人工介入途径、游览体验的组织等。设计对废弃采石场的生态修复和利用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南宁园博园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思考,认为对待大型复杂项目要先放下原始创作冲动,以林泉之心去培养与场地的感情,保护绿水青山,并通过一对一设计总承包新模式和现场设计方法,统筹多专业、多团队,按照共同的价值观构建设计系统,使整体设计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从而创造出以情驭景、以形传神、外具自然风貌、内含深远意境的自然山水园林。  相似文献   

13.
崂山茶区茶树根围AM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调查崂山茶区土壤中丛枝菌根(AM)真菌资源的分布状况, 于2007年9月从青岛崂山茶区12个茶园采集茶树(Camellia sinensis)根围土样, 采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分离AM真菌, 测定其物种丰度、频度、孢子密度、相对多度、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等。共分离到AM真菌3属22种, 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出现的频度最高, 其次是球囊霉属(Glomus)。AM真菌孢子密度以晓望村茶园最高, 高家村茶园最低; 种丰度以常家村茶园最高; 常家村茶园和万来客茶园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其他茶园。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是北崂茶厂、万里江茶园、樱山春茶园、万里江有机茶园、常家村茶园和桑园村茶园的优势种; 波状无梗囊霉(Acaulospora undulata)为万里江有机茶园和万来客茶园的优势种; 隐球囊霉(Glomus occultum)为樱山春茶园、晓望村茶园和万来客茶园的优势种。应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对环境因子与崂山茶区AM真菌群落组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各因子的影响大小依次为: 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种植年限>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pH值>土壤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14.
李倞 《生物信息学》2019,26(11):113-119
社区花园在欧美具有悠久历史,在健康城市建设和促进社区发展方面的功效已经得到证实。目前,已针对社区花园的功能、类型、经营和科普等开展研究,但对土地获取和设计相关的研究较少。西雅图的社区花园历史悠久,并获得政府支持,是美国发展社区花园的城市典范。通过对西雅图23个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对用地获取方式、功能类型、分区和元素组成进行分类总结,为设计建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花园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潘君亭  赵兵 《生物信息学》2019,26(3):116-120
涧上草堂是明末清初苏州地区由明代遗民徐枋所构建的古典园林。明清易代之际,很多明朝文人士大夫不愿出仕新朝并自愿成为明遗民,成为清初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特殊群体所构建的园林进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中国的古典园林史。通过分析画作与历史文献,对涧上草堂的原址、各园林要素以及园林后期的发展3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草堂的平面想象图并概括涧上草堂的历史价值,力图推进在明末清初这一过渡时间段古典园林研究与发展的深度。  相似文献   

16.
多孔菌是木材腐朽菌中最关键的真菌类群, 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明确植物园对植物上真菌资源的保护状况, 在2010-2021年间, 作者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个代表性植物园中木本植物上的多孔菌进行了系统调查、标本采集和种类鉴定, 记录多孔菌164种, 隶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6目23科79属。其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儋州热带植物园和广西药用植物园多孔菌种类最多, 分别有90种、46种和37种; 兰州植物园、西宁植物园和乌鲁木齐植物园物种数量最少, 分别有4种、3种和2种。在植物园中, 分布最多的物种是云芝栓孔菌(Trametes versicolor)、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和黑管孔菌(Bjerkandera adusta), 分别生长在24、18和18个植物园中, 而软多孢孔菌(Abundisporus mollissimus)等32种多孔菌只发现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在164种多孔菌中, 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分别有114、40和10种。生长在植物园中的多孔菌仅占全国所有森林生态系统多孔菌总数的16%, 而植物园中发现的稀有种仅占全国稀有种总数的3.1%。在10种稀有多孔菌中, 有6种发现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天然林中, 其中4种稀有多孔菌发现于植物园内的人工林中, 占植物园所有多孔菌的2.4%, 占全国稀有多孔菌的1.3%。所调查植物园多孔菌包括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北半球广布和寒温带成分, 分别包括50、45、38、20和11种, 占本研究多孔菌总数的30.5%、27.4%、23.2%、12.2%和6.7%。目前中国植物园保存了我国60%的植物种类, 包括85%的珍稀濒危植物, 但对生长在植物园中的多孔菌资源保护作用有限。因此, 对稀有多孔菌的保育仍需聚焦在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上。  相似文献   

17.
植物园是通过人工模拟区域自然环境和群落结构,实现物种多样性高度富集并进行相关科学研究的机构,也是生物多样性保育、科普教育、资源储存和开发利用的基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植物园中的应用,将产生数字化植物园。在研究数字化植物园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广义和狭义的数字化植物园定义,并以华南植物园的数字化建设内容为例,探讨了数字化植物园的信息技术体系、虚拟植物和专类园智能化管理技术等理论与技术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8.
植物园在植物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公众教育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具有文化传承和历史延续性的功能。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和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为例,从物种保护、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3 个方面对植物园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分析,为华南植物园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为华南植物园乃至我国植物园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1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4 Institute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colog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