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网蝽科Tingidae害虫严重危害我国农林经济作物,盲蝽科Miridae昆虫作为该虫的主要天敌类群之一,对网蝽害虫的绿色防控具重要意义。为明确军配盲蝽Stethoconus japonicus(Schumacher)雌、雄成虫对5种重要网蝽害虫的控害潜能,评价其生防潜力。【方法】在恒定条件(温度(26±1)℃,相对湿度70%±5%,L︰D=14︰10)下研究了军配盲蝽雌、雄成虫对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Drake)、梨网蝽S.nashi(EsakietTakeya)、桂花网蝽Eteoneussigillatus(Drakeet Poor)、入侵害虫菊方翅网蝽Corythucha marmorata(Uhler)和悬铃木方翅网蝽C. ciliate(Say)成虫的捕食选择性及捕食作用。【结果】军配盲蝽雌、雄虫对5种网蝽捕食选择率大小依次为茶网蝽悬铃木方翅网蝽梨网蝽菊方翅网蝽桂花网蝽,且雌虫比雄虫选择偏好性更强;军配盲蝽对5种网蝽的平均捕食量存在显著性差异,雌虫较雄虫平均捕食量大;军配盲蝽雌、雄虫对5种网蝽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对茶网蝽捕食效能a'/Th最高,最大日捕食量1/Th,分别为36.2和28.6头,其次为悬铃木方翅网蝽,而对桂花网蝽捕食效能最低,最大日捕食25.4和18.7头。【结论】军配盲蝽成虫对5种网蝽均具有较好的控害潜能,对茶网蝽和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有较强的选择偏好性和捕食效能,研究为准确评价军配盲蝽捕食网蝽的生防潜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陈振富 《昆虫知识》1992,29(6):328-331
<正> 一、异稻缘蝽的发生及为害 异稻缘蝽Leptocorisa acuta(Thunberg)以成虫、若虫刺吸稻株、穗汁液,造成生长缓慢,花穗萎缩,谷粒干瘪,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降低米质。异稻缘蝽以前在我县间歇性零星发生。自80年代后,发生面积迅速扩大,每年发生面积3.5~4.6万亩,目前全县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山坑田发生较洋田严重,晚造稻为害重于早造。我县1981、1982、1983、1986、1989年发生严重,1986年晚造在翁田、昌洒、龙马发生面积21000亩,一般百株有虫100~300头,多达1000头以上,损失20~40%,受害严重的稻田颗粒无收,1989年新桥、蓬莱、南阳、  相似文献   

3.
<正> 桃小食心虫是我国北方多种果树上钻蛀果实的一大害虫,尤以苹果、梨和枣的果实受害重,亟需积极防治。因其在不同守主上的发生、为害不完全一样。苹果、枣上为害的桃小食心虫已有较详细的研究,一年可发生1—2代,而在梨树上为害的桃小食心虫,迄今尚缺乏资料参考。以1978—1980年我们在辽宁省锦西县虹螺山梨区进行了此虫的生物学观察和药剂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报道于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悬铃木方翅网蝽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该虫近几年在石家庄发生普遍,为害严重.调查了悬铃木方翅网蝽在石家地区的寄主植物、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观察描述了其形态特征、生活史和生活习性,测试分析了树冠喷施不同药剂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效.  相似文献   

5.
两种防治措施下转Bt基因棉田绿盲蝽的发生与为害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2002年在河北省南皮县对2种防治措施下转Bt基因田绿盲蝽LyguslucorumMayre的发生与为害进行的系统调查表明,采用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防治4次,Bt棉田绿盲蝽的发生为害较为严重,9月上旬发生高峰期种群密度为7.2头10株,显著高于防治指标,第2代绿盲蝽为害高峰期,叶片被害率为19.4%;采用当地棉农化学防治方法施用农药7次,Bt棉田绿盲蝽发生为害较轻,发生高峰期(8月中旬)种群密度为2.0头10株,第2代绿盲蝽为害高峰期,叶片被害率为4.8%。讨论指出绿盲蝽已成为转Bt基因棉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应加快绿盲蝽在转Bt基因棉田的生态调控研究。  相似文献   

6.
2005-2006年,采用田间接虫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江苏沿海棉区棉盲蝽优势种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对Bt棉的为害与产量损失。结果表明,Bt棉田的被害株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量的加大而增加,其对数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直线相关也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Bt棉田棉盲蝽的防治可以若虫数量与被害株率两项指标来把握,2种盲蝽混合种群第2、3、4代虫量推广防治指标分别为百株有2、3龄若虫5头、10头和20头上下;或被害株率依次为3%、8%和15%左右。  相似文献   

7.
苏北地区梨小食心虫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梨小食心虫在苏北地区1年发生5代。4~8月基本上1月1代。4~9月出现5次发蛾高峰。1~2代主要为害桃、苹果的新梢,2~3代主要为害桃果,3~5代主要为害苹果和梨。采用刮粗皮、剪除被害果树的新梢、适时喷药保果等措施,虫果率由80%降至0.5%左右。1983~1986年好果率均达95%以上,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淡娇异蝽的生活习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淡娇异蝽Urostylis yangi Maa属半翅目,异蝽科,主要为害板栗、茅栗。近年来在信阳、新县、罗山等板栗产区成灾为害板栗嫩头幼叶。据1979—1980年在信阳县东双河、狮河港公社调查,有1,000余亩幼树被害死亡。为了掌握此虫的生活习性,开展防治,我们于1979—1981年进行了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9.
斑须蝽Dolycorisbaccanum (Linnaeus)在山东省一年发生三代 ,主要为害棉花、烟草、大豆、绿豆、花生 ,同时为害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 ,并为害泡桐、苹果、梨等苗木。近年来呈加重趋势 ,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大难题。 1 996年以来 ,作者对其发生及防治技术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1 生活习性成虫具有明显的喜温性 ,在春季阳光充足、温度较高时 ,成虫活动频繁。早春在麦田内 ,成虫仅在晴天无风的中午前后活动 ,早晨或傍晚即潜藏在麦株下部。成虫有群聚性 ,在长势好或播娘蒿较多的麦田内虫量较多。成虫具弱趋光性 ,有假死性。在强的阳光下 ,成…  相似文献   

10.
桑褶翅尺蛾ZamacraexaavataDyar又名桑刺尺蛾、桑褶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近年来在我市西部山区连年大面积发生,严重区域树叶全部被吃光,主要为害刺槐、榆、杨、核桃、荆条、苹果、梨、桃、酸枣等多种林果树木,极大地影响了林果生产。为弄清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为害发生规律,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1992—1996年作者进行了系统观察和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l生活史桑褶翅尺蛾在河北邢台每年发生1代,以蛹在石块下、杂草间、树干基部上下等处茧内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羽化,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羽化盛期;初孵幼虫4月中旬孵化,5月…  相似文献   

11.
黄色小长蝽在美国籽粒苋上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色小长蝽除危害苋科外,还危害菊科、禾本科等作物。该虫在嘉兴1年发生4~5代。夏季高温,成虫寿命长,若虫、卵历期短,世代重叠,为害重;秋季转凉,若虫、卵历期长,为害轻。防治上采用农业与药剂防治相结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正> 瘤缘蝽Acanthocoris scaber(Linnaeus)属半翅目缘蝽科,别名辣椒缘蝽。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在河南发现于鸡公山下。此虫在豫南以成虫在土缝、砖缝、石块及枯枝落叶下越冬,一年发生5~6代,有世代重叠现象。每年4~7月主要为害蚕豆和马铃薯;8~10月则主要为害辣椒和茄子,尤以辣椒受害最重。成  相似文献   

13.
<正> 膜肩网蝽Hegesidemus habrus Drake属半翅目,网蝽科,又名军配虫。过去记载为害毛白杨、垂柳,1980年林业病虫普查期间发现该虫严重为害河柳,后来也看到它在垂柳上为害的情况。据1981年本县城关附近调查108棵河柳,虫株率达100%,侵害较重者,一面叶片竟有虫16只之多。成虫和若虫皆栖居叶背面刺吸叶汁,叶背面被刺,正面形成苍白斑点,后整个叶片失绿变黄。由于营养大量消耗,造成顶  相似文献   

14.
水稻苗期稻黑蝽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昌富  朱奕泉 《昆虫知识》1999,36(3):132-134
稻黑蝽Scotinopharalurida(Burmeister)在广东佛山1年发生2代,以成虫为害早晚稻本田苗期所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部分稻区局部田块受害造成枯心,已超过螟害,且有进一步扩散蔓延的趋势[1]。为能合理有效地指导防治,我们于1992~1993年进行了水稻苗期稻黑蝽为害损失率测定及其防治指标的研究。1试验材料和方法1.1盆栽试验早稻采用杂交稻汕优63,晚稻采用常规稻粳釉89。用直径33cm的瓦盆,每盆栽3丛。于插植后2大每盆分别接成虫1、2、3、4头,以不接虫为对照,共5个处理,1…  相似文献   

15.
孟祥玲 《昆虫学报》1953,(6):513-515
今年5月到10月作者在陕西长安作防治棉虫工作,也曾到泾阳、大荔、三原等县棉区看过,注意到盲蝽是陕西关中棉区的主要害虫,经调查到为害棉株的盲蝽有7种之多,其中尤以三点盲蝽(图1)为害程度最烈;为害时间亦最长。标本承天津南开人  相似文献   

16.
梨吉丁虫(Lampra limbata Gebl.)为梨、苹果、杏、樱桃、山楂的枝干害虫之一,我校梨树自1956午栽植以来连年受害,损失甚重。据了解此虫在南昌、永修、清江、上饶、贵谿、赣县、新干、崇仁等县亦有发生。在我校主要为害梨树,苹果上偶有发现。1961年以来我们对此虫进行了调查研究,所得结果报导于下。 为害情况及虫口密度 据历年调查,我校梨园1,350亩均受此虫为害,死树达5,000多株,占全部梨树22%,有二个果区(170亩)遭到毁灭。61年7月调查的结果如表1。 表1说明,无论虫株率及虫口密度都极严重。从树龄来看,三年生以下的梨树为害较轻,虫道分布在主干上较主枝上多;六午生树,主枝、主干大致相似,有些主枝上的虫数还超过了主干;无论三年生或六年生树,  相似文献   

17.
茶脊冠网蝽是西南茶区重要害虫。该虫年发生2~3代,以卵在茶丛中,下部成叶背越冬。卵期30.5~34.8天(越冬卵180~190天);若虫15.3~29天;雌成虫产卵前期7.8~12天;成虫寿命25~78天;雄虫18~38天。防治方法主要是保护利用捕食性天敌军配盲蝽,配合药剂挑治。  相似文献   

18.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是一种入侵性害虫,专一性为害悬铃木属植物,导致寄主植物叶片褪绿变色、提前脱落,给园林绿化带来严重为害。该虫原产北美,20世纪60年代传入欧洲,2002年在我国湖南省首次发现,目前其分布范围已扩大到湖北、上海、山东、河南和北京等地,并在多地呈暴发态势。悬铃木方翅网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对高温和低温均有较好耐性。近年来,有关悬铃木方翅网蝽信息素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部分生物活性分子和嗅觉分子机制已被解析,为制定该虫的生态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本文综述了现阶段国内外有关悬铃木方翅网蝽生物学、危害特性、传播规律、化学生态学、环境适应性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并从绿色防控方面展望了该虫需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果树盲蝽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盲蝽在我国果树上大量发生,刺吸危害枣、葡萄、苹果、梨、樱桃、桃树等果树,造成嫩芽皱缩,落蕾落花,叶片穿孔,水果畸形脱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我国果树上盲蝽的种类、危害和发生规律,综述了果树盲蝽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提出了果树盲蝽的防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盲蝽在我国果树上大量发生,刺吸危害枣、葡萄、苹果、梨、樱桃、桃树等果树,造成嫩芽皱缩,落蕾落花,叶片穿孔,水果畸形脱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我国果树上盲蝽的种类、危害和发生规律,综述了果树盲蝽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提出了果树盲蝽的防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