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甘草属2种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cyrrhiza)2种荒漠植物的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黄甘草(G.eurycarpa P.C.Li)、腺荚甘草(G.korshinskii G.Grig)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16,核型公式2n=2x=16=16m,属于Stebbins核型的“lA”型。  相似文献   

2.
银杉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的体细胞具有24个染色体(2n=24),其中一 对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其余为中部或近中着丝点染色体。从染色体数目看,银杉与松科多数属相同,但与黄杉属(Pseudotsuga)(2n=26)不同。  相似文献   

3.
广西苦苣苔科四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报道了产于广西的苦苣苔科(Gesneriaceae)4属4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其中,(1)单座苣苔属(Metabriggsia):单座苣苔(M.ovalifolia)的染色体数目2n=24;(2)异裂苣苔属(Pseudochirita):异裂苣苔(P.guangxiensis)的染色体数目为2n=28;(3)长蒴苣苔属(Didymocarpus):东南长蒴苣苔(D.hancei)的染色体数目为2n=20;(4)唇柱苣苔属(Chirita):弄岗唇柱苣苔(Ch.longgangensis)的染色体数目为2n=28。4种植物的染色体大多数为小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栓皮栎核型及体胚发生的细胞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制片方法对栓皮栎核型、体胚发生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栓皮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24,核型公式K(2n)=2x=24=20m十4sm,属于“2B”型,染色体组总长18.55 μm。继代8个月的胚性愈伤组织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相对稳定,其中二倍体细胞占 97.20%,四倍体细胞占1.87%,单倍体细胞占0.93%。未发现有非整倍体细胞和染色体形态结构变异。子叶期体胚胚轴亚表层起源的分生组织团中有些细胞核呈片状或椭圆形。个别成熟体胚中偶见有3核细胞。  相似文献   

5.
葱属根茎组8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报道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对国产葱属根茎组的8种植物进行了染色体研究,发现染色体数目2n=16或32,核型属2A 或2B型,对称性较高。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别为:Allium leucocephalum 2n(2x)=16=12m+2sm +2st(2SAT); A,strictum 2n(4x)=32=16m+4sm+12st;A.ramosum 2n(2x)=16=14m+2st (2SAT); A.bidentatum 2n(4x)=32=24m+4sm+4T;A.tenuissimum 2n(2x)=16=10m+4sm+ 2st(2SAT),A.anisopodium 2n(2x)=16=12m+2sm+2st(2SAT);A.anisopodium var.zimmermanni anum 2n(4x)=32=24m+4sm+4st(4SAT); A.condensatum 2n(2x)=16=14m+2st(2SAT)。多数种的染色体资料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对国产11种2变种共16个居群的香茶菜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研究。除线纹香茶菜细花变种以外,其它种类的染色体数目均为首次报道。研究结果表明,有12个物种为二倍体,其染色体数目均为2n=24,推测该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为x=12。而细锥香茶菜既有染色体数目为2n=24的居群,也存在2n=48的居群,表明该种为二倍体或四倍体,同时2n=48的染色体数目也是香茶菜属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国产毛茛属11种及其4个近缘属5种植物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国产毛茛属Ranunculus L.11种及其4个近缘属——美花草属Callianthemum C.A.Meyer、 侧金盏花属Adonis L.、碱毛茛属Halerpestes E.Greene、水毛茛属Batrachium S.F.Gray 5种植物的染色体 数目和形态。发现美花草C.pimpinelloides(D.Don)Hook.f.et Thoms.、川滇毛茛R.potaninii Kom.、深 齿毛茛R.popovii var.stracheyanus(Maxim.)W.T. Wang、高原毛茛R.tanguticus(Maxim.)Ovcz.、石龙 芮R.sceleratus L.、西南毛茛R.ficariifolius Lévl.et Vant.、褐鞘毛茛R.sinovaginatus W.T. Wang、三裂碱毛茛H.tricuspis(Maxim.)Hand.-Mazz.和碱毛茛H.sarmentosa (Adams) Kom.9种植物为染色体基数x =8的四倍体(2n=4x=32);短柱侧金盏花A.brevistyla Franch.、丝叶毛茛R.nematolobus Hand.-Mazz.、 棱喙毛茛R.trigonus Hand.-Mazz.、茴茴蒜R.chinensis Bunge 4种植物为染色体基数x=8的二倍体(2n= 2x=16);毛茛B.japonicus Thunb.、黄毛茛R.laetus Wall.2种植物为染色体基数x=7的二倍体(2n=2x =14);水毛茛R.bungei (Steud.) L. Liou 有二倍体(2n=2x=16)和三倍体(2n=3x=24)两种细胞型。根 据染色体资料,讨论了上述5属的属间关系和毛茛属中一些种的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8.
二倍体石蒜在安徽发现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文以根尖细胞为材料,观察了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Herb.三个不同居群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发现石蒜为一复合体,包括两种不同类型:(1)三倍体类型,主要包括一群以鳞茎无性繁殖的园艺栽培植株,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33=33t(st),属“4A”核型,且极其稳定。(2)二倍体类型,主要包括一群野生植株,变异较大,我们发现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芜湖产石蒜(L.radiata)的野生材料,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21+1B=1m+12st+8t+1B,属“3A”核型,在石蒜种内迄今未见有类似报道;另一是黄山产野生材料,观察到两个细胞型,绝大多数细胞为2n=22=12st+1Ot,极个别细胞出现2n=22+1B=6st+14t+2T+1B的情况,均属“4A”核型。芜湖和黄山野生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石蒜(L.radiata)的二倍体类群也是首次在安徽发现。  相似文献   

9.
利用空气干燥法对采自河南省桐柏县下虎山和盘古溪两产地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的染色体及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三角涡虫下虎山种群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以16条为主,染色体基数x=8,为2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16=16m;日本三角涡虫盘古溪种群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以24条为主,染色体基数x=8,为3倍体,核型公式为2n=3x=24=24m。  相似文献   

10.
国产13种鸢尾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产13种鸢尾属Iris植物进行了核型研究。其中中甸鸢尾I.subdichotoma、长葶鸢尾I.delavayi、大锐果鸢尾I.cuniculiformis为中国特有。大锐果鸢尾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为首次报道,核型公式为2n=22=4m 6sm 12st(2SAT)。长管鸢尾I.dolichosiphon的核型为首次报道,核型公式为2n=22=4m 12sm 6st。中甸鸢尾的染色体数目为新报道,核型公式为2n=42=20m 22sm。矮紫苞鸢尾I.ruthenicavar.nana的染色体数目为新报道,3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核型公式分别为中甸居群2n=42=30m 12sm(2SAT),丽江甘海子居群2n=42=28m 14sm(2SAT),中甸尼西居群2n=42=36m 6sm(4SAT)。结合以往的细胞学研究结果,显示尼泊尔鸢尾亚属subgen.Nepalensis是一个染色体数目变化较大的类群,其中的中甸鸢尾可能是联系野鸢尾属Pardanthopsis与尼泊尔鸢尾亚属的重要类群。已报道的紫苞鸢尾I.ruthenica染色体数目为2n=84,与我们所研究的变种矮紫苞鸢尾(2n=42)呈倍性关系,通过与相邻类群的分析比较,认为紫苞鸢尾应是由二倍体类群演化而来。还对鸢尾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核型进化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利用空气干燥法,对采自云南省丽江市束河古镇、保山市龙王塘和香格里拉市小中甸3产地淡水三角涡虫(Dugesia sp.)的染色体和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丽江市束河古镇淡水三角涡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以16条为主,为二倍体(2n=2x=16=16m);保山市龙王塘淡水三角涡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以24条为主(2n=3x=24=24m),少数为16条(2n=2x=16=16m),为三倍体和为二倍体的混合倍体;值得注意的是:香格里拉市小中甸淡水三角涡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以极少见的26条为主(2n=3x+2=24+2=21m+3st+2m),少数为25条(2n=3x+1=24+1=21m+3st+1m)和24条(2n=3x=24=21m+3st),为三倍性混合倍体。研究根据核型结果对上述三产地淡水三角涡虫的分类和染色体非整倍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藓类植物的幼嫩孢蒴及茎尖为材料,对产于中国秦岭的六种提灯藓的染色体进行了观察计数。首次报道了M.pseudolycopodioides的染色体数目为n=6;M.marginatum和M.lycopoidioides的染色体数分别为n=12及n=6,与前人报道的结果一致;M.Laevinerve、M.heterophyllum以及M.thomsoii的染色体数目均为n=6,与前人的报道不完全相同。本文旨在为本属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细胞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中国淡水三角涡虫染色体变化与生殖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空气干燥法对淡水三角涡虫的染色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涡虫的染色体数目为n=8,2n=16,2n=24,为二倍体2n=2x=16、三倍体2n=3x=24和混合倍体2n=2x=16,2n=3x=24,有时也可见到非整倍体。以有性生殖为主的类群.有性生殖期间有性个体大量存在,生殖器官比较发达.染色体为二倍体;以无性生殖为主的类群,很少出现有性个体,染色体为三倍体;既有有性生殖又有无性生殖的类群,有性生殖期间,生殖器官发育稍差,染色体主要为混合倍体.有时出现二倍体或三倍体。本文对影响三角涡虫性成熟的因素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独活属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独活属10种(含1变种)的核型,其中8种的染色体数目亦为首次报道。研究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2,为二倍体,其核型为中部着丝点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仅具1A和2A两种类型。有4种具随体染色体,在部分H.vicinum植株中发现有1条B染色体,在H.millefolium var.longilobum中同时存在2n=22和2n=24的非整倍体.不同种的染色体形态不同,为分类研究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本文在核型分析基础上讨论了该属分类群的划分、种间亲缘关系及演化,并结合我国毗邻地区该属细胞学资料和地理分布规律,提出我国西南部的横断山区是独活属的频度中心和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15.
双花木属和壳菜果属(金缕梅科)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双花木属Disanthus Maxim.的长柄双花木D.cercidifolius subsp.longipes和单种属壳菜果属Mytilaria Lec.首次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长柄双花木与产自日本的双花木D. cercidifolius subsp.cercidifolius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致,均为2n=16,前者无“st”或“t”染色体,表明该亚种可能比较原始;壳菜果Mytilaria laosensis Lec.的染色体数目为2n=26,x=13。前人报道的金缕梅科染色体基数为x=8和x=12,因此x=13可能是金缕梅科的一个新染色体基数。联系该属的形态特征及其与马蹄荷属Exbucklandia R.W.Brown的关系,作者支持将壳菜果属处理为独立的亚科,即壳菜果亚科Mytilarioideae。  相似文献   

16.
七种中国淫羊藿属药用植物细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应用常规压片法对7种中国淫羊藿属药用植物进行了核型分析,为淫羊藿属药用植物的分类及选育等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7种淫羊藿属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12,基数x=6;水城淫羊藿、腺毛淫羊藿、保靖淫羊藿、拟巫山淫羊藿、天全淫羊藿5个种均有4对m染色体和2对sm染色体,核型公式均为2n=2x=12=8m(2SAT)+4sm,其中水城淫羊藿、腺毛淫羊藿的核型分析为首次报道;镇坪淫羊藿、偏斜淫羊藿具有3对m染色体和3对sm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2=6m(2SAT)+6sm。拟巫山淫羊藿第2对染色体具随体,其余物种第1对染色体均有随体;腺毛淫羊藿、保靖淫羊藿、拟巫山淫羊藿、镇坪淫羊藿、偏斜淫羊藿、天全淫羊藿均属于Stebbins 2A类型,水城淫羊藿为Stebbins 1A类型。结合文献综合分析发现,该属植物不同种间的核型高度一致,核型稳定,种间核型差异小,核型结构与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相关性较小。因此,淫羊藿属是一个在核型进化上较为保守的植物类群,用核型分析对该属植物属下进行种类鉴定、遗传演化十分困难,即使是属内远缘物种,其核型系统学的意义有限,但在属上的分类级别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淡水三角涡虫(Dugesia sp.)的染色体研究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空气干燥法对中国4产地淡水三角涡虫染色体和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和浙江省杭州市龙泉两产地三角涡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以二倍体为主(2n=2x=16),极少数为三倍体(2n=3x=24);山西省麻客沟和三叉沟两产地三角涡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以三倍体为主(2n=3x=24),少数为二倍体(2n=2x=16)和三倍性非整倍体(2n=3x 1=25=24 1SB).  相似文献   

18.
覃信梅  盘波  卢永彬  沈利娜  张强  梁燕妮 《广西植物》2020,40(10):1466-1476
石山苣苔属(苦苣苔科)约41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到目前为止,仅其中四种的染色体数目被研究和报道,其余绝大多数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尚不清楚,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在该属及其姐妹属报春苣苔属中的演变历史及其对两属物种多样性分化的影响亦不清楚。该文以叶片水培生根法获取的四种(含一变种)石山苣苔属植物 [即石山苣苔原变种(Petrocodon dealbatus var. dealbatus)、齿缘石山苣苔(Petrocodon dealbatus var. denticulatus)、弄岗石山苣苔(Petrocodon longangensis)、石山苣苔未定名种(Petrocodon sp.)]的根尖细胞为材料开展染色体实验,探索了多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对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并获取染色体数目,在石山苣苔属和报春苣苔属的系统树上追踪了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的演变历史,同时探讨染色体数目尤其是倍性变化是否对两属物种多样性分化存在影响。结果表明:(1)长度为1~1.5 cm的根尖,0.002 mol·L-1 8-羟基喹啉溶液预处理5 h,解离4 min为较适宜的染色体制备条件。(2)四种(含一变种)石山苣苔属植物染色体数目一致,均为二倍体(2n=2x=36)。(3)两属之间及两属各自的最近共同祖先染色体数目尚不能确定,除个别物种染色体条数或倍性有变化以外,其余已知染色体数目的物种均为2n=2x=36,在两属中高度一致,石山苣苔属与报春苣苔属物种多样性分化尤其两属物种多样性巨大差异与染色体数目和基因组倍性变化无关。综上结果为石山苣苔属植物及其近缘类群染色体制备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对该类群的分类、系统演化和物种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毛冠菊属系统位置的核形态证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首次记载了毛冠菊属2种4居群的核形态资料。两种植物的染色体间期和前期染色体为复杂型 和中间型。狭舌毛冠菊两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公式为2n=18=14m+2sm+2st(2SAT);毛冠菊两居 群的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公式为2n=18=14m+2sm(2SAT)+2st。它们分别代表了整个毛冠菊属的两组 植物,并包含了形态学上最原始的种类,因此,该属的染色体基数可能为x=9。核形态证据表明毛冠菊属放在紫菀族比放在旋覆花族和千里光族中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根尖细胞为材料,观察了黑藻属Hydrilla植物的染色体核型。 它由两群染色体组成:1—5 为长染色体,6—8 为短染色体。 染色体基数x=8。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 f.)Royle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x=16; 雌雄之间既无染色体数目的差别,也无异型染色体存在;核型公式为2n=2x=16=6m+6Sm十4St。 罗氏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var.roxburgbii Casp系同源三倍体; 染色体数目为2n=3x=24; 核型公式为2n=3x=24=9m+9Sm+6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