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供者CD4+T细胞表面分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L-选择素(LAM-1)和人整合素-4(VLA-4)的表达及其介导的CD4+T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CD4+T细胞免疫耐受机制。方法:使用三色荧光标记检测动员前及动员后第5天供者外周血LFA-1、ICAM-1、LAM-1和VLA-4的表达率,ELISA方法检测动员前后CD4+T细胞分泌IFN-γ和IL-4能力,免疫磁性分选法分离纯化CD4+T细胞,检测动员前后CD4+T细胞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迁移能力和对ICAM-1的黏附能力。结果:动员前后CD4+T细胞LFA-1(CD11a)和VLA-4(CD49d)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动员前后CD4+T细胞LAM-1(CD62L)和ICAM-1(CD54)的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员前显著高于动员后(P<0.01);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向SDF-1α的迁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动员后CD4+T细胞对ICAM-1的黏附率降低(P<0.01);动员后IL-4和IFN-γ两个细胞因子在外周血血清的浓度均降低(P<0.01)。结论:rhG-CSF动员不影响CD4+T细胞LFA-1和VLA-4表达及CD4+T细胞迁移,但影响CD4+T细胞ICAM-1和LAM-1表达以及CD4+T细胞通过LFA-1对ICAM-1的黏附能力影响,并可能影响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及IFN-γ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Snail基因修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CXCR4表达水平及向SDF-1趋化能力影响, 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AGGSneo-snail-HA)及对照空质粒(pCAGGSneo)转染MSCs, 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技术及RT-PCR检测细胞CXCR4表达水平; 体外跨膜趋化实验评价MSCs向SDF-1趋化能力, 观察抗CXCR4中和抗体的干预作用。MSCs-Sna的CXCR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SCs-neo。MSCs-Sna在SDF-1诱导下细胞迁移量较MSCs-neo显著增加(P<0.05)。抗CXCR4中和抗体可显著减少SDF-1a诱导的MSCs-Sna趋化运动。研究提示通过上调Snail表达而提高MSCs向正调节表达SDF-1的受损组织迁移效率的可行性, 为优化MSCs迁移力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DMSCs向肝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体外培养条件及方法。方法孕20 d的大鼠无菌条件下取胎盘,经胶原酶消化、密度离心、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表面抗原进行鉴定。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加入胎肝滤液,模拟体内肝脏微环境,诱导PDMSCs向肝细胞定向分化,以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干细胞标志物;PAS检测糖原表达。结果在体外培养条件下,PDMSCs贴壁生长为成纤维样细胞,CD44表面标志物检测阳性;PDMSCs经胎肝滤液诱导14d时细胞呈现圆形、卵圆形的特征性改变,AFP、CK19表达阳性。结论胎肝滤液能够诱导PDMSCs定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4.
脐血CD-34单个核细胞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分离培养脐血CD-3 4 细胞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MSC)及研究其生物学特征。方法 :取足月妊娠健康产妇胎儿脐血 ,分离其中单个核细胞 (MNC) ,去除CD 3 4 细胞 ,体外用低糖型DMEM培养基培养。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生长曲线、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培养细胞进行表型测定、细胞周期分析、体外诱导分化实验以及检测造血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脐血CD-3 4 细胞中可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 ,可诱导向成骨和脂肪细胞分化并表达IL 6、SCF和SDF 1等造血生长因子。结论 :从足月妊娠健康产妇脐血CD-3 4 细胞可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 ,具有与其它来源MSC类似的表型及分化潜能 ,在体外传代可保持其低分化状态并表达造血因子 ,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和具有促进造血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XCR4轴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徙到受损胰腺中的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STZ诱导糖尿病模型并制备正常和受损胰腺组织提取液,利用Transwell小室体外迁移体系观察不同浓度SDF-1和不同组织提取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趋化作用,及SDF-1/CXCR4特异抑制剂AMD3100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成功培养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建立了糖尿病大鼠模型。SDF-l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剂量依赖性的趋化作用,造模1周的胰腺组织提取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明显的趋化作用,而这种作用可部分被SDF-1受体CXCR4的抑制剂AMD3100抑制。结论:受损胰腺组织提取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明显的趋化作用,SDF-1/CXCR4轴可能在组织提取液趋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中起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迪诚  杜鹃  陈红  卢连梅  苏江 《生物磁学》2011,(24):4837-4840
目的:研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自脐血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描绘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分别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元样细胞进行诱导分化,通过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能力,而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诱导后细胞表面神经标志物的表达。结果:纯化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呈均一梭形,生长曲线呈S型,并以P3代增殖能力最强,细胞表面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CD35、CD106,高表达CD29、CD44、CD105。成骨诱导2周后,可检测到钙化基质的形成,成脂肪诱导3周后,可检测到脂滴的形成。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后,可观察到典型的神经元样形态改变,且NSE、NF、GFAP阳性表达。结论:分离纯化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与分化潜能,并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可以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自脐血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描绘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分别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元样细胞进行诱导分化,通过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能力,而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诱导后细胞表面神经标志物的表达。结果:纯化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呈均一梭形,生长曲线呈S型,并以P3代增殖能力最强,细胞表面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CD35、CD106,高表达CD29、CD44、CD105。成骨诱导2周后,可检测到钙化基质的形成,成脂肪诱导3周后,可检测到脂滴的形成。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后,可观察到典型的神经元样形态改变,且NSE、NF、GFAP阳性表达。结论:分离纯化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与分化潜能,并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可以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8.
为培养及鉴定小鼠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测定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情况,采用全骨髓培养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行成骨、成脂检测,RT-PCR测定Survivin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培养出的细胞呈长梭状成纤维细胞样,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高表达CD29、CD34、CD44、SCA-1,低表达CD117;细胞曲线显示传代细胞培养1~3d生长缓慢,第4d生长加快并于第7d达到高峰;成骨诱导20d经茜素红染色呈红色结节,成脂诱导14d油红O染色显示有大量脂质沉淀;RT-PCR结果显示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经全骨髓培养法可以培养出大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时Survivin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正常表达,提示可能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离培养脐血CD34- 细胞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MSC)及研究其生物学特征。方法 :取足月妊娠健康产妇胎儿脐血 ,分离其中单个核细胞 (MNC) ,去除CD34+细胞 ,体外用低糖型DMEM培养基培养。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生长曲线、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培养细胞进行表型测定、细胞周期分析、体外诱导分化实验以及检测造血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脐血CD34-细胞中可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 ,可诱导向成骨和脂肪细胞分化并表达IL 6、SCF和SDF 1等造血生长因子。结论 :从足月妊娠健康产妇脐血CD34- 细胞可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 ,具有与其它来源MSC类似的表型及分化潜能 ,在体外传代可保持其低分化状态并表达造血因子 ,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和具有促进造血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UM171对脐血来源CD34~+细胞的扩增效果。方法脐血来源CD34~+细胞及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为以下4组进行体外扩增培养10 d:对照组、UM171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UM171联合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别间细胞扩增倍数及流式表型和集落培养情况。结果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105,CD73,CD90,不表达CD14,CD34,CD19,CD45,HLA-DR,经过诱导可以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CD34~+细胞在不同条件下体外培养10 d后,UM171培养组总有核细胞数扩增14倍,CD34~+细胞扩增13.5倍;MSCs共培养组总有核细胞数扩增11倍,CD34~+细胞扩增10倍;联合培养组总有核细胞数扩增达22倍,CD34~+细胞扩增21倍。联合培养组扩增后细胞CD34~+CD38~-比例达(91.49±2.67)﹪,较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组(78.11±2.35)﹪及UM171培养组(91.49±2.68)﹪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扩增后细胞集落培养14 d后,各系集落形成良好,UM171扩增组细胞较MSCs扩增组在红系及粒系形成能力方面存在优势。结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细胞滋养层可提高CD34~+细胞体外扩增效果,UM171在扩增过程中可较好的保持细胞干性,二者联合应用扩增效果最佳,建立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UM171对脐血源CD34~+细胞的扩增方法可用于CD34~+细胞体外扩增培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PF4及其小肽PF417 70对新鲜脐血CD34+细胞的趋化作用及对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 (MACS)分选CD34+细胞 ,利用Transwell穿孔板测定PF4对CD34+细胞的趋化作用 ;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荧光标记的粘附分子及CXCR4的表达。结果 :①PF4对脐血CD34+细胞有趋化作用 ,PF4组的趋化百分比为 15 7.43%± 5 0 .0 6 %(P <0 .0 5 ) ,PF417 70组为 187.0 2 %± 10 .6 9%(P <0 .0 5 )。②PF4作用于CD34+细胞时 ,CD49d和CXCR 4表达增加 ,对其它粘附分子CD31,CD44 ,CD11a ,CD6 2 p ,CD6 2E的表达没有影响。 结论 :PF4对脐血CD34+细胞有趋化作用 ,促进整合素CD49d及CXCR4的表达 ,PF4有助于脐血干细胞的归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脐带中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 并进行鉴定,阐明其多向分化的潜在作用.方法 收集健康胎儿脐带,分离培养脐带中的间充质干细胞,以流式细胞仪对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表面标志检测,多种成分联合诱导其向脂肪、成骨方向分化,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诱导后的细胞变化.结果 脐带中分离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造血细胞系的标志CD34、CD45、HLA-DR,强表达CD105、CD44、CD90,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可向脂肪及成骨方向分化.结论 脐带中存在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并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方法,并对其表面标志与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方法:收集健康足月产胎儿脐带组织,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原代培养,流式细胞仪对其表面标志进行检测,通过向成骨成脂分化对其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RT-PCR对其干细胞特性基因Oct4、Nanog、Sox2、Nestin进行检测。结果: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可在2周左右获得大量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高表达CD29、CD44、CD105、CD106,低表达CD34、CD45;经成骨成脂诱导2周后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RT-PCR检测发现原代细胞表达Oct4、Nanog、Sox2、Nestin基因。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扩增培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4.
汪菲  高春记  黄文荣  李晓红  李猛 《生物磁学》2012,(4):631-634,618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供者CD4+T细胞表面分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L-选择素(LAM-1)和人整合素-4(VLA-4)的表达及其介导的CD4+T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CD4+T细胞免疫耐受机制。方法:使用三色荧光标记检测动员前及动员后第5天供者外周血LFA-1、ICAM-1、LAM-1和VLA-4的表达率,ELISA方法检测动员前后CD4+T细胞分泌IFN-γ和IL-4能力,免疫磁性分选法分离纯化CD4+T细胞,检测动员前后CD4+T细胞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迁移能力和对ICAM-1的黏附能力。结果:动员前后CD4+T细胞LFA-1(CD11a)和VLA-4(CD49d)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动员前后CD4+T细胞LAM-1(CD62L)和ICAM-1(CD54)的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员前显著高于动员后(P〈0.01);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向SDF-1α的迁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动员后CD4+T细胞对ICAM-1的黏附率降低(P〈0.01);动员后IL-4和IFN-γ两个细胞因子在外周血血清的浓度均降低(P〈0.01)。结论:rhG-CSF动员不影响CD4+T细胞LFA-1和VLA-4表达及CD4+T细胞迁移,但影响CD4+T细胞ICAM-1和LAM-1表达以及CD4+T细胞通过LFA-1对ICAM-1的黏附能力影响,并可能影响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及IFN-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HLA-G阳性的胎盘间充质干细在体外诱导Treg的产生。方法:从新生儿胎盘中分离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式将PEGFP-N1-HLA-G质粒转染到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中,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PEGFP-N1组和PEGFP-N1-HLA-G组,每组设置5个复孔,并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HLA-G的表达,将鉴定后的细胞与健康人外周血中CD4+的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24 h和48 h,并检测CD4+CD25+Foxp3+Treg占T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PEGFP-N1-HLA-G转染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表达HLA-G蛋白,与空白对照组和PEGFP-N1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HLA-G阳性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与CD4+的T淋巴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培养24 h后,Treg细胞占全部T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6.41±0.94)%,在培养48 h后,Treg细胞的占全部T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6.46±0.59)%,与空白对照组和PEGFP-N1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LA-G基因修饰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有效的在体外诱导CD4+ CD25+ FoxP3+Treg产生。  相似文献   

16.
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对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MSC)进行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采用胶原酶分步消化法获得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hUVMSC2)并对其进行体外培养、形态学观察及绘制生长曲线;利用条件培养基诱导法分析该细胞分别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54、CD105、CD29、CD166、CD44、CD31、CD34、CD49、CD106等表达情况。结果该细胞形态为梭形或成纤维样,不表达内皮来源的vWF因子。在不同诱导条件下,该细胞可分别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hUVMSC2细胞表面表达CD54、CD105、CD29、CD166、CD44等间质细胞黏附分子,不表达CD31、CD34、CD49、CD106等内皮或造血细胞相关标志物。该细胞指数生长期倍增时间约为26h,在添加bFGF条件下可迅速增殖,指数生长期倍增时间缩短为16h。研究证实人脐静脉内皮层下存在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分步酶消化法可同时分别获得单根脐静脉的内皮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hUVMSC2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潜能并表达多种黏附分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并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方法,并对其表面标志与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方法:收集健康足月产胎儿脐带组织,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原代培养,流式细胞仪对其表面标志进行检测,通过向成骨成脂分化对其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RT-PCR对其干细胞特性基因Oct4、Nanog、Sox2、Nestin进行检测。结果: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可在2周左右获得大量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高表达CD29、CD44、CD105、CD106,低表达CD34、CD45;经成骨成脂诱导2周后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RT-PCR检测发现原代细胞表达Oct4、Nanog、Sox2、Nestin基因。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扩增培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猫的脂肪、骨髓、羊膜、脐带等器官组织4种不同器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通过全血培养法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采用消化法分离培养脂肪、脐带和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它们的细胞形态、生长曲线、成脂成骨分化能力以及细胞表面标志物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4种不同来源的MSC均呈贴壁生长,细胞形态呈梭形、多棱形;均具有成脂成骨分化能力;脂肪源和骨髓源MSC的细胞增殖速度较快,细胞倍增时间较短,而羊膜与脐带源的MSC增殖能力较差,细胞倍增时间较长,4种细胞中脂肪来源MSC的增长活性最好,细胞传至第9代的时候依然保持良好的增殖活性,提示AD-MSC的临床应用可能比较好;4种MSC细胞表面均高表达CD105、CD90和CD44等标志物,低表达CD3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的体外分离和培养方法,建立稳定的PMSCs体外培养扩增体系。方法:将胎盘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法分离,获得并培养人PMSCs,观察细胞形态及其超微结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及CD14、CD29、CD34、CD44、CD45的表达,研究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结果: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人PMSCs贴壁生长,为成纤维细胞样,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CD14/CD34/CD45阴性,CD29/CD44阳性,核浆比大,细胞周期检测G0/G1期约占95%,具有原始细胞的特征。结论:体外获得的PMSCs形态单一、生长稳定、增殖能力较强,具有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细胞形态、表面标志。由于其来源方便、丰富,无伦理学限制,因此可进一步用于细胞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该文旨在比较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的生物学特性,并鉴定其多向分化潜能。体外扩增培养hADSCs和hUMSCs,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计算群体倍增时间,通过细胞集落实验比较两种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和多能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成脂、成骨诱导分化试剂盒比较两种细胞的分化潜能。hADSCs和hUMSCs表达CD34、CD44、CD45、CD105的比例分别为2.7% vs 6.2%、92.3% vs 93.4%、1.3% vs 3.1%、99.4% vs 98.0%,均表达Oct4和Nanog基因;生长曲线均呈"S"型,两种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代数的增加,两种细胞的增殖能力均变弱,但P7的hADSCs的增殖能力要显著优于hUMSCs(P0.05);经油红O、茜素红染色及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特异基因的表达,表明两种细胞均具备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hADSCs的成脂能力优于hUMSCs,但两种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hADSCs和hUMSCs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但hADSCs可能具备更强的增殖能力和成脂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