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广西植物》2021,(S01):F0002-F0002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文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长期从事有花植物分类学研究。王文采院士在毛茛科(Ranunculaceae)、苦苣苔科(Gesneriaceae)、紫草科(Boraginaceae)、荨麻科(Urticaceae)等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修订了毛茛科翠雀花属(Delphinium)、唐松草属(Thalictrum)、铁线莲属(Clematis)等多个属的分类系统。2019年6月,王文采院士开始对中国银莲花属(Anemone)进行分类学修订,并于2020年7月完成了《中国银莲花属新分类》的整个编写工作。  相似文献   

2.
乌云伞的解剖学及花粉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角莲属(Dysosma)是小檗科(Berberidaceae)一个重要属,全国共有7个种,大约分布于北纬23—32°,东经94—122°之间。湖北八角莲属有4个种,其中乌云伞(Dysosma lichuanensis Z. Cheng, sp. nev., ined.)为内定种,是多年生草本,它的形态特征与八角莲(Dysosma  相似文献   

3.
小檗科八角莲属(Dysosma)为我国特有的多型属植物类群。全属8种1变种,其中包括1987年以来在峨眉山发现的新种峨眉八角莲(D.emeiensis)和川八角莲变种即长瓣八角莲(D.veitchii var.longipetalis)。峨眉山计有本属植物5种1变种,尤其是集中了川八角莲(D.veltchii.)贵州八角莲(D.majorensis)  相似文献   

4.
正王文采院士是著名的传统植物分类学家。他主要研究毛茛科、苦苣苔科、紫草科、荨麻科等的分类和系统学,新发现了20个属,约500个新种,修订了毛茛科翠雀属、唐松草属、铁线莲属等多个属的分类系统;同时在对苦苣苔科的分类和系统学研究中,揭示了科的演化趋势,建立了后蕊苣苔属、吊石苣苔属和小花苣苔属的分类系统。我和他的相知相识就缘自"植物分类"这个专业媒介。事情可以追溯到1961年,那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睡莲属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18种或品种睡莲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对花粉形态及其种间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利用离体萌发法对睡莲品种‘彼得’的花粉活力进行测定,为睡莲杂交育种亲本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18种或品种睡莲属植物的花粉均为单粒花粉,形态均为近球体或扁球体,其中巨花睡莲花粉粒最大,体积指数为30.3;埃及白睡莲花粉粒最小,体积指数为19.2。(2)花粉外壁纹饰类型繁多,包括网纹状、小颗粒状、瘤状、小柱状、长条状、微波纹起伏状。(3)根据聚类分析可将18种或品种睡莲属植物分为4个类群,其中Nymphaea亚属与Brachyceras亚属间亲缘关系最近。(4)‘彼得’的花粉离体萌发率高,可达95%以上。研究认为,睡莲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特别是花粉萌发沟类型、外壁纹饰等特征可作为睡莲属植物种间分类、亚属间以及种间亲缘关系、系统进化规律的关键证据。  相似文献   

6.
走进莼菜科     
莼菜科(Cabombaceae)很小,只有2属约8种。其中莼菜属(Brasenia)为我们所熟悉。分布美洲、亚洲和大洋洲,为水生植物。它的体态,花、果、形态结构有其各自特点,不同分类学家对它的分类位置历来不统一。莼菜科为什么搬了家?德国恩格勒系统早将莼菜属归入毛茛目睡莲科内,只作为一个亚科处理,这大概是由于莼菜属为水生草本,有浮于水面的盾状的叶子,加上其花有离生心皮,子房上位,颇似莲属(Nelumbo)的缘故。到1926年英国哈钦松发表《有花植物科志双子叶植物》一书,在书中公布了哈钦松系统。其中莼菜属等2属已共同独立为科,名叫莼菜科并归入毛茛目…  相似文献   

7.
安徽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及植被分类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安徽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安徽主要的湿地植被类型及分类系统。结果表明:(1)安徽省湿地维管植物共有95科303属682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1属16种,种子植物85科292属666种;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2科5属7种,被子植物83科287属659种(其中双子叶植物62科208属451种,单子叶植物21科79属208种);湿地维管植物主要是由草本植物组成,科、属的优势现象明显,以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和蓼科(Polygonaceae)为优势科;以蓼属(Polygonum)、苔草属(Carex)、眼子菜属(Potamogeton)、飘拂草属(Fimbristylis)、莎草属(Cyperus)等为优势属,属的组成相对较为分散,寡种属和单种属占总属数的93.4%;(2)从分布区类型看,在科级水平上有7个类型,在属级水平上有13个类型,表明该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分布区类型多样;总体上温带成分略多于热带成分,说明了安徽湿地维管植物的分布与本地所处的气候带相适应,反映出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区系特点;(3)依据中国湿地植被的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结合安徽湿地植被的生境特征和群落学特征,可将安徽湿地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和141个群系。  相似文献   

8.
邬志荣  林祁 《植物研究》2008,28(2):155-167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八角科(Illiciaceae)八角属(Illicium Linn.)2组11种20个材料、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南五味子属(Kadsura Ksempf. ex Juss.)2亚属2组8种15个材料和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2亚属4组6种17个材料的花被片表皮形态特征。首次报道了八角目2个科(八角科和五味子科)3个属(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植物花被片表皮细胞的形状、分泌细胞的形状及分布、气孔器的形状及分布、花被片表面的纹饰。通过与八角目2个科3个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比较,发现花被片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均为单层,与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层数(常绿种类为双层和落叶种类为单层)之间没有相关性,还在五味子科中发现2个新的性状(气孔对和环列型气孔)。通过对两性花、雌花和雄花花被片表皮观察,发现花被片表皮形态与花的性别之间没有相关性。通过对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比较,发现五味子属与南五味子属相比,其花被片表皮表现出更多的衍生性状;南五味子属与八角属相比,前者花被片表皮具有更多的衍生性状;而南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形态与五味子属的相似性程度较大,支持五味子科包含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八角科包含八角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国产五味子科五种植物叶片脉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报道了国产五味子科5种植物的叶脉特征,对科、属、种的特征作了描述,编排有分种检索表.通过与八角科叶脉的比较,支持建立五味子科与八角科的观点,认为五味子属的系统位置在南五味子属之后,并讨论了八角目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的编目和分类以及生物多样性监测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两个核心内容。物种编目是了解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只有掌握物种分布格局及物种与环境的关系, 才能为物种监测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作为浙江种子植物研究的“家底”, 本文在《浙江植物志(新编)》编研的基础上, 系统整理了浙江种子植物的物种名录。结果显示, 浙江共有种子植物212科1,469属4,430种, 其中野生植物有190科1,085属3,347种。所含种数多于100种的科有禾本科(285种)、莎草科(216种)、菊科(186种)、蔷薇科(153种)、兰科(126种)、蝶形花科(109种)和唇形科(108种); 含20种以上的属有15属, 包括薹草属(Carex, 126种)、刚竹属(Phyllostachys, 44种)、悬钩子属(Rubus, 44种)、冬青属(Ilex, 35种)、蓼属(Polygonum, 34种)、珍珠菜属(Lysimachia, 32种)、铁线莲属(Clematis, 31种)、景天属(Sedum, 28种)、槭属(Acer, 26种)、荚蒾属(Viburnum, 26种)、飘拂草属(Fimbristylis, 26种)、蒿属(Artemisia, 25种)、堇菜属(Viola, 22种)、葡萄属(Vitis, 21种)和山矾属(Symplocos, 21种)。其区系特点主要反映在: 物种丰富, 其科属组成多样; 保存了较多古老孑遗植物; 地理成分多样, 联系广泛, 由热带向温带过渡; 中国特有科2科、中国特有属45属、浙江(准)特有种近500种(含亚种和变种), 珍稀濒危植物丰富, 96种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外来植物多, 入侵风险大, 有些种已形成明显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史刚荣 《广西植物》2007,27(5):706-711
基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五味子科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关系、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之间的关系及其分类系统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五味子科和八角科不仅亲缘关系较近,而且是现存被子植物中最早分化出来的类群,把它们同置于八角目是合理的。五味子科的两个属——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可能源于同一祖先并沿两条不同演化路线平行演化。目前,关于南五味子属的分类系统的意见比较一致,但对五味子属分类系统的分歧却很大。  相似文献   

12.
铁线莲属一新分类系统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提出毛茛科Ranunculaceae铁线莲属Clematis一新分类系统。首先,简要回顾了此属的分类学研究历史,继对此属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重要形态特征和花粉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一系列演化趋势。这些趋势,尤其是萼片和雄蕊的演化趋势说明在现存的铁线莲属植物中,绣球藤Clematis montana与其少数近缘种的花构造最接近比铁线莲属原始的银莲花属Anemone,因此,包括绣球藤等植物的绣球藤组sect. Cheirpsis被认为是铁线莲属的原始群。主要根据花构造对铁线莲属现存的15组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是在4条演化干(绣球藤干、欧洲铁线莲干、尾叶铁线莲干、长瓣铁线莲干)的演化过程中先后形成的。本文将此4条演化干处理为亚属。最后做出属下各级分类群的系统排列,并给出简要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峨眉山八角莲属植物的生态学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对蛾眉山八角莲属植物的种类分布、生境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蛾眉山八角莲属植物5种1变种,原始及变异类型分布集中;②种间垂直替代现象明显,对于阴湿环境及肥沃、酸性、多砾质土壤环境反应出一定程度的共同要求;③不同种类在生长节律、特性、花粉育性、花粉发芽条件以及自然繁殖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④人工根插繁殖可提高本属植物的繁殖系数。  相似文献   

14.
湖北产八角莲属3种植物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湖北产八角莲属3种植物八角莲,小八角莲和乌云伞的根,根茎,茎和叶的显微构造特点。茎部构造不同于一般双子叶植物的茎,近皮层有8-22个大小不等外韧维管束排列成环状,而髓内又有3-6个内轮维管束。整个茎轮廊类似于单子叶植物的散生维管柱(中柱)。根,根茎及叶的构造类似于一般双子叶植物。本研究为开发和利用湖北产八角莲属药用植物资源提供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八角属植物分类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林祁 《植物研究》2001,21(2):161-174
根据对18个国家和地区121个标本馆收藏的万余份八角属植物标本研究,结合在国内8个省区野外调查、采集、引种和对生长发育与物侯的观察,本文对世界性八角属植物做了分类学修订。根据花蕾和花被片形态特征的变异,将八角属分为2组:八角组-含9种1亚种,其花蕾卵球形,花被片长圆形、椭圆形、披针形至狭舌状,扁平;八角茴香组-含25种2亚种1变种,其花蕾球形,花被片宽卵形至圆形,下凹。将凹脉组作为八角组的新异名,圆被亚属作为八角茴香组的新异名;指定了红茴香和柬埔寨八角的后选模式。本文还分析了八角属植物的分类学性状,作出有分类检索表,提供有各种植物的地理分布资料,列举出查阅的主要标本,并对各分类单元均作了分类学注释。  相似文献   

16.
八角属植物分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林祁 《植物研究》2001,21(3):321-334
根据对18 个国家和地区121 个标本馆收藏的万余份八角属植物标本研究, 结合在国内8 个省区野外调查、采集、引种和对生长发育与物侯的观察, 本文对世界性八角属植物做了分类学修订。根据花蕾和花被片形态特征的变异, 将八角属分为2 组:八角组-含9 种1 亚种, 其花蕾卵球形, 花被片长圆形、椭圆形、披针形至狭舌状, 扁平;八角茴香组-含25 种2 亚种1 变种, 其花蕾球形, 花被片宽卵形至圆形, 下凹。将凹脉组作为八角组的新异名, 圆被亚属作为八角茴香组的新异名;指定了红茴香和柬埔寨八角的后选模式。本文还分析了八角属植物的分类学性状, 作出有分类检索表, 提供有各种植物的地理分布资料, 列举出查阅的主要标本, 并对各分类单元均作了分类学注释。  相似文献   

17.
湖北产八角莲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对湖北产八角莲属4种植物八角莲、六角莲、小八角莲和乌云伞的花粉作了比较观察,找出了它们的鉴别特征,为该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木兰科11属40种植物的核形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探讨木兰科属间系统学关系和一些种的分类学地位,对中国木兰科11属40种进行了核形态研究。所研究的20种木莲属植物都为二倍体,表明木莲属植物主要是在二倍体水平上进化的,不同的种类具有各自的遗传组成,细微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导致种间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木兰属的染色体数目具多样性,表明属内存在着不同倍性水平上的进化,说明木兰属分布广泛、形态复杂多样有其细胞学基础。细胞学证据支持木莲属应为独立的属,不宜于归并到木兰属。已观察的含笑属都为二倍体,而木兰属玉兰亚属的大多数种类为多倍体。我们认为维持现有的含笑属的分类地位和范围是恰当的,不支持将含笑属和玉兰亚属合并为一属。拟单性木兰属都是多倍体。木兰科植物形态特征重叠,性状呈网状进化,细胞学证据在探讨一些大属属下种的分类地位时具有一定价值,但论及整个科的分类系统和属间亲缘关系时,作用比较微弱。本文在细胞学基础上,结合形态和地理分布,重点对木莲属一些种类的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八角科(Illiciaceae)八角属(Illicium Linn.)2组11种20个材料、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南五味子属(Kadsura Ksempf.ex Juss.)2亚属2组8种15个材料和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2亚属4组6种17个材料的花被片表皮形态特征。首次报道了八角目2个科(八角科和五味子科)3个属(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植物花被片表皮细胞的形状、分泌细胞的形状及分布、气孔器的形状及分布、花被片表面的纹饰。通过与八角目2个科3个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比较,发现花被片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均为单层,与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层数(常绿种类为双层和落叶种类为单层)之间没有相关性,还在五味子科中发现2个新的性状(气孔对和环列型气孔)。通过对两性花、雌花和雄花花被片表皮观察,发现花被片表皮形态与花的性别之间没有相关性。通过对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比较,发现五味子属与南五味子属相比,其花被片表皮表现出更多的衍生性状;南五味子属与八角属相比,前者花被片表皮具有更多的衍生性状;而南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形态与五味子属的相似性程度较大,支持五味子科包含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八角科包含八角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秦岭植物志》遗漏的26种(含3个种下分类群)植物,26种植物分属于17属,13科。其中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和铁青树科(Olacaceae)为遗漏科,大血藤科的大血藤属(Sargentodoxa)、铁青树科的青皮木属(Schoepfia)、五味子科的南五味子属(Kadsura)、樟科的黄肉楠属(Actinodaphne)和虎耳草科的钻地风属(Schizophragma)为遗漏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