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脾切除术对肝癌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对肝炎后肝硬化脾亢患者的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369名肝硬化脾亢伴或不伴肝癌患者,经倾向性得分匹配方法(PS法)均衡分为无脾切除组(246例)和脾切除组(123例),分别比较脾切组中脾切除术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和两组间肝癌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脾切除术后患者AST、ALT在短期内有轻微升高,WBC和PLT记数明显增加,血清TBIL和PT也都降低。无脾切除组和脾切除组的肝癌发生率分别为33.33%和12.26%,卡方检验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切除术不但可以改善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肝功能,还可以降低肝硬化脾亢患者肝癌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检测CD5L水平在肝脏疾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1例慢性肝炎患者、192例肝硬化患者、69例肝癌患者和136例健康对照血清CD5L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用于评估CD5L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分析血清CD5L的潜在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CD5L水平在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中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患者血清CD5L水平较肝炎及肝癌患者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血清CD5L水平无显著差异。血清CD5L水平与FIB-4指数(肝纤维化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2688,P=0.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肝炎患者中,血清CD5L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显著正相关;在肝硬化患者中,CD5L与其他肝功指标无显著相关性;在肝癌患者中,CD5L与碱性磷酸酶(ALP)显著正相关。以健康人为对照组,肝硬化患者为病例组,ROC分析显示血清CD5L的诊断特异性为85.3%,敏感性为77.1%。结论:CD5L水平在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中显著降低,且在肝硬化患者中最低。CD5L水平与肝纤维化评分FIB-4指数负相关,可作为监测肝纤维化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大鼠药物诱导肝癌过程中进行脾脏切除,探讨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对大鼠肝癌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雌雄SD大鼠性别内分别分为对照组、脾亢组、脾亢切脾组,脾功能亢进大鼠模型采用门静脉缩窄术联合脾静脉结扎术进行制备,各组均予以DEN(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按体重20mg/kg给药,每周3次,12周停药,14周处死。其中,脾亢脾切除组于给药第四周进行脾切除术,手术恢复期间持续给药。观察各组实验动物的肝脏大体变化及病理改变,计算成瘤率。结果:实际成瘤率显示脾亢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雄性脾亢切脾组的成瘤率较脾亢组有所降低。雌性脾亢切脾组成瘤率同脾亢组差异不明显。结论: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状态下进行脾切除,对于雄性能减低肝癌发生的风险,对于雌性的意义不大,给临床实际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波固化在肝硬化肝癌不规则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3年4月行不规则性肝切除肝硬化肝癌患者15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6例,女性62例,年龄32-65岁(47.7±9.4)。乙型肝炎后肝硬化58例,酒精性肝硬化21例。肝功能分级:Child-Pugh A级116例,B级42例。不规则性肝切除组(Ⅰ组)77例,微波固化+不规则性肝切除组(Ⅱ组)81例,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肝炎病史、肝癌病史、门静脉高压症、AFP、PLT、Child-Pugh评分、肝功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等无显著差异(P0.05)。比较分析两组术中肝门阻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结果:微波固化+不规则性肝切除术组无肝门阻断,且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补血量、补液量、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不规则性肝切除术组(P0.05)。而在淋巴结清扫数目、围手术期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术后1天、3天和7天时,两组在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天、3天谷丙转氨酶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天时Ⅱ组较Ⅰ组恢复快(P0.05)。Ⅱ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Ⅰ组。结论:微波固化在不规则性肝切除术中无需行肝门阻断,具有出血少、输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微波固化联合不规则性肝切除术在肝硬化肝癌中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切除手术运用Pringle法阻断、半肝血流阻断(HVC)后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9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n=46,Pringle法阻断)和B组(n=47,HVC),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以及总胆红素(TBIL)]、肠黏膜屏障指标[D-乳酸,内毒素]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阻断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B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 ALT、AST、TBIL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dD-乳酸、内毒素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B组低于A组(P0.05)。结论:与Pringle法阻断相比,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在肝切除手术中运用HVC,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轻肝功能及肠黏膜屏障损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评价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8例乙肝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用高压消毒明胶海绵颗粒共进行31次PSE。结果:28例手术中27例获得成功,栓塞范围为30%-60%,25位患者术后1周以内、1-2周及2周以上WBC和PLT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1),临床有效率为92.6%。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不大。全部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脾栓塞术对治疗肝硬化脾亢有明显疗效,可替代脾切除术。对肝功能的改善,近期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对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手术的患者50例为研究组,患者34例行肝癌切除及脾切断流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前、术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3.1±0.9)×109/L、(58.6±12.7)×109/L、(3.4±0.4)×109/L,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分别为(5.9±1.5)×109/L、(140.3±50.1)×109/L、(3.6±0.7)×109/L;对照组为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2.8±1.2)×109/L、(45.8±20.5)×109/L、(3.4±0.4)×109/L,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6.2±0.7)×109/L、(172.5±32.7)×109/L、(3.6±0.3)×109/L。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与术后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17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16.0%;对照组有20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38.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使用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可以有效治疗肝癌和脾功能亢进,促进肝功能恢复,对延长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s-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伴抑郁/焦虑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51例不同病因的胆汁淤积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13例、慢性乙型肝硬化14例、酒精性肝硬化11例、自身免疫性肝病6例、肝癌5例、胆管癌2例)并抑郁/焦虑的患者,予s-腺苷蛋氨酸1.0g治疗2周,应用SDS/SAS量表分别评估和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抑郁/焦虑程度的评分情况。结果:S-腺苷蛋氨酸治疗后,所有组别胆汁淤积性肝病肝病改善的临床总有效率94.12%,其中药物性肝损害、慢性乙型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总有效率均为100.00%,肝癌的有效率为60.00%,胆管癌的有效率为50.00%,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疗效与其他各组有差异(P〈0.05);药物性肝病患者SDS和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慢性乙型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癌、胆管癌患者SDS和S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腺苷蛋氨酸可改善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并轻、中度抑郁/焦虑患者的肝功能,并有效减轻其抑郁/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自控镇痛(PCIA)联合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对肝癌肝切除术患者术后的镇痛镇静效果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9例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9)和研究组(n=60),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生理盐水联合 PCIA,研究组患者术后给予罗哌卡因切口浸润联合PCIA。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指标、镇痛镇静效果、肝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术后 PCIA 药物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4 h~术后48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评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 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升高(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切口浸润联合PCIA应用于肝癌肝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镇静镇痛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术后指标,且不增加肝功能损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赵惠敏  裴秀艳  李英芝 《蛇志》2014,(3):352-353
目的:总结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8例脾功能亢进行PSE术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结果28例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脾区疼痛、发热及恶心呕吐等,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均好转出院。结论加强病情观察,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轻PSE术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2200例择期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手术前后的止血率、并发症及肝功能指标等。结果:近期随访率78%(1716/2200);其中,上消化道出血史88.3%(1515例),手术止血率为99.1%(1701例),围术期病死率为1.3%(22例),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和肝肾功能衰竭;并发症情况:发热39.8%(683例)、腹腔内出血2%(34例)、门静脉系统血栓51%(875例)、胸腹腔感染3.7%(63例)、肝脓肿0.7%(12例)、胃瘘0.3%(5例)及胰瘘0.3%(5例)。丙肝肝硬化脾切除抗病毒103例,预防手术112例,丙肝切脾抗病毒、预防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肝功能Child分级:术前85%为A级,术后94%为A级;ALB、TBil、PT及腹水消失率均明显好转。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具有积极的作用,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可消除或缓解,但如何有效降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仍需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及甲状腺功能与他汀致冠心病患者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1次/日)后1-3个月肝功能正常组(ALT和AST均正常者)300例;肝功能轻度异常组(ALT或/和AST升高3倍以下者)300例;肝功能重度异常组(ALT或/和AST升高3倍以上者)300例。在转氨酶重度升高组中选取停用他汀药观察组和加用CoQ10(20mg,3次/日)治疗组各100例,对比两组转氨酶下降情况。结果:PCI术后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3个月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甲状腺功能降低;肝功能的异常与年龄及饮酒有相关性。转氨酶重度升高患者中,加用CoQ10治疗组较仅停药组转氨酶显著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引起的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及甲状腺功能下降与肝功能损伤有明显相关性。CoQ10可显著降低转氨酶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片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106例,46例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其余60例加用阿德福韦酯片(观察组).比较两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DNA阴转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58/60),对照组为78.26%(3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LT、ALB和TBiL水平及Child-Pugh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V-DNA阴转率为56.67%(34/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56%(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发现与服用阿德福韦酯片相关的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结论:阿德福韦酯片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能显著提高疗效,改善肝功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娄小嫣  于露  周莉  沈颖  田福运 《生物磁学》2013,(36):7116-7119
目的:评估超声造影对于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的I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32例,其中肝纤维化24例,肝硬化12例,均经过超声造影下的肝功能检测和肝穿刺病理证实。另选取10例到我院经检查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无任何肝脏病史。采用实时灰阶造影,经肘静脉注射造影SonoVue,记录测定造影剂进入肝静脉到达时间(HVAT)、肝动脉到达时间(HAAT)及肝动静脉渡越时间(HAVTT)。结果:肝纤维化组超声造影剂到达肝静脉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肝硬化组较对照组和肝纤维化组的超声造影剂到达肝静脉的时间要明显缩短,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剂到达肝动脉的时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肝硬化组肝动静脉渡越时间(HAVTT)较对照组时间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AVTT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升高而缩短,中、重度肝纤维化患者的时间缩短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和肝纤维化诊断上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尤其是对于诊断肝纤维化程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但是对于轻度的肝纤维化的诊断的准确性上有些缺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mi1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及与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收集HCC标本54例及相应的癌旁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显示Bmi1的表达并结合增殖与凋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细胞中Bmi1表达定位于胞核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6%(43/54),31.2%(17/54),10例正常肝组织未见表达,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HCC中Bmi1的高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数目、临床TNM分期、是否有肝硬化及是否有HBsAg感染无显著相关(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有关,高、中分化组Bmi1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组(P〈0.05)。肝癌Bmi1阳性组增殖指数(PI)(50.3±21.4)%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17.3±7.1)%(P〈0.05),凋亡指数(AI)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mi1在HCC中高表达,其表达增高可能与HCC的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产生的脾脏肿大占位效应和血细胞过度消耗及伴随骨髓移植等临床综合症状,严重影响了针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目前通过非手术治疗难以控制脾脏肿大,且无特异性药物有效遏制,极易造成重度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导致的出血现象,此时外科和介入治疗手段则为首选方式,一般包括脾脏切除、脾脏部分切除、介入治疗(目前以脾动脉栓塞为主)等,其中又以脾脏切除术疗效最直接和确切。然而脾切除对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使人们认识到保脾的重要性,但如何最大限度的保留脾组织和脾功能,至今争议仍然存在。因此,本文综述了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发病原因及机制,脾亢的诊断标准以及脾功能亢进的外科和介入治疗方法,为脾功能亢进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研究血小板参数、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与免疫球蛋白联合检测对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为临床中肝炎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56 例(急性肝炎组48 例、慢性肝炎组56 例、重型肝炎组24 例和肝硬化组28 例),选择4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5 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C)、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A、IgG 和IgM)水平进行检测和测定,并对这些指标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除重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的血小板计数(PLT),慢性肝炎组与重型肝炎组的PCT,急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与对照组3 组间的PDW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任意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肝炎患者的hs-CRP 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且免疫球蛋白也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炎患者的血小板参数、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与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提示肝炎病情的变化,三者的联合检测为指导肝炎患者的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评定提供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文淼  王巧桂  陆天宇  金伟  吴俊 《生物磁学》2010,(17):3300-3301
目的:术前评估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及其与患者拔管时间及改良OAA/S评分的关系。方法:对60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术前行吲哚氰绿排泄试验。将患者分为三组:按吲哚氰绿15min储留率(ICGR15)将患者分为两组I1组,I2组,另30例肝功能正常患者为对照组(C组)。观测ICGR15与患者拔管时间及改良OAA/S评分的关系。结果:拔管时间I1组与I2组均明显长于C组(P〈0.05或P〈0.01);发生呕吐,烦躁者I1组与I2组均明显多于C组(P〈0.05或P〈0.01),OAA/S评分〉3分者I1组与I2组均多于C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GR15对于判断肝硬化患者围术期拔管的时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3(peroxiredoxin 3,PRDX3)在肝癌高风险人群(不同类型HBV感染)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RDX3进行检测,另所有受试者均进行AFP、肝功能以及肝纤维谱测定;同时分析肝癌患者上述检测指标及临床病例因素与血清PRDX3浓度的关系。结果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PRDX3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癌患者血清PRDX3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RDX3和AF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2和0.836;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肝癌患者血清PRDX3与碱性磷酸酶(ALP)、甲胎蛋白(AFP)、透明质酸(HA)的相关性较高(r均大于0.60,P均〈0.01)。肝癌患者血清PRDX3浓度不受HBV-DNA载量、肿瘤直径、门静脉转移的影响,而与肝病患者的TNM分期密切相关(r=0.898,P〈0.01)。结论血清PRDX3的测定有助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诊断,并且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早期发生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