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并发小肠细菌过渡生长的发生率及对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通过对50例肝癌患者呼气氢浓度的检测,来了解小肠细菌过渡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 Overgrowth,SIBO)在肝癌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对肝癌患者的影响。结果:50例患者中并发SIBO36例,感染率为72%,显著高于健康人群20%,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发生率61%。结论:肝癌患者SIBO发生率明显增高,发生SIBO者SBP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小肠细菌过生长(small intesi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之间的关系。方法将52例因腹痛伴腹胀不适住院的患者,分为H.pylori阳性组和H.pylori阴性组,采用葡萄糖氢呼气试验检(Glucose hydrogen breath test,GHBT)测SIBO的情况。结果 H.pylori阳性组有22人为SIBO阳性(75.86%),H.pylori阴性组有6人为SIBO阳性(21.74%),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38,P0.05),表明二者存在关联性。结论 H.pylori的感染与SIBO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患者,在强效抑酸状态下小肠细菌过生长(SIBO)的发生情况;及观察发生SIBO的患者中血清TNF-α变化。方法用葡萄糖呼气H2试验(GBT)检测176例服用PPI制剂患者,35名慢性胃炎志愿者作为对照;同时,对71例服用PPI SIBO患病者(PPI+SIBO阳性组)检测血清TNF-α,32例服用PPI未发生SIBO者(PPI+SIBO阴性组)作为对照组。结果 PPI组GBT阳性111例(63.1%),阴性65例(36.9%);对照组中GBT阳性6例(17.1%),阴性29例(82.9%)。PPI组SIBO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应用趋势卡方、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PPI使用时间、年龄与SIBO患病率存在正相关性(P0.001、P0.05)。PPI+SIBO阳性组71例检测TNF-α,其中38例TNF-α8.1pg/mL(53.5%);对照组(PPI+SIBO阴性组)32例中TNF-α8.1pg/mL 3例(9.4%),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长期服用PPI制剂的患者可并发SIBO,且SIBO的患病率与PPI制剂使用时间、年龄呈正相关。然而,SIBO者更易出现血清慢性亚临床炎症状态。这也提示长期服用PPI可发生慢性亚临床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4.
小肠细菌过生长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小肠细菌过生长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人中的发生率。方法:研究病例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39例、慢性乙型肝炎47例、健康对照27例。小肠细菌过生长以乳果糖H2呼气试验诊断。结果:小肠细菌过生长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率为45.7%,慢性乙型肝炎为32.5%,健康对照4.2%,前二组差异无显著性,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小肠细菌过生长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人有较高的发生率,但其因果关系尚需阐明。  相似文献   

5.
小肠细菌过生长综合征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了解小肠细菌过生长是否和肠易激综合征(IBS)有关,益生素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是否与控制小肠细菌过生长有关。方法:92例符合罗马Ⅱ标准的IBS病接受乳果糖氢呼气试验检测是否存在小肠细菌过菌过生长。阳性者予以微生态制剂酪酸梭菌口服治疗2周,停药1周后复诊。比较治疗前后呼气试验的结果和肠易激综合征8种症状的变化,包括腹胀、腹泻、腹痛、排便缓解,粘便不尽感、排便费力、便急。结果:在92例IBS病人中有63例存在小肠细菌过生长,占68.5%,有51例治疗后复查了呼气试验,其中26例转阴,25例仍阳性,转阴率为51.0%,转阴组病人腹痛、腹胀和腹泻3种症状明显改善,未转阴病人则无-症状显著性改变。结论:小肠细菌过生长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益生素对肠激综合征的疗效与控制小肠细菌过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结肠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情况,及应用益生菌治疗SIBO后能否改善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方法 8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分为胃癌组和结肠癌组,两组患者均通过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HBT)检测其SIBO发生率,并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对于消化道恶性肿瘤中检测SIBO阳性者,分为益生菌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比较其治疗前后SIBO阳性率及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 (1)86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54例(62.8%)GHBT阳性;30例对照组中3例(10.0%)GHBT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后,益生菌组22例(81.5%)SIBO转阴;安慰剂组6例(22.2%)SIBO转阴,且两组患者给药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益生菌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1,P0.05),而安慰剂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恶性患者容易发生SIBO,益生菌治疗可通过抑制SIBO改善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管癌化疗患者化疗前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情况及应用酪酸梭菌治疗SIBO后能否改善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方法 选择62例于我院接受化疗的胆管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段内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化疗前后及对照组均接受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HBT)检测SIBO阳性率。将观察组化疗后SIBO阳性患者分为益生菌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比较其治疗前后SIBO阳性率及临床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化疗前SIBO阳性率为45.16%(28/62),化疗后SIBO阳性率为67.74%(42/62)。对照组SIBO阳性率为16.00%(8/50)。观察组患者化疗前后SIBO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均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后SIBO阳性率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P<0.05)。益生菌治疗组患者经酪酸梭菌治疗后SIBO转阴率为52.38%(11/21),安慰剂组为14.29%(3/21),且两组患者给药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胆管癌患者SIBO阳性率更高,化疗可进一步加重SIBO的发生。酪酸梭菌治疗胆管癌患者化疗后SIBO效果较好,可提高SIBO转阴率,改善胆管癌患者化疗后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8.
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生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患者,在强效抑酸状态下小肠细菌过生长(SIBO)的发生情况。方法用葡萄糖呼气H2试验,检测57例服用PPI制剂患者,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PPI制剂组中呼气H2检测SIBO阳性28例,阴性29例;健康对照组中SIBO阳性3例,阴性27例。PPI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PI制剂使用时间与SIBO阳性率存在正相关性。结论长期服用PPI制剂的患者可并发SIBO,且SIBO的发病率与PPI制剂使用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胰腺癌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癌组织中IL 1β、IL 6和TNF α的表达水平,探讨胰腺癌患者是否更易发生SIBO及SIBO伴随的炎症介质水平变化。 方法 采用葡萄糖氢呼气试验(HBT)检测40例胰腺癌患者和40例健康查体人群的SIBO的发生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测定胰腺癌组织中IL 1β、IL 6和TNF α的表达情况,分析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结果 胰腺癌组SIBO阳性率为60.0%,健康对照组SIBO阳性率为15.0%,胰腺癌组SIBO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结论 胰腺癌患者较健康人更容易发生SIBO,SIBO可能通过促进IL 1β、IL 6及TNF α的表达影响胰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腹泻型IBS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抗菌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HBT)的阳性率、以及短期抗菌素治疗的疗效。方法 89例符合罗马Ⅲ标准的IBS-D患者接受LHBT检测,分析LHBT结果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的相关性;16例LHBT阳性IBS-D患者接受"替硝唑或司帕沙星"治疗1周,观察LHBT阴转率及其与症状改善的关系。结果 89例IBS-D患者中,46例(51.7%)LHBT阳性。LHBT阳性组与LHBT阴性组IBS患者在腹痛程度和频率、腹胀程度和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LHBT阳性的IBS-D患者经1周抗菌素治疗后10例(62.5%)LHBT阴转,IBS症状改善率(Y)与H2呼出量减少率(X)存在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Y=31.3+0.34X,r=0.61,P=0.03)。结论 51.7%IBS-D患者存在小肠细菌过生长(SIBO),SIBO与IBS-D患者的腹痛、腹胀症状有关;短程抗菌素治疗后可以使IBS-D的部分症状获得缓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益生菌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0例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予抗感染、保肝、降门脉高压、利尿、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地衣芽胞杆菌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连服21d后观察感染控制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除了腹痛、腹部压痛无差异外,发热、腹泻消失、腹水常规、肝功能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有一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生菌药物对自发性腹膜炎(SBP)再发的预防效果。方法51例肝硬化并SBP治疗后,在综合护肝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A组18例,除外综合治疗外无其他用药;B组20例,予益生菌口服;C组13例,予喹诺酮类药物口服。观察其自发性腹膜炎再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比较,SBP再发生率高(x2=3.99,P〈o.05)。A组与B、C组比较,SBP再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6,P〈0.05)。B组与C组比较,x2=0.001,P〉0.05,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生菌对预防自发性腹膜炎再发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和肝性脑病(HE)等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制剂,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疗效及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预防SBP的有效率分别为83.3%和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肝性脑病的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LT、AST和ALB水平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前提下,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可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SBP的发生,且有利于肝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并发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择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确诊CAP患者8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AP并发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结果:CAP并发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株数最多,13株(占30.23%),其次为大肠埃希菌8株(占18.60%)和鲍曼不动杆菌7株(占16.28%)。感染阳性组入院治疗前使用抗生素、白细胞水平异常、PORT≥3级以及血尿素氮水平7.1 mmol/L的比例较感染阴性组显著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入院治疗前使用抗生素、白细胞水平异常、PORT≥3级以及血尿素氮水平7.1 mmol/L均为影响CAP患者发生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CAP并发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临床上应重视CAP并发革兰阴性菌感染危险因素,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30列肝硬化SBP患者分为治愈好转组和无效死亡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有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SBP病史、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休克血压、重度低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和脉博〉100次/min8个因素在2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而年龄、性别、肝硬化原因、血清白蛋白、腹水总蛋白、腹水白细胞、凝血酶原时间和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因素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BP病史、肝肾综合征、休克血压和脉博〉100次/min是影响肝硬化SBP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BP病史、肝肾综合征、休克血压和脉博〉100次/min4个因素可能是影响肝硬化SBP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对于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患者在临床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果糖联合培菲康预防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疗效.方法 选择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86例,随机分为乳果糖与培菲康联合治疗组和常规抗生素治疗组各93例,住院期间同时予以护肝利尿及对症支持治疗,用药3个月进行观察,并采集腹水样本,采用ELISA方法进行TNF-α和IL-6的检测.结果 肝硬化患者应用乳果糖与培菲康联合治疗组SBP发生率为12.9%,而常规抗生素治疗组SBP发生率为21.5%,二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发生患者腹水TNF-α的水平为(1650±126) pg/mL,而未发生SBP为(1312±289) pg/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发生患者腹水IL-6的水平为(2566±138) pg/mL,而未发生SBP患者中为(924±251) pg/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应用乳果糖联合培菲康可显著降低SBP的发生率.腹水TNF-α和IL-6的水平可监测肝硬化患者SB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对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乙肝后肝硬化SBP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保肝利尿、降血氨、降低门脉压、抗感染、补充白蛋白和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2.0 g/次,2次/d,连用2周。对照组患者除不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余治疗同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DAO和D-Lac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DAO和D-Lac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χ2=5.31,P〈0.05)。结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辅助治疗肝硬化SBP患者具有较好疗效,具有良好肠黏膜屏障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规保肝基础上联合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再发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48例,随机分为微生态治疗组及对照组,微生态治疗组行常规保肝治疗并加用微生态制剂,对照组仅行常规保肝治疗,比较1年内两组患者自发性腹膜炎的再发情况及再发时各症状缓解时间的变化,并总结护理措施。结果微生态治疗组再发率明显低于与对照组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生态治疗组的各项症状的缓解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保肝基础上加服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地预防肝硬化患者自发性腹膜炎再发,并能显著缩短再发时各症状的缓解时间。同时,护理人员的正确护理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并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