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PFN与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PFN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预后及评其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共收治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129例,男59例,女70例,年龄51~86岁,平均61.7岁随机选择PFN或DHS内固定,PFN组62例,DHS组6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等6项指标。结果:116例获得13~48个月的随访,平均18.7月,除手术时间及Harris评分无差异外,PFN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等方面与DHS组比较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PFN内固定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率较低,可以成为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姜晓芬  宋云霞  王娟  曾艳美  薛清 《生物磁学》2013,(36):7094-7096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6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采取DHS和PFN不同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FN组的优良率为91.18%,明显高于DHS组的70.59%(P=0.031〈0.05);PFN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均优于DHS组(P均〈0.05)。PFN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低于DHS组的17.65%(P=0.046〈0.05)。结论:PFN较DHS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更有效,并发症少,安全性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DHS组和PFN组,每组各32例。DHS组患者给予动力髋螺钉的固定方式,PFN组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固定方式。手术后对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rri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与DHS组相比,PFN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Harris评分均较低(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PFNA与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观察组使用PFNA内固定方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方式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具有创伤小、负重时间短、固定牢靠等优点,可作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和关节功能。方法: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DHS组(n=80,采用DHS内固定)和PFNA组(n=80,采用PFNA内固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所有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相关指标,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DHS组患者的68.75%(P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DHS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DHS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HS与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方面效果相当,但与DHS内固定治疗比较,PFNA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佳,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FNA和DHS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间69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37例(PFNA组),动力髋螺钉(DHS)32例(DHS组);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治疗费用、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结果: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DHS组(P<0.05);术后并发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PFNA组治疗费用高于DHS组(P<0.05);术后随访时间11-20个月,两组病例均临床愈合,PFNA组优良率高于DHS组(P<0.05).结论:PFNA与DHS均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好材料,PFNA更符合生物学特点,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恢复好的优点,但治疗费用较高,临床应用可根据患者病情和经济状况选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femur plate,LPFP)、防旋型 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治疗老年股骨粗 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应用DHS、LPFP、PFNA、FHR内固定方法治疗112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从手术时间、术中平 均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上,PFNA 组较其他组 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 组,LPFP 组和FHR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上,PFNA 及人工关节组较其他2 组为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FNA 组和FH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 组内 固定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应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对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恢复效果,本研究选取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既往手术治疗的1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每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样本收集时间区间为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根据骨折手术方法的不同分别分为LISS组(采用LISS系统内固定治疗68例)、DHS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5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差异。研究结果显示,LISS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显著的低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ISS组患者与DHS组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LISS组的Harris功能评分均高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LISS组的髋关节功能优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ISS组与DHS组的并发症率分别为2.94%和6.90%,两者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对比DHS手术方法,LISS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可膨胀髓内钉(Fixion PF)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联合双磷酸盐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周围骨折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7例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PFN治疗,观察组应用Fixion PF治疗,术后两组患者均接受双磷酸盐抗骨质疏松治疗,比较两组的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切口长度、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Harris评分、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以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Fixion PF组的手术时间较PFN组显著缩短,术中出血明显减少,切口长度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xion PF联合双磷酸盐抗骨质疏松治疗对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PFN联合双磷酸盐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植骨联合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囊肿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12年6月共有17例股骨近端囊肿患者在我院接受治疗并有完整随访,全部患者均应用病灶清除植骨联合DHS内固定术手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4-60个月),病灶植骨处平均愈合时间7个月(6-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82分钟(90分钟~282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340 mL(100~700 mL)。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术后病灶处均达到骨性愈合,骨密度均匀,17例均未出现骨囊肿复发及内固定断裂,未发生股骨头坏死及股骨近端骨折,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为100%。结论:病灶清除植骨术联合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囊肿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是治疗股骨近端骨囊肿,降低其复发率和预防病理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人群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及愈后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110 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 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55 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愈后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大于对照组,但患者平均卧床时间及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为70.90%,观察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显著低于对照组(25.45%)(P < 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为8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61.82%)(P < 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下地活动时间早,局部组织修复速度快,对于体质较差、年龄大的老年患者,该术式是延长预期寿命的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李朋斌  袁志  阚成双  李岩  于忠英  张伟 《生物磁学》2011,(5):873-875,879
目的:探讨应用动力髋螺钉结合转子稳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动力髋螺钉结合转子稳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共22例,统计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所有病人骨折全部愈合,术后半年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90.9%。结论:正确的手术操作和恰当的术后康复锻炼,应用DHS结合TSP,治疗A2.2、A2.3型不稳定性骨折及外侧壁薄弱的经大转子骨折的转子间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38例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法进行手术治疗,分析手术方法、效果及患者的预后效果。结果:28例行闭合复位,7例行骨折端切开复位,患者术后7-14d可下地活动,3 m内扶拐部分负重行走,31例(88.6%)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3.7个月;Harris髋功能评分标准:优18例,良10例,中3例,优良率90.32%(28/31)。结论:PFNA是一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有效装置,能够减少骨折不愈合、髋内翻畸形愈合及内固定断裂、切割股骨头等并发症,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时可达到较高的骨愈合率、较快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人工置换组和内固定组两组,每组各60例,内固定组采用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人工置换组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评定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结果:人工置换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4.8±16.7)min、(369.2±99.7)ml,明显高于内固定组的(73.5±15.1)min、(78.4±25.6)ml;但人工置换组术后下地时间为(15.3±4.8)d,明显低于内固定组的(40.2±7.5)d;人工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66.7%,人工置换组明显低于内固定组,其中,泌尿系褥疮的组间差异最为显著;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相比于内固定组的61.67%,人工置换组为78.33%,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方面各有优劣,对于能够耐受人工关节置手术且经济条件好的的老年患者而言,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A 21-year-old otherwise healthy male sustained a nondisplaced,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the left femur after being “rear-ended” by a motor vehicle while riding his bicycle. His fracture was managed with protected weight-bearing and progressive mobilization. No traction was utilized. The patient had an excellent clinical outcome at two-year follow-up, reporting 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 85, Hip Outcome Score-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88, Hip Outcome Score-Sport Specific 89, and 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33 of 77.ConclusionNonsurgical treatment, consisting of restricted weight-bearing, for non-displaced 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 in young, healthy patients can provide a successful result.Level of Evidence: 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