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存在难产因素初产妇产程图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住院分娩的326例单胎头位初产妇的产程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程图异常组中难产因素的构成比和剖宫产率均高于产程图正常组;存在难产因素的组别(胎方位异常组、宫缩乏力组、巨大儿组)产程中各阶段时限均较正常产妇组长,宫颈扩张速度均较正常组慢,胎头位置均高于正常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程中对产程图中各阶段时限、宫颈扩张速度及胎头位置等指标进行监测,来预测和及时发现头位难产因素的存在,及时给予处理,改善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2.
何素梅 《蛇志》2016,(2):172-173
目的探讨活跃期后通过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分娩配合对侧侧俯卧位在纠正胎头位置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计划阴道分娩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240例,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20例,两组产妇均确诊为枕横位或枕后位且进行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分娩。观察组根据枕横位或枕后位枕部位置,协助产妇取对侧侧俯卧位;对照组根据产妇喜好取舒适随意卧位。观察两组产妇纠正胎头位置异常的效果。结果两组产妇分娩方式、第一产程耗时、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镇痛分娩配合对侧侧俯卧位可有效纠正胎头位置异常,缩短产程,提高自然阴道分娩率,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徒手转胎术纠正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为提高经阴道分娩的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头位难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在第二产程初期采用胎头吸引术,研究组患者通过徒手旋转胎头术调整胎头方位。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后出血量、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阴道自然分娩成功率(95.31%)高于对照组(7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出血量和第二产程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转胎术与胎头吸引术两种干预方式对新生儿行为神经的影响无明显区别,但徒手转胎术可以有效缩短头位难产产妇的产程,并能显著提高阴道分娩率,有益于母婴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县乡两级医院产妇行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评价县乡两级医院产妇行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并经阴道试产的初产妇200例,均无硬膜外镇痛禁忌证,根据分娩镇痛要求,将其纳入镇痛组(P组,100例)及对照组(C组,100例)。记录两组第一、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催产素使用率,新生儿娩出后1、5min Apgar评分,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等。结果 P组较C组的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显著延长,催产素使用率P组明显高于C组;两组第一产程中转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羊水胎粪污染率,新生儿娩出后1、5min Apgar评分,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使第二产程及总产程延长、催产素使用率增加,但不增加急诊剖宫产率和经阴道器械助产率,明显降低了社会因素手术率,对分娩结局无不良影响,用于县乡两级医院产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蛇志》2015,(4)
目的观察产程中通过改变产妇体位对矫正胎方位的效果。方法选择在第一产程中阴道检查发现胎方位异常,辅以B超检查判断为枕后位的产妇24例及枕横位产妇52例为观察组,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间歇收缩的合力作用,使胎头在下降过程中逐渐从枕后位或枕横位转至枕前位而自然分娩,并与以往未做体位护理的62例进行对照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66例胎儿经阴道娩出,占87%;剖宫产10例,占19%。对照组62例中,仅13例经阴道分娩,占21%;剖宫产49例,占79%。结论临产后尽早发现胎方位异常,并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矫正胎方位异常,是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镇痛时机对初产妇产程进展、母婴结局及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148例拟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74例)于宫口扩张≤2 cm开始分娩镇痛,B组(74例)于宫口扩张>2 cm进行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程、宫口扩张全时间、催产素使用、疼痛、母婴结局、盆底肌电指标以及盆底障碍发生情况。结果:A组宫口扩张全时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B组(P<0.05),催产素使用率、中转剖宫产率高于B组(P<0.05)。A组给药30 min(T1)、60 min(T2)、宫口扩张7-8 cm(T3)、宫口扩张全(T4)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B组(P<0.05)。A组Ⅰ类肌纤维肌电压、Ⅱ类肌纤维肌电压高于B组(P<0.05),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绝对值、Ⅱ类肌纤维疲劳度绝对值低于B组(P<0.05)。结论:宫口扩张≤2 cm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可降低分娩对女性盆底肌群的损伤;宫口扩张>2 cm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率、产程中催产素使用率相对较低,应结合产妇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利弊选择最佳的镇痛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同侧俯卧位对枕后位产程活跃期停滞胎方位纠正率和自然分娩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枕后位产程活跃期停滞产妇160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同侧组自由组,同侧组采取同侧俯卧位治疗,自由组采取自由卧位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对产妇的胎方位纠正率及自然分娩率的影响。结果:同侧组胎方位纠正率90.00%,自由组胎方位纠正率31.25%,同侧组胎方位纠正率高于自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组自然分娩率91.25%,自由组自然分娩率77.50%,同侧组自然分娩率高于自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侧俯卧位可提高枕后位产程活跃期停滞胎方位纠正率和自然分娩率,并且无创简便,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产程时间及产程干预对单胎足月初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分娩单胎足月初产妇患者,根据第一产程时间并通过PSM法匹配分组,第一产程时间<8 h和≥8 h产妇各771例;分析一般资料、产程时间及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发生情况,评价产程时间及产程干预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发生情况间关系。结果:两组年龄、孕次及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 h组及各亚组第二产程时间和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显著长于<8 h组(P<0.05);≥8 h组、16~20 h组及≥20 h组产后出血率均显著高于<8 h组(P<0.05);接受或未接受产程干预情况下≥8 h组第二产程时间和和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显著长于<8 h组(P<0.05);≥8 h和<8 h组接受产程干预后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及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显著长于未接受产程干预(P<0.05);≥8 h组接受产程干预后产后出血率显著高于未接受产程干预(P<0.05)。结论:单胎足月初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发生随第一产程时间增加而升高,同时第二产程时间往往随第一产程时间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多媒体健康教育对初产妇分娩方式、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产科建卡并进行常规产前检查的300例妊娠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妊娠妇女分为干预组(常规产检就医嘱+产前多媒体健康教育, n=140)、对照组(常规产检就医嘱, n=142),对比两组的分娩方式、产程和分娩结局。研究显示,干预组的分娩孕周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顺产率78.57%高于对照组的64.79%(p0.05);干预组的第一产程潜伏期、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第三产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新生儿体质量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的1 min Apgar评分和5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分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6.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8%(p0.05)。本研究表明,产前多媒体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初产妇顺产率、缩短产程、减少分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阴道微生物群、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与宫颈病变的关系,评价宫颈病变的高危因素,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我院首次确诊的宫颈病变患者121例为研究组。全部患者行病理活检,其中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93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6例,宫颈鳞状细胞癌7例,腺癌5例。随机选取同期筛查无宫颈病变的健康女性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对象同时进行阴道微生物群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和雌、孕激素水平检测,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其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宫颈病变组患者阴道微生物群异常率(82.6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2.00%),其中乳杆菌阳性率(28.93%)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1.00%),阴道菌群密集度异常率(55.3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00%),阴道菌群多样性异常率(66.1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1.00%),HPV感染率(72.7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宫颈病变组患者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孕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杆菌减少、HPV感染和雌激素水平均为影响宫颈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阴道微生物群失调(阴道菌群密集度异常、阴道菌群多样性异常、阴道优势菌改变、HPV感染),雌、孕激素水平改变与宫颈病变有密切相关性;同时阴道乳杆菌减少、HPV感染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引起宫颈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徐颖  宋晓梅  张锐利  王丹  沈娟  许媛媛 《生物磁学》2013,(34):6715-6718
目的:总结肢体畸形胎儿的超声诊断与染色体核型诊断结果,分析胎儿肢体畸形时超声诊断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方法:以孕18—32周的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A组),以同期超声诊断异常者作为观察组(B组),两组均行超声及染色体检查。对比其染色体核型的检出情况;并以胎儿的超声诊断结果为自变量,以各染色体核型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组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2.1,与之相比,B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有明显升高,且染色体核型异常以47,XY,+18、47,XX+21和47,XXX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染色体核型异常与胎儿肢体比例失调、四肢短小、肢体非功能位的OR值分别为6.332、7.404、5.98l,P〈0.05,差异显著。结论:胎儿肢体畸形患者染色体异常的诊出率较健康人群明显增高,染色体核型异常与超声诊断为胎儿肢体比例失调、四肢短小、肢体非功能位的比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较传统手术治疗Ib2、IIa2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1年12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初治宫颈癌患者120例,临床分期为Ib2期、IIa2期,术前均经病理证实为宫颈鳞癌,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组);对照组(单纯手术治疗组)。研究组给予1~2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后评估其化疗疗效,有效者化疗结束后行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直接行手术治疗。结果:新辅助化疗能够使肿瘤体积较化疗前缩小或消失,临床有效率高达81.43%,从而降低了宫颈癌的临床分期,提高手术的切除率,扩大手术适应征,降低术后病理高危因素,同时手术治疗能保留卵巢功能,提高年轻宫颈癌患者生活质量。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以提高手术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刘丽娜  ;刘爽  ;李瑶  ;杨永秀 《生物磁学》2014,(33):6437-6440
目的:检测宫颈癌组织中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 5,MCM5)与P16^INK4A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宫颈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4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15例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20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中MCM5和P16^INK4A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以20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分析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MCM5和P16^INK4AmRNA的表达量逐渐增高。宫颈癌组织中MCM5和P16^INK4AmRNA的表达量分别是正常宫颈组织的(3.026±1.210)倍和(2.540±0.71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中MCM5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CINⅠ、CINⅡ-Ⅲ(P〈0.05),CINⅠ、CINⅡ-Ⅲ中MCM5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INⅠ与CINⅡ-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中P16^INK4AmRNA的表达量为正常宫颈组织的(2.54±0.8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亦显著高于CIN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INⅡ-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宫颈癌组织中,MCM5 mRNA的表达量与肿瘤的临床期别、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1),但与患者的年龄无关(P〉0.05);P16^INK4AmRNA的表达量与肿瘤的临床期别、年龄均无关(P〉0.05),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P〈0.01)。结论:MCM5、P16^INK4A的高表达可能在宫颈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CM5基因检测有助于区分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有望成为宫颈癌肿瘤增生的新标志物。P16^INK4A的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CIN的分级并预测转归,从而提高宫颈癌筛查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74例老年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B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每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手术时间和术后卧床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0.05)。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A组均高于B组(P〈0.05);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可更早负重、恢复好,而且并发症少,是较为理想的治疗老年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Philpott''s graphic labour has been modified and used in 15,000 labours; it has been unanimously accepted by the staff. A nomogram has been constructed to show the normal progressive dilatation of the cervix for primigravidae admitt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cervical dilatation.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nomogram showed that it can separate normal labour from labour destined to result in an abnormal outcome, such as longer first and second stages, a greater incidence of instrumental delivery, and babies with low Apgar score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use of a stencil representing normal labour progress, together with Philpott''s partogram, will be of considerable use, both in specialist and in general-practitioner uni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第二极体排出时间早晚与胚胎质量及发育潜能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本生殖医学中心2009年6月-8月IVF—ET周期患者受精卵子为研究对象,共计1170枚卵子。以受精5h为时间界限将受精胚胎分为第二极体正常排出组(正常组)和延迟排出组(延迟组)。分别观察两组卵子正常/异常受精率(2PN率,1PN和3PN率)和优质胚胎率;同时统计阳性妊娠结局所移植胚胎中,正常组和延迟组的胚胎比例各占多少。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两组正常受精卵数目之间以及异常受精卵数目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总受精卵数目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②两组的优质胚胎率之间显著性差异(P〈0.05)。③统计阳性妊娠结局所移植的97个胚胎中,来自于正常组的胚胎有92个(94.9%),仅5个是来自于延迟组(5.1%)。结论受精5h内排出第二极体的卵子其总受精率、正常受精率以及所发育的胚胎质量均显著高于第二极体出现晚的卵子,而且有着较高的胚胎植入率。对受精5h的卵子进行第二极体观察有助于早期预测患者本次IVF-ET周期胚胎的发育潜能以及妊娠结局;还可以作为决定是否行早补救ICSI的判定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曾亮  朱红  邓亚平  陈森林  刘志红 《生物磁学》2009,(16):3049-3052,3029
目的:通过比较早期宫颈癌和中一晚期宫颈癌的差异表达蛋白,以发现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相关蛋白,为临床预后和复发的预测提供新指标。方法:收集早期宫颈癌和中一晚期宫颈癌组织标本,提取组织总蛋白进行二维凝胶电泳,选择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进行MALDI—TOF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蛋白质鉴定,进一步应用Westem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部分差异表达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建立了早期宫颈癌组和中一晚期宫颈癌组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其中两组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1098±23、1142±21,通过进行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查询,与早期宫颈癌组比较,鉴定了在中一晚期组下调的蛋白4个。包括HemoglobinsubunitbetaHB、caspase-14、galectin-7、CK19;中-晚期组上调的蛋白8个,包括NMP238、HSP70、Calmodulin-like5、S100A9。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均显示S100A9在中-晚期组中的表达高于早期组,CK19在早期组中的表达高于中-晚期组。结论:早期宫颈癌和中-晚期宫颈癌中存在着差异表达蛋白,这些蛋白可能成为宫颈癌预后和复发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The position, posture and presentation of the fetus were studied by serial radiography of the abdomen in 18 crossbred Pony mares near term and during first- and second-stage labour. In 3 mares the fetal position was assessed before and after induction of parturition with the synthetic prostaglandin, fluprostenol. In late gestation and up to the time of first-stage labour the fetus lay in ventral position with the forelimbs and poll flexed or partly flexed. At this time fetal movements were confined to flexion and extension of neck and forelimbs, but at parturition the head and limbs gradually extended the the forelimbs, head and neck rotated so that dorsal position and cranial extension were achieved. From this position, with the forelimbs and muzzle engaged in the cervical canal, delivery was quickly effected. The trunk and hindlimbs came into dorsal position during second-stage labour. The mechanics of these fetal movements and their relation to causes of dystocia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