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ⅠB2~ⅡB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5年9月~2007年1月间ⅠB2~ⅡB期宫颈癌82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42例在根治性手术前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2~3个疗程,为NACT组,40例在术前未行新辅助化疗,为直接手术组。评价NACT组化疗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比较两组手术后的病理结果。结果:NACT的总有效率为76.2%,化疗效果与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病理类型及肿瘤的大小有关,鳞癌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非磷癌(P<0.05),肿瘤直径>8cm的疗效明显低于≤8cm(P<0.05)。两组术后盆腔淋巴结阳性率及宫旁侵润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ACT组中化疗有效组与无效组术后盆腔淋巴结阳性率及宫旁侵润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改善宫颈癌的临床分期,提高宫颈癌的手术疗效,成为治疗ⅠB2~ⅡB期宫颈癌一种新手段,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Ig1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后P-gP、MRPI和GST-П的表达及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运用S-P法分别检测维吾尔族妇女宫颈鳞癌组织22例新辅助化疗前后及正常宫颈组织20例P-ge、MRPI和GST-TF的表达水平。结果:①新疆维吾尔族正常宫颈、初治宫颈癌组织中P—g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40.9%;MRP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31.8%;GST-П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9.01%。P.gP和GST.丌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P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CT后宫颈癌组织中P.Pg阳性表达显著上升(P〈0.05),有统计学意义。NACT后宫颈癌组织中MRP1、GST-П阳性表达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新辅助化疗前宫颈鳞癌组织中P—gP、MRP1及GST-Tr表达阴性和阳性患者NACT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g、MRP1、GST-П无法作为化疗敏感性指标预测维吾尔族宫颈鳞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B方案(顺铂DDP、博莱霉素BLM),并了解其对Wee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用PB方案对64例ⅠB~ⅡB期宫颈癌病人进行介入化疗,观察化疗前后宫颈肿瘤体积变化及化疗后反应,评价介入化疗的效果。2、比较介入化疗后手术患者(观察组)与直接手术患者(对照组)术中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评价介入化疗的近期疗效。3、测定介入前后Wee1表达的变化,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了解PB方案对Wee1的影响。结果:PB方案介入化疗的有效率(CR+PR)为87.5%,缓解率为96.9%,34.4%出现了发热反应。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92±0.3)h和(3.28±0.55)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53.1±131.9)mL和(542.8±5.6)mL,两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在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宫旁浸润及阴道切缘受累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B方案介入化疗后,Wee1的表达较介入化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介入化疗方案有效、低毒,对ⅠB~ⅡB期宫颈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PB方案是值得推广的介入化疗方案,Wee1蛋白有望成为监测PB方案介入化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宫颈癌肿瘤细胞多药耐药基因1(mdr1)甲基化与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性,探索适用于预测临床化疗多药耐药性的敏感指标。方法:采用MassARRYEpiTYPERDNA甲基化分析技术定量分析宫颈鳞癌(n=40)新辅助化疗前后、正常对照组(n=30)中的mdr1基因启动子区15个Cp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结果:新辅助化疗敏感组(n=31)CpG2、3、4位点甲基化率高于行新辅助化疗耐药组(n=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新辅助化疗前组相比,化疗后组CpG_7、CpG_8、CpG_12、13、CpG_18、CpG_19、20、CpG_23、CpG_24位点甲基化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织(n=30)相比,宫颈癌(n=80)CpG_2、3、4、CpG_5、CpG6、CpG_7、CpG_8、CpG_9、10、CpG-12、13、CpG_18、CpQ_19、20、CpG_22、CpG_23、CpG_24位点甲基化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mdr1基因甲基化水平高低与宫颈癌NACT疗效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探讨宫颈癌术前行TP与PF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的临床效果,优选新辅助化疗方案。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入选的91例Ib-Ⅱa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A(n=46)、B(n=45)两组,A组患者子宫切除术前予TP新辅助化疗方案,B组予PF方案,各2个周期,对比化疗结束后两组临床疗效、化疗期间药物毒性反应及术后2年内宫颈癌复发率。结果:①A、B两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9.1%、82.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化疗后瘤体直径明显小于B组(P〈0.05);②两组药物毒性反应构成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胃肠道反应与肝脏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③A、B两组组术后2年内宫颈癌复发率分别为2.2%、11.9%,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术前TP新辅助化疗方案较之BIP方案具有比较优势,更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伏香  谭志琴  龙丹  周艳  常青 《生物磁学》2014,(9):1676-1679
目的:探讨青年妇女患宫颈癌的临床特点并行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年妇女宫颈癌33例患者观察组,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大于35岁49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对两组患者预后分析,随访患者5年内生存率及2年内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初次性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避孕方式与妊娠次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临床分期与宫颈形态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癌灶大小、病理分型、宫颈肌层浸润深度及盆腔淋巴转移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早期(Ⅰa—Ⅱa)与晚期(≥Ⅱb)的两年内复发率及五年生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青年妇女宫颈癌患者具有癌灶大、腺癌发病率高、宫颈肌层浸润深度≥1/2肌层和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肾功能损害时期行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治疗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RIFLE标准,将入选的MODS患者按急性肾损伤(AKI)分为AKIⅠ期(A组)、AKIⅡ期(B组)、AKIⅢ期(C组),以不同AKl分期作为HYI-IF治疗的时机,对比分析不同时期行HVHF治疗MODS患者的死亡率、平均重症监护病房0CU)住院时间(T1)、平均机械通气时间(T2)、平均连续血液滤过治疗时间(T3),并将HVHF治疗前和治疗24h后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浆白介素-6(IL-6)、氧合指数、血浆肌酐(Cr)、平均动脉压-(MAP)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AKIⅢ期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AKIⅠ期和AKIⅡ期患者(P〈0.01);AKIⅡ期患者T1、T2和T3显著高于AKIⅠ期患者(P〈0.01);2、与AKIⅠ期和AKIⅡ期患者比较,AKIⅢ期患者HVHF治疗前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IL-6和Cr均显著增高(P〈0.05);AKIⅡ期患者HVHF治疗前血浆IL-6显著高于AKIⅠ期患者(P〈0.01);3、与HVHF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HVHF治疗24h后IL-6、氧合指数、cr和MAP均显著改善(P〈0.01):AKIⅢ期患者治疗后的IL-6仍显著高于AKIⅠ期和AKIⅡ期患者;AKIⅠ期和AKIⅡ期患者HVHF治疗24h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显著降低(P〈0.01),AKIⅢ期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变化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RIFLE标准及IL-6对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AKIⅠ期和Ⅱ期行HVHF可明显改善MODS的预后,而AKIⅠ期行HVHF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较传统手术治疗Ib2、IIa2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1年12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初治宫颈癌患者120例,临床分期为Ib2期、IIa2期,术前均经病理证实为宫颈鳞癌,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组);对照组(单纯手术治疗组)。研究组给予1~2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后评估其化疗疗效,有效者化疗结束后行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直接行手术治疗。结果:新辅助化疗能够使肿瘤体积较化疗前缩小或消失,临床有效率高达81.43%,从而降低了宫颈癌的临床分期,提高手术的切除率,扩大手术适应征,降低术后病理高危因素,同时手术治疗能保留卵巢功能,提高年轻宫颈癌患者生活质量。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以提高手术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张蕾  王霞  张珊  杨彦华  石纳玉  蔡广彦 《生物磁学》2011,(20):3878-3881
目的:探讨ProExC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roExC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芯片中的表达。结果:ProExC在宫颈炎、C1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5%,51.7%,77.9%,90%,93.8%,且其表达在宫颈癌及CINⅡI级病变与宫颈炎及CINI级病变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ExC在CINⅠ级组织中表达低于CINⅡ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ExC在浸润性宫颈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ProExC反映了细胞的增殖活性,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诊断及监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B 方案(顺铂DDP、博莱霉素BLM),并了解其对Wee1 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用PB方案对64 例ⅠB~ⅡB 期宫颈癌病人进行介入化疗,观察化疗前后宫颈肿瘤体积变化及化疗后反应,评价介入化疗的效果。2、比较介入化疗后手术患者 (观察组)与直接手术患者(对照组)术中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评价介入化疗的近期疗效。3、测定介入前后Wee1 表达的变化,及 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了解PB方案对Wee1 的影响。结果:PB 方案介入化疗的有效率(CR + PR)为87.5% ,缓解率为96.9%,34.4% 出现了发热反应,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92 ± 0.3)h 和(3.28 ± 0.55)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453.1 ± 131.9)mL和(542.8 ± 5.6)mL,两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在盆腔淋巴结 转移、脉管浸润、宫旁浸润及阴道切缘受累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B 方案介入化疗后,Wee1 的表达较介入化疗前 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PB介入化疗方案有效、低毒,对ⅠB~ⅡB期宫颈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PB 方案是值得推广的介入化疗方案,Wee1 蛋白有 望成为监测PB 方案介入化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徐辉  李梅娜  史潇  贺秋兰  孙来保  曹铭辉 《生物磁学》2013,(36):7039-7042,7072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下术中静脉持续输注0.5μg·kg-1.h-1的右关托咪啶对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术后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影响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选择ASAI或II级、择期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50例,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随机分为Ⅰ组(右关托咪啶组)和Ⅱ组(盐水对照组),每组25例,术后镇痛采用硬膜外镇痛。观察患者术后第一疼痛出现时间,术后24h和术后24--48h吗啡用量、PCEA泵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VAS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疼痛程度;记录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记录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第一疼痛时间Ⅰ组较Ⅱ组延长(P〈0.05);术后24小时吗啡用量、PCEA泵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Ⅰ组较Ⅱ组显著减少(P〈0.05),24---48小时两组病人无差异(P〉0.05);病人术后0.5小时、6小时静息和运动VAS评分Ⅰ组较Ⅱ组显著减低(P〈0.05),其余时点无差异(P〉0.05);麻醉后15min时Ⅰ组较Ⅱ组心率下降(P〈0.05),其余各时点比较无差异(P〉0.05),各时点平均动脉压两组无差异(P〉0.05);阿托品和麻黄碱Ⅰ组使用量较Ⅱ组增多(P〈0.05);恶心的发生率Ⅰ组较Ⅱ组降低(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术中静脉持续输注0.5μg·kg-1.h-1的右美托咪啶可在术后24小时内减轻患者的疼痛反应,减少硬膜外镇痛吗啡的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后P-gp、MRPI和GST-∏的表达及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运用S-P法检测分别检测维吾尔族妇女宫颈鳞癌组织22例和非宫颈鳞癌组织20例,汉族妇女宫颈鳞癌组织30例和非宫颈鳞癌组织30例,新辅助化疗前后P-gP、MRPI和GST-π的表达水平。结果:①新疆维吾尔族正常宫颈、初治宫颈癌组织中P-g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72.7%;MRP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40.9%;GST-π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90.9%。P-gp、和MRP1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新疆汉族正常宫颈、初治宫颈癌组织中P-g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6.7%;GST-π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60%,MRP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86.7%。P-gp、GST-π和MRP1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鳞癌组织中:NACT后宫颈癌组织中GST-π阳性表达显著上升(P〈0.05),有统计学意义。NACT后宫颈癌组织中P-pg、MRP1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新疆汉族妇女宫颈鳞癌组织中:NACT后宫颈癌组织中P-pg、GST-π阳性表达显著上升(P〈0.05);有统计学意义。NACT后宫颈癌组织中MRP1阳性表达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化疗前宫颈鳞癌组织中MRP1及GST-π表达阴性和阳性患者NACT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gp表达阴性患者NACT有效率显著高于P-gp表达阳性患者NACT有效率(p〈0.05);⑥汉族化疗前宫颈鳞癌组织中P-gp、GST-π表达阴性患者NACT有效率显著高于P-gp、GST-π表达阳性患者NACT有效率(p〈0.05);化疗前宫颈鳞癌MRP1表达阴性和阳性患者NACT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g和GST-π可作为预测汉族宫颈鳞癌化疗敏感性指标。P-pg可作为预测维吾尔族宫颈鳞癌化疗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吕良燕 《蛇志》2009,21(4):287-288
目的探讨1.33%利多卡因用于高位硬膜外阻滞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中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乳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1.33%利多卡因组(A组)和0.25%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各30例。于T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分别注入1.33%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结果两组硬膜外阻滞效果均满意.注入局麻药后两组RR增加(P〈0.05),BP降低(P〈0.05或〈0.01),A组RR增加和BP下降幅度小于B组(P〈0.05或〈0.01)。硬膜外阻滞后A组SpO2维持在96%~97%,无呼吸困雌发生,8组出现轻度呼吸困难4例。结论1.33%利多卡因用于高位硬膜外阻滞施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麻醉效果满意,对通气功能的抑制比0.25%布比卡因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cFLIP在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40例宫颈癌,40例CIN和2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cFLIP的表达情况,并与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行为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宫颈癌、CIN及正常宫颈组织中cFLIP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5%、70%和10%,三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INⅠ级组与CINⅡ-Ⅲ级组及宫颈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癌组与CINⅡ-Ⅲ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FLIP表达阳性率与宫颈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cFLIP的特异性高表达是宫颈癌变的一个早期事件,可能在宫颈癌癌前病变向宫颈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健  姚盛慧  杨晓明  孔凡彬 《生物磁学》2011,(23):4499-4501
目的:比较CT和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宫颈癌患者96例,上述患者均有完整临床资料及术前CT和MRI检查结果,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学诊断、侵犯宫颈旁组织、侵犯子宫体、侵犯阴道、淋巴结转移的术前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在宫颈癌Ⅰb期、Ⅱa期和Ⅱb期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Ⅲa期和Ⅲb期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Ⅳ期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检查提示侵犯宫颈旁组织、侵犯子宫体与侵犯阴道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宫颈癌患者,术前应积极采取MRI检查方式,可提高诊断符合率,有利于对患者术后治疗的开展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杨昌云  陈少谊  陈志民 《生物磁学》2009,(14):2685-2687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为主联合化疗方案对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氟达拉滨为主的方案(FMD)化疗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7例,以EPOCH方案化疗14例患者,比较两组疗效。结果:FMD方案化疗有效率为70.6%,高于EPOCH方案的50.0%,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MD化疗方案在对低度恶性组疗效最佳,优于高度恶性组和中度恶性组(P〈0.05);对不同临床分期(I、II、III、Ⅳ期)患者和不同免疫细胞分型患者,其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各种不良反应中,FMD组白细胞减少率、转氨酶升高率低于EPOCH组(P〈0.05)。结论:以氟达拉滨为主联合化疗方案对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好,毒副反应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Ren XY  Ruan QR  Zhu DH  Zhu M  Qu ZL  Lu J 《生理学报》2007,59(3):339-344
本文旨在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活性及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表达的影响,以探讨AngⅡ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并探讨川芎嗪是否能抑制AngⅡ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分别检测AngⅡ刺激和川芎嗪干预后NF-κB活性、BMP-2蛋白和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1)AngⅡ刺激激活NF-κB。AngⅡ刺激15min即有NF-κB p65核转移,30min达高峰(P〈0.01),1h后减退。川芎嗪抑制AngⅡ诱导的NF-κB激活,与AngⅡ组比较,川芎嗪+AngⅡ组NF-κB活性显著降低(P〈0.01)。(2)AngⅡ刺激6h时BMP-2表达增强(P〈0.05),12h时减弱(P〈0.01),24h时更弱(P〈0.01)。川芎嗪+AngⅡ组中,川芎嗪干预6h时BMP-2表达亦增强,12与24h时保持正常水平。(3)川芎嗪对正常细胞的NF-κB活性和BMP-2表达无影响。以上结果表明,AngⅡ刺激后激活NF-κB并最终使生长抑制因子BMP-2表达下降,这可能是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之一。BMP-2一过性增高可能不依赖NF-κB通路的激活。川芎嗪可抑制AngⅡ诱导的NF-κB激活与BMP-2表达降低,提示它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郭郁郁  朱慧  翟华玲  施超  陆颖理 《生物磁学》2011,(23):4515-4517,4535
目的:研究缬沙坦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糖尿病微量蛋白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有微量蛋白尿期糖尿病患者分为缬沙坦对照组(A组)和缬沙坦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缬沙坦160mg,每日1次口服;B组给予肾炎康复片(薄膜衣片)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和缬沙坦160mg,每日1次口服。疗程均为12w。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第4、8和12w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治疗前、后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等生化指标的变化及肌酐50%倍增率。结果:2组治疗后血压、Scr、CRP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血FBG、PBG、HbAlc、Alb、BUN、24h尿蛋白定量指标变化无差异(P〉0.05);B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B组有较低Scr、CRP值(P〈0.05),而余生化指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P〉0.05),B组第8、12w时尿蛋白排泄率下降幅度低于A组(P〈0.05),B组治疗中12w的肌酐50%倍增率低于A组(P〈0.05)。结论:缬沙坦胶囊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糖尿病微量蛋白尿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我院妇产科收治并确诊的90例肿瘤直径大于4 cm的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A组患者手术前采用动脉介入新辅助化疗,B组患者手术前采用静脉介入新辅助化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手术治疗,并对3组疗效及副作用进行了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3组患者MMP-2、Fas和FasL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以探讨新辅助介入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A组(有效率=83.33%)和B组(有效率=73.33%)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A组疗效显著高于B组(χ~2=2.116, p=0.045);Ⅰb期有效率显著高于Ⅱa和Ⅱb,Ⅱa显著高于Ⅱb,鳞癌患者的化疗有效率显著高于腺癌,低分化宫颈癌患者有效率显著低于中分化和高分化(p<0.05);A组中共有14例出现化疗副作用,B组共有11例出现副作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P-2和FasL治疗后的阳性率在A组和B组中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A组和B组中Fas阳性率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中MMP-2、Fas和FasL治疗前后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的结论初步说明:新辅助介入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效果显著,MMP-2、Fas和FasL细胞因子与宫颈癌肿瘤细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胡十齐  周新伏  罗自勉  刘利华  刘康 《生物磁学》2012,(23):4479-4481,4525
目的: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regulatoryTcell,Treg)的改变,探讨Treg与NHL的相关性。方法:病例组(n=60)为本院收治的初诊NHL患者,对照组(n=60)为本院健康体检者,用流式细胞技术联合标记CD4、CD25检测对照组及病例组化疗前、化疗后的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分布特点。结果:(1)病例组化疗前外周血中CD4+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病例组化疗后,CD4+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化疗前(P〈0.05),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3)病例组化疗后CD4+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升高,存在机体免疫抑制,化疗可降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