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评价各种常见诱因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患者误诊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急门诊IAMI患者63例,对其首发症状、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中,以头晕乏力首诊19例(30.16%),以晕厥首诊11例(17.46%),以上腹痛伴恶心呕吐,偶腹泻首诊13例(20.63%),以咽痛或牙痛首诊10例(15.87%),以呼吸困难首诊8例(12.70%),以左心衰竭首诊2例(3.17%)。结论: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是必要的。再结合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指标,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漯河市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 )病例监测系统运行情况,提高监测质量,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个案数据。结果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25例,其中AFP病例22例,非AFP病例3例。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卫生部相关要求,AFP病例首诊报告率63.64%,异地报告率9.10%。结论漯河市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保持较高的运行质量,仍需提高AFP病例首诊报告率,确保监测系统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器与阿托品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入选2012 年2 月至2013 年8 月我院收治的发病12 小时内,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92 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 将病例分为临时起搏组和阿托品组,并对病例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随访,收集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再灌注心律失 常、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衰发生率资料。结果:临时起搏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肌 梗死后心衰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阿托品治疗组(P 均<0.05),阿托品治疗组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则明显低于临时起搏组(P<0. 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临时起搏器,具有治疗成本低,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优点,而阿托品治疗在改 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疗效上则显著优于临时起搏治疗。  相似文献   

4.
阮海林 《蛇志》2009,21(3):189-190,194
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对心脏的损害。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急性CO中毒患者102例,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中毒组,同时在健康体检人群中随机选择10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中毒组的病例入院24h采静脉血测定心肌酶及行心电图检查;对照组清晨抽空腹静脉血.测定心肌酶并完成12导联心电图描记。结果急性CO中毒患者中有63例血清心肌酶谱改变,占61.77%。中、重度中毒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心肌酶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中度中毒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异常改变有70例.占68.63%。经治疗,除2例病重无康复外.其余100例均康复出院.在CO中毒纠正后心肌酶和心电图均恢复正常。蛄论急性CO中毒不仅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对心脏的损害也较严重,需要给予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69岁。胸痛,气促3h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呼吸20次/min,血压19.0/11.3kPa,心率66次/min,闻及早搏,无杂音,两肺音清。心电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超急时相),血清酶学检查:GOT2...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152例门诊发热患者情况,探讨发热患者年龄分布;发热疾病的比率;呼吸道传染病对发热患者门诊就诊率的影响以及就诊前后用药情况。方法2152例患者为2003年5月~2004年5月在大连市开发区医院成人发热门诊就诊的全部发热患者,统计发热患者的平均年龄及性别差异;计算门诊初步诊断各疾病占总发热患者的百分率;计算发热患者占总门诊量的百分率;分析呼吸道传染病对发热患者门诊就诊率的影响;统计发热患者来院前的用药情况及门诊用药情况。结果 成人发热门诊患者,年龄15~90岁,平均年龄26.37岁;其中男性1150例女性1002例,各占总发热患者的53.44%、46.56oA;发热患者占同期医院总门诊量的0.82%,在“SARS”严重的2003年5、6月和禽流感流行的2004年1月发热患者分别占各月总门诊量的3.71%、2.51%、1.31%;发热患者中首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379例,占总发热患者的64.03%,其中扁桃体炎397例,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28.79%;其他发热患者首诊依次为急性胃肠炎157例,肺炎148例,支气管炎40例,肺结核20例,泌尿系感染8例,急性阑尾炎8例,妇科炎症5例,其他皮肤感染、疥、痛等明确原因的18例(其中流脑1例),首诊未明确发热原因的18例。发热患者中WBC升高的348例,占总发热患者的16.17%;来院就诊前应用抗炎退热药者528例,占总发热患者的24.54%;在院静点抗菌药物者l052例,占总发热患者的48.88%,其中应用喹诺酮者529例,占总用药患者的50.28%,应用大环内脂类的511例(主要为阿奇霉素),占总用药患者的48.57%,应用氨基糖苷类的8例,应用β-内酰胺类的4例;在用药者中,联合其他中成药或抗病毒药者122例,占总用药患者的11.59%。结论 成人门诊发热患者以青壮年为主,男性略多于女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大大增强了人们对发热的重视程度,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人数明显增多;在门诊就诊的发热患者中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其他依次为急性胃肠炎、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门诊发热患者并非以细菌感染为主;患者就诊前、后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7.
李贺  李立 《蛇志》1994,6(4):39-40
蛇毒溶栓治疗左室巨大附壁血栓一例李贺,李立,李玲,霍玉玺,王素环,卫炜(沈阳解放军202医院110003)患者男,53岁(病案号:341567)。1991年6月5日无诱因出现阵发性胸痛,6月7日于我院,心电图示V1-3Q波,ST呈弓背状抬高,诊为急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梅毒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方法对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学、脑脊液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87.30%(55例)患者血清TRUST呈低滴度表现(1:1~1:8),14.29%(9例)为早期潜伏梅毒,15.87%(10例)为神经梅毒,52.38%(33例)为晚期潜伏梅毒,17.46%(11例)为无法判断病期的潜伏梅毒。73.02%(46例)传播途径为非婚性接触为主,性别分类中女性(49例)多于男性(14例),低学历(54例)、待业者(18例)及性活跃期人群发病率高。结论潜伏(隐性)梅毒在梅毒分期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有必要对血清TRUST滴度持续(≥2年)不转阴患者进行神经梅毒的排查;有必要加强宣传性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卢贵铭  陈兴家 《蛇志》1998,10(4):58-59
我院采用静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6例,疗效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本组36例中男26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10.9)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15例,前间壁11例,下壁9例,后壁1例。对照组30例,为同期住院而无溶栓指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基因18号外显子54G/C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汉族人群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2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212例健康受试者SREBP-1c基因18号外显子54G/C位点进行分析,同时进行血糖及血脂水平检测。数据处理利用PEMS for windows3.1软件包完成,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样本的群体代表性,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比较用x。检验,连续变量的比较用t检验。结果:SREBP-1c基因18号外显子54G/C在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型13.04%和4.25%,CG型34.78%和36.32%,GG52.17%和59,43%,两组CC基因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例组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GC和GG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型间血糖、血脂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C可能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风险,并可影响病人的血糖、甘油三酯代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和心电监护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全部病例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治疗均给予尿激酶(UK)100U~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点滴,30min滴完。同时给予心电监护,以期能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各种心律失常。结果本组72例中,均无牙齿出血、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1例出现静脉穿刺部位皮肤瘀斑;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和心电监护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可靠,值得在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异位疼痛为首发症状心肌梗死的临床警惕性与确诊率。方法:通过我院不典型心肌梗死病例1例就诊过程进行回顾性追溯分析,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总结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误诊的经验方法。结果:因诊断及时,患者经积极的抢救治疗,症状改善,治愈出院。结论:提高对异位疼痛为首发症状心肌梗死的警惕,拓宽诊断思维,全面体检,尤其注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的监测,及时确诊,以尽量减少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及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肌酶学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资料齐全且确诊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4天内),根据有无血清心肌酶学升高分为血清心肌酶学升高的急性脑梗死组A组(43例),血清心肌酶学正常的急性脑梗死组B组(97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对两组病人血清心肌酶学(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和血压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31%)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均增高,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发病后1天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发病后4、8、10天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高血压、糖尿病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脂及纤维蛋白原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升高者预后不良;高血压、糖尿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升高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中CREG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早期的表达情况,尝试为临床心肌缺血的极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新的血清标志分子。方法:在2010年6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入选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0例及非AMI对照50例,于AMI组胸痛发作后的不同时间点采血测定CK、CK—MB、LDH和cTnT,同时应用Westem blot技术测定血清中CREG蛋白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MI组发病72小时内的血清中CREG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5)。胸痛开始2h内,AMI组血清中CREG的含量即明显增高,其在2h、4h及6h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胸痛已经发作2小时内,两组间血清cTnT、CK、CK-MB及LDH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EG在AMI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增高.其在血清中表达时间早于cTNT及CK-MB。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B型钠尿肽(BNP)。结果:AMI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AMI伴心功能III,IV级者血清BNP、CRP显著高于AMI伴心功能I,II级者。结论:血清CR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支架(DES)与金属裸支架(BMS)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67例患者,其中使用BMS65例,DES10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内的主要心血管或脑血管事件(MAACE)的发生情况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至随访结束,BMS组有1例患者猝死,5例出现复发心绞痛。DES组有1例突发急性左心衰后死亡,1例复发心绞痛和1例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结论:DES应用于STEMI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其术后MAACE发生率较BMS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心导管介入方法封堵冠状动脉制备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选择雄性新西兰兔,先行冠状动脉造影,利用导引钢丝将微导管置于左前降支远端,将高分子栓塞剂与碘油混合配制成封闭胶,经微导管注入血管,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术前、术中和术后l周记录心电图变化。实验终点切取心肌组织标本分别行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造模动物20只,存活16只。冠脉造影显示封闭胶持续滞留于左前降支远端,提示血管完全堵塞。心电图提示存在动态变化,ST段抬高,病理性Q波逐渐形成。心脏大体观测提示左心室前侧壁呈灰白色为梗死区。E染色提示梗死区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疤痕形成、钙盐沉积,缺血区肌束变性、炎症细胞浸润,符合典型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NBT染色后测定梗死面积为28.32%±5.21%。免疫组化染色提示缺血区CD34阳性面积和血管新生密度明显高于梗死区及正常组织区(P〈0.05)。结论通过心导管介入方法制备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成功,避免了开胸损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更符合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8.
于海波  韩雅玲  荆全民  刘海伟  张磊  霍勇  张岩 《生物磁学》2014,(9):1668-1670,1656
目的:评价多种无创辅助检查组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辅助诊断价值,筛选有效的冠心病确诊和排除指标,初步确定优化的冠心病早期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6419例冠心病患者多项无创辅助检查结果(包括静息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负荷心电图、负荷核素心肌显像、16或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以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的内径有≥50%的狭窄)为金标准,观察各种无创辅助检查组合对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多项无创辅助检查组合在冠心病的诊断中敏感性56.02-87.43%,特异36.13-87.61%,阳性预测值58.83.97.16%,阴性预测值30.21.73.36%,非介入手段中,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以动态心电图联合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组最高,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以动态心电图联合冠脉CT成像组最高。结论:辅助检查组合可作为无创性诊断、评价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动态心电图可作为各级别医院冠心病筛查的基本及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130多家医院入组93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用小剂量(50mg)重组组织纤溶酶厚激活剂(rt-PA)治疗6693例,阻塞相关血管开通5318俐,开通率为79.46%;死亡293倒,病死率为4.38%;出血550俐,出血率勾8.22%,其中重度出血7例,颅内出血21例(0.31%),再次梗塞60例(0.90%)。超过40家医院对rt-PA(50mg)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进行了比较,共计入组3449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rt-PA治疗1689例,先静脉推注8mg,其余42mg在30或60和90min滴注;尿激酶治疗1760例,150万U位滴注30min。结果显示,阻塞相关冠脉血管开通率分别为79.40%(1341例)和5733%(1009例),相差非常显著(P〈0.001)。12家医院研究了rt-PA50-9100m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共计入组1054例患者,其中50mg组487例,100mg组567例,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分别为78.85%和82.36%。另有22家医院入组1017倒病人,行rt-PA50mg30rain给药临味试验,冠脉开通率达80.53%;18家医院行rt-PA50mg 60min给药临床试验,入组942例病人,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为77.92%;50家医院用rt-PA50mg 90min给药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组2768例患者,冠脉开通率为77.89%。6家医院对用rt-PA(50mg)与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相关血管开通率分别为81.4%和65.2%22家医院比较了小剂量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发作不同时间的治疗效果,表明症状发作时间越短,用药的溶栓效果越好。刘光对入院前和入院后用小剂量rt-PA溶栓进行了比较研究,证明入院前溶栓比入院后效果好。对冠脉内输注rt-PA(50mg)和2次静脉推注小剂量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也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