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敬  肖张莉  张永明 《遗传》1987,9(5):22-22
异性李生不孕症仅发生于牛和绵羊,山羊、 猪、马中也有类似异性孪生不孕症状,但为数较 少。牛的双胎中约有57并为异性孪生。形成 这种病症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性染色体的嵌 合现象山。本文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进 行染色体分析,鉴别诊断一头黑白花奶牛性染 色体的嵌合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四品种黄牛性染色体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对4个地方黄牛品种(蒙古牛,秦川牛,岭南牛和西镇牛)共63头牛(37♂,26♀)染色体核型的比较研究表明,性染色体在品种间和品种内均存在多态性。Y染色体有中、亚中和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其频率有一定的分布规律。X染色体均为一大的亚中着丝点染色体,但臂比和着丝点指数有品种差异。本文从性染色体多态性上揭示了中国黄牛起源的多元性,为中国黄牛品种的系统分类增添了又一新的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3.
《化石》1997,(3)
温度·性别·效益通常,动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哺乳动物和人一样,具有二十三对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是性染色体。这一对性染色体就决定了哺乳动物和人的性别,雄性有1个X和1个Y性染色体,雌性有2个X性染色体。但是,上述情况并不是对所有的动物都如此。如鸟...  相似文献   

4.
对牦牛SRY和TRO的部分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该基因与其性别相关分析,进行性染色体的基因定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用特定引物对牦牛和西门塔尔牛的SRY、TRO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并进行TA克隆和测序。通过测序结果与普通牛的比对分析表明,这两个基因区域在牛种中有极高的保守性。牦牛与普通牛SRY和TRO基因这两个区域的核酸同源性分别达到了99.08%和99.39%。根据对这两个基因序列的研究为精子或者胚胎的性别鉴定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染色体分带、姐妹单体互换等新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对哺乳动物染色体的研究工作。牛的染色体共30对(2n=60),除性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外,其余29对常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Melander,1959;Gustavsson1969)只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染色体的大小、很难在彼此间加以区别。因此本文报导了牛染色体的G带、C带分析,以有助于识别和鉴定牛的各条染色体,并报道了姐妹单体互换(SCE)的自发频率。  相似文献   

6.
高锦声  周焕庚  陶宏器 《遗传》1980,2(4):43-46
人类的正常细胞有23对染色体,其中一对为性染 色体,女性为XX,男性为XY。合子的性染色体决定 胚胎性别的分化以及性腺和生殖器的发育。在亲体生 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性染色体发生遗失、缺 失、易位和不分离等现象,而导致性染色体畸变,使后 代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异常的综合体征。性染色体的 畸变多常见数目上的异常,而结构改变引起的疾病报 道很少。在新生儿中,性染色体异常远比常染色体畸 变为多,这可能是由于常染色体异常的胚胎死亡率较 高的缘故。据临床观察,每700个成人中就有一个患 性染色体异常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环境决定爬行动物性别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培潮 《生态学报》1989,9(1):84-90
爬行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有两种,一种是由环境决定性别,另一种是异型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前者,在爬行动物中具有普遍性;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的爬行动物,其性别由环境因子决定。剧烈的环境条件,可能压倒基因型性别决定。H-Y抗原,可检测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物种的遗传决定型。  相似文献   

8.
性别决定     
雌雄性别是生物的一对差异明显的性状,受遗传物质所控制。性染色体各种生物一般都有一定数目的成对染色体,其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其余的染色体统称为常染色体,通常以A表示。常染色体的每对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基本相似,是同型的。性染色体的每对同源染  相似文献   

9.
拟常染色体区是性染色体上的重要区域,对于维持性染色体结构与功能、保证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正常配对与分离具有重要意义。拟常染色体区与常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的异同点也为了解性染色体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人类的拟常染色体区由PAR1和PAR2两个区域组成,这两个区域在结构上有明显不同。位于其上的基因虽然不多,但与许多遗传疾病相关,详细研究该区的基因与疾病的关系还有助于尽早诊断并防治与之相关的遗传疾病。本文全面综述了人类性染色体拟常染色体区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在裸子植物中,与随体有关的性染色体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其中陈瑞阳提到,在银杏中,用 Giemsa C 带方法揭示,雌性是异型的,性染色体对的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具有明显大的随体和核仁缢痕带。而雄性是同型的,性染色体对具有同等大小的随体和核仁缢痕带。  相似文献   

11.
一、性别控制的基本原理控制动物性别的原理主要是基于动物雌雄生殖细胞,特别是动物精子的差异而讲行的。高等动物的X 型精子与 Y 型精子不论在形态结构、重量密度、表面膜电荷的电量分布及电性,还是精子的抗原免疫性、运动速度和活力以及耐酸碱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精子形态结构的差异哺乳动物分裂中期细胞的性染色体,一般 X 比 Y 要大。如牛的 X 染色体表面积为7.85微米~2,Y 染色体为3.47微米~2,性染色体大小的差异造成了精子形态的差异。X 精子头部大而且比较圆,体和核也较大;Y 精子头部小而且比较尖,体和核比较小。此外,精子的大小还受  相似文献   

12.
植物性染色体进化及性别决定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力  陈景丽  潘长田  叶蕾  卢钢 《植物学报》2016,51(6):841-848
植物性染色体起源于1对常染色体, 其在不同雌雄异株植物中多次起源并独立演变, 是研究性染色体起源和进化机制的理想材料。过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植物性染色体的起源和演化动力; 且性染色体遗传退化、性别决定基因以及剂量补偿效应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 关于植物性染色体进化及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该文综述了植物性染色体的起源、进化、遗传退化、剂量补偿效应以及性别决定基因等, 并对植物性染色体进化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两栖动物性别决定类型和性染色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已发现异形性染色体两栖动物中,大部分物种Y或W染色体大于其对应的X或Z染色体,少数物种具有高度分化的Y或W染色体。同时两栖动物类群内基因组大小差异大,性染色体间分子水平上也存在差异。高频转换、偶然重组和染色体重排可能是两栖动物性染色体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机制。本综述通过对两栖动物性染色体进化的深入探讨,揭示其遗传性别决定的机理,有助于对两栖动物性别人工调控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短领鳞的核型及其ZZ-ZO性染色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洪云汉  周曦 《遗传》1984,6(4):12-14
根据BacxaIbeB (1980)统计,世界上作过 染色体研究的鱼1,076种(包括亚种)[16]。但直 到1982年,国外已报道有性染色体的鱼不过 40种左右[9]。迄今,在国内进行过核型分析的70 多种鱼中,也未发现有明显异形的或数目不同 的性染色体。普瑞光等[4]报道螂鱼有“推测性 的性染色体”。但此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我们在研究鲜形目鳗科的一种鱼— 短颇跻 (Coilia 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 的核型时,发现雌雄个体之间的染色体数目不 同(了,2n=48;?,2n=47)。经分析,这 种差异显然是由于性染色体数目的差异所造成 的,并且这种性染色体属于一种新的类型,即 ZZ-ZO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重组抑制是植物性染色体由常染色体进化而来的前提条件,性别决定位点区域发生的重组抑制使早期的性染色体发生了退化和分化。研究表明,重组抑制的产生和染色体上一系列行为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重复序列的累积、异染色质化及DNA的甲基化。转座因子和卫星DNA等重复序列的累积使早期植物性染色体形态和分子结构发生了分化,同时还导致性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化,抑制了性染色体间的重组的发生。文章综述了这一领域的进展,并对DNA甲基化在植物性染色体重组抑制形成过程中可能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赵光强 《生物学通报》2002,37(12):19-21
高等植物的性别表型具多态性,这与植物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有关,高等植的性别与性别决定基因,性染色体及常染色体有关,其性别决定系统有性别决定基因决定性别、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及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间的基因平衡决定性别等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李书粉  李莎  邓传良  卢龙斗  高武军 《遗传》2015,37(2):157-164
XY性染色体决定系统是决定植物性别的主要方式,但是对于其起源与演化机制却知之甚少。目前认为,携带控制雌蕊或雄蕊发育基因的一对常染色体由于某种未知原因的突变形成早期的neo-Y或neo-X性染色体,随着演化的进行,早期XY性染色体之间的重组逐渐受到抑制,非重组区域扩展最终形成异型的性染色体。研究发现,重复序列的累积以及DNA甲基化等因素都可能参与了XY性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化、重组抑制及Y染色体体积增大过程。转座子作为一种基因组中含量最高的重复序列在性染色体演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包括性染色体演化的起始激发,以及导致性染色体局部表观遗传修饰使其发生异染色质化扩展和重组抑制。文章综述了转座子在植物性染色体上的累积及其与性染色体异染色质化之间的关系,并简要分析了转座子在性染色体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黑斑蛙的减数分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黑斑蛙的减数分裂,发现其性染色体所形成的性二价体主要呈末端与末端联接,浓缩期占79.6%,中期Ⅰ占75%,这进一步证明黑斑蛙确实存在XY型性别决定机制,这种XY型性染色体虽形态相同,但已发生了质的分化,可能是同型异质。黑斑蛙的性染色体并不形成性泡,少数二价体有中间交叉。  相似文献   

19.
遗传教学中关于性染色体的几个问题李训仕(湖北省黄冈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436100)性别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物性状,与遗传有着直接的联系。自1901年McClung在直翅目昆虫中首次发现性染色体后,就自然地把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联系起来。性染色体是...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80)统计,世界上作过染色体研究的鱼1,076种(包括亚种)。但直到1982年,国外已报道有性染色体的鱼不过40种左右。迄今,在国内进行过核型分析的70多种鱼中,也未发现有明显异形的或数目不同的性染色体。昝瑞光等报道鲫鱼有“推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