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国华  李颖 《菌物系统》2000,19(4):504-508
切割野生型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irum f.sp.vasinfectum菌落的菌丝尖端,得到菌株Ag149,该菌株是一个异核体,其菌落出现明显角变,自角变处经单孢分离和继代培养,得到三种表观性状稳定的分离了:Ag149-Ⅰ、Ag149-Ⅱ和Ag149-Ⅲ。它们在色素产生、菌落质地、孢子产量以及致病性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对这三种核型分离子核DNA进行RAPD分析,未发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切割野生型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菌落的菌丝尖端,得到菌株Ag149,该菌株是一个异核体,其菌落出现明显角变,自角变处经单孢分离和继代培养,得到三种表观性状稳定的分离子Ag149-I、Ag149-II和Ag149-III。它们在色素产生、菌落质地、孢子产量以及致病性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对这三种核型分离子核DNA进行RAPD分析,未发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杨红  李颖  关国华  李秀玉 《遗传学报》2004,31(2):166-170
采用银染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了棉花枯萎病菌异核体菌株(Ag149)及其两个不同表型分离子(Ag149-Ⅰ和Ag149-Ⅲ)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观察到在300~700bp之间出现了19个差异条带,经反向RNA印迹,证实其中2条差异带为阳性:编号为C6的差异条带在Ag149和Ag149-Ⅰ菌株中呈高表达,而编号为G5的差异条带在菌株Ag149和Ag149-Ⅲ中呈高表达。这两条差异片段经测序后在GenBank中分别进行同源比较,发现由C6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多种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NADH脱氢酶的第6个亚基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30%~70%);而编码G5片段的氨基酸序列与龟裂链霉菌(Streptomyces rimosus)的OtrB(tetracycline efflux protein)蛋白有35%的同源性。首次证明在异核体菌株及其不同表型分离子之间存在基因转录水平差异,为深入研究丝状真菌异核体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4.
从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异核体菌株Ag149的菌落我变处分离得到3个培养特征和致病性差异明显的单孢分离子。分别测定了这3个分离子的总DNA和核DNA的碱基组成,以及它们的18S rDNA的部分序列(1477个碱基对)。它们的总DNA(G+C)mol%差异在0.1%-0.4%之间;核DNA(G+C)mol%的差异在0.4%-0.8%范围内;而18S rDNA的部分序列则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丝状真菌异核体的产生机制,从新疆地区患枯萎病的棉杆中分离出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异核体菌株X515,并自其菌落出现的不同角变处分离出三个不同表型的分离子,X515-Ⅰ、X515-Ⅱ和X515-Ⅲ。选用200种随机引物对它们进行核DNA的RAPD分析,只在OPB-16引物对致病力强的分离子X515-Ⅰ核DNA的PCR扩增产物中出现了一条354bp的差异片段,其部分碱基序列与Fusariumoxysporumf.sp.lycopersici的短散布序列(Foxy)末端序列的相似性达88%。本研究结果提示,随着所采用引物数量的增加,可有望找出异核体及其不同分离子之间核DNA的差异,为最终阐明异核体形成的机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丝状真菌异核体的产生机制,从新疆地区患枯萎病的棉杆中分离出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异核体菌株X515,并自其菌落出现的不同角变处分离出三个不同表型的分离子,X515-I、X515-Ⅱ和X515-Ⅲ。选用200种随机引物对它们进行核.DNA的RAPD分析,只在OPB-16引物对致病力强的分离子X515-I核DNA的PCR扩增产物中出现了一条354bp的差异片段,其部分碱基序列与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的短散布序列(Foxy)末端序列的相似性达88%。本研究结果提示,随着所采用引物数量的增加,可有望找出异核体及其不同分离子之间核DNA的差异,为最终阐明异核体形成的机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7.
稻恶苗菌异核体三种核型核DNA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RAPD技术,对稻恶苗菌TJ47-26异核体的紫、红、白三种核型(同核体)核DNA进行比较,用80种10bp长的随机引物进行DNA扩增,共检测了基因组中近400个位点,未发现三种核型的基因组间有明显差异,表明紫、红、白三种核型的DNA碱基序列高度相似。由此推测TJ47-26异核体的三种不同核型是来自同一个核的变异体。  相似文献   

8.
从棉花枯萎病菌 (Fusarium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异核体菌株Ag1 49的菌落角变处分离得到 3个培养特征和致病性差异明显的单孢分离子。分别测定了这 3个分离子的总DNA和核DNA的碱基组成 ,以及它们的 1 8SrDNA的部分序列 ( 1 477个碱基对 )。它们的总DNA (G +C)mol%差异在 0.1 %~ 0.4%之间 ;核DNA (G +C)mol%的差异在0.4%~ 0.8%范围内 ;而 1 8SrDNA的部分序列则完全相  相似文献   

9.
李颖  舒石  关国华  刘枫  李秀玉 《菌物学报》2003,22(2):241-246
为探索丝状真菌异核体的产生机制,从新疆地区患枯萎病的棉杆中分离出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异核体菌株X515,并自其菌落出现的不同角变处分离出三个不同表型的分离子,X515-Ⅰ、X515-Ⅱ和X515-Ⅲ。选用200种随机引物对它们进行核DNA的RAPD分析,只在OPB-16引物对致病力强的分离子X515-Ⅰ核DNA的PCR扩增产物中出现了一条354bp的差异片段,其部分碱基序列与Fusariumoxysporumf.sp.lycopersici的短散布序列(Foxy)末端序列的相似性达88%。本研究结果提示,随着所采用引物数量的增加,可有望找出异核体及其不同分离子之间核DNA的差异,为最终阐明异核体形成的机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0.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我国棉花枯萎菌3个生理小种(3、7、8号)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对采自我国11个省(自治区)的26个代表菌株及国外3个不同生理小种对照菌株进行RAPD-PCR增,共产生了140个RAPD分子标记,其中87.8%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并寻找到了我国3、7、8号小种的特异条带,为确立我国棉花枯萎菌生理小种在国际上的分类地位提供了可靠的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1.
在含有儿茶素的培养液中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果胶裂解酶(PL)活性明显降低。儿茶素可明显抑制初步纯化的PG和PL活性以及它们对棉苗组织的浸软作用。对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较高;氟乐灵处理可诱发棉苗产生对枯萎病的诱导抗性,同时也提高棉苗组织中的儿茶素的含量;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明显升高,以抗病品种棉苗和氟乐灵诱发处理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的增加更为明显。棉苗组织提取液中的酚类物质可抑制PG和PL的活性,且证明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是由儿茶素引起。提取液对PG和PL活性的抑制作用与棉苗组织中儿茶素的含量呈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作者认为棉苗组织中的儿茶素可能通过对病菌PG和PL等胞壁降解酶的抑制而与棉花对枯萎病的抗病性及氟乐灵诱发的诱导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我国棉花枯萎菌3个生理小种(3、7、8号)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对采自我国11个省(自治区)的26个代表菌株及国外3个不同生理小种对照菌株进行RAPD-PCR增,共产生了140个RAPD分子标记,其中87.8%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并寻找到了我国3、7、8号小种的特异条带,为确立我国棉花枯萎菌生理小种在国际上的分类地位提供了可靠的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3.
从73个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不同专化型菌株上获得684个硝酸盐营养突变株(nit mutant)。作相关氮源利用试验及亚硝酸反应后,鉴定出一新硝酸盐营养突变类型:亚硝酸盐还原酶结构基因类型,命名为nit8,占总突变株的6.7%。同时被鉴别的还有nit1、nit3和Nit M三种突变类型,它们分别占突变株总数的81.0%,3.8%和8.5%。此外,首次引入一种亚硝酸反应在这类研究中的应用,还提出了互补指数概念与公式来表示nit突变株营养体之间亲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香蕉枯萎菌生理小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海南省香蕉枯萎病菌2个生理小种(小种1和小种4)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筛选出的15个随机引物对采自海南省各市县发病蕉区的分别属于1号生理小种和4号生理小种的16个代表菌株及广东省2个1号和4号生理小种对照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结果产生97个RAPD分子标记,其中多态性的条带有76条,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并寻找到了1、4号生理小种的特异性条带,为在分子水平上进行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提供更为便利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冯瑛  崔福绵 《微生物学报》1996,36(6):438-444
通过硫酸铵沉淀、硅藻土吸附、DEAD-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由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FP941培养滤液中得到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均一的青霉素V酰化酶。酶作用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50℃。酶在pH6.0—8.0和42℃以下稳定。酶作用青霉素V的米氏常数Km为4.65×10~(-3)mol/L;苯氧乙酸是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常数Ki为23.87×10~(-3)mol/L;6-氨基青霉烷酸是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常数Ki为30.01×10~(-3)mol/L。某些金属离子对酶有抑制作用,Fe~(2+)最强,其次是Hg~(2+)和Cu~(2+)。用SDS凝胶电泳测定酶亚基分子量为77600;用分子筛测定自然酶分子量为148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