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香蒲,宽叶香蒲和长苞香蒲花粉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蒙古香蒲(Typha davidiana Hand.-Mazz.)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 L.)和长苞香蒲(Typha angustata Bory et Chaub)的干燥花粉中分别分离得到柚皮素(Ⅰ),异鼠李素(Ⅱ),檞皮素(Ⅲ),异鼠李素-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甙(Ⅳ),檞皮素-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甙(Ⅴ),异鼠李素-3-O-芸香糖甙(Ⅵ),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甙(Ⅶ)和山奈酚-3-O-新橙皮糖甙(Ⅷ)。  相似文献   

2.
从蒙古香蒲Typha davidiana,宽叶香蒲T.latifolia和长苞香蒲T.angustata花粉中分别分离得到几个相同的黄酮类化合物。三个为甙元,五个为黄酮醇甙;用薄层层析分析了五种香蒲花粉(包括上述三种)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各种花粉黄酮成分基本一致。 从化学上把香蒲属和黑三棱属及可能相关的16个科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香蒲属与露兜树科相差很远;与帚灯草科,须叶藤科,谷精草科相似;与黑三棱属非常相似;因此建议把香蒲属和黑三棱属同归于一科——香蒲科,成立香蒲目。该目可能与帚灯草目接近。这些结果与近来的解剖学、孢粉学、血清学、胚胎学、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吴明江  赵宏  谢航  赵毓棠 《植物研究》2000,20(3):251-252
本文描述了于中国吉林省长白山发现的东北香蒲属一新种--长白香蒲。  相似文献   

4.
香蒲属的成分研究:Ⅳ.香蒲属化学和系统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东北香蒲属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描述了于中国吉林省长白山发现的东北香蒲属一新种--长白香蒲。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水烛香蒲花粉和茎叶中黄酮类成分,以及不同生长期、不同部位中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和异鼠李素含量。该文采用UPLC-Q-TOF-MS进行定性分析,结合HPLC法对水烛香蒲不同部位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进行分析评价,色谱条件为PRAZIS C_(18)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05%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结果表明:(1)花粉及茎叶中共解析出42个化合物,其中8个化合物在不同部位中有差异。(2)同一生长环境的水烛香蒲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中3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差异较大。(3)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及异鼠李素在香蒲的发育生长过程中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茎叶内的这两种成分含量下降明显;在花粉中,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含量急剧上升,一周内达到峰值;茎叶中香蒲新苷含量较低,在大多数样品中未检出。该研究所建立的测定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并对水烛香蒲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对花粉及茎叶中化合物差异进行了分析,为蒲黄的合理采收及香蒲植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香蒲属(Typha L.)为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 种间存在十分普遍的杂交现象, 其中一些杂种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查阅大量腊叶标本基础上, 结合野外居群生物学工作, 作者发现中国一新记录杂种, 即T.×glauca Godr. (T. angustifolia L.×T. latifolia L.), 并新拟“粉绿香蒲”作该杂种的中文名。对粉绿香蒲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 讨论了其与亲本水烛和宽叶香蒲的区别, 并给出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香蒲植物净化塘生态系统调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韶夫江口铅锌矿废水不仅排放量大,而且重金属含量高,成份复杂,对水体污染严重。废水总排放量达61O78t·日~(-1),其入河口铅的浓度超过地面水卫生标准约11倍。几年来,利用  相似文献   

9.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4):787-791
香蒲属(香蒲科)为多年生大型水生或沼生植物, 世界广布, 但主要分布于北温带, 全世界约24种116, 中国记载有12种1318。香蒲属植物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的良好材料, 在医药、编织、人工湿地应用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狭叶香蒲叶的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用高浓度铅锌废水和清洁水中生长的香蒲Typhalatifolia为材料,制片供显微观察,进行形态解剖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在铅锌废水中的香蒲叶表皮细胞变小变方形,出现质壁分离。叶绿休的数量减少,而气孔的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探究种间竞争对香蒲(Typha domingensis)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生长的影响,利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分隔方式条件下香蒲与芦苇的种间竞争特性,包括塑料膜分隔(根系完全分隔,无相互作用,无物质交换)、尼龙网分隔(根系部分分隔,无相互作用,有物质交换)和不分隔(根系完全相互作用,有物质交换),分析了香蒲与芦苇根系形态和地上部生长的变化,探究香蒲与芦苇种间竞争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中芦苇具有明显的劣势。与塑料膜分隔处理相比,芦苇的总生物量、植株密度在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中分别减少了39.14%、49.41%和82.08%、79.22%,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分别减少了40.53%、44.84%、62.52%和85.7%、82.45%、89.67%,且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根系分隔方式也影响芦苇的株高、茎粗和叶片数,表现为不分隔 > 塑料膜分隔 > 尼龙网分隔。(2)与塑料膜分隔处理相比,香蒲总生物量在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中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植株密度和株高在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中都有增加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在尼龙网分隔中分别增加了57.93%、26.5%、8.04%,但在不分隔处理中分别减少了11.57%、14.92%、11.39%(P<0.05),虽然根系的相互作用对香蒲根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植物种间根系相互作用越强,对两者的生长越不利。(3)在不同的分隔方式中,芦苇与香蒲间也存在明显变化。在不分隔处理中,香蒲的生物量和植株密度是芦苇的1.7倍和6.74倍,与塑料膜分隔处理相比增加了6倍,表明芦苇与香蒲根系的完全相互作用,显著削减了芦苇的繁殖生长,增加了香蒲的根系分蘖。(4)通过种间相互作用强度(RII值)分析也表明,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下芦苇表现为抑制作用(RII值为负值),香蒲表现为促进作用(RII值为正值)。香蒲与芦苇互作对芦苇具有抑制作用,说明种间相互作用是能改变植物的适应性和植物群落的繁殖,同时也表明植物根系不仅在吸收土壤中的水和养分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种间关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利用种间竞争控制植物生长,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净化污水植物香蒲形态解剖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高浓度铅锌废水和清洁水中生长的香蒲Typha latifolia 为材料,制片供显微观察,进行形态解剖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在铅锌废水中的香蒲叶表皮细胞变小变方形,出现质壁分离。叶绿体的数量减少,而气孔的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有性繁殖是植物种群形成与维持的主要方式。为探索退化湿地的快速恢复方法,为松花江下游退化湿地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开展了香蒲和芦苇种子快速发芽的有性繁殖实验。研究采用滤纸为发芽基质,通过变温培养试验,以未浸种处理为参照,分析了蒸馏水、双氧水(H2O2)、硝酸钾(KNO3)和高锰酸钾(KMnO4)溶液浸种的预处理方式对香蒲、芦苇种子发芽率和发芽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方式对香蒲、芦苇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速率均具有显著影响。KMnO4溶液浸种再清洗处理条件下,香蒲种子发芽率和发芽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平均发芽率可达未浸种处理条件下的3.1倍,发芽速率为16.17±0.80。芦苇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速率在经KNO3溶液浸泡再清洗处理后效果最佳,种子发芽率达96%-99%,发芽速率达28.43±0.71。因此,分别对香蒲、芦苇种子采用KMnO4和KNO3溶液浸泡再清洗的预处理方式可以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发芽率,从而加速湿地植被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16.
凡口宽叶香蒲湿地植物群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观测广东韶关凡口铅锌矿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湿地的水生植物种类、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生物量,分析湿地基质的理化性质,探索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以宽叶香蒲为优势种的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植物有98种,隶属44科,86属。次优势种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植物群落水平分布从均匀型向群集型分布格局转化,植物群落空间不均匀性增大。2) 随湿地系统的恢复演替进程,表现为土壤肥力(有机质,N,P,K)明  相似文献   

17.
镉胁迫对狭叶香蒲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水培法研究了Cd胁迫对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Cd浓度在0.4和1.0 mg.L-1时,狭叶香蒲的叶绿素含量呈上升趋势;Cd浓度高于1.0 mg.L-1时,叶绿素含量有所下降。当Cd浓度达1.5 mg.L-1时,狭叶香蒲的根系活力明显降低。随Cd浓度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基本呈现低浓度时上升高浓度时下降的变化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则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对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植物的种群地理分布及种群遗传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研究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及其邻近地区无苞香蒲(Typha laxmannii)的15个种群148个个体的叶绿体rpl32-trnL间隔区和核基因(植物螯合肽合成酶, PS)进行测序, 共发现2个叶绿体单倍型和8个核基因单倍型。所有的单倍型被共享, 高原种群没有特有的单倍型。邻近地区种群的叶绿体遗传多样性和核基因遗传多样性分别是高原种群的4倍和2倍。高原种群的遗传分化水平明显高于邻近地区种群, 其中高原种群的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东部种群与西部种群之间。研究结果表明, 冰期后从多个避难所回迁至高原台面和由此产生的奠基者效应造成了无苞香蒲在青藏高原东北及邻近地区目前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谱系地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9.
通过液液萃取、薄层层析分离出香蒲叶浸提液中化感活性最高的组分,利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感物质进行分离与结构鉴定来探究香蒲(Typha orientalis)不同组织部位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化感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香蒲不同部位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强弱不同,抑制活性为叶浸提液根浸提液蒲黄浸提液,其中叶浸提液最高抑制率72.35%;香蒲叶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表现出低浓度(≤5 g·L-1)促进、高浓度(≥10 g·L-1)抑制现象(低促高抑效应),铜绿微囊藻细胞内叶绿素a含量下降,细胞膜透性增大,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GC-MS结构表征结果表现为香蒲叶中主要化感物质为酚酸、脂肪酸、酯、酮和酰胺类等物质。该结果为香蒲应用于爆发水华的水生态系统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Cu胁迫对狭叶香蒲体内元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Cu2+胁迫下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体内Cu及其他元素吸收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狭叶香蒲地上部和根系累积的Cu量均随Cu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在同一浓度Cu2+胁迫下,根中Cu的累积量明显高于地上部。根系同一组织中的Cu百分含量随Cu2+浓度的升高均显著增加;同一Cu2+浓度下,根系各组织中Cu含量均表现为:中柱>皮层>表皮。低浓度(1和5 mg·L-1)Cu2+对地上部及根中Ca、Mg含量及地上部Mn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高浓度(80和100 mg·L-1)Cu2+可促进植株对Ca的吸收,显著降低对Mg﹑Mn和Zn的吸收。较高浓度(55~100 mg·L-1)Cu2+胁迫后,根系各组织对Ca的吸收增加,对Zn的吸收降低;55~80 mg·L-1 Cu2+胁迫下根系不同组织对Cl和K的吸收增加,但高浓度(100 mg·L-1)Cu2+胁迫下则显著降低。根系累积的Ca、Zn和K主要分配到中柱中,Cl主要分配到皮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