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4--5月、6--7月、10--11月笔者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大洋山岛(中心点坐标30°34′N,122°4′E进行鸟类调相过程中,记录到日本淡脚柳莺(Phylloscopus borealoides)和硫磺(巫鸟)(Emberiza sulphurata),经查阅相关文献后确认为浙江省鸟类新记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2011年5月中旬,笔者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于茶树Camellia sinensis灌丛中(31°57'57″N,114°15'″E,海拔222m)网捕到淡脚柳莺Phylloscopus tenellipes两只。经查阅《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郑光美,2005)和中国观鸟记录中心(http://birdtalker.net/index.asp,2011-7-5)等资料,确认为河南省鸟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3.
2010年8月24日6∶40,在黑龙江省高峰鸟类保护环志站3号环志点(49°05′39″N,125°15′24″E,海拔298 m)捕到1只上体橄榄绿色、下体黄色、贯眼纹黑色、眉纹黄色、趾下鲜黄色的柳莺,经查阅相关文献,鉴定为黄腹柳莺Phylloscopus affinis。该鸟体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5月5日,在湖南石门县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部的神水溪先后观察到6只峨眉柳莺(Phylloscopus emeiensis),拍摄到照片(图1),并录制了鸣唱声(图2)。同年5和6月,又先后在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平洞、望月湖、剩头、渫水、油榨湾和壶瓶山主峰共观察到41只峨眉柳莺(表1)。经查阅相关资料(郑作新等2010,邓学建等2013,郑光美2017),确认该鸟种为湖南鸟类分布新记录种。观察发现,  相似文献   

5.
云南柳莺鸣声特点及地理差异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7、2002和2005年5~7月,在陕西省、四川省和甘肃省内共7个地区采集云南柳莺(Phylloscopus yunnanensis)的鸣声样本,并分析采自不同地区的共40只个体的鸣声.发现云南柳莺的鸣唱(song)和鸣叫(calls)在同一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比较99段云南柳莺的鸣唱声,发现持续时间与间隔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earson,r=-0.276,P=0.006,t=99).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地区云南柳莺鸣唱的最高频率、最低频率和持续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而音节的间隔时间及音素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6;P=0.000).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地区之间个体鸣唱音节间隔时间与海拔成正相关(Pearson,r=0.425,P=0.03,n=26).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4月10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高新区新河东干渠边绿化带里(39°04′6″N,117°37′50″E,海拔0 m)观察到一只小型雀形目鸟类在树枝上伺机捕捉飞过的昆虫。用尼康P900S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多张,后经鉴定该鸟为灰林(即鸟)(Saxicolaferreus)(图1)。同区域亦有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proregulus)、斑鸫(Turduseunomus)、棕头鸦雀(Sinosuthorawebbiana)等栖息觅  相似文献   

7.
鸟类的鸣唱具有吸引配偶和保卫领域的功能,多为雀形目雄性鸟类发出,在其婚配、繁殖中起重要作用。非雀形目鸟类缺乏内鸣肌,发出的声音较为单调。但杜鹃科(Cuculidae)等少数非雀形目鸟类,利用鸣叫来吸引异性和宣示领域,功能上类似雀形目鸟类的鸣唱。鸟类在繁殖期面临觅食等基本生理活动与求偶行为的时间权衡。而鸣唱是雄性鸟类在繁殖期耗能较多的求偶行为,鸣唱的活跃程度受到外界环境和鸟类自身习性的影响。通过研究鸟类鸣声的日节律,有助于了解鸟类对生活史策略的响应。本研究于2016年和2017年鸟类繁殖季在北京小龙门森林公园(40°00′N,115°26′E)进行。2016年和2017年在大鹰鹃(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活动区利用录音机(美国Wildlife Acoustics公司,型号SM4)分别录制了3 d和43 d的录音。通过Kaleidoscope Pro 4.0.3软件(美国Wildlife Acoustics公司),量化录音并提取反应大鹰鹃鸣声特征的参数,进而自动识别出录音中大鹰鹃的鸣声。在优化识别条件后,对大鹰鹃鸣声识别的正确率可以达到60.26%,探测率可以达到44.71%。发现大鹰鹃有两个鸣叫的高峰,一个在3:00时,另一个在19:00时。与同域分布的其他鸟类相比,大鹰鹃鸣声的高峰时段持续的时间更长,且具有夜间鸣叫的特点。结合大鹰鹃的生活史,我们对其鸣声日节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5月30日,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18′05″N,114°02′34″E,海拔1 483 m)拍摄到1只正在鸣叫体形像乌鸫(Turdus merula)的鸟类在一枯死的松树枝头上,经查阅相关文献(约翰·马敬能等2000,邵明勤等2010),本次发现的鸟类是灰翅鸫(T.boulboul)(图1),属江西省鸟类新纪录。此次发现的灰翅鸫体型略大,体长约28 cm,嘴橘黄色,眼圈黄色,腹部黑色有灰色鳞状纹,覆羽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棕眉柳莺鸣唱声谱分析及其地理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2、2005、2007年5-8月,在甘肃莲花山、宁夏贺兰山和内蒙阿拉善贺兰山等自然保护区对棕眉柳莺(Phylloscopus armandii)的鸣唱进行了采集,共录到18只108 min的鸣声.通过声谱分析,棕眉柳莺鸣唱的频率范围在2.63-6.32 kHz之间;音素数平均为5.56±2.47(n=124);持续时间为(1.07 4-0.30)s(rg=124).最长可达2.68 s.棕眉柳莺鸣唱音节之间的间隔时间差异较大,范围在2~18 8之间;从18只个体共589个音节中总结出61种音节类型,其中37种为共享音节,24种为特有音节,分别占总数的60.7%和39.3%.不同棕眉柳莺个体的鸣唱音节类型组成不同,没有任何两只棕眉柳莺个体的音节曲目完全一致.莲花山和内蒙贺兰山两个地区内个体之间的音节相似性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01).通过对棕眉柳莺鸣唱的地理变异分析,发现越是邻近分布的个体其鸣唱也越相似.  相似文献   

10.
刘彬  安玉亭  薛丹丹  王立波  许鹏  鲁长虎 《生态学报》2021,41(19):7870-7878
江苏盐城沿海具有广阔的平原与湿地滩涂,但缺少自然林地。经过多年的防风林建设,沿海海堤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南北走向的条带林生境,为迁徙鸟类提供了通道和停歇地,是研究鸟类迁徙规律的理想地点。柳莺属鸟类个体小,野外种类识别难,其迁徙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两个秋季,采用雾网法对盐城沿海海堤林带柳莺属鸟类的迁徙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秋季共捕获柳莺属鸟类8种608只,其中极北柳莺(Phylloscopus borealis)、冕柳莺(P. coronatus)、淡脚柳莺(P. tenellipes)和黄眉柳莺(P. inornatus)的捕获数量分别为245只、131只、107只和94只,占捕获总数量的95%,是秋季迁徙期的优势种。对优势种柳莺日捕获率进行比较:2019年极北柳莺的日捕获率显著高于淡脚柳莺和黄眉柳莺(U test,P<0.05)。对捕获数量随时间变化进行分析,4种柳莺都以集中在短时间内快速通过的迁徙策略穿越盐城沿海海堤林带,符合秋季小型雀形目鸟类迁徙采取时间最小化假说。不同种类的柳莺在通过盐城沿海海堤林带的时间顺序上存在显著差异(K-W test,P<0.05),2018年和2019年均以黄眉柳莺通过最晚。随着时间的推移,四种柳莺的脂肪度都逐渐下降。繁殖地纬度的差异可能是导致4种柳莺通过盐城沿海海堤林带时间差异的原因。盐城沿海海堤林带为柳莺属等雀形目小型鸟类的迁徙提供了非常理想的迁徙通道,应当加强海堤林带在鸟类迁徙和保护中的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柳莺属鸟类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柳莺属(Phylloscopus)是广泛分布于旧大陆地区的小型食虫鸟类,目前全世界已知66种,其中约50种见于亚洲。该属鸟类外部形态十分相近且同域分布种数较多,历来是鸟类分类学中的研究难点及热点。2003年贾陈喜等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的分布于我国的柳莺属鸟类新种及相关分类学变动,涉及3个新描述种和9个由亚种提升的种,共计30种26亚种。2003年以来关于柳莺属鸟类的分类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同时我国境内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分布记录。综合最新的文献及分布资料,整理得知我国现有柳莺属鸟类41种31亚种,与2003年的状况相比已有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描述种方面,德国学者Martens等2008年描述了黄腹柳莺(P.affinis)种组中的一新种———华西柳莺(P.occisinensis);2010年瑞典学者Alstrm等报道在越南和老挝地区新发现的灰岩柳莺(P.calciatilis)已被证实在我国有分布;亚种提升为种方面,如日本柳莺(P.xanthodryas)自极北柳莺(P.borealis)中独立,冠纹柳莺(P.claudiae)和西南冠纹柳莺(P.reguloides)分开等;分类地位再评议方面,如灰头鹟莺(Seicercusxanthoschistos)实为灰头柳莺(P.xanthoschistos)等;新分布纪录方面,如欧柳莺(P.trochilus)在内蒙古达里诺尔湖地区发现确切记录等。现今对柳莺属鸟类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已明显呈现出传统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声谱分析及野外鸣声回放实验等新老技术手段相整合,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问题的局面。中国是世界柳莺属鸟种分布最多的国家(其中有9种仅在或主要于我国境内繁殖),但我国鸟类学者关于该属鸟类的研究工作并不多见。柳莺属鸟类在分类学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鸟类学工作者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2.
高玮  李方满 《动物学研究》1981,2(4):307-316
灰脚柳莺(Phylloscopus tenellipes)是森林益鸟。它在世界分布较狭窄,在我国东北的中部和东南部繁殖,迁徙时途经沿海各省直至云南。 我们于1964—65年和1979—80年5—7月繁殖期在长白山北坡四个林带8个植物群落(陈灵芝等,1964)对灰脚柳莺繁殖和种群密度做了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锡贤 《动物学杂志》2009,44(5):146-146
2009年5月17日,笔者在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沿海防护林(119°22′,37°27′N)发现一只体型较大(约22cm)的黄绿色鸟类,并拍到照片.  相似文献   

14.
正2011年5月27~30日,笔者在秦岭北坡的眉县红河谷调查期间多次观测到白斑尾柳莺(Phylloscopus davisoni)。Per Alstrm通过播放自己之前录制的白斑尾柳莺的鸣声进行招引,并用双目望远镜(10×40倍SWAROVSKI)观察,同时利用佳能7D照相机(300定焦镜头加1.4倍增倍镜)拍摄照片进行对比鉴定,确定所观察  相似文献   

15.
20 0 4年 7月 2 2日笔者在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乡芦子水村 (N39°4 6′0 6 8″ ,E15°2 8′30 7″)进行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时 ,于清晨 5 :0 0左右在一空场上发现 3只体长约 14cm的雀形目鸟 ,其中 1只为幼体。这些鸟类似 (树 )麻雀 (Passermontanus) ,但头顶为栗红色 ,且无脸颊部黑斑。在距其约 30m的地方 ,通过 8倍双筒望远镜观察发现 :雄鸟顶冠及上体为栗红色 ,背具黑色纵纹 ,喉黑而脸灰白 ;雌鸟体色较淡具白色长眉纹 ;幼鸟体色更淡 ,基本上为皮黄色。在观察过程中鸣叫数次 ,其叫声与约翰·马敬能 (2 0 0 0 )的描述相同 :“叫声包括cheep…  相似文献   

16.
1987年5—6月,笔者等在天山北麓采到新疆鸟类新记录一种。现报道如下: 褐柳莺Phylloscopus f. fuscatus (Blyth),新疆种的新记录。 1,采自新疆天山北麓乌苏县,农田水库傍胡杨树上,海拔360米,(Ⅵ24,1987)。 量衡度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咐蹠 1 6 120 9 62 50 20 本亚种上体褐色较淡,下体乳白沾棕,体型  相似文献   

17.
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在我国有三个亚种,在山西省关帝山地区分布的为西北亚种(P.i.mandellii)。有关该鸟的生态学资料曾有零星的报道。1982~1984年的3~10月,对关帝山地区黄眉柳莺的数量及其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本区位于山西省交城和方山两县交界处,东经111°27′,北纬37°50′。主峰关帝山海拔2830米。黄眉柳莺多见于海拔1700~2500米的林间,现将资料整理报道如下:一、迁徒与数量(一)迁来与迁离:黄眉柳莺为本区的夏候鸟,每年4月上旬迁来。首见日期为:1982年4月9日,1983年4月6日,1984年4月7日。9月下旬迁离本区。最后遇…  相似文献   

18.
武夷山是中国东南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检索《中国动物志·鸟纲》和《中国鸟类分布名录》(2版),记录有模式种(亚种)产地为武夷山及其邻近区域的鸟类模式种11种,包括单型种5种,即黑眉柳莺(Phylloscopus ricketti)、棕噪鹛(Garrulax berthemyi)、白喉林鹟(Cyornis b...  相似文献   

19.
浙江龙泉发现斑尾鹃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4年7月11日,在浙江省西南部龙泉市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梁岙村(27°54′19.30″N,119°11′6.90″E)利用红外相机(Ltl 6210)拍摄到2只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图1)。尽管斑尾鹃鸠在《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一书中的分布图覆盖了部分浙江省(约翰·马敬能等2000),但《浙江动物志·鸟类》(诸葛阳1990)、《中国鸟类分类与分  相似文献   

20.
笼养状态下棕噪鹛华南亚种鸣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对从四川省洪雅县野外捕获的10只(4♀,6♂)棕噪鹛华南亚种(Garrulax poecilorhynchus berthemy)的鸣声进行了记录并对主要鸣声进行了声谱分析。其鸣声复杂多变,可分为单声鸣叫、双声鸣叫、鸣唱和效鸣4类。研究中获得了6种单声鸣叫、3种双声鸣叫、7种鸣唱和1种效鸣的语谱图及其频谱特征。棕噪鹛雌、雄个体的鸣唱声有明显的差异,雄鸟的5种鸣唱中有3种是繁殖期所特有的。文中还对棕噪鹛鸣声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