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概述了国内外红麻等麻类作物快速繁殖、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胚发生、器官发生等几个方面的组织培养以及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一些见解,以期为促进麻类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猕猴桃的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国内外猕猴桃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内容包括花药培养、胚培养、胚乳培养、子叶、叶、茎段等器官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以及遗传转化等,并对生物技术在猕猴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在猕猴桃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百合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合是单子叶球茎类观赏花卉,具有食用和药用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百合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包括营养器官、生殖器官和原生质体再生系统的建立。详细介绍了基因转化的方法,例如农杆菌、基因枪、电激穿孔等。浅析百合外源基因的表达,例如GUS、半夏凝集素基因、几丁质酶基因等。同时,讨论了百合遗传转化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百合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共培养法和PEG法将外源基因导入绿豆下胚轴原生质体中,得到转化愈伤组织。根癌农杆菌经乙酰丁香酮等诱导物质以及低pH,低PO4^3-预培养后,细菌T-DNA的转移受到促进,GUS基因表达活性明显提高。在PEG介导的绿豆原生质体转化中,高Ca^2+/pH有利于外源DNA转移到植物细胞,GUS活性较高。此外,质粒DNA浓度和启动子类型均对外源基因的转移和表达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紫花苜蓿的遗传转化体系,以紫花苜蓿无菌苗叶片作为外植体,用8种含有不同激素浓度梯度的培养基对其进行愈伤组织及不定芽的诱导,结果表明,M7培养基(MS+1 mg/L 2,4-D+2 mg/L CH+0.25 mg/L KT+2mg/L琼脂)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可达100%;继代表现最好,为胚性愈伤组织;同时,继续培养后可直接分化出不定芽,分化率达100%。结果表明,最适宜条件分别为卡那霉素(Kan)筛选浓度为75 mg/L;农杆菌菌液OD600值为0.45-0.6之间。  相似文献   

6.
月季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季通过器官和体细胞胚发生途径都可以获得再生植株,在遗传转化中主要是利用体细胞胚作为转化受体。目前,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已成功将外源基因如报告基因、抗病基因和改变花色的基因等导入月季基因组中。本文对近年来月季组织培养和转基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建立月季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近20年来魔芋生物技术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分析。组织培养是当前魔芋生物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魔芋离体植株再生以器官发生途径为主,包括不定芽和拟球茎两种途径,后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有用突变体的筛选和种质资源的保存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以抗病和品质改良为目的的转基因技术取得了较快发展,如抗病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等已实现成功转化。此外,本文还分析了魔芋生物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胡建斌  柳俊 《植物学报》2008,25(1):14-19
本文对近20年来魔芋生物技术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分析。组织培养是当前魔芋生物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魔芋离体植株再生以器官发生途径为主, 包括不定芽和拟球茎两种途径, 后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有用突变体的筛选和种质资源的保存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以抗病和品质改良为目的的转基因技术取得了较快发展, 如抗病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等已实现成功转化。此外, 本文还分析了魔芋生物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胡萝卜组织培养和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建立高效的胡萝卜遗传转化体系,本实验选用3个胡萝卜(Daucuscarotavar.sativa)栽培品种:‘金笋五寸’、‘Carol’和‘改良黑田七寸’,以它们的下胚轴和子叶为外植体,首先建立了高频愈伤诱导体系。在此基础上,以Carol的下胚轴和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利用根癌农杆菌LBA4404介导转化质粒pBI121。经X-Gluc染色,证明GUS基因瞬间表达成功,经PCR方法鉴定,证明GUS基因已整合到胡萝卜的染色体中,从而建立了高效的胡萝卜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10.
遗传转化     
《植物学报》1992,9(Z1):97-100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GUS基因在子叶节区的瞬时表达为依据,通过探讨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优化了大豆子叶节非组织培养遗传转化体系;利用该体系对冀豆16号进行Bar基因的遗传转化,并使用针刺法对转基因植株进行草铵膦筛选.结果表明,侵染液中附加3%蔗糖、OD600=0.6、以脱脂棉作为菌液附着介质同时不添加表面活性剂Silwet L-77、侵染1次的GUS阳性率最高达到62.13%.草铵膦抗性植株经PCR检测获得T0阳性植株10个,转化率为2.5%.经PCR和RT-PCR鉴定共获得3株T1阳性植株,初步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2.
绿豆抗豆象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豆象(Callos0bruchun chinensis L.)是豇豆属豆类作物重要的仓库害虫.本研究通过抗豆象杂交育种后代VC1973A/TC1966 F1、F2和VC1973A/(VC1973A/TC1966 F2)BC1F1及TC1966/(VC1973A/TC1966 F2)BC1F1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发现绿豆抗豆象性状符合31的遗传分离规律,证明绿豆对豆象的抗性由1对显性单基因(Aa)控制,抗虫性为显性(A),感虫为隐性(a).  相似文献   

13.
绿豆抗豆象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是豇豆属豆类作物重要的仓库害虫。本研究通过抗豆象杂交育种后代VCl973A/TCl966F1、F2和VC1973A/(VCl973A/TC1966F2)BC1F1及TC1966/(VC1973A/TC1966F2)BC1F1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发现绿豆抗豆象性状符合3:1的遗传分离规律,证明绿豆对豆象的抗性由1对显性单基因(Aa)控制,抗虫性为显性(A),感虫为隐性(a)。  相似文献   

14.
小麦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概述了小麦遗传转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了几种小麦转化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小麦遗传转化中的有关问题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叶绿体遗传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高等植物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明  许智宏 《遗传》1989,11(4):39-42
自1944年Avery首次阐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转 化机理后,人们一直在探索适合高等植物的转化途径, 但早期用DNA直接处理种子或细胞均未取得成功。,。 197;年,Van LarebekeEs',等在根癌农杆菌中发现一 种与双子叶植物肿瘤诱导有关的质粒,即Ti质粒‘ 1977年ChiltonL",等用限制性内切酶谱法证明,在植 物的冠廖瘤组织中存在农杆菌Ti质粒的一个片段,称 为转移DNA (T-DNA), T-DNA在植物基因组中的 整合和表达导致肿瘤的发生。此后以Ti'质粒为基础 的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获得迅速发展,在理论和应用方 面均取得很大成就“,‘。本文主姿对植物转化的机理 和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玉米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近年来玉米遗传转化在受体系统、基因导入、选择标记和表达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木薯的组织培养和基因转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木薯是重要的热带作物之一, 其块根富含淀粉, 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近5 亿人粮食的主要来源。简单介绍近年来运用生物技术改良木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植物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超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历史、基本原理、方法、影响因素和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物超低温保存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并对这一问题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植物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引言十九世纪末,诞生了一门新的科学——低温生物学(Cryobiology)。气体液化技术使人类可以获得近乎生命的凝固状态。1949年发现了甘油可以防止冰冻对活细胞的伤害,对低温生物学有重要贡献。从而导致了在许多不同领域内广泛应用低温保护技术。超低温通常指低于-80℃的低温,常用的有干冰(-79℃)、深冷冰箱、液氮(-196℃)及液氮蒸汽相(-140℃)。这样低的温度下保存生物材料,可以大大减慢、甚至终止代谢和衰老过程,因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