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上现存的棘皮动物约有6000种,属无脊椎动物中较高等的动物类群之一,它们的外皮一般有石灰质的棘状突起,幼体两侧对称,成体辐射对称,为后口类,有中胚层细胞分化的内骨骼,胚胎发育由真体腔形成。1棘刺(SPine),位于棘皮动物的体表,尖锐像针,是由内骨骼形成后向体表突出而成的,较坚硬,主要作用是御敌。根据其组织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可动棘刺和不可动棘刺两种,如海胆纲动物的棘刺很长,它借助于肌肉、关节与骨板上的瘤状突起相连,故可活动自如。在棘皮动物中,大部分动物的棘刺都属不可动棘刺。2棘钳(Pedcellaria),和棘…  相似文献   

2.
我國的海星     
一.海星类的生活习性海星类属于棘皮动物门,种类很多;它们大半具有鲜明美丽的颜色,招人喜欢,使人主动地接触它们。远在有史以前,人类就发现了它们。原始人类常把一些好看的棘皮动物配带在身上当做护身符,海星类就是其中被采取当做护身符的一项主要材料。海星类生活在海底,从沿岸到很深的海洋中都有它们分布。根据今年2月9日青年日报载:苏联南极考察队在南极的一个巨大绿洲上,在被冰舌隔开的海湾中,时常可以看到小蝦和  相似文献   

3.
海星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海星(海盘车)属棘皮动物门、海星纲,是海洋中常见的大型无脊椎动物之一。生活在潮间带或沿海浅水中,泥沙质海底中较多,有时也在石质海底生活,繁殖能力极强。喜食牡蛎、贻贝和蛤蜊等软体动物,是贝类和养殖业的大敌。我国有丰富的海星资源,如何使海星  相似文献   

4.
棘冠海星暴发及其对珊瑚礁的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冠海星的反复暴发是导致印度—太平洋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我国对棘冠海星的研究非常有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棘冠海星及其暴发的生态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雌性棘冠海星个体每年产卵数量高达50万—2亿个,环境因素变化只要导致幼虫和幼体存活率的轻微提高,成体就将得到大量补充;2)棘冠海星暴发的阈值为1000—1500个/km2,暴发周期为10—27 a,每次暴发持续1—10 a,最终可能以“种群集体感染疾病而崩溃”结束;3)棘冠海星暴发对印度洋及太平洋东部和北部珊瑚礁的破坏性非常小,却直接导致太平洋的西部和南部珊瑚礁90%以上的珊瑚死亡,并通过改变珊瑚群落组成、减少珊瑚和鱼类多样性而对珊瑚礁产生间接影响;4)关于棘冠海星暴发原因的假说中“陆地营养物质输入假说”和“捕食者过度捕捞假说”得到了最普遍的认可,但都不能解释所有的暴发事件;5)应对棘冠海星暴发的主要策略有改善水质、设立保护区、投放天敌和人工清理等,其中人工清理是最直接有效的策略,但迄今并没有发现可长期抑制棘冠海星暴发的方法。因此,急需加强对棘冠海星的深入研究,探查...  相似文献   

5.
柯昭喜  蒲蛰龙 《昆虫学报》1989,32(2):176-183
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14种库蚊和6种其他蚊属的幼虫颅壳、呼吸管及尾节的体表微细结构,发现在颅壳上的微棘排列成多角形,在呼吸管和尾节上的微棘则排列成直线.这些微棘在不同区域排列有变化,但在固定的区域却很稳定,具有种内稳定性和种间差异,可以作为分类特征.本文共对20种蚊幼虫的体表微棘图式进行了描述,并以组为单位,对同组内各近似种的微棘图式进行比较和小结,提出它们的区别特征,用于鉴别近似种;根据体表图式,对库蚊个别种类的分类位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讨论了体表微棘的起源及其分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盘车(海星)是初中动物和小学自然教学需要的标本。每次采集都遇到解体现象,采集很多,剩下较少。后来我们将采集到的海盘车放在装有海水的容器里,带回住地,让海盘车在海水里慢慢恢复原来的生态,马上往容器里倒入浓度为30%的甲醛溶液,倒入量是容器里海水的1/10。此时海盘车身体瘫软,再过一个多小时海盘车身体又僵硬时,立即用镊子取出,白天口面向上,夜间口面向下放在石头上晾晒,防止阳光直接照射鲜艳的背面,经过24小时左右就制成生态逼真、颜色鲜艳的海  相似文献   

7.
多棘海盘车皂甙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有机溶剂法从多棘海盘车中提取皂甙化合物,通过中性氧化铝柱的色素吸附以及AmberLite XAD-2树脂柱的富集,得到海星皂甙。采用“管碟法”分别研究了海星皂甙对4种细菌和4种真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对细菌的抗菌效果表明:海星皂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腊样芽孢杆菌的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是10、12.5mg/mL,而对大肠杆菌则无抑菌作用;对真菌的抗菌效果表明:海星皂甙对黑曲霉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啤酒酵母、青霉、根霉则无抑菌作用。从而说明海星皂甙对细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均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在广西象州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壳相含泥质石灰岩中发现一个海星口面化石 ,定名为Devonasterguangxiensissp .nov .。该种中盘较大 ,腕长且直 ,下缘板发育 ,口角板肥大 ,略尖 ,与美国标本Devonastereucharis(Hall)相比 ,有一定的区别。海星化石与东岗岭组常见化石Actinopteria(双壳类 )和Atrypa(腕足类 )  相似文献   

9.
《植物杂志》2009,(12):78-78
据英国媒体报道,一位渔民最近在英国康沃尔郡发现—只8条“腿”的海星,给它取名为斯坦。而普通海星都只长5条‘髓”。这可曾基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这种海星。该渔民在蟹笼里发现这只海星后,把它交给了幺丑基镇自勺蓝礁水族馆展览。该馆发言人本-马歇尔说:“斯坦很受欢迎。只要给它东西吃,它就会很听话。”斯坦是一种多刺海星,这是在英国海域发现的几个海星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 昆虫生活在森林中、草原上、河川海洋里、高山峻岭的洞穴深处以及人畜的身体上,可以说是无处不有。在食性上,有植食、腐食、粪食和菌食之分。虽说它们的环境充满了各种病原菌和寄生物,但并不经常得病。众所周知,高等动物具有淋巴组织,它能产生由伽马球蛋白所组成的特种抗体,使机体产生对疾病的免疫力。可是昆虫体内缺乏这类抗体。昆虫在遇到微生物或其他寄生物侵染时,在体内可迅速地产生各种反应:主要有吞噬作用,囊状体的形成和分泌溶菌物质。也有人将上述几种反应归纳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类。本文将简述昆虫各有关防卫反应的过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李秉正  李家滨 《动物学报》1991,37(4):345-351
华支睾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中,随着体长的增大,体表上的细微结构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包括体嵴增高,继而形成许多结节,并由结节上发出点状,指状或枝状突起;体棘逐渐减少和消失;腹吸盘唇上和口、腹吸盘周围的感觉乳突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2.
报道寄生于福建海水养殖鱼类高体蜥的玫氏新本尼登虫(单殖吸虫纲,分室科)的扫描电镜观察。虫体体表无棘,前吸器和后吸器盘状。副甲片、前钩和后钩位于鞘内,副甲片尖状,前钩和后钩弯钩状,边缘小钩呈辐射状排列于后吸器边缘。  相似文献   

13.
用海星提取明胶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星属棘皮动物,是海洋里常见的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很多,有些种类喜食牡蛎、贻贝和蛤蜊等软体动物,是贝类的重要敌害,故被认为是一种有害生物。 我国黄、渤海捕捞底层鱼类时,往往同时捕到相当数量的海星,最多网头可达200箱,但都随时弃之于海,或者带回来做肥料,甚为可惜。  相似文献   

14.
在中生代久远的时间里,恐龙曾经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居民,可是它们始终未能征服海洋,而它们的一门远亲——鱼龙却是当时海洋中的一个重要类群。本刊封底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就是喜马拉雅鱼龙的生活情景。它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聂拉木县海拔四千八百米处发现的。  相似文献   

15.
海星是一大类海洋棘皮动物,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海星皂苷是海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就国内外对海星皂苷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详尽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两种海星对三种双壳贝类的捕食选择性和摄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占会  王珺  毛玉泽  张继红  方建光 《生态学报》2013,33(16):4878-488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多棘海盘车和海燕这两种海星对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和贻贝三种双壳贝类的捕食选择性和摄食率及温度的影响,测定了捕食Q10温度系数。结果显示:多棘海盘车和海燕对三种贝类均可捕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捕食选择性,选择顺序依次为菲律宾蛤仔、贻贝和栉孔扇贝。海星对菲律宾蛤仔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贝类,分别为0.50和0.37个/d;对扇贝的摄食率最低,分别为0.05和0.07个/d。海星摄食率随水温升高而呈上升的趋势,总平均摄食干重分别为0.69 和0.79 g/d。水温从4.3 ℃升高到7.8 ℃多棘海盘车和海燕捕食Q10系数分别为6.38和2.33,而水温从7.8 ℃升高至13.3 ℃时,Q10系数没有显著升高,分别为1.13和1.22。说明水温从4.3 ℃升高时,海星捕食强度显著升高,是防御海星的重点时期。根据海星对贝类捕食的选择性,可在养殖笼内放入贻贝等低值贝类来保护扇贝,缓冲海星对扇贝的捕食,并在缓冲期间对养殖笼内的海星进行清除。  相似文献   

17.
列叶吸虫属的印度列叶吸虫(Ogmocotyle indica)及麅列叶吸虫(O.pygargi)均先后在中国发现。1965年5月安徽省佛子岭养獐场解剖一头死麝(Moschus moschiferus L.),在其小肠中发现许多吸虫,在送来的31个标本中,随意取出 13个进行染色鉴定,全系鹿列叶吸虫(Ogmocotyle sikae Yamaguti)。 鹿列叶吸虫的主要鉴别特征是:体表无刺、睾丸长囊状或腊肠形,卵巢分为四个小叶,位于虫体之  相似文献   

18.
杭州棘隙吸虫,新种Echinochasmas hangzhouensis sp. nov., 虫体较小,前狭后宽1.406—1.605×0.227—0.341,头领发达,头棘22—24枚,角棘4枚,体表披棘,口吸盘端位,近圆形。腹吸盘大,为口吸盘的二倍左右。具前咽,食道长。二睾稍有重叠,位于中横线之下,阴茎囊大,卵圆形,内含贮精囊,卵巢小,近圆形,位于腹吸盘与前睾之间,具受精囊,梅氏腺。卵黄腺位于身体的两侧,在腹吸盘与前睾前及后睾后卵黄腺在中央相汇合。子宫短,虫卵数少。  相似文献   

19.
《化石》1984,(1)
海洋中有蛇这是事实,可是至今有些人把海蛇说得神乎其神,把它说成是有几十米或几百米长的大海妖,据说看到的人还不少,曾有目睹者还特地把它写进了航海日志。事实究竟如何,至今还是个谜。因无真实凭据。所以许多海洋生物学家认为:人们看到的很  相似文献   

20.
卫氏并殖吸虫尾蚴(二倍体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扫描电镜观察鄂东卫氏并殖吸虫的尾蚴(二倍体型),发现尾蚴体表布满体棘。体棘的形态可分为短棘和中长棘两种,由前向后逐渐增长。棘上、棘之间可见疱疹样颗粒。锥刺从锥刺孔中伸出。感觉乳突有三型,一般呈对称排列。长纤毛型乳突多见于虫体前端及口吸盘周围。腹吸盘之后,倒三角形凹陷的二侧体壁上,分布着短纤毛型乳突。腹吸盘上排列着丰富的半球型乳突。体棘和乳突的排列情况与卫氏并殖吸虫尾蚴(三倍体型)不同、因而在种下分型的分类学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