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巢湖早石炭世侏儒型腕足动物群——兼论巢湖地区的泥盆-石炭系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腕足类材料采自安徽中部巢湖南岸高林村塘埂(插图1)五通群擂鼓台组上部的一层粉砂质粘土岩中,其下紧伏富含Cyclostigma cf,kiltorkense Haughton等植物化石的地层,向上距离含大量腕足类Eochoristites neipentaiensis Chu,Ptychomaletoechia Kinglingensis(Grabau)等的金陵组灰岩层16.5m。与腕足类共生的还有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以及少量植物化石碎片。所有腕足类化石个体微小,属种单调,但保存尚好,属种组合颇具特色,在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和研究腕足类的古生态方面较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四射珊瑚论贵州独山中、上泥盆统的分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珊瑚化石的研究,讨论了黔南独山等地过去划归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顶部的一段近百米厚的浅海相地层——贺家寨段的时代归属,认为应划归上泥盆统底部。文中记述了四射珊瑚6属、11种,其中4新种。 相似文献
3.
4.
广西桂林南边村一带出露齐整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是反映和体现界线定义的一条理想的界线层型剖面。本书汇集丰富的资料和数据,包括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年代地层、沉积学、地球化学、磁性地层、同位素地质年令测定等方面,是作者运用地层学研究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对南边村剖面的泥盆-石炭系 相似文献
5.
孢粉学分会下属的"全国花粉资源开发与利用"联络组于1992年8月25日-28日在西安举行第二届“全国花粉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会.会议由西安花粉研究所舒仲所长主持,联络组组长同济大学花粉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王开发教授致开幕词,陕西省、西安市科委、科协的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并讲话.全国各地科研、教学和企业的40个单位47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为"花粉与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广西地质局区调队共同研究的桂林南边村泥盆-石炭系界线剖面,最近在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会议上被选为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这是我国生物地层研究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在爱尔兰召开的界线工作组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泥盆-石炭系 相似文献
7.
8.
《古生物学报》2015,(4)
小嘴贝类是中-上泥盆统界线附近的一类重要腕足动物,其中的秃嘴贝类是我国华南该界线附近双腔贝类-秃嘴贝类组合带的主要分子。Ypsilorhynchus Sartenaer,1970,Leiorhynchus Hall,1860以及Yocrarhynchus Sartenaer,1995是该组合带内具有代表性的三属。然而华南众多冠以Leiorhynchus的分子基本缺乏准确形态描述及地层分布资料,这使其地层分布及属性归属出现各种问题。本文系统描述采自华南三个剖面(湖南大坝口,四川龙门山,云南盘溪)包含中泥盆统上部—上泥盆统下部地层的秃嘴贝类,总计4属5种:Leiorhynchus kwangsiensis Grabau,Ypsilorhynchus globosus(Wang et al.),Yp.subellipticus(Fang),Yocrarhynchus orientalis(Chen),Calvinaria sinensis(Fang)。对比讨论其中秃嘴贝亚科3属的主要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区别特征:Ypsilorhynchus壳线发育程度较好,分布始于壳体近喙部并覆盖整个壳体,数量也较多,腹壳内部齿板相互联合并与腹壳中隔板联合形成倒Y型结构,侧腔发育;Leiorhynchus壳线分布始于壳体中部,发育较弱,于侧区尤其微弱,壳内齿板分离、近平行或向腹方收敛直接融合于壳底,侧腔发育;Yocrarhynchus个体较小,壳线相对较宽,分布始于壳体后部,数量相对稀少,齿板向腹方强烈收敛,融合于壳底,侧腔狭窄。对上述材料的研究表明,华南弗拉阶下部确实存在Leiorhynchus,而产自云南盘溪剖面及附近的几个所谓的Leiorhynchus种则应归于其他不同属内,包括Ypsilorhynchus,Calvinaria等。华南的Leiorhynchus还可能包括L.obesus Grabau,确切的时代为弗拉阶下部,而众多其他所谓的Leiorhynchus分子应从该属中移除。 相似文献
9.
中泥盆世吉维特期至晚泥盆世弗拉期早期,桂林菜子岩剖面处于浅水台地与较深水盆地过渡相区,因而含有较丰富的底栖生物(珊瑚、腕足类等)和浮游生物化石,包括有重要的牙形石带分子,因此该剖面是一重要的浅水相区与较深水相区对比的参考剖面。总体来看,菜子岩剖面的吉维特期晚期较弗拉期早期的四射珊瑚及床板珊瑚均要常见,其中四射珊瑚Truncicarinulum广泛分布,吉维特期晚期(自牙形石Schmidtognathus hermanni带至吉维特期结束)可以称为Truncicarinulum liujingense-Planocoenites guilinensis组合,但其主要特点则是以含有丰富的床板珊瑚为特征。弗拉期早期则以Phacellophyllum的较广分布为特点,可以称为Phacellophyllum stereoseptatum四射珊瑚动物群。文中共描述和图示了5属8种四射珊瑚和9属10种床板珊瑚。其中四射珊瑚有一个新种:Phacellophyllum stereoseptatum Liao and Ma sp.nov.;床板珊瑚有2个新种:Crassialveolites gaoshangtianensis Deng and Ma sp.nov.,Planocoenites guilinensis Deng and Ma sp.nov.。 相似文献
10.
华南浮游相区早石炭世早期牙形刺分带和泥盆系、石炭系的分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79年第9届国际石炭纪会议提出泥盆系石炭系的分界,以牙形刺praesulcata-sulcata为生物地层标准后;国际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工作组,对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层型作了大量工作,但至今还没发现一个可以作为界线层型的剖面(Paproth,Streel,1982),因为欧洲的所有剖面都缺少praesulcata-sulcata的连续关系。因此,对中国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的研究,不仅对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或许我们可以提供较为理想的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1.
12.
滇东石林地区早-中二叠世Globivalvulina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石林地区早中二叠世地层剖面中的Globivalvulina(球瓣虫属)化石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栖霞组含16种,茅口组含有13种,两组中物种相似度可达92%。种级分异度变化显示,栖霞组的种以增加趋势为主,茅口组则以减少为趋势。总体上这一时期Globivalvulina动物群物种上升高峰仅有一次,出现在栖霞组中上部;而下降高潮有两次,第一次出现于栖霞组上部与茅口组底部界线附近,第二次是茅口组顶部。后一次下降幅度远大于前者,可能与中二叠世末期有孔虫动物群演化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系统描述采自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什托洛盖镇附近上泥盆统—下石炭统的3个剖面(布龙果尔剖面、布克河剖面和俄姆哈剖面)上的石燕贝类,总计6属7种:Austrospirifer?sp.,Spirifer ga peevi Simorin,Unispirifer persianum Brice,Syringothyris texti formis F M Zhang,Syringothyris hannibalensis(Swallow),Histosyrinx sp.及Tylothyris sp.,其中,Austrospirifer?sp.,Syringothyris hannibalensis(Swallow)及Histosyrinx sp.产自法门阶上部;其余属种产自上泥盆统—下石炭统。S.textiformis及S.hannibalensis的腹壳内部结构以具有发育的管孔及缺失中隔板为主要特征,不同的是前者腹壳后部次生加厚强烈、管孔长度较大。文中早石炭世的腕足类数量相对较少,难以对泥盆-石炭纪界限上下的石燕贝类面貌进行比较,暂将西准噶尔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石燕贝类(不含弓石燕类)的腕足动物一并称为Syringothyris-Spirifer动物群,在组成上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库兹涅茨盆地、莫斯科盆地及北美同期的化石组合较为相似,与华南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贵州紫云县坝寨上泥盆统弗拉阶响水洞组硅质岩中发现了Helenifore robustum放射虫动物群,共描述7属13种,其中包括1个未定种和2个新种.作者还讨论了这个动物群的特征及与国内外的对比关系,并指出产于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和泰国北部的这个动物群是属于古特提斯洋中原地型浮游动物群,而在美国内华达州Roberts 山脉推覆体的硅质岩和澳大利亚东部新英格兰造山带的硅质粉砂岩中发现的这个动物群是后来的板块运动把这些含有H.robustum动物群的地层碎块拼贴到北美和东澳大陆上去的结果,属于异地型动物群. 相似文献
16.
湘中锡矿山邵东组和孟公坳组孢子组合——兼论泥盆—石炭系界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湘中锡矿山邵东组和孟公坳组共产小孢子45属83种(含10个新种,3个新联合)可划分为4个孢子组合,即:Retsiporalepidophyta-Apiculiretusisporafructicosa(LF)组合,Rugosporacf.flexuosa-Retisporalepidophyta(FL)组合,Lophozonotriletesexcisus-Retisporalepidophyta 相似文献
17.
湘中锡矿山邵东组和孟公坳组共产小孢子45属83种(含10个新种,3个新联合),可划分为4个孢子组合,即:Retisporalepidophyta-Apiculiretusisporafructicosa(LF)组合,Rugosporacf.flexuosa-Retisporalepidophyta(FL)组合,LophozonotriIetesexcisus-Retisporalepidophyta(EL)组合和Crassisporacf.kosankei-Lycosporadenticulata(KD)组合。根据孢子组合的特征,泥盆-石炭系界线置于EL与KD组合之间,即相当于孟公坳组中下部与上部之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巴楚地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2个层序(相当Vail等,1977提出的三级层序),分析了这一时期巴楚地区古海平面变化特征。通过对小海子剖面的腕足类生物地层分析及与邻区层序地层和生物群对比认为:巴楚地区泥盆-石炭系界线置于巴楚组底部灰岩(原“巴楚组”第一层灰岩)之顶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湘东南栖霞组底部石炭-二叠纪有孔虫混生动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湖南省邵东保和堂柳东地区栖霞组底部与史塔夫(Staffella)Ting类群共生的丰富的小有孔虫动物群,包括19属、62种,其中新种2个,该动物群具有非常典型的石炭-二叠纪有孔虫群的混生特点,称Bradyina-Geinitzina组合,它标志着“隆林阶”在湖南地区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研究了贵州独山马道剖面泥盆-石炭纪之交的牙形刺,共鉴定出6属25种(包括亚种、比较种、未定亚种)。根据牙形刺的产出情况,在该剖面自下而上可以识别出3个牙形刺带,即法门阶的Bispathodus ultimus带,杜内阶的Siphonodella isosticha带和Polygnathus communis carina带。基于详细的牙形刺材料,讨论了上述生物带的时限和范围,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了对比。虽然尚未在本剖面找到泥盆-石炭系界线的标志分子Siphonodella sulcata,但综合考虑其他牙形刺的分布以及岩性变化特征,可以将泥盆-石炭系界线暂置于融县组上部白云岩段的底部。以上成果将加深对于这一层段的牙形刺面貌以及牙形刺生物带的理解,也将为开展华南泥盆-石炭系界线再研究以及泥盆-石炭纪之交的生物-环境事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