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7 毫秒
1.
本研究为了解南京地区儿童腺病毒(ADV)感染的流行特点及型别,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住院及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抽吸物(NPA)及咽拭子(NPS)共644例,采用巢氏聚合酶链反应法(Nested-PCR)检测ADV hexon基因,将阳性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同源性和进化分析。同时对12种其他呼吸道相关病毒进行PCR检测,包括人博卡病毒(HBo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副流感病毒1~4型(PIV1-4),流感病毒A和B(IFVA/B),人偏肺病毒(HMPV),冠状病毒NL63和HKU1(HCoV-NL63和HCoV-HKU1)。结果显示:644例标本中共检出ADV阳性扩增产物171份,检出率为26.55%,3型120例(70.18%,120/171),7型16例(9.36%,16/171),1型12例(7.02%,12/171),2型10例(5.85%,10/171),5型6例(3.51%,6/171),6型3例(1.75%,3/171),57型3例(1.75%,3/171),41型1例(0.58%,1/171)。ADV感染呈全年散发,其发病高峰主要在4~7月。以7岁以下儿童多见(96.49%)。171例ADV感染患儿中有99例(57.89%)存在混合感染,其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多见。ADV阳性患儿诊断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63.16%),肺炎占30.41%。结论:ADV是2010年8月到2011年7月南京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其优势流行株为3型,长期监测其流行型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2018-2020年间广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中腺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收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番禺院区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部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腺病毒核酸,分析腺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所有腺病毒阳性标本接种A549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获得临床分离株后,对不同型别分离株的生长特点进行研究,并比较了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在收集的701份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中,腺病毒阳性率为4.99%(35/701),易感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主要型别为B种3型腺病毒(42.86%)与B种7型腺病毒(14.29%)。经细胞培养后获得腺病毒阳性毒株28株,分离率为80%。临床分离株感染特征分析结果显示,PCR检测B种7型腺病毒分离株病毒基因组拷贝数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对感染患儿临床特征的分析显示,B种3型腺病毒感染患儿中性粒细胞增高伴淋巴细胞降低。上述结果表明,2018-2020年间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住院儿童腺病毒阳性患儿中,B种3型与B种7型为优势流行基因型,病毒基因进化高度保守。临床分离株中,B种7型腺病毒生长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冬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谱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抗感染及病原检测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2月~2007年2月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采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经鼻腔插入7~8cm,达到咽部以下负压吸取1~2ml深部鼻咽分泌液送细菌培养,并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A、B型流感病毒(IFV),1、2及3型副流感病毒(PIV)等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抗原进行检测及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标本中支原体和衣原体DNA。结果①381份下呼吸道感染儿童痰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81份,病毒检测阳性133份,支原体和衣原体阳性分别12份与6份,混合感染标本44份,总标本病原学检出率为50.66%(193/381)。②RSV阳性标本112份,为最重要的感染病原,连续3个月RSV检出率均在30%左右,6月龄以下儿童占61.61%,2岁以下儿童占86.61%,阳性标本中78.57%的患儿有喘息表现。③大肠埃希菌(16株)、肺炎链球菌(14株)、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0株)、卡他莫拉菌布兰汉亚种(8株)、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各6株)表现为主要的致病菌。结论RSV感然仍为儿童冬季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病原,尤其在2岁以下儿童,且易表现为喘息发作。仍有40%以上感染病原未明,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谱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Deng J  Zhu RN  Qian Y  Sun Y  Zhao LQ  Wang F  Wu H  Shan MN  Deji MD 《病毒学报》2012,28(2):97-102
本研究为了解西藏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及基因型别。首先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011年4~7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病房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分泌物标本中7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及人类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的抗原。然后对RSV抗原阳性的标本分别提取RNA,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Nest-PCR)确定RSV型别,同时用实时荧光PCR(Real-Time PCR)方法进行验证。再通过对G蛋白基因PCR扩增产物序列测定确定RSV的基因型。通过与GenBank中不同地区RSV分离株的G蛋白基因序列比对,了解西藏地区RSV G蛋白的结构特点及变异情况。结果表明,从167例标本中检测出呼吸道病毒抗原阳性的为65例,总阳性率为38.9%(65/167),其中RSV 45例,占阳性标本的69.2%(45/65),对其中42例RSV阳性标本进行了PCR分型,其中40例为A亚型,2例为B亚型。对7株A亚型RSV G蛋白基因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全部为GA2基因型。西藏RSV与RSV原型株A2株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0.7%~91.8%,氨基酸的同源性只有86.5%~87.2%。氨基酸的变异主要集中在胞外区一个高度保守序列的两端。7株西藏A亚型RSV G蛋白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不同的RSV分离株相比同源性为90.7%~91.8%。西藏地区2011年春季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A亚型是2011年西藏地区的流行优势型别,其G蛋白胞外区基因具有较高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Merkel细胞多瘤病毒(MCPyV)在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中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采集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抽吸物样本200份,并收集相应的患儿临床资料,采用TaqMan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MCPyV LTAg基因,并经测序确认;MCPyV阳性样本同时检测常见的人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情况。结果:200份标本中共检出MCPyV阳性6例,检出率3%;感染儿童年龄从6月到5岁,其中年龄≤3岁的占83.3%(5/6)。诊断包括支气管肺炎和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喘息。6例阳性样本均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A型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感染最常见,6例阳性样本MCPyV载量均低于10拷贝/μL。结论: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MCPyV的感染率为3%,6例MCPyV阳性样本均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且MCPyV载量较低,不能认为MCPyV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因。  相似文献   

6.
探讨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在甘肃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患者中的流行特征。2011年1月至12月,从甘肃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患者中采集咽拭子标本286份,用多重PCR方法对常见呼吸道病毒性病原体进行筛查。多重PCR结果中HRV阳性的标本再用nested-PCR分别扩增HRV的VP1和VP4/VP2结合区基因片段,阳性结果进行序列测定和基因分析。286份咽拭子标本中,27份标本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为HRV阳性,检出率为9.44%。本研究中,HRV感染病例的平均年龄为3岁,其中,1岁以内儿童感染比例最高,占总阳性数的44.4%(12/27);在27例HRV阳性病例中,男性占16例(16/185,8.64%),女性占11例(11/101,10.89%),两者无显著性差异;HRV感染的高峰出现在5月份(6/27,22.2%);从HRV感染的疾病构成看,普通感冒的比例最高,占12.24%(12/98);其次为肺炎,占8.50%(13/153);剩余2病例均为支气管炎。基因序列特征分析发现:A组HRV是甘肃地区2011年的优势流行基因型,占阳性病例的84.62%(22/26),其次为C组HRV,占11.54%(3/26),B组HRV仅发现1例。HRV感染在2011年甘肃地区全年均可发生,主要感染以1岁以内儿童。A组HRV是该地区2011年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患者中的主要流行基因型,并存在多个基因型和多个HRV血清型共同流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北京地区成人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人冠状病毒(HCoV)HKU1的感染状况进行初步分析,了解其流行分布、临床特点,并确定流行株的基型别.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月从北京地区成人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收集鼻咽拭子标本559份,利用靶向棘突蛋白 S 与核心蛋白 N 的2种巢式 PCR 方法进行 HCoV-HKU1筛查,并对阳性片段进行序列测定,以确定其基型别;同时,对阳性标本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的共感染筛查,进而分析 HCoV-HKU1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结果:559份鼻咽拭子标本中检出 HCoV-HKU1阳性9例(1.61%),其中3例合并HCoV-OC43感染;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呼吸道症状,以发热(88.9%)、咽痛(66.7%)、寒颤(68%)、流涕(55.6%)和咳嗽(44.4%)为主,其中1例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史;阳性基片段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这9例感染均为 HCoV-HKU1 B型.结论:北京地区近年成人呼吸道感染患者中 HCoV-HKU1感染率较低(1.61%),其流行株基型为 B 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015年兰州单中心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进行分离鉴定及分析。方法收集临床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分泌物226份,在HEP-2细胞中连续盲传培养3代,收获的培养物用半巢式RT-PCR进行检测,选取强阳性样品进行测序以确定其型别,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26份样品中RSV阳性样本为76份(阳性率为34%)。RSV阳性患儿中,男女性别比为3∶1;年龄分布6月龄患儿占45%,6月龄~2岁占35%,2~5岁的占20%。冬季为发病高峰。76例RSV阳性患儿中,临床诊断依次为毛细支气管炎31例(40.79%)、喘息性支气管炎21例(27.36%)、支气管肺炎20例(26.32%)和支气管哮喘4例(5.26%)。40份强阳性RSV样品经测序确定为B亚型。结论 RSV是引起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2015年RSV的流行株主要为B亚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检测临床样本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基因的方法和直接免疫荧光(DFA)的方法对常见呼吸道病毒病原进行检测,了解上海儿科医院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中病毒感染的现状.方法 收集住院确诊为ALRTI患儿的深部鼻咽分泌物(NPS)标本.用套式RT-PCR的方法检测NPS中的HRV基因,并进一步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用DFA的方法检测NPS中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FV)、副流感病毒(PIV)、腺病毒(ADV)抗原.并分析各种病毒所致ALRTI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特征.结果 342例患儿除细菌感染外共130例病毒抗原阳性,其中检测出RSV 64例(18.70%),1岁以下婴儿的RSV检出数为71.8%.RSV 8月份起检出率逐渐升高,到12月份达到最高;HRV阳性患儿46例(13.45%),3岁以下婴幼儿检出例数有38例,占HRV检出数的82.6%.HRV致ALRTI全年可见,在3到5月为最高峰;ADV感染9例(2.63%);PIV感染8例(2.3%);IFV感染7例(2.0%);病毒合并感染共有4例.46例HRV阳性标本中选取15份用另1对引物扩增并测序,测得的核苷酸序列经过blast比较,与GenBank中已知HRV序列的同源性在83%~97%,样本间的序列比较提示变异性较大.130例病毒性ALRTI患儿绝大部分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以中等度发热为主,末梢血白细胞<10×109/L 93例(71.5%),CRP<8 mg/L 99例(76.2%),符合病毒性肺炎的特点,并发症较少,均治愈出院.结论 本地区小儿病毒性ALRTI中,以RSV及HRV占为主要地位,ADV、PIV及IFV相对少见.较少有混合性病毒感染.HRV所致小儿ALRTI以婴幼儿居多,集中于春、秋两季.套式RT-PCR检测HRV基因快速、操作简便、特异性较强,HRV基因组具有高度变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中人鼻病毒(HRV)-A、B、C型(尤其是HRV-C)的感染状况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本研究收集了2011年1月至12月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标本703例,采用半巢式PCR方法同时进行HRV-A、B、C检测,并对HRV阳性标本进行VP4/VP2衣壳蛋白编码区基因序列测定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703例标本中共有54例HRV检测阳性,总阳性检出率为7.7%(54/703);HRV感染的儿童中年龄在5岁以下的占94.4%(51/54);HRV检出率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最高(23.1%),其次是哮喘(20.0%)、肺炎(11.0%)、急性支气管炎(4.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1%)患儿;序列分析表明54例HRV检测阳性标本中25例为HRV-A(46.3%,25/54),8例为HRV-B(14.8%,8/54),21例为HRV-C(38.9%,21/54);HRV同一基因型内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0.0%~100.0%,不同基因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55.5%~65.8%。上述结果提示,HRV是引起北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重要的病毒病原之一;HRV-C阳性检出率与HRV-A相近,较HRV-B高;HRV各个基因型间具有较高变异性。  相似文献   

11.
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成人和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了解轮状病毒流行株的型别,对主要中和抗原VP7的编码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可为当地轮状病毒疫苗的应用和开发提供指导。我们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地区908例腹泻门诊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采用RT-PCR方法对随机抽取的50份阳性标本进行G分型,并对其中19份G9型轮状病毒的VP7基因序列测序分析。结果发现轮状病毒阳性率11.34%(103/908),其中以G9型为主,占78.0%(39/50),其次是G2、G1和G3型。对G9型轮状病毒VP7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显示主要分为G9-VI亚型和G9-III亚型,以G9-VI亚型为主,且属于中国和日本G9型轮状病毒亚簇,部分毒株在A、B、C、F四个中和抗原表位中有变异,这可能有助于G9型轮状病毒的流行,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重庆地区流行的7型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 7,HAdV-7)基因型型别,从全基因组水平探讨HAdV-7b和HAdV-7d可能的致病性差异,收集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分离培养,提取DNA后进行HAdV-7基因型别鉴定、限制性酶切分析和全基因组测序,再利用MEGA6比较分析。本研究在2009年6月~2013年1月间共收集4334份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抽吸物标本,随机选取2411份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共有164份(164/2411,6.8%)鼻咽抽吸物HAdV阳性,其中HAdV-7 87例。限制性酶切分析显示,随机挑选的3株HAdV-7分离株均为HAdV-7d。CQ1198株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其他HAdV-7全基因组构建进化树,结果发现16株中国地区的HAdV-7为HAdV-7d基因型,且上述16株HAdV-7与7d2的同源性为99.9%,与7b的同源性为98.2%。相较于ak40株(HAdV-7b),CQ1198共有49处核苷酸替换,其中20处可导致非同义替换;4处核苷酸插入,其中24bp和18bp 2个片段插入分别位于病毒相关RNAⅡ(Virus-associated RNAⅡ,VA RNAⅡ)和L3的pⅥ区域。HAdV-7可有多个基因型致病,且一直处于进化过程中,其主要流行基因型由HAdV-7b变为HAdV-7d。应加强对HAdV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明确其进化规律,为HAdV疫苗研发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平台,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辽宁省采集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标本进行检测,了解腺病毒的流行情况并对其型别进行分析。方法采集具有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的咽拭标本470份,经多重PCR检测,检出阳性标本30份,选取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共获得人类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v)毒株20株。将所得腺病毒的核酸进行巢式PCR扩增并进行测序,获得Hexon基因序列。将基因序列在NCBI进行Blast比对。结果在分离的得到的20株腺病毒毒株中包含HAdv-2型6株,HAdv-3型11株,HAdv-5型2株,HAdv-14型1株。结论2012至2013年间,辽宁省引发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腺病毒型别以2型和3型为主,同时也有少量其他型别检出。  相似文献   

14.
我国1998~1999年流行的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分型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根据病毒外壳蛋白VP4和VP7抗原性的不同可区分为不同型:P(VP4,protease sensitive)型和G(VP7,glycoprotein)型。1998-1999年在中国8个城市(长春、秦皇岛、北京、杭州、福州、广州、成都、昆明)采集了急性腹泻患儿的1093份非细菌性腹泻粪便标本,先进行A组轮状病毒(HRV)的筛选,其中阳性标本433份(39.6%),电泳型长型占优势(96%)。对HRV标本,再利用血清型特异的MAbELISA和/或RT-PCR进行G分型。结果表明,在1998-1999年,在上述8城市非细菌性腹泻行季节,以HRV G1型为主要流行株,占阳性的83.4%,其次为G3(12.0%)、G4(3.5%)和G2(3.2%)。此外,有3份(0.7%)HRV标本未能分型,12(2.8%)份标本为混合感染,还结合1982-1996年全国12个地区1382份HRV标本的分型资料,分析了我国HVR G血清型的流行规律。实验中又抽样选取了124份GHRV标本,用RT-PCR进行P分型,其中P[8]型76份(61.3%),P[4]型14份(11.3%),P[6]型12份(9.7%),P[9]型8份(6.4%)。另外15份(12.1%)未能分出P型,有待进一步检定,实验中HRV分离株除了觉见的P[8]G1(51.4%)、P[4]G2(4.6%)毒株外,还检测到P[8]G3(11.0%)、P[8]G4(6.4%) 和其它较少见的病毒型。以上结果为我国轮状病毒疫苗的应用和开发提供了较系统、清晰的流行病学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石家庄地区住院非腹泻儿童艰难梭菌的定植率、毒素产生及核糖体分型特征,并与本地区成人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患者中分离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采用改良快速肉汤孵育法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石家庄三所医院的601份粪便标本进行厌氧培养,筛选出艰难梭菌;应用PCR方法检测A、B毒素基因并进行核糖体分型,Ntsys PC 2.0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601份住院非腹泻儿童粪便标本的艰难梭菌定植率为25.3%(152/601),其中产毒株定植率为18.3%(110/601);2岁以下婴儿与2~18岁儿童定植率分别为20.6%(81/394)、34.3%(71/207)。PCR核糖体分型共分有23个型别,其中6种主要型别的菌株占82.2%(125/152)。与该地区成人CDI患者来源菌株的12个型别相比,有10个型别相同。结论石家庄地区住院非腹泻儿童艰难梭菌的定植率不同年龄段有差异,产毒株的定植率较高,且与引起成人CDI的菌株有同源性。提示艰难梭菌可能在儿童与成人间相互传播,尤其是无症状儿童作为艰难梭菌的储存库可能会污染医院环境,成为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成人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人偏肺病毒(hMPV)的感染情况、流行分布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采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北京地区成人呼吸道感染患者鼻咽拭子标本413份,利用巢式PCR法进行hMPV筛查,对PCR阳性片段进行核酸序列测定,确定hMPV感染基因型别;同时,分析hM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并对感染阳性患者进行临床表现的初步分析。结果:413份鼻咽拭子标本中检出hMPV阳性4份(0.97%),分别存在于2010年8月、10月和2011年2月、4月,其中1例合并鼻病毒感染;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咳嗽,有1例出现呕吐和腹泻;hMPV阳性片段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这4例感染中的3例为B2型,1例为A2b型。结论:北京地区成人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存在hMPV感染,其基因型为B2和A2b型。  相似文献   

17.
胶体金法与RT-PCR法测定A群轮状病毒及G血清型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2009年1-12月份的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和血清型分型,分析G血清型分型。结果 828份婴幼儿腹泻粪便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3.45%。在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中,1岁以内占49.82%,2岁以内占89.89%。本地区轮状病毒腹泻呈现季节高峰,11月至次年1月为轮状病毒腹泻流行期。毒株分型显示G3型为流行优势株(51.6%),其次是G1型(26.6%);另有13.7%为混合感染,包括G1+G3型(10.5%)、G2+G3型(2.4%)和G1+G9型(0.8%)。结论 2009年浙江省苍南县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主要血清型是G3和G1,G3为优势毒株。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重症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人鼻病毒(HRV)的感染情况,初步了解不同型别HRV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重症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鼻咽抽吸物样本259份,采用巢式PCR法,先用鼻病毒5′UTR引物筛查样本中该病毒总的感染情况,再用针对VP4-VP2区域的引物对阳性样本进行分型检测;同时对阳性样本进行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共感染检测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结果:259例样本中,5′UTR初筛HRV阳性89例(34.4%),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存在共感染54例(60.7%);可通过VP4-VP2分型测序确定39例HRV-A(48.1%)、4例HRV-B(4.9%)、38例HRV-C(46.9%);HRV-A感染率最高的季节分布是秋季;HRV-A和HRV-C型感染者在临床特点上无明显差别。结论:HRV是儿童重症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新发现的HRV-C基因型感染率与HRV-A相似,但HRV在儿童重症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病原学意义还须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腹泻A群轮状病毒G和P的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浙江萧山医院婴幼儿童腹泻标本中人轮状病毒(Human Rotavims)毒株的感染情况及G和P基因型流行特点。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腹泻儿童15233份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轮状病毒病原检测,将128份阳性标本进行VP7和VP4基本分型。结果15233份婴幼儿腹泻标本中有2706份标本为轮状病毒阳性,阳性率17.8%;男孩和女孩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6-12月龄段检出率最高;对128份阳性标本进行G血清分型和P基因分型,G1型53份(41.4%)、G3型38份(29.7%)、G1G3型17份(13.3%)、G未分型20份(15.6%);P[8]型72份(56.3%)、P[4]型16份(12.5%)、P[8]P[4]型3份(2.3%)、P未分型37份(28.9%),G血清型和P基因型的组合以G1P[8]为主,占29.7%(38/128)。结论浙江萧山医院A群轮状病毒G血清以G1型为主,其次为G3型,P基因型以P[8]型为主。  相似文献   

20.
调查2009~2010年上海地区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的病毒性病原,探讨2009甲型H1N1流感暴发背景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谱的构成。采用套式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来自2 044例患者的2 044份标本(包括2 005份鼻咽拭子和39份肺泡灌洗液),同时检测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甲型流感病毒(FluA)、乙型流感病毒(FluB)、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偏肺病毒(hMPV)、冠状病毒(CoV)和人博卡病毒(HBoV)。其中,656(32.09%)份标本经呼吸道病毒检测为阳性,52份标本为双重感染。FluA检出率最高(13.36%),其后依次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10.23%)、FluB(4.84%)、ADV(1.96%)、PIV(1.76%)、RSV(1.32%)、CoV(0.59%)、hMPV(0.39%)和HBoV(0.20%)。但各月病毒检出率分布不均,2009和2010年呼吸道病毒检出率高峰出现在当年11月(53.07%和65.59%),低谷都出现在当年5月,且2009年5~9月的病毒检出率高于2010年同期(32.02%vs15.38%,P<0.05)。其中,2009甲型H1N1流感暴发导致2009年10月~2010年1月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占当月检出FluA的100%,2009年6~9月也占当月检出FluA的较高比率,依次为90.91%(20/22)、75.00%(15/20)、48.00%(12/25)和56.25%(18/32)。比较甲型H3N2流感病毒和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别在上呼吸道感染(URTI)和下呼吸道感染(LRTI)中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URTI,85.29%vs76.61%;LRTI,14.71%vs23.39%;P>0.05)。呼吸道病毒检出率还与年龄相关,0~4岁组和5~14岁组病毒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在0~4岁及≥65岁组中,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检出率最高,FluA次之;其余年龄组中FluA检出率最高。混合感染中15岁以下儿童占50%(26/52),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占84.62%(44/52)。本研究表明,上海地区2009~2010年FluA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成为2009年FluA的优势亚型。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是混合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结果提示,应长期监测主要呼吸道病毒的活动水平,并加强对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流行病学和致病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