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蛇崇拜     
蛇崇拜莫克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无足而行的蛇,曾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古老的中国文化中,蛇首先被视为民族的始祖而受到供奉。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有一对人面蛇身交尾状的蛇,这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祸。《列子》中各氏族,蛇身人面、牛头虎鼻,《山海经》里,...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蛇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中有关蛇的意识形态和蛇类的物质产品。我国蛇文化是十分丰富和绚丽多彩的。远古时侯,蛇无足而行,蛇能吞“象”,蛇的致命毒液,无一不被先民视为神的意旨,是不容许有任何侵犯的,蛇因而被奉为图腾祭祀膜拜。这种遗风至今在台湾高山族人中依然如故,五步蛇被视为鼻祖,他们自诩是五步蛇的后裔,在大量艺术珍品中,还可观赏到人面蛇身的五步蛇和五步蛇花纹所作的各种标志。据许慎《说文解字》云:闽是东南粤蛇神,福建简称闽,跟闽族人以蛇为图腾密切相关。今天福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国几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社会,人们就已经以鱼类为食,并开始把鱼类作为猎取的对象。捕鱼的工具,最先是鱼鳔、弓箭,后发明网具。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先祖伏羲教先民捕鱼,使我国渔业有了快速发展。我国古代人们就把鱼类作为一种肉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孟子说:"鱼我欲也,熊掌亦为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把鱼和熊掌并列为珍品,特别是肉中之珍品。  相似文献   

4.
殷商上帝与外星文明——甲骨金文“帝系统文字网络”简介陈文敏中国的上古时代实质上是宗教时代,那时候的先民都虔诚地信仰着天上来的至上神。先民认为,人类是天上至上神创造的,人类文化是天上至上神传播的,并认为这种天上来的神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主宰着自然和人间...  相似文献   

5.
人类与蛇     
在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中,一开始就与蛇结下了难解之缘。原始先民为了把天然岩洞作为穴居的住所,必须要驱赶或消灭盘踞在洞穴里的各种野兽和爬虫,尤其是对人的生命威胁极大的毒蛇。在人类进入氏族社会之后,许多民族的先民,当处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发展阶段时,几乎随时随地都与蛇保有密切的利害关系。有的民族由于经济生活和生命攸关的多种原因,常把蛇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加以崇拜。我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时代就有西王母及女娲氏为蛇身人首的蛇氏族;我国怒族、傈僳族解放前也有女祖先与蛇交配生下了后代的传说。近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和摸清了各种蛇类的特点和习性之后,除大量饲养用做肉食和药用外,还常常用以作礼仪性或游艺性的表演。  相似文献   

6.
蛇与神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蛇拥有不可轻视的地位。盘古、伏羲、女娲、共工、地皇等神灵都是龙首蛇身、人面蛇身或人首蛇身。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在众多的动物中,唯独推崇蛇,并用龙蛇合一、人蛇合一的手法,创造了这些开天地、造人类的众神泥?对于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确实值得认真地思考与分析。我认为,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如此崇敬蛇,首先是源于对蛇的习性的认识和推断。“深山大泽,实有龙蛇”。“……有灵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蠕蛇,木食。”“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禹凿龙门,至一空穴,……有黑蛇长十丈,……。”“山多大蛇,名曰髯蛇,长十丈,圈七八尺,常在树上伺鹿兽。”“有黑蛇,青首,食象。”凡此种种连篇累牍的记载,无不反映古人对蛇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正在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中,水果是人类当之无愧最重要的伙伴之一。在谷物种植技术尚未开发,家畜养殖还不成熟的时候,水果就是先民们解渴、充饥、维持生命力和延续族群的重要资源。因此,当先民们学会使用文字和图画以后,水果就纷纷以各种形象呈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已经提到了11种水果(不包括亚种),它们分别是桃、李、梅、梨、杜、檖、枣、棣、薁、桑、木瓜等。而像《桃夭》和《木  相似文献   

8.
韩中良 《化石》1991,(3):2-4
龙是我国远古祖先幻想出来的动物。它的基本形态是蛇,具体来说,它是以某些蛇图腾的氏族为主体,又综合了其他氏族图腾的若干特性而形成的。闻一多先生认为:“在半人半兽的人首蛇身神以前,必有一个全兽型的蛇神阶段,”这一阶段可溯源到原始的图腾崇拜时期,蛇在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是许多氏族的图腾。中华民族史前文化是多中心、不平衡的。但是,中华文明地域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那里自然条件优越,不仅适合人类繁衍生息,也适宜各种野生动物繁  相似文献   

9.
怪蛇歪传     
正蛇,是一个足以令一般人抖抖索索的字眼,更别说是多头怪蛇。在《山海经》中,就有这么一条超级可怕的九头怪蛇。它叫相柳,是知名凶神,细长的蛇身上架着九个脑袋,嗜好吃人、吐水,而且毒性颇强,据说一滴血就能令方圆数里寸草不生。像这种强烈反社会反人类的行为,正义之士肯定看不过眼,于是大禹(没错,就是因治水闻名的那位)出手,灭了相柳。  相似文献   

10.
杨坚 《生命世界》2008,(7):32-34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大豆的国家,在先秦文献中,就有栽培大豆的记载,《诗经》中多处提到的“菽”,就是指大豆。而从出土的遗存看,先民对大豆的驯化,比文献记载的要早得多。对大豆进行加工利用也很早,技术水平之高,工艺之细腻,利用范围之广,令世人惊叹。千百年来,在如何有效利用大豆蛋白质方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正1998年,嵇汝运先生(图1)80华诞,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组织了小型庆祝会.当时的上海药物所领导班子嘱我们撰写《嵇汝运传记》.我们在老一辈科学家谢毓元先生、丁光生先生、金国章先生和池志强先生等长期在嵇先生身边学习工作的学生和同事的帮助下,完成了《嵇汝运传记》.值此嵇汝运先生诞辰  相似文献   

12.
豆野螟Marucavitrata(Fabricius)是一种严重的泛热带豆类蔬菜害虫。在不同温度,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75%~80%条件下,研究豆野螟成虫日龄对交尾的影响及雄蛾对性信息素的EAG反应。不同日龄雌蛾与3日龄雄蛾的交尾,交尾率随蛾龄增加呈下降趋势;不同日龄雄蛾与3日龄雌蛾交尾,交尾率随蛾龄增加呈升高趋势;相同日龄成蛾,交尾率先升后降。不同日龄雌蛾交尾百分率的下降在较高温环境比在较低温环境更加显著;但环境温度对不同日龄雄蛾的交尾却没有太大的影响;相同日龄成蛾3日龄以后的交尾在较高温环境下下降的更快。不同日龄雌蛾的交尾研究中,随着雌蛾日龄的增加,交尾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不同日龄雄蛾的交尾研究中,较低日龄和较高日龄雄蛾交尾时的持续时间较长。在较低温环境下所有试验各日龄的持续时间均有所延长。不同日龄雌蛾(雄蛾)与3日龄雄蛾(雌蛾)的交尾和相对应的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的EAG反应基本一致,说明雄蛾的反应在交尾行为的完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豆野螟Maruca vitrata(Fabricius)是一种严重的泛热带豆类蔬菜害虫。本文研究了豆野螟延迟交尾和多次交尾对其生殖的影响。延迟交尾实验结果表明:豆野螟雌雄同时延迟交尾,雌雄虫的寿命、产卵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是对卵的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雌虫延迟交尾,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雌虫的寿命、产卵量、卵的孵化率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而雄虫的寿命延迟交尾第3天达到最大值;雄虫延迟交尾,随着延迟交尾时间的增加,雌雄虫的寿命、产卵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卵的孵化率随着延迟逐渐下降。多次交尾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雄虫交尾次数的增加,成功交尾率逐渐降低,用于交尾的时间延长,雌虫和相应雄虫的寿命逐渐缩短,雌虫的产卵量下降,但对卵的孵化率影响不大;豆野螟雌虫一生只交尾一次,未见到雌虫2次交尾。  相似文献   

14.
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蛾的活动习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于粘虫蛾的生活习性,特别是迁飞习性,近年普遍引起注意,作者配合迁飞问题的研究,曾于1961年和1962年在北京室外进行了粘虫蛾活动习性的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整理于后,以供参考。 结果分析 1.羽化、交尾、产卵 粘虫蛾除少数在白天阴暗处羽化外,多数出现在夜间,开始羽化到展翅,约历时30—40分钟左右。 一般在羽化后74小时即可交尾,交尾时间都在傍晚及夜间,除阴天外,白昼很少见到。交尾情况世代间略有差别,据1962年观察:第一代粘虫蛾都在羽化后98小时开始交尾,第二代在羽化后74小时即行交尾,但初次交尾出现的时间较晚,约在半夜1时以后,其后则在傍晚7时。第三代在羽化后122小时才看到交尾,比第二代迟48小时左右,但交尾出现的时间和第二代差不多,也在后半夜开始。第二代粘虫交尾的盛  相似文献   

15.
我是辽阳市第二初级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在1952年3月23日响应了祖国的号召,走出学校,参加了反对美帝国主义发动的细菌战争,到长春市东北传染病防治院防疫训练班学习。当时是杨老师教我们寄生虫课,讲到虱子问题说,“虱子在交尾时是雄虱在上面,雌虱在下面,雄的身体小,雌的身体大;雄虱在交尾时要追赶雌虱子,用前爪抱  相似文献   

16.
<正> 稻负泥虫Oulema oryzae(Kuwa yama),又名稻叶甲,背屎虫,红头虫等。是我国东北和中南部山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一、交尾和产卵 经观察,交尾适宜的日平均气温为16~22℃,低于13℃,大于26℃,交尾明显减少。相对湿度低于60%,一般不交尾,田间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7.
教材中提到“工蜂的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不能繁殖后代。”但根据我多年的养蜂经验,工蜂是能够繁殖后代的。不过一般在有蜂王或短期失王的情况下它不产卵。如果连续失王而无王期过长,它就要产卵。1983年我就遇到了这种现象。第一次处女王交尾(空中交尾)没有回巢。我给插入一个卵坯,工蜂继续育王。第二次处女王交尾,又没有回巢。我再插入一个卵坯,工蜂再育新王。第三次处女王交尾又丢掉。这时无王期已将近  相似文献   

18.
豆野螟成虫行为学特征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节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豆野螟Maruca vitrata (Fabricius)是一种严重的泛热带豆类蔬菜害虫。本文在(29±1)℃、相对湿度75%~80%、光周期14L∶10D条件下研究了豆野螟成虫的羽化、交尾行为以及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节律。结果表明:其羽化行为全天可见,在雌蛾中,86%于暗期羽化; 在雄蛾中,73%于暗期羽化。雌雄蛾羽化行为在暗期第4、5和8 h差异达到显著 (t>4; P<0.05)。交尾活动发生在暗期19:00到5:00之间,交尾持续时间最短约为20 min,最长约为90 min,3日龄进入暗期第5 h具有最高的交尾率。1、6和7日龄成虫具有单个交尾高峰,2到5日龄成虫具有两个交尾高峰。同一日龄成虫交尾在暗期前半段平均花费的时间要明显高于在后半段花费的时间。低龄和高龄的成虫用于交尾的时间明显高于中龄的性成熟成虫。成虫的开始交尾时间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前移。雄蛾对进入暗期后第5 h和第9 h处女雌蛾的性腺提取物和空气收集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强,对 3日龄处女雌蛾的性腺提取物和空气收集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强。处女雌蛾田间诱蛾试验表明:23:00-01:00为诱蛾高峰期,3日龄处女雌蛾的诱蛾效果最好。该蛾的羽化、交尾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均存在节律上的一致性。雌蛾的性信息素释放的时间较长,见于整个暗期,然而交尾行为发生时间较短,主要发生于两个交尾高峰之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记述了很多植物,这是我们的先民在利用植物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传统植物文化。《夏小正》成书在春秋时期,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相似文献   

20.
李幸  陈珊  周琼 《环境昆虫学报》2021,43(5):1273-1279
巨疖蝙蛾Endoclita davidi Poujade是雪峰虫草菌Ophiocordyceps xuefengensis的重要寄主昆虫,对其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可以为该虫的规模化人工饲养与雪峰虫草的培育提供依据.采用人工饲养结合室内红外摄影,研究分析巨疖蝙蛾的求偶、交尾和产卵行为节律.巨疖蝙蛾在羽化当天的暗期即可求偶、交尾和产卵.求偶行为通常在进入暗期的5 min内开始,并主要发生在进入暗期的15 min内(P<0.05);随后的交尾行为主要发生在进入暗期的10~ 25 min内;产卵行为也主要发生在暗期.巨疖蝙蛾有多次交尾和产卵的习性,其中,2日龄的求偶率、交尾率及日产卵量均最大,分别达87.33%、61.09%和979粒/雌,且随日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卵散产,总产卵量平均达4250粒/雌.提示巨疖蝙蛾羽化时即已性成熟,其生殖行为均发生在暗期,进入暗期可能是触发其生殖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