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植物生理教学中 ,渗透作用是一个重点问题 ,为使学生透彻理解、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改进的图例 ,对渗透作用的讲解进行了一些改进。       图 1 渗透现象            图 2    1.实验开始时  2 .经过一段时间  首先讲解教材中的渗透作用实验图 (图 1) :绑有半透膜 (蚕豆种皮或猪膀胱 )的漏斗中装入蔗糖溶液 ,放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之中 ,半透膜两侧的水势差推动水分从高水势的烧杯流向低水势的漏斗中 ,致使漏斗中液面升高。在液面逐渐上升的过程中 ,由这段液柱造成的液体压强也逐渐增大 ,漏斗中…  相似文献   

2.
渗透作用是植物水分代谢教学内容的一个难点,做好渗透作用演示实验是突破难点的重要教学手段。但是我感到,按照教材中渗透作用示意图来做这个实验,存在一些问题:(1) 用膀胱膜或肠衣作为半透膜,取材处理不太容易。(2) 长颈漏斗口的直径较大,半透膜受到蔗糖溶液的压力而下沉,影响液面高度的正常变化。(3) 实验装置比较大而沉重,不便于巡回演示。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下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渗透吸水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高中《生物》课本“水分代谢”一节中的实验更容易操作 ,特作如下改进 :1)将“动物的膀胱膜、肠衣”改为“蛋壳内膜”。方法为 :取鸡蛋 1个 ,在一端打一小孔 ,倒出蛋清和蛋黄 ,把空蛋壳放入浓盐酸中浸泡 2 min,蛋壳内膜外的石灰质部分便会与浓盐酸发生反应 ,产生氯化钙而脱落 ,剩下的就是蛋壳内膜即半透膜。2 )把渗透装置的“长颈漏斗和烧杯”改为“带单导管塞子的广口瓶”,使我们容易把蛋壳内膜口端封在塞子下端的玻璃管口上。3)把“蔗糖溶液”改为“淀粉溶液”。课本中讲到液面上升证明水分子能通过半透膜 ,而蔗糖不能。为了更简单、…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实验中发现了以下制备酵母菌实验材料的简易方法。1 实验器材1 .1 药品 :玉米粉、琼脂、蔗糖和酵母粉。1 .2 器材 :小三角烧瓶 (带棉塞 )、烧杯、漏斗和电炉。1 .3 仪器 :培养箱、高压灭菌锅。2 操作步骤1 )先将三角烧瓶 (带棉塞 )、漏斗用报纸包好 ,然后进行高压灭菌 (1 2 1℃维持 2 0~ 3 0min)。2 )配制玉米粉培养基 ,方法如下 :A .蔗糖 1 3g +琼脂 1 .5g+水 80mL ,倒入大烧杯中煮沸 ,使琼脂溶解。B .玉米粉 1 7g+水 80mL倒入另一烧杯中调匀。当A中的琼脂溶解后 ,将B倒入A中 ,煮沸后移去电炉。待稍冷却后往培养基中加入 1 …  相似文献   

5.
盐胁迫对大豆根系木质部压力和Na+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栽培大豆的水培幼苗为材料,用木质部压力探针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盐胁迫条件下其根木质部压力和伤流液中Na~+含量的变化,以分析大豆抗盐吸水的机制.结果表明:在25~150 mmol/L NaCl的浓度范围内,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大豆根木质部负压力的绝对值逐渐增大,但相对负压力和根的径向反射系数则逐渐减小;木质部伤流液中Na~+含量逐渐增加,但Na~+的相对含量则逐渐降低.同时,虽然根系吸水所需的木质部负压力(压力势)及根木质部伤流液的渗透势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都有所下降,但两者共同作用使木质部水势下降的幅度远远小于根外溶液水势(渗透势)下降的幅度,即随着根外溶液盐浓度的升高,根木质部溶液的总水势逐渐高出根外溶液的水势.上述结果说明,在盐胁迫下大豆可以利用相对小的木质部负压力逆水势梯度吸水,且通过避免对Na~+的过量吸收来适应盐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6.
高中生物学渗透作用实验中,以动物膀胱为半透膜。其实鱼鳔也可以用来作半透膜。取鱼鳔内层薄而透明的膜,小头剪成圆孔,装入30%蔗糖溶液,插入细玻璃管用细线扎紧,放入清水中,1—2小时将有明显的实验结  相似文献   

7.
大麦种子对盐的发芽响应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盐对种子发芽影响的渗透效应和离子效应共同作用方式以及量化种子发芽对盐的响应, 以两个大麦(Hordeum vulgare)品种‘Cask’和‘County’为研究对象, 设置4个恒定温度(5、12、20和27 ℃)、5个等渗的NaCl和聚乙二醇(PEG)浓度梯度(-0.45、-0.88、-1.32、-1.76和-2.20 MPa, 蒸馏水作对照), 做常规发芽实验。结果显示: (1)两个品种在NaCl溶液中比在等渗的PEG溶液中发芽率高且发芽速度快; (2) NaCl和PEG分别作为渗透剂计算出的水势模型参数值差异很大, 说明水势模型不能用来描述种子发芽对盐的响应; (3)大麦种子在盐溶液中的发芽速率与盐浓度成显著的负相关直线关系, 因此我们修订了水势模型, 将修订后的模型命名为盐度模型, 用来量化盐对大麦种子发芽的影响。与水势模型计算出的发芽时间相比, 盐度模型计算出的50%种子发芽时间与大麦种子实际发芽时间更接近; (4)大麦种子在等渗的NaCl和PEG溶液中发芽速率差异随着水势降低, 先增加后降低。据此我们提出盐的渗透效应和离子效应共同作用于种子发芽的3种情况: 第一种在低盐条件下, 主要是渗透效应起负作用; 第二种情况在中盐条件下, 渗透效应和离子效应共同起作用, 离子效用的正作用强于渗透效应的负作用; 第三种情况在高盐条件下, 离子效应逐渐开始起离子毒害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压力室和冰点渗透压计测定了三角叶滨藜在不同浓度NaCl的根系环境溶液中根木质部的压力势和伤流液的渗透势,并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植株和伤流液以及环境溶液中Na 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根环境溶液NaCl浓度的增加,三角叶滨藜植株和木质部伤流液中Na 含量虽呈上升趋势,但根系的过滤系数和体内Na 相对累积量逐渐降低,说明三角叶滨藜根细胞对盐分有很强的过滤作用;木质部伤流液的渗透势随着环境溶液渗透势的降低而降低,但根木质部溶液的水势则逐渐高出根外环境溶液的渗透势;表明三角叶滨藜能够利用较低的木质部负压来抵抗根外溶液的低渗透势而反渗透吸水,并利用根细胞对盐分的过滤作用来避免从环境摄取过量的盐分。  相似文献   

9.
用KCl、KNO_3、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脯氨酸溶液浸泡小麦幼苗叶片30min后以20%聚乙二醇(PEC-6000)渗透胁迫处理24h的结果表明,昌乐5号和济南13小麦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水势、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都明显增高,荧光参数Fv/Fm值则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0.
“渗透压(π)在数值上等于渗透系统中(两种不同有效浓度的)溶液的渗透势(ψ_x)的差值。……由π=⊿ψx=ψx-ψxB可见,渗透压表示了溶液B的渗透势比溶液A的渗透势要低π这样大的值。……(一个溶液的渗透势)ψx≤0……渗透压等于两溶液的水势之差值。”引文中的“两溶液”,不妥。一溶液的渗透压是该溶液与纯水达成渗透平衡时,溶液一方所承受的外压(差),不是两溶液的渗透平衡时的外压(差)。  相似文献   

11.
1问题的提出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常常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个实验除了用紫色洋葱作材料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材料?除所使用的蔗糖溶液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溶液?引起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浓度究竟以什么范围最佳?浓度过低过高又会出现什么情...  相似文献   

12.
用KCl、KNO3、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脯氨酸溶液浸泡小麦幼苗叶片30min后以20%聚乙二醇(PEG-6000)渗透胁迫处理24h结果表明,昌乐5号和济南13小麦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水势、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都明显增高,荧光参数Fv/Fm值则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3.
几本植物生理学教科书及实验教材评析二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质壁分离法测定植物细胞渗透压(或渗透势)的基本公式P=RTiC (或ψπ=-RTiC) (1)以及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基本公式(由上式演变而来)ψω=-RTiC (2)虽然堪称众所周知,但对公式中C的理解却常出现一些不应有的紊乱。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组主编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以及某些高校自编的同类指导书中,都认为C是“溶液的克分子(摩尔)浓度”,因而在指导配制蔗糖(或甘露醇)溶液时误以为是配制多少M,即体积摩尔浓度。不久  相似文献   

14.
NaCl对渗透胁迫下三角叶滨藜光合作用和水分状况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溶液培养的三角叶滨藜(Atriplex triangularis)为材料, 测定分析了在PEG诱导的渗透胁迫条件下, 适量的NaCl对其光合作用和水分吸收的影响, 以探讨环境溶液中NaCl对植物适应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 PEG诱导的渗透胁迫导致三角叶滨藜植株吸水困难、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系统受损、生长受抑制、生物量减少; 而在PEG渗透胁迫的处理液中添加10–40 mmol·L–1NaCl可以明显降低植株水势和叶片渗透势, 维持较高的细胞膨压, 减缓PEG渗透胁迫对光合系统的破坏作用, 保证相对较高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度, 从而有效增强了三角叶滨藜对渗透胁迫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渗透势和渗透压是水势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一些学者主张甩渗透势代替渗透压。目前我国的一些植物生理学教科书已完全采纳了渗透势这个概念,在书中不再介绍渗透压。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质在水势中的作用,避免把渗透势与渗透压混淆起来。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渗透作用实验的拓展范成明(四川省邻水中学,635300)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渗透作用实验"的适当扩展,加深了学生对水分渗透作用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判定植物细胞的死活首先,演示渗透作用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漏斗管内液面上...  相似文献   

17.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着重知识的介绍,或照本宣科,或满堂灌,一味强调知识的记忆,忽视有关能力的培养。笔者将高中生物《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加以改进,采用探索教学法,在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现就这节实验课的教学,谈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先看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目的: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了解具有液泡的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情况,并进一步理解细胞渗透吸水与失水的原理。二、材料:紫色洋葱(培养几天至有根尖出),1%-60%的蔗糖溶液,5%的硝酸钾溶液。其余同课本。  相似文献   

18.
蔗糖能进入植物细胞的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控制一定的条件,在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及自动复原现象.在植物组织培养基中分别用蔗糖和葡萄糖作碳源,比较观察外植体的生长发育状况,实验结果表明蔗糖分子可以进入植物细胞并被利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高中教材设置的渗透作用示意图和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都是证明生物膜与外界溶液确实发生了渗透作用 ,生物膜的确是一个选择透过性膜 ,正如教科书上提到的 ,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 ,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水分子也可以通过 ,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 (如蔗糖分子 )和大分子 (蛋白质 )则不能通过 ,其实关于渗透作用演示实验 ,已有不少老师提出很多好的改进建议。笔者认为 ,书上的渗透作用示意图和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都使用的是蔗糖 (0 .3g/ml) ,这固然是证明生物膜能选择透过某些…  相似文献   

20.
剪取一块羊皮纸(或半透明纸)作为半透膜,蒙在长颈漏斗上用橡皮筋扎紧。漏斗颈上套上一段三厘米左右长的乳胶管。把漏斗口朝下放在平整的桌面上,用吸管吸取加有红色墨水的浓蔗糖溶液,从乳胶管口注满漏斗。选一支10.5毫升移液管,插入乳胶管并与漏斗颈相接。用色彩鲜艳的纸条做一宽半厘米:左右的纸环,套在移液管上,纸环可以沿移液管上下移动,作为标记环。装好后,把漏斗移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移置铁架台上加以固定(如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