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山坡地现有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结构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分析了附近地区山坡地典型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研究表明,种养结合的模式具有较完善的系统功能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分析建议山坡地地区宜推广长短结合,高矮相配的立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东莞市桥头镇的农业现代化,运用面上调查和定点分析的研究方法,概括了全镇现有的4大类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对其进行了能流和磷流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规模经营的综合种养场水稻产出较高,纯收益较好,光能利用和辅助能能效较高,而传统小规模水稻则有机肥投入比例大,磷效高;单-蔬菜种植模式的菜场,干物产量低,光能利用率和辅能能效低,磷素投入高,但有机磷比例低,故磷效低,但经济效益好。综合种养场猪和鱼的养殖,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养猪和鱼分别可将生活废弃物中39.62%和12.68%的磷转化为产品磷。农科园集约化鸡场能量产投比低,但对全价饲料中磷素的转化率高达62.65%。本文还就该镇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调整农业布局、采纳王高农业模式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持续农业的基础—农业生态系统原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态系统中磷循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 引 言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是农业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特征。1976年在荷兰召开的第一次农业生态系统矿质养分循环研讨会标志着从系统层次研究物流的开始,但物流仍是系统研究的薄弱环节,特别是较高系统层次准确的物流的数量概念更为缺乏[1,2]。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输入、输出状况反映了一个地区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强弱;而投入、产出的动态变化,则显示了一定时期内营养元素循环的基本规律[3]。在各种水平(如地球、陆地、国家或生态系统)上的有关磷循环的论文也发表了不少,借以阐述各组成部分中磷的数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速…  相似文献   

5.
东莞市郊平原地农业生态系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莞市郊平原地农业生态系统模式陈荣均骆世明(华南农业大学生态研究所,广州510642)AgroecosystemModelsofFlatlandsintheSuburbanofDongguan.ChenRongjun,LuoShiming(Insti...  相似文献   

6.
李季 《生态学杂志》1993,12(2):23-24
农业生态系统的人类生态学分析模式探讨李季(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环境科学系,100094)AnAnalyticalModelofAgroecosystemfromHumanEcologyPerspective¥.LiJi(Departmentof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Bei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100094).ChineseJournalofEcology,1993,12(2):23-24.Basedontheanalysisofourcurrentagro-ecologicalrcsearch,anewanalyticalmodelofagro-ecosystemkestablishedandthecontentsofitsresearcharerestructured.Theaimoftheseistoprovideamodelforthedevelopmentofregionalagriculture,whichcannotonlyexpandthecurrentrelatedtheoriesandmethodologies,but  相似文献   

7.
蒲洼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稳定性及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明  潘向丽 《生态学报》1995,15(1):72-78
在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基础上,本文基于1975-1990年的数据,对蒲洼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稳定性及其动态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能流模型,由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原理,得出该生态系统能流的平衡态具有渐近稳定性。动态数学模拟表明,目前该系统的能量流动正从不稳定状态向稳定和平衡态过渡,这一过程大约需要7a时间。  相似文献   

8.
晋东豫西旱农试验区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晋东豫西旱农试验区--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宗艾村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田、果园、林业和畜牧业等亚系统能量流动途径、人工辅助能输入、能量产出,能量结构偏差以及能量转化效率等能流特征。结果表明:(1)由于能量投入低,尽管利用效率较高,但能量产出仍处于低水平阶段。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能投入和人工辅助能总投入很低,低于1979年全国平均水平,但能量产投比较高,增加人工辅助能投入、提高有机能投入比例  相似文献   

9.
新疆石河子地区泉水溢出带农业生态系统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疆石河子地区泉水溢出带农业生态系统演替的研究夏春兰赖先齐(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832003)APreliminaryResearchofAgriculturalEcosystemSuccessionRegulationinSpringWaterOv...  相似文献   

10.
丘陵地区农户生态系统演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丘陵地区农户生态系统演替分析曹凑贵(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EvolutionaryAnalysisonHousekoldEcosysteminHIIIyRegions¥CaoCougui(CentralChinaAgriculdturalUniversity,Wuhan430070).ChineseJournalofEcology,1993,12(2):53-54.Th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typehouseholdecosystemsandtheirevolutionarycorrelationsareanalyzedusingfuzzyclusteringandsystemsyntheticevolutionmethods,Thecauseanddirectionof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hillyregionsarerevealedandsuggestionsondevelopingeco-agriculturalconstructioninlowerproductivehillyregionsaremade.Keywords:ho  相似文献   

11.
Seaweeds are ecologically important primary producers, competitors, and ecosystem engineers that play a central role in coastal habitats ranging from kelp forests to coral reefs. Although seaweeds are known to be vulnerable to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nge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the impacts of ongoing and future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in seaweed‐dominated ecosystem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review, we describe the ways in which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directly affect seaweeds in terms of their physiology, growth, reproduction, and survival. We consider the extent to which seaweed species may be able to respond to these changes via adaptation or migration. We also examine the extensive reshuffling of communities that is occurring as the ecological balance between competing species changes, and as top‐down control by herbivores becomes stronger or weaker. Finally, we delve into some of the ecosystem‐level responses to these changes, including changes in primary productivity, diversity, and resilience. Although there are several key areas in which ecological insight is lacking, we suggest that reasonable climate‐related hypotheses can be developed and tested based on current information. By strategically prioritizing research in the areas of complex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multiple stressor effects, evolutionary adaptation, and population, community, and ecosystem‐level responses, we can rapidly build upon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seaweed biology and climate change ecology to more effectively conserve and manage coastal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泉水  阎洪  徐德应  王兵 《生态学报》1998,18(5):484-488
在红松林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IDRISI和专门计算机软件——生态信息系统GREEN,找出适宜红松林分布的地理气候参数区间,并以此确定了红松林适宜分布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全球气候预测模型GCMs预测的2030年的气候变化结果,就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的可能影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到2030年,因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适宜红松分布的面积将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仅占当前气候条件下适宜红松分布面积的3.4%,局部地区变化的情况是:在黑龙江省的西北部适宜红松分布的面积将有所增加;在辽宁省的西南部适宜红松分布的面积将有所减少。红松林现实分布区的南界将向北移动0.1~0.6个纬度,北界将向北扩展0.3~0.5个纬度,黑龙江省境内的红松林分布区的西界将向西扩展0.1~0.5个经度。我国适宜红松分布的面积将由当前气候条件下的2.9×107hm2,增加到3.0×107hm2。就当前气候变化影响预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应用海拔引起的自然温度梯度作为气候变化研究的替代系统,结合网袋法,目的在于评价气候变化对草甸草原、羊草(Leymus chinensis )草原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较之当前气候,在气温升高2.7℃,降水基本保持不变的气候变化情景下,3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分别提高了15.38%、35.83%和6.68%;而在温度升高2.2℃或更高,降水降低20%或更高的气候变化情景下,各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将降低。此外,各种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对所模拟的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不同,但没有发现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本身C、N、C/N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森林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刘世荣  郭泉水  王兵 《生态学报》1998,18(5):478-483
根据不同地理区森林生产力和气候环境变量的数据构建了中国林林气候生产力模型,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森要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构建的模型中,除海拔高度与净生产力的相关模型外,其它模型均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模型的似合曲线变化,基本反映了中国森林现实力的地理分布格局;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分布格局主要取决于气候环境中的水热条件,水分条件是决定中国大部分地区森林生产力水平和地理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根据  相似文献   

15.
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孢粉指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半干旱区是季风气候影响的边缘地区,气候波动性明显,文明的演化表现为农牧业交替,而当前的土地利用则表现为农牧交错.用孢粉学证据复原这一地区复杂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历史的前提是区分不同孢粉类群的指示意义,并提出在景观和区域尺度上复原植被演化历史的模式.本文通过中国半干旱区不同地点沉积剖面的对比分析,结合表土花粉和现代植被地理研究,从孢粉来源的角度对以上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桦属、蔷薇科、石竹科和白刺属的花粉最能反映降水量和湿度变化;云杉和冷杉属花粉是温度变化的良好指示体;藜科、蒿属、菊科等的花粉含量与气候和人类活动均有密切的关系;禾本科植物的峰值,在低人为干扰和高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都有出现,其花粉含量较多地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车前属植物主要出现在低湿地点,低的车前属花粉含量(5%以内)在半干旱区对气候干湿变化的指示意义更明显;高的榛属花粉含量(10%以上)更多地指示森林破坏之后的灌丛化.2)藜科植物常在干涸湖泊周边形成盐化草甸,可以导致沉积物中藜科花粉含量的富集.3)地形条件导致了森林-草原交错带林草植被的镶嵌分布,森林一般分布在陡阴坡,由于温度升高导致蒸发加强,区域气候变暖湿可能使得阴坡更湿而阳坡更旱,从而出现更喜湿的乔木与更耐旱的草本植物共存.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64,自引:6,他引:16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已建立的植物生理生态学特点与水热平衡关系的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对中国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现状及全球变化后的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变化图景,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监测和预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及应采取的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该文在东北地区多年平均的年均温、年降水分布图,海拔高程图、坡度图、坡向图和植被图的基础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合,预测3种落叶松(Larix sp.)的“气候-地形”潜在分布区。预测精度用敏感性、指定度和总正确率进行评价,3个树种的敏感性为61%~88%,指定度为80%~99.8%,总正确率为80%~99.8%。年均温、年降水和海拔是控制3种落叶松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采用5种气温变化方案(+1 ℃、+2 ℃、+3 ℃、+4 ℃和+5 ℃)和6种降水变化方案(-30%、-20%、-10%、+10%、+20%和+30%),预测气候变化对各个树种潜在分布的影响,探索不同的树种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气温每上升1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将减少12%;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var. changpaiensis)将增加23%;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ntii)将增加500%。降水每增加10%,兴安落叶松将减少12.5%;长白落叶松将增加64%;华北落叶松将减少15%;随气候的“暖干化"(+5 ℃,-30%),兴安落叶松将向西北方退缩100 km左右;长白落叶松向西北方扩展100 km左右;华北落叶松将向东北方扩展800 km左右。随气候的“暖湿化"(+5 ℃,+30%),兴安落叶松将向西北退缩400 km左右;长白落叶松将向西北方扩展550 km;华北落叶松将向东北方扩展320 km左右。  相似文献   

18.
 用盖顶PVC管法,将锡林河流域中1469m高海拔处的草甸草原原状土柱分别移植到海拔1187m、960m的低海拔处培养,用以研究温度变化对土壤氮素的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和净矿化速率的可能影响。经过一个生长季培养后的测定结果表明:从高海拔到低海拔,实验所选择的3个地点的年均气温分别为-0.5℃、2.2℃和4.4℃,受此不同气温的影响,移植到这3个地点的草甸草原土壤氮素的净氨化速率分别为0.05 mgN·kg-1·m-1,0.13mgN·kg-1·m-1和1.09mgN·kg-1·m-1;净硝化速率分别为0.05mgN·kg-1·m-1,0.76mgN·kg-1·m-1和0.26mgN·kg-1N·m-1;净矿化速率分别为0.10mgN·kg-1·m-1,0.89mgN·kg-1·m-1和1.35mgN·kg-1·m-1。由此可推断未来气候变化将促进草甸草原土壤氮素的净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DY03孔颗石藻及沉积环境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上海奉贤DY03孔的颗石藻化石。钻孔60.8-2m深度产颗石藻化石,涵盖上更新统的川沙组、南汇组,全新统的娄塘组、上海组和青浦组。颗石藻化石赋存于灰色泥、泥质粉砂或粉细砂中,但化石种类贫乏。群落面貌以Gephyrocapsa oceanica占绝对数量,Braarudosphaera bigelowii,Helicosphaera hyalina和Heli-cosphaera wallichii等偶现,属典型的单种类组合。研究依据颗石藻定量统计,划分出两个海相层:第一海相层,孔深61-40m,属上更新统川沙组和南汇组,颗石藻丰度低,属种单一,代表了海侵过程中的潮上带环境;第二海相层,孔深24.8-2.0m,属全新统娄塘组、上海组和青浦组,颗石藻化石丰度较高,并有数个属种共生,反映当时的滨岸潮上带-河口滨海-浅海近岸海湾的环境演化过程。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之强度和范围都超过晚更新世发生的海侵。此外,本文仔细讨论了Gephyrocapsa oceanica的生态特征,显示其为一个盐度适应能力较强、分布广泛的暖水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