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不育性的遗传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选用5个常规粳稻品种和3小光敏感核不育系与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杂交,用花粉育性、套袋自交结实率、自然结实率和大田目测4种育性指标同时鉴定同一植株育性,观察分析杂种后代在长日下植株育性的表现。结果表明:光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的遗传行为表现为受1对隐性主基因控制,不同的遗传背景对不育性的遗传行为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栽培在16h光照、平均气温约25(环境下的光敏不育水稻(C407s,31301s和8902s)有为数不少的颖花雄性败育不完全,花药里还有正常花粉粒。即使在自交完全不结实的样本里仍有2%以上的可育颖花(正常花粉率大于30%的颖花)。考察可育颖花在不同枝梗间、第一、二次枝梗内的不同花位间的频率分布,未见可育颖花的出现部位与发育早晚或强(弱)势花位有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6.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花粉育性,可依种植地区与种植季节而变化。同一品系既可用作不育系而制杂交稻种子,又可自交繁殖而省去保持系。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改“三系法”为“二系法”开辟了新途径。光敏核不育材料育性可转换是该材料的宝贵之处。同时,这种可转换特性,特别是温度参预育性转换的调控引起的育性波动,给生产利用带来了一定困难。这种困难同其他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一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加以 相似文献
7.
低温敏核不育水稻go543S育性对温、光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型光温敏核不育(PTGMS,Photo-thermo 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水稻go543S为材料,通过自然生态条件下和人工温、光处理条件下的育性观察,对其育性转换与温度和光周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o543S育性主要受温度控制,表现为低温条件下不育,高温条件下可育,育性转换的不育临界温度值为29.5℃,对温度传感的部位是幼穗,敏感时期为花粉母细胞形成致减数分裂,对应的剑叶叶枕距变化范围为-12.2-+0.7cm;育性敏感期在人工恒温28.0℃条件下,无论长日(14-16h)或短日(10-12h)处理均表现不育,其不育性不受光周期影响,在人工恒温31.5℃条件下,无论长日还是短日处理均表现可育,但短日可明显提高其可育性。 相似文献
8.
高温敏感不育水稻育性敏感期幼穗和叶片中的总RNA含量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育性敏感的两个时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1356S和衡农S-2不育株幼的总RNA含量极显著低于可育株,分别是可育株的42.3%,46.5%,41.8%和40.1%,这必然影响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分裂所必需的蛋白质的合成,以致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最终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9.
8个籼型水稻环境敏感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武汉、贵阳(1997年)和三亚(1997-1998年)3个生态点,对8个籼型水稻(Oryza Sativa L.ssp.indica)环境敏感核不育系(2-2S、K1405S、F131S、2136S、Pei-Ai64S、1290S、GD-1S和N17S)进行分期播种试验,每期相隔10-15d,考察自交不育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8个不育系在武汉的稳定不育期均长于30d,在遗阳的稳定不育期均短于30d,在三亚的稳定不育期均长于150d。8个不育系的育性表达均表现对温度敏感,但不同的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敏感敏感期的长短和临界温度是不同的。2-2S和K1405S的敏感时期位于抽穗前的第18天至第9天,敏感期为7-10d,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为23.7-24.5℃。F131S的敏感时期位于抽穗前的第17天至第5天,敏感期为13d,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为24.3-24.7℃。2136S的敏感时期位于抽穗前的第24天至第11天,敏感期为7-13d,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分别为24.3-24.7℃、25.5-26.2℃、25.4-26.1℃和24.1-24.7℃。 相似文献
10.
ADH在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中反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乙醇脱氢酶(ADH)活性在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HPGMR)幼穗发育的育性诱导阶段对光周期反应非常敏感。此时,在短日照或远红光处理的条件下,乙醇脱氢酶同工酶AdhII活性高,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原始不育株农垦58雄性可育;在长日照或红光间断长暗期的条件下,AdhII活性陡降,表现雄性不育。因此认为AdhII与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有关,可能是它参予了育性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混合遗传模型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1290S与1990杂交的F_1、F_2、B_1、B_2和P_1、P_2多世代群体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光温敏核不育性遗传符合E-1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0.059,而两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分别为0.153和-0.263,多基因的显性效应更大,为-0.404.其中上位性效应比较明显,以显性.显性互作最大,达0.435.B_1、B_2和F_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6.03%,44.44%,83.0 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2.24%,33.33%,15.23%,表明1290S的不育性主要由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相互配合控制遗传的,环境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光周期对光敏核不育水稻RNA水平上诱导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PGMR农垦58为材料,在PGMR育性转换临界期进行不同光周期处理,分析了叶片总RNA的含量和电泳特征。结果表明:叶片总RNA含量在长日照处理下明显减少,光周期对PGMR育性转换和表达在转录水平上可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似乎属于阻遏调控类型。在育性转换期,长日照处理有1个特异的小分子和大分子RNA组份,这些特异RNA组份是否为PGMR的特异阻遏产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光温条件对短光低温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是一类与长光高温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性相反的新种质,通过对分期播种材料自然条件下的育性及人工短光处理后的育性比较分析表明,宜DIS的光敏期为第一苞分化期至第二次枝梗原基和小穗原基分化期(幼穗分化I-III期),在常温下光敏期的短日处理可使育性趋于不育,但在高温下光敏期短日不育效应被削弱,宜DIS的花粉育性在高,低温作用下育性的均出现下降,根据高,低温影响育性的资料分析得到的敏感期基本一致,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花粉内容物充实期(幼穗分化V-Ⅶ期)。 相似文献
16.
上位性对光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不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来源于农垦58S的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Oryza satiwa L.)培矮64S(长日低温下不育性稳定)和8902S(长日低温下不育性不稳定)及其人F1、F2群体为材料,通过长日低温和不同长日生态条件的7种处理,并结合RFLP分子标准记,研究了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的遗传及其基因定位和基因互作对其育性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表现为微效基因的作用,定位了 相似文献
17.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与^45Ca的关系(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育性转换始期,以涂叶法和灌根法对长日、短日处理植株饲喂的45Ca可自叶片或根部转入功能器官(叶、幼穗),转入量随标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植株吸收的45Ca可明显提高长日照下稻株的花粉可育率和自交结实率,而短日照下稻株的效应则相反。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温敏核雄性不育水稻花粉育性与花药蛋白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温度对温敏不育水稻二九青S花粉育性的影响极为明显,在30℃高温下,其花粉接近全不育;20℃低温下花粉不育度亦高,但不及30℃高温下显著。与原种二九青相比,高低温均使二九青S花药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低温下更为显著;蛋白质SDS-PAGE图谱表明经30℃处理的二九青S花药蛋白质组分比原种二九青少了3条谱带。安农S-1在高温下花药中无花粉发育;而花药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适温(25℃)下;SDS-P 相似文献
19.
在育性敏感的两个时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1356S和衡农S-2不育株幼穗的总RN A含量极显著低于可育株,分别是可育株的42.3%、46.5%、41.8%和40.1%,这必然影响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分裂所必需的蛋白质的合成,以致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最终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20.
在杭州男单通过分期播种,比较了两个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及其转换特性。结果表明,光照长度对浙大247S和培矮64S两不育系育性表达的影响小,温度起主导作用,均属温敏型不育系,且日最低温度对不育系育性效应显著高于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不育系浙大247S和培矮64S的温度敏感期分析是抽穗前3-18和6-21d,育性转换的临界日期为9月19日和9月25日,转换临界温度为25.28和25.66℃,与培矮64S相比,浙大247S不育期败育较彻底,可育期较长且自交结实率高,在杭州田间可以繁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