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部分黄牛品种线粒体D-loop区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我国地方黄牛品种线粒体DNA的遗传变异情况, 文章测定了16个地方黄牛品种206个个体线粒体D-loop区的全序列, 共检测到101个变异位点; 99种单倍型, 其中73种是普通牛单倍型, 26种是瘤牛单倍型; 平均核苷酸差异为22.6920, 单倍型多样度为0.9320, 核苷酸多样度为0.0227, 表明我国黄牛品种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构建的NJ进化树显示16个品种来源于两大母系: 普通牛和瘤牛; 构建的Network图表明73种普通牛单倍型可以分为3大单倍型群; 26种瘤牛单倍型分为5种单倍型群, 推测我国瘤牛在迁移过程中, 至少经历了4次群体扩张事件。通过分析比较地方黄牛品种与内罗门牛共有的 H3单倍型, 发现其中只有16%的序列与内罗门牛的H3单倍型非常相似, 其余84%的序列均发生了鸟嘌呤变异, 推测这些变异很可能是我国瘤牛固有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牛地方品种线粒体D-loop区遗传变异与起源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我国24个地方水牛品种和2个引进水牛品种共311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结果表明我国水牛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共检测到256个突变位点,132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288.构建的NJ系统树表明中国水牛都属于沼泽型,并且主要为2个母系起源,分别命名为SA支系和SB支系,所研究的每个地方水牛群体中2个支系都存在.SB支系中还存在两个分化也比较明显的小分支,称为SBI和SBII.所有单倍型中,H2单倍型出现频率最高,且只在24个地方品种中存在,说明H2单倍型是我国地方水牛特有的标志单倍型,也是一种古老的单倍型.中国水牛应是在本土独立驯化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方黄牛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及其进化起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黄牛的进化起源与遗传多样性一直是国内外动物遗传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从Y染色体的形态多样性和Y染色体特异性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态性两个方面对中国地方黄牛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起源进行了综述.中国地方黄牛Y染色体具有中着丝粒、亚中着丝粒和近端着丝粒3种类型,这说明中国地方黄牛起源于普通牛和瘤牛.利用Y染色体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对中国地方黄牛Y染色体单倍型分布特征及Y染色体基因流模式的分析表明,北方种群中普通牛单倍型频率最高,瘤牛单倍型在南方种群中占优势;在中国不同地域,瘤牛Y染色体单倍型频率呈现自南而北、自东而西逐渐降低的趋势,这再次证实了中国黄牛主要来源于普通牛和瘤牛,这可能是这两类牛群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分别从东南方向和西北方向进入我国,并在中原地区汇合的结果.本文为中国地方黄牛品种资源保护和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黄牛起源复杂,我国地方黄牛群体不同品种在毛色、形态外貌、细胞遗传学、血液蛋白座位分析均表现出多样性。计算我国黄牛群体6个毛色座位平均杂合度和6个血液蛋白座位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3144和0.4873,表明我国地方黄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计算我国黄牛群体的6个毛色座位和6个血液蛋白座位的基因分化系数分别为0.3404和0.095,表明我国黄牛群体毛色差异中有34.04%是由品种间的差异造成的。血液蛋白的多态性有9.5%是由品种间的差异造成的。我国黄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来自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保存我国黄牛品种资源多样性不仅要从整个中国黄牛群体上考虑,而且要针对每个品种(或类群)进行保种。 相似文献
5.
中国部分家养山羊mtDNA D环区遗传多样性与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10个家养山羊品种140只个体的mtDNA D-loop区进行测序分析, 测得结果: 整个D-loop区为 1 211~1 213 bp, 共检测到84种单倍型, 171个多态位点。其中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 Pi)为: 0.02063 ± 0.00225, 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gene diversity, Hd)为: 0.988 ± 0.003, 平均核苷酸差异数(Average number of nucleotide differences) k为: 24.896。表明我国家养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通过构建NJ网络进化树, 得出中国家养山羊主要分为两大支系, 并且其中一支与角骨羊(Capra aegagrus)聚在一起, 而旋角野山羊(Capra fal-coneri)单独聚为一支, 说明角骨羊对中国家养山羊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部分黄牛品种mtDNA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49,自引:4,他引:49
对我国8个黄牛品种22个个体的mtDNA D-loop区910bp全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黄牛品种D-loop区序列中,A T平均含量为61.65%;经比对,共检测到66个核苷酸多态位点,约占核苷酸总数的7.25%;D-loop全序列突变类型有5种,即转换、颠换、插入、缺失及转换与颠换共存,它们分别占核苷酸多态位点的81.82%、6.06%、7.57%、3.03%及1.52%。以欧洲牛mtDNA D-loop全序列为标准,8个黄牛群体D-loop的平均核苷酸变异率分3个层次:西镇牛、蒙古牛、黑白花牛及秦川牛的核苷酸变异率最低,分别为0.37%、0.44%、0.52%和0.66%;南阳牛与郏县红牛的核苷酸变异率居中,分别为1.91%和2.02%;晋南牛与岳阳牛的核苷酸变异率最高,分别为4.47%和4.73%。中国黄牛品种内D-loop区序列歧异度为0.55%~5.39%,品种间序列歧异度为1.21%~6.59%。在所测黄牛个体中,mtDNA D-loop序列由19种单倍型组成,单倍型比例为86.36%,说明中国黄牛mtDNA遗传多态性很丰富。由此构建了中国8个黄牛品种的NJ分子系统树,聚类分析表明:所测黄牛的mtDNA D-loop序列表现为3个单倍型组,从而揭示中国黄牛可能有3个母系起源,以普通牛起源和瘤牛起源为主。 相似文献
7.
14.从Cyt b基因全序列分析中国10个黄牛品种的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Cyt b基因全长序列,对我国10个地方黄牛品种的遗传多态性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中国黄牛Cyt b基因序列富含碱基A和T,A+T平均含量为56.7%,密码子第3位点核苷酸表现出较强的碱基组成偏倚,该位点上G的含量最低,为 3.5%,而A的含量最高,为44.6%,核苷酸组成偏差指数为0.45.在47个个体1 140 bp的序列中检测到30个变异位点,约占核苷酸总数的2.63%,密码子第3位点的突变率(76.7%)远高于第1位点(16.7%)和第2位点(6.6%),第2位点的非同义替代率(100%)远高于第1位点(40%)和第3位点(4.3%).定义了15种单倍型.将10个品种作为一个大的种群分析时,发现中国黄牛Cyt b基因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0.783±0046)和一定程度的核苷酸多样性(Pi=0.00828±0.00030),这与中国黄牛地理分布广、种群庞大和起源复杂有关系.基于Kimura 2 parameter距离采用UPGMA法构建的10个黄牛品种分子系统树中将47个个体分别与瘤牛和普通牛聚在一起,说明中国黄牛主要起源于瘤牛和普通牛.北方牛受普通牛的影响较大,南方牛受瘤牛的影响较大,但是对于亲缘关系复杂的中原地区黄牛而言,瘤牛和普通牛对它们的影响力大小因品种而异,因而它们分别和北方牛和南方牛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程度也存在差异.不同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差异可能与它们的地理分布差异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黄牛mtDNA D-loop遗传多样性及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畜种,其经济、文化价值很高。我国是世界上黄牛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中国牛品种志》介绍,把一些地区同种异名的黄牛品种合并以后,尚有28个地方黄牛品种,按照其地理分布区域分为北方黄牛、中原黄牛和南方黄牛三大类型(邱怀,1986)。如果把中国地方黄牛品种分得更细,则有49个固有品种(常洪,1995)。关于中国黄牛的起源,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中国黄牛是多元起源的,但究竟起源于哪几个牛种,观点不一(陈宏等,1993;于汝梁等,1993;Yu et al.,1999;陈幼春,1990)。主要的观点有:(1)中国黄牛主要起源于… 相似文献
9.
10.
小家鼠的遗传与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家鼠作为重要的模式生物,近20年来对其遗传与进化领域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通过现代遗传学的各种遗传标记(蛋白质电泳,mtDNA,rDNA,Y染色体等),不仅更深入地探讨了共栖小家鼠间的遗传差异和系统关系以及与野生种的关系;进而还对小家鼠的分类系统进行了修正,提出小家鼠种组(species complex)由domesticus,musculus,castaneus 和bactrianus 4个共栖种以及spicilegus,macedonicus和spretus3个野生种组成;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小家鼠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目前主要有离心模型和顺序模型2种起源假说,然而对中国小家鼠的遗传分化,亚种分类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10头原种婆罗门牛mtDNAD-loop全序列912 bp测序,婆罗门牛遗传多样性丰富,检测到的9种单倍型兼有瘤牛(B.indicus)与普通牛(B.taurus)的遗传背景,核苷酸变异率为6.25 %,单倍型多态度为0.978±0.054 ,核苷酸多态度为0.014 30±0.008 68。所有单倍型聚为明显的两大分支,婆罗门牛的大部分单倍型为普通牛单倍型类群,并占绝对优势(90 %) ,仅Brah-6与亚洲瘤牛聚在一起,属于亚洲瘤牛线粒体单倍型,表明婆罗门牛的确是集亚洲瘤牛、欧洲普通牛等优良特性于一身(易产犊、产肉性能好、耐热与体表寄生虫等)的瘤牛品种之一。育种学家引种瘤牛的目的是改善当地牛的生产力与适应性,现代普通牛表现出明显又普遍的瘤牛渐渗现象。对现代的瘤牛品种而言,除亚洲瘤牛品种外,普通牛对其他瘤牛品种育成的贡献同样高。支持瘤牛(B.indicus)为独立驯化、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假说。 相似文献
12.
用mtDNA D-环序列探讨蒙古和中国绵羊的起源及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绵羊的起源,对中国和蒙古共20个绵羊群体、314只绵羊mtDNA D-环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国绵羊和蒙古绵羊mtDNA D-环区的部分序列中A、T、G、C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别;蒙古绵羊的多态位点数(28.85%)略高于中国绵羊(24.22%);中国绵羊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在青海藏羊、甘肃藏羊、甘肃高山细毛羊、青海细:色羊、甘南藏羊、小尾寒羊和滩羊群体中较高,但在湖羊和岷县黑裘皮羊中较低;蒙古绵羊的单倍型多样度在Bayad和Baidrag群体中最高,但在Gobi—Altai群体中最低。从总体上看,蒙古绵羊的遗传多样性要略高于中国绵羊,例如单倍犁比例的平均值为86.06%(142/185):78.83%(108/137),单倍型多样度(Hd)的甲均值为0.976:0.936,核苷酸多样度(Pi(π))的平均值为0.036:0.034,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的平均值为23.50:22.48~217个中国和蒙古绵羊的单倍型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中国和蒙古绵羊均有3个母系起源,被定义为A、B和C3类主要的单倍型。其中A类单倍型在所有中国绵羊群体及绝大多数蒙古绵羊群体(9/11)中占优势,平均比例为58.73%;B类单倍型居中,为24.88%;C类单倍型最少,仅为16.59%。进一步从GenBank获得的91个绵羊D-环区的序列与中国和蒙古绵羊D-环区的单倍型的进行网络关系分析,发现欧洲摩弗仑羊(European mouflon,O.musimon)与中国和蒙古绵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没有发现塬羊(Argali.O.ammon)、盘羊(0.rignei bochariensis)和东方盘羊(0.ammon nigrimontana)对中国和蒙古绵羊起源有贡献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羊mtDNA D-loop遗传多样性及其起源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采用DNA测序技术分析了中国9个山羊品种(板角山羊、成都麻羊、贵州黑山羊、贵州白山羊、黔北麻羊、马头山羊、陕南白山羊、黄淮山羊和雷州山羊)共计128个个体的mtDNA D-loop全序列。结果表明:山羊mtDNA D-loop全序列长度为1212-1213bp,检测到102个变异位点,约占分析位点总数的8.42%,可变位点中转换占99个,颠换2个,1个转换/颠换共存;界定了92种单倍型,有78种为各品种独享单倍型,另外14种为群体内或群体间共享单倍型。9个山羊品种单倍型多样度为0.9333-1.0000,核苷酸多样度为0.7062%-1.8265%,表明中国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根据92种mtDNA单倍型构建了中国山羊的NJ分子系统树,聚类表明,中国山羊mtDNA D-loop序列单倍型分为支系A和支系B两大类。支系A包括75种单倍型,代表95个样本,占总数的74.22%;支系B包括17种单倍型,代表33个样本,占总数的25.78%,说明中国山羊存在支系A和支系B两大母系起源。对中国山羊mtDNA D-loop的支系A和支系B进行核苷酸不配对分布曲线分析和Fu的Fs中性检验,分析表明,支系A的分布曲线呈单峰形,Fs值为-24.6491,P值为0.0000,显著偏离中性,表明山羊支系A曾经历群体扩张;支系B呈近似双峰分布,Fs值为-3.3947,P值为0.0980,中性检验差异不显著,表明山羊支系B没有经历群体扩张,群体大小保持相对稳定。山羊支系B可能起源于中国。 相似文献
14.
The complete sequences of mitochondrial DNA D-loop of 128 individuals in nine Chinese goat (Capra hircu) breeds were analyzed by DNA sequencing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ngth of mtDNA D-loop in Chinese goats is 1 212-1 213 bp. There are 102 polymorphic sites, accounting for 8.42% of 1 212 bp sequence. Ninety-two mtDNA haplotypes were determined. The haplotype diversity and nucleotide diversity are 0.9333-1 .0000 and 0.7062%-1.8265%,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Chinese goats is very abundant. The NJ tree indicates that Chinese goats have two types of maternal origins from lineage A and lineage B. The possibility of lineage B originating from China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贵州黄牛mtDNA D-loop 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贵州4个地方黄牛品种共计8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910 bp进行分析,检测到31种单倍型,其核苷酸多态位点65个,约占所测核苷酸总长的7.14%,其中有62个转换,2个颠换,1个转换/颠换共存。贵州4个黄牛品种mtDNA D-loop区核苷酸多样度(π值)为2.16%~2.61%,单倍型多样度(H)为0.695~0.909,表明贵州黄牛mtDNA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根据单倍型构建了贵州4个黄牛品种的NJ分子系统树。聚类表明,贵州黄牛有普通牛和瘤牛2大母系起源,其影响较为均一。并探讨了用核苷酸多样度π值的大小来衡量黄牛群体遗传分化程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云南保山猪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初步分析
Primary Analysis of Mitochondrial DNA D-loop Region Sequence in Baoshan Pig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摘要:为了解云南保山猪(Baoshan pig)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背景,我们测定了19个个体线粒体DNA D-loop高变区I 15 363~15 801片段序列438 bp。检测到10种单倍型,包括8个多态位点,其中5次T/C转换、1次G/A转换、1次G/C颠换和1次A/T颠换,其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4%、26.9%、13.2%和24.5%,A+T含量(62.3%)明显高于G+C含量(37.7%)。对于保山猪的保种及其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c data of Baoshan pig in Yunnan province,the mitochondrial DNA D-loop hypervariable segment I sequences 15 363~15 801 (438 bp) in 19 individuals of Baoshan pig were sequenced.Ten mitochondrial haplotyp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samples,with 8 sites showing polymorphism,which were 5 T/C and 1 G/A transitions,1 G/C and 1 A/T transversions.The contents of A,T,G and C were 35.4%,269%,13.2% and 24.5%,respectively.The content of A+T (62.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C (37.3%).It will be of importance to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Baoshan pig. 相似文献
17.
中国胭脂鱼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利用PCR技术扩增了采自长江宜昌江段和清江的8尾中国胭脂鱼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研究发现该种具有脊椎动物线粒体控制区的一般结构,在获得的958bp的碱基序列中,共检测出32个多态性核苷酸变异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0.033。核苷酸的变异位点除一个为缺失外,其余全部为碱基转换。变异位点主要集中在55-365bp高变异区,而其他区域突变稀少,个体的变异在0-1.36%之间,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多态性差异。中国胭脂鱼的线粒体控制区的变异远大于美国胭脂鱼(Moxostoma robustum)的0.016。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务川黑牛mtDNA D-loop区全序列,以了解其遗传背景。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测定务川黑牛mtD-NA D-loop区全序列。结果:32个个体D-loop区的全序列中,四种碱基A、T、C和G含量分别为:33.1%、28.4%、25.0%和13.5%,A+T平均含量61.5%。经过序列比对,共检测到57个变异位点,占所测mtDNA序列总长的6.26%,其中转换54个,颠换3个;产生17种单倍型,其中6种是普通牛单倍型,11种是瘤牛单倍型;平均核苷酸差异为22.623,单倍型多样度0.901±0.039,核苷酸多样度0.0249±0.00147。结论:务川黑牛这一品种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据此构建的NJ进化树显示务川黑牛含有普通牛和瘤牛的血统。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长江中下游不同湖泊中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分化程度,以洞庭湖、长湖、巢湖3个地理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为分子标记,分别应用软件Dna SP 5.0、Arlequin3.1.1、MEGA5.0和Network 5.1进行了遗传参数统计和单倍型间分子变异分析(AMOVA),构建邻接系统树及单倍型网络图。对长江中下游短颌鲚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用来分析的1 236 bp D-loop区序列中共90个变异位点,54个简约信息位点。长江中下游3个地理群体中共发现5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范围0.949~0.982,核苷酸多样性范围0.004 99~0.006 21,说明长江中下游3个湖泊短颌鲚地理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3个短颌鲚地理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265 95,呈现出中等程度的分化水平,主要表现在巢湖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处于中等程度分化水平。依据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及单倍型网络图也出现相类似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