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蜚蠊是重要的医学和室内害虫。它的发生和危害近年来渐趋加重,除直接损害和污染食品、书籍、衣物、家具及工业品外,还传播病原微生物。在医院病房,蜚蠊不仅盗食病人的食物,而且啃咬病人疮面,此外还发生过蜚蠊钻进儿童耳道咬伤耳膜的例子。本文根据我们的粗浅体会,对蜚蠊的防治问题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文中根据产自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的一块蜚蠊标本,建立一新种Stavba vrsanskyi sp. nov.,归入自由蜚蠊科(Liberiblattinidae)。新种与Stavba babkaeva Vr?anskáand Vr?ansky, 2019不同之处在于其头部近三角形,前翅R脉简单且无二级分支, M脉分支较少。新材料的发现进一步增加了白垩纪缅甸琥珀中蜚蠊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白月苹  刘海波  任艳  孟杨 《四川动物》2020,39(1):116-120
蜚蠊是传统的中药、民族药,药用历史悠久,现被多部地方药材标准单独入药收载,药用主流种为蜚蠊目Blattaria蜚蠊科Blattidae的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innaeus, 1758),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积、生肌等功效。本文通过查阅本草典籍中关于蜚蠊的记载,对蜚蠊的名称、基源、效用、炮制方法进行考证,为蜚蠊资源的药用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安徽室内蜚蠊名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蜚蠊俗称蟑螂(cockroach),是多种病源体和寄生虫的传播媒介.隶昆虫纲(1nsccta)蜚蠊目(Blattaria).世界上已知约5000种.我国已知为11科,48属,约168种.其中大多为野栖种群,主要栖息于山林田野、杂草树皮下,或钻营于乱石砖瓦之中.与人类关系不密切.与人类关系密切,具有卫生意义的主要是生活在室内的家栖性种群.  相似文献   

5.
蜚蠊抗性测试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近年来,由于蜚蠊防制工作的蓬勃开展,蜚蠊抗性已成为众所关切的问题,尤其是二氯苯醚菊酯,它在宾馆中使用已达5年以上,且在实  相似文献   

6.
蜚蠊的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蜚蠊染色体研究国外开展较早,1907年Wassilieff首次报道了德国小蠊的精细胞染色体。此后,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很快,学者们对多种蜚蠊染色体的数目及形态作了较详细的报道。国内在1984年才由李本文等报道了德国小蠊的核型,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本文仅对国内外的文献结合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7.
<正> 蜚蠊,俗称蟑螂,是一种常见的室内卫生害虫。它们有很发达的感觉器官(如触角等),上面有许多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具有发现食物、感受外界环境温湿度变化、逃避天敌、寻找配偶  相似文献   

8.
杀蜚蠊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cockroachcidal bacterial isolate CW-W-90-3 was selected by egg yolk agar plate. The isolate produced phospholipase C (PLC) which was pathogenic to the nymph of cockroach. The conditions for production of high level PLC indicated that using LB medium supplement Tween-80 or minimal medium could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activity of PLC. The optical phase for production of PLC was in the period of 12-18 hours and below pH8.0. The activity of PLC was reduced along with the culture time until 48 hours. The PLC was resistant to heat. The partially purified PLC from the culture supernatant was assayed by using cockroach nymphes and produced 71.74% mortality.  相似文献   

9.
中国蜚蠊目昆虫化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蜚蠊目昆虫最早出现于中石炭世维斯发早期,是历史渊源最长的昆虫之一.Grabau在20世纪初首次开始对我国蜚蠊目昆虫化石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中国古昆虫学者先后共发表36篇关于我国蜚蠊目昆虫化石的分类著作,描述鉴定了10科51属169种蜚蠊化石.本文通过列表统计中国已发表定名的蜚蠊化石,分析并探讨了中国蜚蠊化石的特征、存在的问题、研究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家居蜚蠊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涛  刘嘉蓉  刘勇  童骁   《微生物学通报》1997,24(6):347-349
从我国不同地区的147头家居蜚蠊中分离获得562株细菌分属于13个属,其优势菌群属于埃希氏菌属、芽抱杆菌属、短杆菌属共422株菌,占总菌数的75.09%;其次为沙雷氏菌属、假单胞菌属共85株,占总数的15.12%;其他8个属仅43株菌,占总数的9.25%。比较了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及它们的体表、体腔、中肠和粪便所携带的细菌类群和数量,其结果有很大差异。该文讨论了蜚蠊细菌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记述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蜚蠊3新种:双色麻蠊Stictolampra bicolor Guo,LiuetLi,sp.nov.;郑氏拟歪尾蠊Episymploce zhengiGuo,Liuet Li,sp.nov.和长片拟歪尾蠊E.longilamina Guo,Liuet Li,sp.nov.。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蜚蠊聚集素的生物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蜚蠊的群集性很强,引诱蜚蠊群集的化学物质称为聚集信息素(Aggregation Pheromo-ne,简称聚集素),由蜚蠊的直肠垫细胞分泌,随粪便排出体外。所以,聚集素主要存在于蜚蠊的粪便中,少部分存在于虫体表面。鉴于聚集素具有引诱不同性别、虫态的作用,人类若能将  相似文献   

14.
蜚蠊是一种世界性的卫生害虫,它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1]。蜚蠊分布广、数量多,不仅骚扰生活安宁,而且带有多种病原体,对人类危害很大。目前对于蜚蠊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因此常引起蜚蠊抗性,又污染环境[2]。但是,不少植物性药剂具有胃毒和触杀毒性,其杀虫有效成分多为生物碱[3]。为此,1992~1996年我们选择了21种植物性药剂,采用统一试验方法,进行了植物性药剂对蜚蠊毒效的一系列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实验虫体室内试验虫体主要采自室内饲养的德国小蠊Blattellagerm…  相似文献   

15.
三种蜚蠊的游离氨基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明扬  蒋滢 《昆虫知识》1991,28(5):290-292
<正> 分析生物体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可以了解各生物对氨基酸的需求、蛋白质代谢的特点,也是目前近代生物化学和分子分类学研究的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对三种蜚蠊的游离氨基酸进行了分析,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五种蜚蠊的生物学特性和综合治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孙耘芹  李梅  何凤琴  齐欣 《昆虫知识》2004,41(3):216-222
介绍了分布广泛和危害严重的室内 5种常见蜚蠊 ,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澳洲大蠊和褐斑大蠊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以及德国小蠊为何能成为室内优势种的原因。蜚蠊的综合治理系统包括 :检查和调查、环境治理、非化学防治、杀虫剂防治、昆虫信息化合物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的防治和其它防治方法。对残留和非残留杀虫剂和剂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做了解释 ,并分别介绍了对每种蜚蠊的具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姚青  赵若琼  沈佐锐 《昆虫学报》2006,49(1):154-159
在20℃下,利用CO2红外分析仪采集了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褐斑大蠊P.brunnea、澳洲大蠊P.australasiae和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的呼吸信号。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典型的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discontinuous gas exchange cycle, DGC)呼吸模式,且一个DGC可分为爆发间期和爆发期2个阶段。4种蜚蠊雄性成虫DGC的特征各异:美洲大蠊完成一个DGC周期平均约需24.55 min,明显长于褐斑大蠊(11.67 min)和澳洲大蠊(10.75 min),德国小蠊周期最短,仅为4.41 min;对于爆发间期历时在整个DGC历时所占的比例,美洲大蠊最大,平均为57%,德国小蠊次之,为48%,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比较接近,分别为37%和36%。德国小蠊单位体重的CO2平均释放速率最大,而另外3种蜚蠊的差异不明显。4种蜚蠊爆发期CO2释放体积均随DGC历时增加而增加,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单位体重的CO2平均释放率随DGC历时增加而减少,在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中它们关系不明显。美洲大蠊、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CO2平均释放率和爆发期CO2释放体积与体重呈正相关,在德国小蠊中关系不明显;4种蜚蠊DGC各阶段历时和DGC频率与它们体重的关系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研究蜚蠊后胸足胫节棘-钾形感器冲动发放的适应特性,用探针向棘窝方向推棘以兴奋感觉神经元,用胞外电极记录神经冲动的发放,显示明显的适应现象.用计算机对冲动信号进行分析作图可得时间-瞬时频率曲线,该曲线呈负幂函数分布并可用y=B(?)公式描述,其中k为回归系数,表示该感器的适应速率,棘移动距离可影响k值,棘移动距离越长,k值越大,表示适应速率减慢.高频率移动棘可使反应发生动态和稳态两方面的变化;前者显示后续反应的脉冲个数的减少,后者则显示k值的降低,意味着适应的加快.  相似文献   

19.
对蜚蠊单个机械感受器诱发反应峰电位的历程及幅度,使用系列分析、栅分析、时序分布、累加密度函数、栅—频分析、特征参数的伪三维隐线显示、峰电位幅度概率密度函数、峰电位间隔概率密度函数等分析方法,获得较多的神经信号间隔编码信息,以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复杂关系。峰电位间隔和栅—频分析图由函数经曲线拟合后,分别求得描述其动态过程的时间常数τ_1,τ_2和τ_3,应用上述多种分析显示方法,使研究者更为直观地观察和定量描述刺激—反应间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20.
蜚蠊灭菌肽的诱导及初步分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然  陈濂生 《昆虫学报》1990,33(1):7-13
昆虫经诱导盾产生灭菌肽的研究近年来已有很大进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绝大多数都是以有翅亚纲内生翅类鳞翅目(主要是蚕类)昆虫和少数双翅目昆虫为材料.本文首次以有翅亚纲外生翅类蜚蠊目的美洲蜚蠊(Ptriplaneta americana L.)为实验昆虫,用Escherichia coil K12 strain D31作诱导源,对不同发育期、不同性别、不同成虫期的蜚蠊进行诱导后,采用含菌培养基平板测活方法,就存在个体数及能产生抗菌物质的个体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成虫日龄在10天之内的雄性蜚蠊能够产生抗菌物质的个体百分比最高.抗菌物质出现的高峰期是在诱导后第三、四天.用滴滴涕和溴氰菊酯作诱导源对雄性蜚蠊的诱导实验表明,杀虫剂也能诱导蜚蠊产生抗菌物质,而且所诱导产生抗菌物质的活性强度(用抑菌圈直径表示)高于大肠杆菌所诱导的.滴滴涕和溴氰菊酯的重复诱导可提高蜚蠊产生抗菌物质个体百分比.蜚蠊经诱导后产生的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性,对苏云金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及绿脓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对大肠杆菌D31、大肠杆菌、粘质沙雷氏杆菌和溶壁微球菌等有较弱的抗菌活性.用肽类物质的指纹图谱法分离蜚蠊血淋巴抗菌物质,发现经诱导后血淋巴中确有新的肽类物质产生,该物质具抗菌活性,用DABITC法分析,其N-末端氨基酸为赖氨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