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Jacob,F.等(1)提出的复制子(replicon)假说中,认为细菌染色体是与细胞外膜(cell envelopes)相接触的,这种接触对于子代染色体的分离和染色体复制的控制起重要作用。近年来,有些实验室研究证实,在大肠杆菌中染色体DNA复制起始点(oric)区段是一个重要的接触点。我们从大肠杆菌细胞的外膜中分离并纯化了一个蛋白,分子量为12KD,与质粒pOC42(oric~+-DNA)有亲和力。  相似文献   

2.
大肠杆菌细胞DNA复制、修复和重组途径的衔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肠杆菌为例围绕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进行分析和总结.DNA复制、损伤修复和重组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分子水平上,DNA复制、损伤修复和重组过程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上述途径可以通过许多关键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以协调和整合,并籍此使遗传物质DNA得到有效的维护和忠实的传递.需要指出的是,基于许多细胞内关键蛋白及其功能在生物界中普遍保守性的事实,相信来自大肠杆菌有关DNA复制、修复和重组之间的研究成果也会对相关真核生物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真核细胞中,染色体DNA由许多复制子组成。一个复制子所需的复制时间短于S期时长,这意味着染色体DNA的各个复制子并非同时复制,而是按某种先后次序进行复制的。许多学者以人和动物细胞为材料进行了有关染色体DNA复制顺序的研究,但是关于植物染色体DNA复制顺序的研究报道还不很多。植物根端分生组织细胞在周期时长方面差异很大。Evans曾经研究过蚕豆根端细胞染  相似文献   

4.
大肠杆菌(E.coli)RRI质粒(pGTE5)的β-内酰胺酶基因(β-lactamas gene)可以在E. coli与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中复制和表达。但是,在E. coli细胞中向胞外分泌β-内酰胺酶量少,活力低,对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简称Ap)的抗性也低。将该菌株用紫外线(30w,40cm,150s)和硫酸二乙酯双重诱变,在含Ap的LB平板上筛选到已.Coli质粒突变体(p#GTE5)。  相似文献   

5.
6.
7.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与染色质结构变化及细胞周期进程密切相关,伴有组蛋白代谢变化和核小体的解聚与重组装。细胞周期蛋白p34^cdc2激酶在S期的活性变化对真核生物DNA复制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1)小牛胸腺DNA溶液在100℃保温不同时间以后,测定了粘度的变化,同时观察并比较甲基绿与焦宁对于受热变性前后的DNA的结合能力的差异。(2)根据高分子物质与低分子物质结合作用的一般规律,测定了甲基绿对于天然态DNA及数种热变性DNA的结合数据。(3)论证了甲基绿对DNA的结合能力主要是与DNA分子的双螺旋空间构型的完整性有关。(4)对甲基绿与DNA结合的机制作了初步的讨论。(5)从甲基绿与焦宁对DNA的双重结合作用所得结果表明:两种染料能以不同程度同时与DNA结合,但在此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作用,以甲基绿占明显的优势。从所得结果以及两种染料的分子结构的差异可猜测,此两种染料对于DNA分子的空间构型的要求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一种特化结构,对于染色体的稳定以及染色体的完全复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种生物的端粒DNA序列已被发现:四膜虫,草履虫为(G_4T_2)_n;人、锥虫、短膜虫为(AG_3T_2)_n;尖毛虫、棘尾虫、游仆虫为(T_4G_4)_n;拟蓝芥菜为(AG_3T_3)_n。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报道了不同浓度的柞蚕蛹抗菌肽D,对大肠杆菌K_(12)D_(31)的杀灭作用动力学。在LEG培养液中,抗菌从D的浓度在5微克/毫升时显效。浓度在10微克/毫升以上时,其杀菌速度大于细菌的增殖速度。固定抗菌肽浓度为10微克/毫升,细菌浓度在3×10~7个细菌/毫升,培养在磷酸钾盐缓冲液中,4小时后能全部杀灭。同样浓度细菌在LEG培养液中,4小时后细菌数下降到约为10~2个细菌/毫升,但不能全部杀灭。同时还提供了柞蚕蛹抗菌肽D和B对大肠杆菌K_(12)D_(31)作用不同时间的电镜照片。  相似文献   

12.
采用~(32)P标记的EBV DNA BamH Ⅰ-W片段为探针,通过细胞点杂交测出每个H_(18)细胞中EBV基因组拷贝数约207个。在PAA存在下,这些病毒基因组数快速下降。每毫升细胞培液中加75γPAA后第11天,每个细胞中EBV基因组平均拷贝数降到17个,只占未处理细胞的8%,而后既使继续处理也稳定地维持在该水平。然而EBV-VCA的合成被完全地抑制了,只是EBV-EA的合成不受影响。如去除PAA,第3天时细胞中EBV基因组数可恢复到对照组的29%,而第40天则可恢复到90%。但是在去除PAA处理的同时加n-BA处理则明显地抑制这种恢复。一般认为EBV附加体DNA的复制由宿主细胞DNA多聚酶催化,病毒线状DNA由病毒诱导的PAA敏感的DNA多聚酶复制。由于n-BA能有效地阻碍宿主的DNA复制功能,因而我们的实验结果提示,宿主细胞和病毒诱导的DNA多聚酶??可能都参与了去除PAA处理后的H_(18)细胞中EBV DNA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阿霉素铁(Ⅲ)配合物与DNA结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吸收光谱法研究了阿霉素铁(Ⅲ)[ADM·Fe(Ⅲ)]与DN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ADM·Fe(Ⅲ)作为一个整体嵌入DNA碱基之间形成ADM·Fe(Ⅲ)·DNA三元复合物。应用荧光淬灭法得到了不同Na+浓度下ADM及ADM·Fe(Ⅲ)与DNA结合作用的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距离(n)及标准自由能(ΔG),并根据多聚电解质理论将ΔG分解为电荷作用部分(ΔGpe)及非电荷作用部分(ΔGt)。结果表明ADM·Fe(Ⅲ)中铁离子直接参与了与DNA的作用,ADM·Fe(Ⅲ)较ADM更易与DNA结合,且结合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4.
RNA结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Hfq是一种重要的细菌转录后调节因子,之前对Hfq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该蛋白对小分子非编码RNA(Small Non-Coding RNA,sRNA)和mRNA的作用上.Hfq最典型的功能是促进sRNA与其靶标mRNA碱基配对,在转录后介导对RNA的稳定性和翻译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锌指蛋白是最大的蛋白家族,是识别核酸最常见的、最有效的结构元件。通过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及诱导表达条件,实现了小鼠转录因子Zif268的锌指DNA结合区在大肠杆菌中的部分可溶性表达。凝胶迁移率移动试验证实纯化的可溶部分锌指DNA结合区可以特异性识别、结合其天然靶序列,提示锌指DNA结合区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功能性表达。锌指DNA结合区在大肠杆菌中的功能性表达成功为锌指蛋白DNA相互作用的胞内遗传筛选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大肠杆菌野生株JE5506(1pp~ )和突变株JE5505(1pp~-)的染色体DNA的Hind Ⅲ酶解片段,与一带有大肠杆菌外膜脂蛋白信号肽基因的107bp探针,在20℃下进行DNA-DNA杂交,在25kb和3.4kb处各出现一杂交带。该两片段与载体质粒pBR322在体外进行DNA重组,分别得到pHWO14和pHWO15两个重组质粒。该两重组质粒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Southern印迹及与107bp探针杂交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上述两个DNA片段上存在有与脂蛋白信号肽基因同源的序列。pHWO15质粒编码的蛋白质经鉴定证明是脂蛋白(见另文发表)。pHWO14质粒在微细胞内的表达产物虽不是脂蛋白,但DNA序列分析证明它与脂蛋白信号肽基因同源的序列是信号肽断裂位点周围高度保守的15个碱基对。  相似文献   

17.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以及碳水化合物等组成的超分子体系。一般认为,膜脂是膜的基本骨架,膜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因此,二者的相互作用问题的探讨可以说是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研究的一个中心环节。本文先对生物膜的主要组分:膜脂和膜蛋白的概况以及生物膜结构的主要特征——流动性作一扼要介绍,然后就膜脂对膜蛋白,膜蛋白对膜脂的影响分别进行讨论,最后就二者相互作用的研究与医、农方面的联系作些介绍。一、膜脂和膜蛋白的概述 1.膜脂 (1)膜脂的组成据估计生物膜约含100种脂质。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膜脂组成发生1—2%的变化(例如,胆固醇/磷脂的比值的改变),就足以影响细胞的存活。  相似文献   

18.
膜脂—膜蛋白的相互作用(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膜蛋白对膜脂的影响 1.膜蛋白与膜脂的结合膜蛋白按其不同类型可以多种方式与脂双层结合,现叙述如下: (1)外周蛋白的结合外周蛋白通过静电力(蛋白带电荷)或范德瓦力(蛋白不带电荷)与膜结合。在蛋白与脂的结合面处含有大量的水。 (a)静电结合细胞色素C是外周蛋白通过静电力与细胞膜表面结合的一个典型例子(图3 a)。细胞色素C整个分子具有可观的非  相似文献   

19.
膜脂—膜蛋白的相互作用(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以及碳水化合物等组成的超分子体系。一般认为,膜脂是膜的基本骨架,膜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因此,二者的相互作用问题的探讨可以说是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研究的一个中心环节。本文先对生物膜的主要组分:膜脂和膜蛋白的概况以及生物膜结构的主要特征——流动性作一扼要介绍,然后就膜脂对膜蛋白,膜蛋白对膜脂的影响分别进行讨论,最后就二者相互作用的研究与医、农方面的联系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20.
四、膜蛋白对膜脂的影响 1、膜蛋白与膜脂的结合膜蛋白按其不同类型可以多种方式与脂双层结合,现叙述如下: (1)外周蛋白的结合外周蛋白通过静电力(蛋白带电荷)或范德瓦力(蛋白不带电荷)与膜结合。在蛋白与脂的结合面处含有大量的水。 (a)静电结合细胞色素C是外周蛋白通过静电力与细胞膜表面结合的一个典型例子(图3a)。细胞色素C整个分子具有可观的非对称电荷分布,在中性pH时,它带有过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