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间细胞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视网膜神经元,其胞体位于内核层的内缘,突起在内、外网状层中广泛伸展。在内网状层,它仅从无足细胞接收输入;而在外网状层,它总是突触前的,其突起在外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的树突上形成突触,从而为视信息在视网膜中的传递提供了一条离心反馈通路。其主要生理作用似乎是阻遏水平细胞的侧向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鲵视网膜的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鲵视网膜各类细胞的形态及分布, 对视细胞和节细胞进行计数。视网腊中三个核层及两个网状层分布均匀,无中央凹。每张视网膜的视细胞总数约130000,节细胞约8000,视杆与视锥之比为8.5:1。扫描电镜下,视杆外节表面的小叶间沟清晰;视杆视锥外节均有从内节伸出的20-30条萼状突起;核周体表面亦有20-30条细胞质突起。文中还报道了幼体视细胞的形态及密度。讨论了上述结构的机能。  相似文献   

3.
余涛  阴正勤  王仕军 《四川动物》2004,23(1):12-15,F004
目的 探讨视网膜变性RCS (RoyalCollegeSurgeon)大鼠的视网膜形态及功能特点。 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眼电生理技术 ,对比研究正常和变性两组大鼠视网膜特点。结果  1 RCS大鼠在 3月龄时 ,视网膜外核层和感光细胞内外节完全消失 ;突触素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外丛状层不着色 ;视紫红质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原视网膜外层部位有阳性反应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显示原视网膜外层部位有强阳性反应。 2 RCS大鼠的闪光视网膜电图 (flashelectronicretinogram ,FERG)a、b波振幅较正常Wistar大鼠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在形态和功能上 ,3月龄RCS大鼠视网膜与人类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极为相似 ,因此可用于视网膜联合移植研究。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中的自主感光神经节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网膜中少数神经节细胞能够合成感光蛋白--黑视素(melanopsin),因此具备了自主感光的能力,被称为自主感光神经节细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ipRGCs).ipRGCs可根据树突形态和分层位置的差异分为五个不同的亚型,其轴突主要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匀浆上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形成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特征.方法:通过贴壁法培养分离大鼠骨髓MSCs,体外扩增纯化后加入正常大鼠脊髓匀浆上清诱导72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诱导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钙离子细胞形态和荧光强度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诱导后细胞的表型特征.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可见MSCs呈纺锤形和多角形,核居中,有1-2个核仁,诱导后细胞呈神经元样,细胞伸出较长的轴突样和树突样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F(神经丝蛋白)阳性,GFAP(神经胶质细胞酸性蛋白)阴性.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脊髓匀浆上清诱导前细胞形态呈细长的梭形,细胞核不明显,胞体染色强,突起染色弱,荧光像素值低;诱导后,细胞呈现神经元样形态,胞体大,有多个突起,胞体及各突起染色强,荧光像素值高.结论:大鼠脊髓匀浆上清液可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6.
SR蛋白在前体mRNA可变剪接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SRp38作为一种新近发现的具有神经及生殖组织特异性的SR蛋白,能够调控一些在神经组织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如GluR-B,Trk-C,NCAML1等)的前体mRNA可变剪接,同时还可以在有丝分裂M期及热休克时抑制前体mRNA剪接的发生.利用Western blot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SRp38蛋白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以及分布情况,结果显示,SRp38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具有区域特异性,在外网层、内核层、内网层以及节细胞层中均有表达,而在外核层无表达.对分离培养的小鼠视网膜细胞进行免疫双标记分析的结果表明,SRp38蛋白在视杆-双极细胞的胞体、轴突、树突中表达.通过瞬时共转染以及RT_PCR分析,发现在R28细胞中,SRp38过表达可以促进GluR-B小基囚Flip亚型的剪接.结果提示SRp38蛋白可能通过调控小鼠视网膜内前体mRNA可变剪接、进而在小鼠视网膜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红蛋白(NGB)在家兔视网膜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家兔5只,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观察NGB在家兔视网膜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NGB在家兔视网膜的视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内网状层、外网状层、光感受器内节段和色素上皮层中有强阳性表达,在视网膜的内核层有弱阳性表达,在视网膜的外核层和光感受器外节段中未见有阳性表达,内界膜、外界膜和视神经中亦发现有NGB阳性表达。家兔视网膜NGB阳性表达的细胞类型主要有节细胞、双极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其中节细胞的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胞核中未见表达。结论除外核层和光感受器外节段外,NGB在家兔视网膜其它各层中均有表达,提示NGB在维持视网膜氧代谢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花背蟾蜍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电镜及间接荧光抗体对花背蟾蜍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视网膜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央首先分化,同一切片中位于中央的细胞分化程度最高,离它越远、分化越低。以中央细胞为准,胚胎发育到21期,感光细胞开始分化,22期外节出现,外节盘膜是直接以外凸折叠形成的。同时在视网膜杆锥层出现视蛋白特异性荧光,说明光敏蛋白的合成,感光细胞轴突与双极细胞建立突触联系。至此(22期末),感光细胞行使功能的结构基本形成。到25期,外节盘数达300多层,突触结构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猫生后发育期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形态和发育。TH阳性反应的DA能神经元在生后第一天(P_1)的视网膜中已经出现。按形态学特征——胞体大小、形状、突起分层,以及免疫反应强度可分为THⅠ型和THⅡ型两类。THⅠ型是大的强阳性反应的DA能细胞,包括通常DA能无长突细胞、移位DA能无长突细胞和DA能类网间细胞。它们随发育年龄增长逐渐成熟。THⅡ型是小的弱阳性反应的DA能细胞,不随年龄而生长发育,相反在开眼(P_(7-10))后细胞数量明显下降,至P_(30)时完全消失。开眼后,THⅠ细胞除胞体增大外树突发育特别迅速。它们的胞体直径从11.8μm(P_1时)增大至14.2μm(P_(30)时),相应的树突野和分枝交叉也明显增加。P_1时,树突分枝少而直,末端有许多生长锥。在中央网膜的树突有棘状附属物。至P_(13)时生长锥减少,许多分枝交叉形成简单的网状,同时树突“棘”完全消失,可能发展为环的一部份。至P_(30)时,树突分枝在内网从层的外层形成复杂的网络,其间有无数与杆型AⅡ无长突细胞构成突触联系的环形结构,相似于成年者。在生后发育过程中,开眼后适宜光照对THⅠ细胞成熟的影响以及神经递质变化的可能性,我们在文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造成神经组织坏死,传导通路中断,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导致瘫痪甚至死亡.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极其复杂,早期主要为分子基因水平的改变,亚急性期主要为细胞组织水平的变化.这些变化引发继发性损伤,致使组织坏死、神经元死亡、轴突断裂并形成由瘢痕组织包裹的囊性空洞,抑制轴突再生.目前临床上仅能通过手术减压或者使用药物对症干预,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受损神经的功能.脊髓损伤后功能难以恢复有多方面的原因:炎症反应贯穿脊髓损伤全过程,炎症介质导致损伤区域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变性坏死,轴突因瓦勒变性而萎缩;神经元再生能力弱,轴突再生乏力,并且瘢痕组织导致轴突无法穿越损伤区域与远端的轴突形成联系.本文就脊髓损伤后的病理改变进行综述并探讨修复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甘肃鼢鼠的光周期调节机制,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了甘肃鼢鼠眼和脑内生物钟基因Clock蛋白的阳性表达颗粒。结果显示:甘肃鼢鼠视网膜上Clock蛋白阳表达颗粒主要在细胞膜、细胞质、神经节细胞及其树突所形成的网状结构上,在视网膜的网层、内核层、外网层、外核层及视杆视锥层均有Clock蛋白阳性表达颗粒,且网层Clock蛋白的阳性表达颗粒较核层多。视交叉上核(SCN)有Clock蛋白阳性表达颗粒。Clock蛋白在甘肃鼢鼠的表达,为其调节机体昼夜节律提供分子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墨龙与红鲫的视网膜和视盖解剖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龙是一种由红鲫进化来的龙睛种金鱼(Carassius auratus)。随机取体长10—12 cm, 重约35 g的墨龙和红鲫各4尾, 解剖取出整个眼球及脑, 并常规石蜡切片, 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墨龙和红鲫的视网膜、视盖系统的显微结构变化并比较各层厚度, 发现与红鲫相比, 墨龙视网膜的总厚度下降29.9%, 其中外网状层厚度增加2.5%、内网状层厚度增加11.8%; 而内核层厚度下降21.6%、外核层厚度降低35.6%, 神经节细胞层、杆锥层也变薄, 且后两者分层不规则; 墨龙视盖壁整体厚度增加28.9%, 其中除围脑室层厚度减少22.6%外, 中央纤维层厚度增加12.8%, 中央细胞层厚度增加30.6%, 表面纤维层厚度增加21.9%, 且纤维远较红鲫密集, 视神经层厚度增加91.7%, 边缘层厚度增加35.6%。结果表明长期的人工选择不但改变了墨龙的外形, 而且使其中枢神经组织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并推测墨龙的眼球直径及视网膜面积较大, 从而导致自视网膜传入视盖的纤维增多, 是视网膜和视盖中的传递神经冲动的神经元、神经纤维所在层段增厚的主要原因; 同时墨龙视网膜中色素上皮层向杆锥层交错对插, 富含神经元的视网膜外核层、内核层以及视盖中的围脑室层厚度也降低, 可以减少因视网膜面积大而造成的强光伤害; 此外由于墨龙的围脑室层厚度降低, 导致其游动及平衡能力较红鲫差。  相似文献   

13.
周臻  张绍丹  李颖  张纯  王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1,19(4):287-291,I0013,I0014
目的研究Müller细胞在大鼠视网膜绿光损伤模型中的激活反应。方法 72只出生后8周(约230~280g)的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9组。一组作为正常对照,另8组暗适应24 h后置于波长为(530±10)nm的LED灯光箱中照射3 h,并分别于暗恢复3、6、12 h及1、2、3、7、15 d取眼球,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同一定位处视网膜组织形态、检测(TUNEL)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光损伤后光感受器内外节变短,外核层变薄,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凋亡出现在外核层,暗恢复3 h出现,3 d时达到高峰,7 d时消失;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量于暗恢复12 h开始升高,随暗恢复时间延长逐渐升高;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synthetase,GS)总表达量未见明显改变,但可见蛋白一过性重分布,表达部位由内核层移至外核层。pSTAT3蛋白表达量于损伤后12 h出现一过性升高。结论绿光损伤视网膜激活Müller细胞,pSTAT3可能参与了此激活过程。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二十五味珊瑚丸(25 Odors Coral Pills)对D-半乳糖(D-gal)衰老大鼠海马锥体细胞形态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影响。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D-gal模拟衰老大鼠模型。治疗组于造模第6周,给予25 Odors Coral Pills灌胃2周,之后取各组脑组织行相关检测。与模型组比较,25 Odors Coral Pills组大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层细胞丢失较少,细胞排列较紧密、整齐;DG区NSE阳性的细胞减少,胞体较小,突起较细;海马NSE表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D-gal衰老模型鼠海马锥体细胞衰老变性且NSE的表达增多;25 Odors Coral Pills可抑制D-gal衰老鼠海马锥体细胞的衰老变性和NSE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多能成体祖细胞(MAPC)的培养条件对猴骨髓间充质细胞(BMMSCs)和人脂肪干细胞(hADSCs)生长的影响,旨在获得更适合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供体细胞。方法通过细胞形态观察、MTT实验、克隆形成率、PCR检测、以及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潜能检测等,研究MAPC培养条件下猴BMMSCs和hADSCs的特征,并用DMEM/LG和MAPC培养条件培养的hADSCs进行RCS大鼠视网膜下腔移植,通过视网膜电图(ERG)和TUNEL检测,判断细胞移植治疗对视功能及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常规培养基相比,MAPC培养条件能促进猴BMMSCs增殖,细胞变小,但传2代后,细胞变得宽大扁平,出现衰老征象;然而,MAPC培养条件下的hADSCs细胞增殖能力及克隆形成率均增强,形成的克隆较大可稳定传10代以上,且具有成脂、成骨、成软骨的多向分化潜能,细胞表面标记物及细胞因子出现差异表达:CD140b、CD90、CD47、HGF和PEDF显著上调,CD73、CD105和IL-6显著下调。与对照组相比,移植DMEM/LG和MAPC培养条件培养的hADSCs(P4)3周后,RCS大鼠的B波波幅明显升高,外核层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 MAPC培养条件培养的hADSCs显示出更好的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适合用于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急性CO中毒大鼠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分析HBO治疗急性CO中毒脑损伤的机制。方法:建立急性CO中毒大鼠模型,给予高压氧(HBO)治疗后,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内神经干细胞(nestin)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结果:H-E染色标本上,对照组脑内神经元形态正常,染毒组脑皮质出现大量变性坏死细胞,海马锥体细胞层稀疏,HBO组坏死细胞明显减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nestin和GFAP表达数量形态均正常,染毒组nestin表达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GFAP形态数量发生改变,HBO组nestin表达明显增加,且在大脑皮层可见部分nestin阳性细胞和nestin-GFAP双阳性细胞;GFAP表达趋于正常。结论:急性CO中毒作为脑损伤因素可轻度激活大鼠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并使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变形、神经元变性坏死,HBO治疗可减轻星形胶质细胞损伤,明显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并促使其增殖、迁移和分化。提示HBO可能通过激活神经干细胞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是一薄而半透明的、具有多层结构的神经组织,位于眼球后2/3部的内侧面。向前延伸达睫状体,止于不规则边界。Muller细胞是脊椎动物视网膜内最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它贯穿整个视网膜。Muller细胞对于维持神经元的完整性、代谢、内环境稳态以及信号转导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视网膜病变时,Muller细胞参与整个过程,并且在视网膜的各种疾病中都发现伴有Muller细胞的神经胶质增生反应。Muller细胞同时也调控视网膜病变的整个过程。Muller细胞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谷氨酸受体、门控电压通道、所合成分泌的营养因子及自的身增殖分化都发生改变。近年来人们对Muller细胞的认识越来越多,研究的方向也从细胞的微观结构、主要功能转变成Muller细胞对不同视网膜病变过程的参与调控。本文对视网膜Muller细胞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病理状况下Muller细胞发生的改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大鼠原生殖细胞培养和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大鼠胚胎原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的培养及分化,取受精后11-12.5天大鼠PGCs进行原代培养,光、电镜观察PGCs及其分化细胞的微细结构,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细胞的分化程度,结果显然显示大鼠PGCs大而圆,散在分布,或多个聚集成团,胞质中含有椭圆形的线粒体和丰富的核糖体,在鼠胚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存在的情况下,PGCs保持未分化状态,碱性磷酸酶反应呈强阳性,在缺乏饲养层的条件下PGCs很快分化,形态不规则,有伪足,碱性磷酸酶反应减弱,进一步分化可形成具有细长突起的神经元样细胞,胞质中含有细丝束的表皮细胞,可见节律性跳动的心肌细胞,具有分泌颗粒的分泌细胞及似血管,心脏形状的管腔结构等,由PGCs分化来的细胞碱性磷酸酶反应均呈阴性,结果表明大鼠PGCs能够分化形成三个胚层的衍生物,生殖嵴来源的PGCsp是一种具有发育全能性的胚胎多能干细胞,本研究同时证明鼠胚饲养层能抑制大鼠PGCs的分化。  相似文献   

19.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在体外不诱导的条件下视网膜移植于正常或大鼠Nd︰YAG激光损伤视网膜后的定位以及蛋白表达情况. 体外培养大鼠MSCs, 用荧光染料DAPI标记MSCs, 视网膜下移植后分别于10, 20, 35和50天处死动物, 做DAPI荧光观察, 并在阳性的连续切片上做神经元核(neuronal nuclei, Neu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和角蛋白(pancytokeratin, CK)免疫组化染色及HE染色. 对损伤大鼠分别于损伤前及损伤后即刻、1~7周检测损伤移植组、损伤组和损伤注射生理盐水组的视网膜电流图(ERG)b波分析. 培养的MSCs集落生长迅速, 均一性好, DAPI染色观察表明, 10天时移植细胞多集中于移植部位周围, 正常移植组可见分层, 而损伤移植组分布散乱; 20天时两组均可见阳性细胞分布范围扩大, 分布于视网膜各层; 35天正常移植组阳性细胞范围与20天基本相同, 而损伤组则进一步扩大, 且细胞开始向损伤部位迁移; 50天正常移植组荧光范围比35天小, 未发现细胞增生, 损伤组损伤范围与35天相比扩大不明显, 但许多部位有增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阳性区域的细胞在NeuN, NSE, GFAP和CK 的表达有不均一性. HE染色表明移植组损伤的恢复好于损伤对照组, ERG b波检测表明5周后损伤移植组的b波水平高于对照组. MSCs可在正常及激光损伤的大鼠视网膜下与原视网膜结构相融合, 检测到的阳性细胞分布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及节细胞层, 正常移植组随时间延长荧光范围缩小, 损伤移植组荧光分布范围随时间延长分布较广, 但细胞的排列和蛋白表达有紊乱. MSCs的移植对激光损伤斑及ERG b波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探索离体实验中的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有无促进耳蜗听觉传入神经元——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SGCs)存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取成年大鼠嗅球和新生大鼠蜗轴组织块进行OECs与SGCs的培养,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OECs。实验分OECs与SGCs共培养组和SGCs单独培养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OECs和SGCs生长状态,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OECs,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βIII-tubulin标记SGCs。为了研究OECs与SGCs共培养体系中,前者促进后者存活的可能机制,共培养组中分别加入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500pg/mL)和BDNF抗体(IgY型,50μg/mL),对照组为未加任何处理的共培养组,然后检查各培养组中SGCs存活数量和存活时间。结果显示,OECs贴壁培养7d后形成一细胞单层,在OECs与SGCs共培养体系中,SGCs在OECs形成的细胞单层的表面生长,并伸出长突起,呈现典型的双极神经元形态;在培养的前6天内,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两组中的SGCs都较接种前减少,但共培养组中SGCs存活数量明显高于SGCs单独培养组(P0.01);单独培养组的SGCs数量在培养的第6天出现大幅度减少,在培养的第9天几乎没有生长;共培养组的SGCs数量未见明显变化(P0.05);共培养中加入BDNF对OECs促进SGCs存活无明显影响,而加入BDNF抗体(IgY)后存活的SGCs减少(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OECs与SGCs共培养能够促进新生大鼠SGCs存活和突起生长,延长存活时间,OECs分泌BDNF可能是促进SGCs存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