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性脑损伤是一种高致死率的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肠脑轴是大脑和胃肠道系统之间主要的双向通讯途径。近年来,创伤性脑损伤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渐被揭示。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参与了创伤性脑损伤后急性病理损伤的调节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创伤性脑损伤的发生、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影响,肠脑轴的含义及其在颅脑损伤中的病理调节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能的治疗手段,包括粪便微生物菌群移植、使用益生菌、刺激迷走神经、摄入多酚类物质以及靶向免疫调节策略,以期为临床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上最具破坏性和难以治疗的神经疾病之一,尤其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我们对aSAH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动脉瘤破裂的处理(包括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治疗)有所改善,但a SAH仍然是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严重和显著的健康问题。aSAH后造成脑损伤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传统上,在动脉瘤破裂后3~7天内出现的脑动脉痉挛被认为是脑损伤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所以大多数的体内研究都着重强调了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在aSAH后的病理生理学或形态学上变化的基本机制。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这一发现最终将重点转向了早期脑损伤对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脑损伤从动脉瘤破裂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患者的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将从a SAH后脑损伤机制开始,回顾aSAH的研究历史,以及早期脑损伤的当前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采用红至红外波长(600~1100 nm)的低功率光照(low-dose light,LDL)疗法对组织代谢系统、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的调节效应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生物能学和光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推动了低功率光照在疾病治疗领域的革新.有报道指出,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能响应低功率光照,产生细胞因子和保护性的蛋白质分子来缓解一些疾病的进程.因此,本文将从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对低功率光照改善的一些疾病的免疫学现象及机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4.
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如何对脑损伤后缺血、缺氧的脑组织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是目前研究的难点,有学者运用甘草及其提取物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一定效果,笔者就针对甘草提取物--异甘草素在脑保护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采用红至红外波长(600~1 100 nm)的低功率光照(low-dose light,LDL)疗法对组织代谢系统、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的调节效应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生物能学和光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推动了低功率光照在疾病治疗领域的革新.有报道指出,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能响应低功率光照,产生细胞因子和保护性的蛋白质分子来缓解一些疾病的进程.因此,本文将从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对低功率光照改善的一些疾病的免疫学现象及机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紫外线照射是目前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水、物体表面和空气的处理,并在外科疾病的治疗中作为化脓性细菌所致的感染、致病细菌引起的感染等疾病的首选物理疗法。紫外线的消毒作用,取决于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照射强度。波长与杀菌作用的关系见图。采用紫外线杀菌,其效果除与照射剂量(即紫外线照度与照射时间的  相似文献   

7.
人脑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不同的功能区域相互作用、互相协调,共同构成一个网络来发挥其功能。人脑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具有高效的“小世界”拓扑属性。本文从脑结构到脑功能方面介绍了从不同模态影像学数据构造脑网络的主要进展,并探讨不同的脑疾病患者脑网络拓扑结构是否发生了异常,以及这些异常特征能否用来进行疾病分类,最后对本领域未来的研究做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Natural Product Sciences(NPS)和Pfizer公司在它们为期三年的药物开发工程上又增加了两年时间.在此协作下,NPS公司从天然产品中寻找潜在的治疗成分.在延长的两年时间里,它们将把研究范围扩大到阿尔茨海默疾病和中风相关的脑损伤等疾病的治疗上,包括神经障碍如抑郁症、痴呆和焦虑. 此工程的最初焦点是蜘蛛毒以及其它无脊椎动物毒液作为药物来源.Pfizer公司已把  相似文献   

9.
Fu AL  Zhou RM  Zhao BQ 《生理科学进展》2010,41(4):307-309
非侵入性地将具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血脑屏障输送至脑内,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生物学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而应用适宜的转运载体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使用病毒载体或非病毒载体,已成功进行非侵入性基因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实验性运动神经疾病、脑部肿瘤和帕金森病等。随着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的研究和新型载体的开发,应用非侵入性基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将会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的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人数多,波及范围广,已成为老年医学中最严峻的问题之一。临床上AD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副作用。目前,物理干预AD的治疗方法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研究表明,物理干预如嗅觉干预、光疗法、脑电刺激、声光刺激、温度干预等能通过提高神经发生、神经保护、调控神经元兴奋性和可塑性、提高脑血流量、改善代谢、减少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等,从而改善AD症状与认知功能。本文综述了不同物理干预对AD的作用机制以及疗效,为物理干预用于实施预防和延缓AD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