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叶又茵  王雨  林茂 《生态科学》2013,32(4):408-419
2009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在九龙江河口进行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分析了九龙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119种,其中,含桡足类(35种)和水母类(31种)是最主要的类群。主要优势种有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弗洲指突水母(Blackfordia virginica)、短尾类蚤状幼虫 (Zoea larvae)和长尾类幼虫 (Macrura larva)。其中,春季以火腿许水蚤、弗洲指突水母、中华假磷虾以主;夏季则以短尾类蚤状幼虫和长尾类幼虫为主;秋季则以火腿许水蚤和中华异水蚤(Acaritella sinensis)为主,季节变化明显。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春季最高,平均值分别为3 377.8 ind/m3和3 209.4 mg/m3,秋季最低,但空间分布不均,从春季到秋季其密集中心从近海区逐渐转移到邻近河口区。与过去同期的调查资料相比,20年来九龙江河口浮游动物总丰度、优势种的组成和排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次浮游动物的总丰度平均值(以秋季为例)为历次调查最低,主要优势种也明显不同, 推测,浮游动物有朝着小型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长江河口中小型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于1999年枯水期(2~3月份)、丰水期(8月份)、2000年枯水期(2~3月份)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年枯水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仅为79.07ind/m3,浮游动物在河口内与口外海滨形成两个高丰度区,浮游动物个体数量从口门内向近岸及近外海逐渐递减,优势种数量分布情况决定了该期浮游动物总数量分布.1999年丰水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高达300.89ind/m3,浮游动物分布不均匀,数量由河口内向近岸水域与近外海水域递增.2000年枯水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总体趋势与1999年枯水期相同.1999年枯水期、丰水期,2000年3月枯水期,桡足类数量占浮游动物总数量分别为95.54%、85.82%、84.83%,桡足类数量在浮游动物总数量中占绝对优势,并在浮游动物数量分布中起关键作用.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受潮周期影响显著,优势种在浮游动物数量潮周期分布中起重要作用.由各样站的浮游动物数量与盐度做回归分析,在枯水期均不成线性关系,在丰水期则成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0.34134 0.0112x(r=0.9341, n=8).此外,长江口浮游动物数量季节变化与温度、径流量、海流及食物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853-860
研究在三峡库区选取秭归、巫山、云阳、忠县、木洞5 个断面, 自2012 年8 月至2013 年4 月采用黑白瓶法进行为期一周年季节性的原位初级生产力测定, 探讨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等动态特征。结果表明: 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以溶氧计)的四季变化规律为: 夏季5.613 mgO2/(Ld)春季3.630 mgO2/(Ld)冬季0.906 mgO2/(Ld)秋季0.552 mgO2/(Ld), 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 含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在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上, 5 个断面中库首最高(秭归)、库中次之(巫山、云阳、忠县)、库尾最低(木洞);且全年所有断面干流初级生产力均显著低于支流初级生产力;在垂直分布上, 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水下0-1 m 间, 在水下1-5 m 随着水深增加呈现递减趋势, 光能可得性可能是限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 毛初级生产力与叶绿素a、溶解氧、pH 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对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和分析,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60属、110种及变种.种类组成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其中绿藻门占优势,共计46种(42%),其次为硅藻35种(32%).藻类年平均密度为4.17×106 celVL,最高密度为6.10×107 cell/L,最低密度为5.16×103 cell/L.各季节浮游植物优势种差异显著,春季为一种颤藻(Oscillatoria sp.)和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夏秋两季为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冬季转为倪氏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niei).空间分布上,丹江、汉江库区以及取水口3个区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尖针杆藻,五青入库区则以倪氏拟多甲藻占优势.磷浓度是驱动丹江口水库藻类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根据建库几十年来的对丹江口水库较为全面的4次调查资料,分析了丹江口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及变化趋势.自1958年以来,50年间,整个水库浮游植物密度增加了16倍,水库富营养化程度有增加的趋势.种类组成由适应河流的固着型硅藻,经过硅藻-绿藻-蓝藻型逐渐发展为硅藻-甲藻-隐藻-蓝藻型.  相似文献   

5.
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潮间带按月份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取样。共得到大型底栖动物16种,隶属3门4纲15科,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其中,潮间带米草丛6种,高潮带光滩7种,中潮带光滩13种,低潮带光滩7种。对潮间带各样点的物种数、密度、生物量以及不同样点的生物多样性指数Margalef指数(S)、Shannon指数(H)、Pielou指数(J)和Simpson指数(D)进行样点-季节间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样点间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差异极显著(所有P<0.01),三者季节间差异均不显著;样点间H、D和S差异显著(所有P<0.05),季节间差异均不显著;而季节间和样点间J差异均不显著。对四季4个样点的群落进行聚类和排序分析发现,中、高潮带光滩界限不明显,潮间带米草丛和低潮带光滩界限明显。结果表明:生境条件的不同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同一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2008—2009年4季度海南西部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动态并探讨其主要关联因素。165份样品经鉴定共有浮游植物4门74属155种(含5变型和2变种),周年平均丰度为(6.36±4.75)×103cells/L。硅藻在物种组成和丰度上均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藻,蓝藻(束毛藻)在7月增殖。主要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笔尖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p.)、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等。物种组成的季节差异较大,10月浮游植物种类贫乏,1月次之,4月、7月最丰富。丰度10月最高,季节差异并不明显。束毛藻在4月、7月呈斑块状群聚分布。浮游植物周年平均丰度并不高(<1.0×104cells/L)。不同季节优势种有明显的交错和变化,菱形海线藻、奇异棍形藻、具槽帕拉藻为全年优势种。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表现出较高的值,均匀度与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特点基本一致,群落多样性高的季节物种均匀度也好。物种多样性指数指示调查区水体遭受污染程度低,水质状况优。调查区各季节的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1月丰度与盐度则呈密切负相关关系。10月浮游植物丰度与无机氮(DIN)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7月浮游植物丰度与活性磷酸盐(PO4-P)呈密切的负相关关系。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直接影响到后者的丰度变动,并伴随着海区生态系统的相关复杂现象及生物学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流沙湾海草床海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2月至11月对广东省流沙湾海草床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的季节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151种:冬季57种、春季66种、夏季73种、秋季66种,其中硅藻门44属123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81.4%;甲藻门11属26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17.2%;绿藻门和蓝藻门各1属1种,各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0.7%。优势种共有26种,主要为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威氏角毛藻Chaetoceros weissflogii、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等,都是链状群体或个体较细长或较大的种类,没有个体较短小的优势种群;各季节间共有种类数在22-43种,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范围在0.211-0.448,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2.12和0.35,群落结构较脆弱;细胞丰度在0.24×104-5.72×104 个/L,秋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属季节单峰型变化,与一般亚热带春、秋季出现丰度高峰不一致。相关性分析发现,浮游植物丰度与活性硅酸盐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其他因子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叶绿素a浓度与水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浮游动物丰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从浮游植物吸收N、P的配比分析,N为四季的营养限制因子,但从N、P的绝对值看,N和P都是全年的营养限制因子,因此其水质营养类型属于亚热带贫营养型。  相似文献   

8.
于2010年7月(夏季)调查了雷州半岛近海海域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其与海区主要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雷州半岛近海海域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15.66~1114.92mg.m-3;平均值为192.49mg.m-3;夏季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3.36~50.12mgC.m-3,平均值为18.43mgC.m-3;浮游植物生物量水平分布格局在不同区域间没有显著差异,浮游细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呈现西部海区>东部海区>南部海区的格局,差异极显著;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生物量在表底层的垂直分布格局没有明显的规律,表、底层生物量或高或低,差异不显著;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生物量多体现近岸站位>中间站位>远岸站位,即从陆向向海向呈递减的分布格局;夏季雷州半岛近海海域浮游细菌生物量与水温、pH和硅酸盐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TOC和磷酸盐呈极显著负相关;浮游植物生物量与pH和DO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和TOC呈显极显著负相关;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浮游细菌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二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调控关系。  相似文献   

9.
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其彪  孙军  李丹  宣基亮 《生态学报》2015,35(7):2366-2379
根据2011年5月、8月、11月在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25°00'—33°30'N,120°00'—127°30'E)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对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经Utermhl方法初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74属248种(含变种、变型,不含未定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金藻和蓝藻。春季优势种主要为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骨条藻(Skeletonema sp.)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夏季主要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秋季主要是具槽帕拉藻、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和柔弱伪菱形藻。调查区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在夏季最高,达到85.002×103个/L,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在水平方向上,春、夏两季,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近岸出现高值,由近岸到外海细胞丰度逐渐降低;而在秋季则相反,在调查海域的东北部出现高值,随离岸距离的增加细胞丰度逐渐增加。在垂直方向上,春、夏两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表层出现最大值,随着深度的增加细胞丰度逐渐降低;而在秋季细胞丰度分布比较均匀,随水深变化不明显。调查区表层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面分布基本一致,并且与细胞丰度的分布大致呈镶嵌分布。调查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是:从春季的甲藻(具齿原甲藻、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等)为主,硅藻(柔弱伪菱形藻、骨条藻等)为辅;演替至夏季的硅藻(中肋骨条藻、海链藻等)为主,甲藻(主要是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和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为辅,到秋季进一步演替为硅藻(具槽帕拉藻、圆筛藻、柔弱伪菱形藻等)为主,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ltii)为辅。浮游植物物种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及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低氧区与非低氧区浮游植物群集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于2011年7月(丰水期)和12月(枯水期)分别对广东省13个水库的入库河口进行调查,使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水中N2O的浓度并用Liss&Merlivat公式估算出入库河口向大气释放N2O的水-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河口丰水期N2O溶存浓度范围为15.37~175.22 nmol/L,平均值为(73.77±43.58)nmol/L;N2O水-气交换通量范围为0.26~5.40μmol/(m2.d),平均值是(2.53±1.94)μmol/(m2.d)。河口枯水期N2O溶存浓度范围为44.26~366.11 nmol/L,平均值是(126.61±102.74)nmol/L;N2O水-气交换通量范围是0.86~21.88μmol/(m2.d),平均值是(7.50±6.65)μmol/(m2.d)。河口丰水期N2O溶存浓度和水-气交换通量明显低于枯水期。与其他研究相比,本研究区N2O溶存浓度和水-气交换通量偏低。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超微型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霞  黄小平  施震  叶丰  刘庆霞 《生态学报》2013,33(7):2200-2211
对珠江口及近海区域进行了夏季和冬季超微型浮游植物(0.2-3μm)调查,分析了其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夏季,珠江口浮游植物密度与磷酸盐成显著正相关,且N/P远远高于30,表明浮游植物受到P限制.夏季超微型藻数量比冬季高一个数量级,其丰度与盐度成显著正相关而和营养盐(溶解性无机氮(DIN),PO4-P,SiO4-Si)显著负相关,表明珠江口超微型藻受到径流的负面影响,表现出其数量在虎门附近海域低,随着咸淡水混合程度的加剧逐渐增大的分布特征;超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在总叶绿素a中的比例也表现为河口上游低,到万山群岛附近海域达到最大,推测近海高光照、低营养盐更适宜超微型藻的生长,同时也说明超微型浮游植物适应贫营养环境的生态特点.  相似文献   

12.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is the largest estuary in South China and plays a considerable role in the local fisheries economy,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urrent state of fish assemblage in this ecosystem. To quantify spatial‐seasonal variations,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and trend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of the fish assemblage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we sampled 11 sites seasonally from Dec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6. Throughout the study, 285 species from 88 families and 195 genera were collected. There were obvious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fish assemblage in terms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species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of ecological types. Mouth distance, NH4+ N, chlorophyll‐a, flow, DO, salinity and water transparency were the main variables influencing the spatial‐temporal dynamic of fishes within the estuarine systems. Compared with the record of 330 species in the 1980s, the number of fish specie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has declined by 45 fish species. The Jaccard's similarity of fish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the 1980's) and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2013–2016) was 0.62, with 95 species undiscovered and 50 species increa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compared to the 1980s, indicating the assemblage structure has obviously changed. However, in term of ecological guild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mposition of all the selected ecological traits between these two periods.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including overfishing, introducing alien fish, dam construction and pollution were considered the main disturbance on fish composition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We conclude that there existed pronounced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fish assemblages, which arises from the compounding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hese findings are beneficial to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suitabl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fish resource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广州段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10年对珠江口广州段浮游植物进行了12个航次现场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85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e)及其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e v.angustissima)为主要优势种,并有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调查期间,珠江口广州段浮游植物细胞数的平均值为5.51×105cells/L,且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存在年间变化。通过比较各年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年均值,结果表明,2010年的生态环境较2008年和2009年好,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稳定。经相关性分析,磷酸盐为调查河口区浮游植物生长繁殖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何青  孙军 《生态学报》2009,29(7):3928-3938
根据2006年2月~11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采样调查,对调查水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72属177种(包括未定名种),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但甲藻在群落中的比重也很明显,此外还有少量的绿藻、蓝藻和金藻.浮游植物优势物种以可形成链状群体的物种为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长江口水域全年都具有较高的优势度,另外还有季节性的优势种,春季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夏季的细长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 f. gracillima),秋、冬季的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浮游植物物种多为温带近岸种,少数为暖水种或大洋高盐种.长江口水域网采浮游植物的细胞平均丰度在夏季最高,为2027.41×104 cells m-3,其次为春季,秋季最低,为22.15×104 cells m-3.冬季的细胞丰度在各站之间变化幅度是最小的.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细胞丰度及多样性指数在区域上和时间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调查所获4季度月网采浮游植物的丰度资料与历史资料基本吻合,季节变化也基本一致,但也有个别季度差别较大,长江径流量的年际变动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别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渔业资源的重要栖息地,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为进一步了解栖息环境恶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于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采用底拖网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进行了游泳动物4个季节的调查。共鉴定游泳动物92种,其中鱼类54种,甲壳类32种和头足类6种。游泳动物种数夏季最高,为52种,春季最低,仅35种,春、夏季和冬、春季种类季节更替显著。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以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为主要优势种,其中日本蟳为全年优势种,平均尾数密度占总密度的8.07%~26.22%。游泳动物资源密度和尾数密度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夏季最高,秋季和春季次之,冬季最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温度和盐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和秋季温度较高,盐度较低,冬季和春季温度较低,而盐度较高。温度是伶仃洋海域游泳动物种类和数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与历史资料比较,珠江口主要经济鱼、虾类出现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亚热带水库浮游植物季节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远飞  周存通  赵增辉  林植华 《生态学报》2021,41(10):4010-4022
以亚热带黄村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1种,种类最多的是绿藻门(18种)(35.29%),其次是硅藻门(15种)(29.41%)和蓝藻门(11种)(21.57%)。从浮游植物群落季节组成差异来看,春季(62.96%)和夏季(71.03%)蓝藻门丰度最高,秋季(56.11%)和冬季(80.74%)硅藻门丰度最高。黄村水库流域优势种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和曲丝藻(Achnanthidium sp.)在春夏秋冬季节均存在。多样性指数表明该流域水体处于中营养状况。温度、电导率和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8.
枯立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群落动态和演替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以位于桂西南的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平台,以样地中2011年第一次植被调查数据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1 cm的枯立木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考虑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分析其不同径级(小径级,1 cm≤DBH5 cm;中径级,5 cm≤DBH15 cm;大径级,15 cm≤DBH)的空间分布格局、枯立木多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及生境关联性等。结果表明:枯立木所有个体和小径级分别在0~4 m和0~5 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其它尺度为随机分布;中径级和大径级在0~30 m尺度上均为随机分布。大径级与凹凸度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所有个体和小径级与干旱度指数和样方内所有植株个体数为显著正相关,所有个体和小径级与样方内最大胸径和平均胸径呈显著负相关。所有个体和小径级与3种生境类型间的关联性并不显著;中径级与山坡呈正关联性、与山脊呈负关联性、与山谷无显著关联性;大径级与山谷呈正关联性、与山坡无显著关联性、与山脊呈负关联性。在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枯立木空间分布格局总体表现为随机分布,仅小径级在小尺度内聚集分布,而较大径级在样地中表现出一定的生境关联性;树木死亡过程可能是小尺度内密度制约、大尺度内生境过滤和个体自然衰老等生态学过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高倩  陈佳杰  徐兆礼  朱德弟 《生态学报》2015,35(22):7328-7337
依据2002—2003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29°00'—32°00'N、122°00—123°30'E)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水域小型水母(含水螅水母、管水母和栉水母)总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差异。结果显示,该海域共出现小型水母41种,其中水螅水母28种,管水螅11种,栉水母2种。主要优势种包括管水母大西洋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和气囊水母(Physophora hydrostatica)以及水螅水母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两手筐水母(Solmundella bitentaculata)和短柄和平水母(Eirene brevistylus),其中大西洋五角水母为冬、春季第一优势种,双生水母则为夏、秋季第一优势种。该水域小型水母总丰度呈明显季节差异,夏季丰度最高((337.33±55.68)个/m~2),春、秋季次之(分别为(142.09±67.71)个/m~2和(132.84±35.17)个/m~2),冬季最低((113.69±32.72)个/m~2)。水温是影响调查区小型水母总丰度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小型水母丰度与表层温度显著正相关(P0.01)。盐度是影响小型水母平面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春季小型水母丰度与底层盐度正相关(P0.05),夏季与10 m层盐度正相关(P0.01),全年则是与10 m层盐度正相关(P0.01)。此外,调查水域小型水母丰度与其饵料——小型桡足类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20.
党晓岩  伍玉梅  樊伟  纪世建  杨胜龙 《生态学报》2017,37(23):8039-8047
基于地理位置、纬度和生态特征的不同在东海选取了9个面积相同的子区域,采用1997-2015年由SeaWiFS(Sea-Viewing Wide Field-of-View Sensor)和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传感器获得的叶绿素a浓度资料,对我国东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变化和藻华现象进行了分析。通过高斯曲线模型拟合,得到了藻华爆发的起始时间、峰值时间、结束时间及持续时间。研究表明东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外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小于近岸;长江口和台州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较大,近黄海海域的两个区域次之,较小的位于南麂列岛海域和台湾海峡,越靠近南部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越低。藻华发生的规律为:以南麂列岛为分界线,由高纬度到低纬度,浮游植物到达藻华发生峰值的时间持续推后,爆发持续时间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