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磁学》2012,(5):I0003-I0004
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格拉斯通病毒及免疫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可促进艾滋病传播的人类蛋白。研究人员发现精液中的一些蛋白碎片可增强艾滋病病毒(HIV)的细胞感染能力,导致艾滋病发病。这一研究发现或可帮助研究人员找到遏制这种致命性病原体蔓延的新策略。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旗下子刊《细胞宿主和微生物》(CellHost &Microbe)上。  相似文献   

2.
正《自然》杂志近日发表了法国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成果:他们通过实验室研究发现,潜藏艾滋病病毒(HIV)的T细胞表面特定表达着一种名叫CD32a的蛋白,这种蛋白在未感染HIV的T细胞中却没有被检测出来。这意味着,CD32a蛋白可以作为一种生物靶标,用来开发出针对"隐身"状态HIV的全新药物。由于HIV将部分免疫、淋巴甚至肠道等细胞当作"隐身之地",现有药物和免疫系统都无法辨明它们的"身份",导致艾滋病多年来无法得  相似文献   

3.
干细胞发育中存在对称/不对称两种方式的交替分裂,精确调控维持正常发育。相关调控因素有外源性机制和内源性机制,发现于基本模式生物果蝇,主要包括干细胞周围微环境、细胞极性、纺锤体轴向和命运决定子不对称分布。调控机制的失常将导致干细胞分裂模式紊乱,可能造成肿瘤发生。简要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要点新闻     
美国科学家日前发现,雌激素可以抑制调节蛋白——N-CoR,导致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快速的生长和扩散,而它莫西芬有助于这种蛋白水平的恢复。这项研究结果公布在9月1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美国华裔科学家日前将RNA 纳米技术研制成基因材料颗粒,将抗癌药剂直接  相似文献   

5.
Biogen公司的重组CD4已转入到人体临床试验上了。目前,国立过敏及传染病研究所(NIAID)、麻萨诸塞州综合医院、Cedars Sinai医学中心也合伙进行这项研究。第一阶段的研究是剂量逐步增加,主要是测定该蛋白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大约25名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患者将获得可溶性CD4。Biogen公司和麻萨诸塞州综合医院实验室试验表明,Biogen公司的重组CD4阻碍了艾滋病病毒对T-辅助细胞(T4淋巴细胞)的直接侵  相似文献   

6.
内质网应激与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修饰以及折叠的重要场所。内质网内未折叠蛋白堆积,钙离子失稳等可触发内质网应激,通过非折叠蛋白应答纠正这些异常变化。过度的内质网应激或内质网应激机制失常将导致细胞损害和死亡。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系统损害与内质网应激异常有关。深入研究内质网应激将为进一步探索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防治基础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魏莘  王岱 《病毒学报》1998,14(4):370-373
艾滋病(AIDS)主要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的免疫系统造成的。许多流行病学研究已证明,疱疹病毒与HIV的共感染可以导致对HIV-1启动子的激活,并加速细胞的病理性反应〔1〕,从而加大个体对HIV感染的敏感和加快疾病的进程。人疱...  相似文献   

8.
中国解剖学会第11次全国代表大会暨2006年学术交流会于2006年11月27-30日在南京举行,期间还进行了第一届“李继硕青年优秀论文奖”评选的终审。“李继硕青年优秀论文奖”是李继硕教授去世后,他在海内外的弟子自发捐款、经过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设立的奖项,目的是纪念李继硕教授在人体解剖学以及神经解剖学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中的杰出成就,继续推动我国人体解剖学事业的发展。该奖项也是中国解剖学会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奖项,每4年评选一次,表彰4年期间科研工作突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本次论文奖评选总共收到了20篇论文,经海内外特…  相似文献   

9.
王映菲  周介湄  郭军 《生命科学》2023,(10):1322-1327
人体细胞的生命活动依赖于膜电位极化和胞内外离子不对称动态平衡(也称生物渗透压平衡)。膜电位改变及离子含量组成变化均参与了细胞对环境理化刺激的应激反应,调控其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最近的研究发现:人体血浆及细胞内的蛋白纳米颗粒变化参与了细胞膜电位的调控,与细胞内外离子的重新分布及跨膜渗透压的改变密切相关。电压依赖离子通道的激活及开放程度,是诱导细胞离子重新分布的重要调控机制,其活性与蛋白纳米颗粒调控的膜电位改变密切相关,且离子组成也参与了蛋白纳米颗粒吸附离子诱导膜电位变化的调节。因而,蛋白纳米颗粒是调控细胞膜电位平衡及生物渗透压平衡的重要物理机制,这一协同调控的力电活动与多种与蛋白纳米颗粒相关疾病的发生及治疗密切相关,该机制的阐明能为解析当前多种临床疑难疾病的发病机制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历时三年,对来自南部非洲的375名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的研究发现.个体对HIV感染的反应主要取决于编码Ⅰ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HLA-B,该等位基因在人体与病毒之间的斗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细胞感染了病毒时,HLA抓住病毒制造的蛋白片断,并将这种蛋白质片断放在它们的表面上,  相似文献   

11.
植入电子起搏器可以治疗因窦房结功能失常引起的猝死等心脏疾病.但是,电子起搏器存在很多弊端,比如电池寿命有限、容易感染等.因此,生物起搏器被期待能够取代电子起搏器.为了探讨在心室内诱导心室细胞生成生物起搏器的可行性,我们首先抑制内向整流钾电流(I_(K1)),使心室肌细胞产生起搏行为,然后基于理想心室组织和真实人体心室切片数据,构建2D生物起搏器模型.基于该模型,我们研究细胞间的电偶联和起搏电流I_f对起搏器功能的影响.发现起搏电流I_f对起搏器功能有增强作用,但细胞间的弱电偶联对起搏器的起搏有更为关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科学家发现导致肺癌的基因美国托马斯·弗杰逊大学金梅尔癌症中心克罗斯博士为首的研究小组在美国《细胞X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在肺癌患者的肿瘤中发现了一种导致肺癌的缺损基因。它存在于人体的呼吸道和消化道赘生物中,名叫FHIT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该基因及其控制...  相似文献   

13.
HIV-Tat蛋白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基因编码的一种被称为反式转录激活因子,是HIV转录和复制所必须的一个很重要的调控蛋白。HIV感染细胞的早期即表达该蛋白,Tat蛋白能够由被感染细胞合成并释放到细胞外,脑脊液和血清中,能改变非感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对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从而促进艾滋病(AIDS)脑病的发生和发展,也就是说在中枢神经系统,HIV病毒对于神经系统的损伤多为间接损伤,主要依靠其合成蛋白,如Tat蛋白。Tat蛋白进入脑后,可以选择性地对中枢神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引起神经元的凋亡,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改变,如艾滋病痴呆(HAD)和艾滋病相关性脑炎(HIVE),然而HIV-Tat蛋白的神经毒性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本综述将讨论HIV-Tat蛋白神经毒性及其可能的机制,为将来的研究和艾滋病脑病的防治提供更加有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艾滋病的发现、治疗和预防"一节的教学中,以艾滋病的发现历史为线索,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传染病病原体的发现方法;结合HIV侵染细胞的过程,探讨HIV的治疗思路及其对人体的细胞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影响;通过"商环"等艾滋病预防的发明实例,促进学生体会创新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鸡输卵管上皮细胞是卵清蛋白的主要分泌细胞,是研究输卵管特异表达蛋白调控的重要工具。在以往的研究中,多采用普通DMEM培养液对鸡输卵管上皮细胞进行分离与培养,容易造成其自身特性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改变。本研究我们优化了细胞分离方法,发现从输卵管漏斗部组织分离的输卵管上皮细胞增殖较快;用鸡输卵管上皮细胞培养基相比DMEM更适合促进细胞生长;与胰酶相比,用Accutase消化酶进行细胞传代,有利于输卵管上皮细胞特性维持。对所获得的输卵管上皮细胞鉴定发现,己烯雌酚能促进卵清蛋白的表达,说明分离培养的细胞保持了鸡输卵管上皮细胞特性。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为输卵管特异表达蛋白调控以及家禽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蛋白平衡失败是很多疾病和与年龄相关的病变的特征。受损的线粒体会通过各种机制(包括能量剥夺)导致细胞死亡。最近的研究发现了另外一种机制:来自胞质核糖体的线粒体蛋白的低效运输。研究者们发现,线粒体损伤会阻断核编码的蛋白向线粒体内的运输,通过触发胞质中"线粒体前体过度积累压力"(mPOS)的通道造成细胞退化。  相似文献   

17.
T细胞研究先驱者获1995年Lasker奖5位致力于研究T细胞怎样识别外源蛋白问题的科学家于9月25日被共同授予1995年度AlbertLasker奖.华盛顿大学圣路易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埃米尔·尤纳尔发现了巨噬细胞能断裂外源性蛋白质,并且把这些断...  相似文献   

18.
细胞自噬是真核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溶酶体途径将胞质蛋白和细胞器降解为小分子.从而为饥饿状态下的细胞提供能量。此外,细胞自噬还能清除入侵的病原性微生物,在天然性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自噬不仅不能清除HIV病毒,反而有助于HIV病毒的复-a4。此外,HIV病毒蛋白似乎能够阻断细胞自噬作用.促进CD4+T淋巴细胞死亡和艾滋病的发生。简要介绍了细胞自噬的机制。以及细胞自噬在HIV病毒感染中的病理、生理作用。研究细胞自噬与HIV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望发现治疗艾滋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正>艾滋病病毒表面有一些突起,这是它感染人体细胞的关键。美国科学家8日说,他们已经完全弄清楚了这些突起的结构以及其与人体细胞融合前后的动态变化。这一成果为设计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奠定基础。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耶鲁大学和韦尔·康奈尔医学院研究人员当天在英国《自然》上发表相关论文。参与研究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艾滋病研究专家周同庆告诉新华社记者,以前设计疫苗"完全是盲目地在那做",而现在相当于"知道了这个逃犯长什么样",所以"抓获"它的可能性很大,有可能导致有效疫苗的诞生。  相似文献   

20.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7):I0002-I0003
<正>据最新一期《自然·方法学》杂志网络版报道,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研究人体蛋白质的新技术。该技术可追踪膜蛋白与其他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膜蛋白占人体所有蛋白的约三分之一,有500多种疾病与其失能相关。膜蛋白的研究难点在于,要了解其作用,必须基于对其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的观察。多伦多大学细胞与生物分子研究中心教授伊戈尔·斯坦戈利亚称,新技术为检视人体细胞自然环境中的膜蛋白提供了新工具。其灵敏度足以检测到引入药物的微量变化,因此对癌症及神经疾病治疗方法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