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的角石蛾属昆虫(毛翅目:角石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立新 《昆虫学报》1988,(2):194-202
McLachlan(1866)根据采自印度北部阿萨姆Assam的一只雄虫,描述新种灰翅角石蛾Stcnopsyche griseipennis McLachlan并做为模式种,而建立角石蛾属StenopsycheMcLachlan,置于纹石蛾科Hydropsychidae.Ulmer(1907)将前人称之的纹石蛾科分为纹石蛾科(狭义),多距石蛾科Polycentropidae等翅石峨科Philopotomidae和管石蛾科Psychomyiidae。他根据角石蛾属有3个单眼和前足胫节有3个距而置于等翅石蛾科中;但角石蛾属在翅形、脉相、体躯大小和外生殖器等方面与等翅石蛾科的差别极为明显。Banks(1913)认为Ulmer所述的4科,仅能被认为是纹石蛾科中的4个亚科,他将角石  相似文献   

2.
1999年6月15日,笔者在检查黑光灯诱虫器时,于1200头小地老虎成虫中,发现1只长有5只翅的小地老虎,该蛾的前右翅基部上侧长出1只与正常前翅斑纹相似的第3只前翅,翅的外缘为圆弧状,翅的长度只有正常翅的1/2左右,笔者认为,这是1只极为稀有的畸形个体.  相似文献   

3.
对鳞翅目蛾类 2科 42种和蝶类 7科 31种昆虫的翅形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 ,无论是蛾类还是蝶类 ,迁飞昆虫前翅形状均具有区别于非迁飞昆虫的共同特征 ,即前翅相对窄长 ,前缘较平直 ;然而与不同的翅振模式相适应 ,蛾类与蝶类迁飞昆虫的翅形特征又有所不同 :蛾类迁飞昆虫翅外侧较宽阔 ;蝶类迁飞昆虫翅外侧较窄小。  相似文献   

4.
陈一心 《昆虫学报》1991,34(4):472-474
本文记述夜蛾科一新属二新种。新种的模式标本均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银白冬夜蛾属 Argyromatoides 新属 属征 喙发达,下唇须短,向前伸,额有一弧形横脊状突起,其下有角质片,两侧并有齿状短突,雄蛾触角线形;前足胫节内侧有一长弯爪;腹部背面无毛簇;前翅窄长,翅尖较尖,外缘斜;后翅M_2自中室横脉下方发出。雄蛾前翅反面在中室前有长毛簇,后翅反面在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整理沈阳、铁岭地区灯下蛾类时,发现国内新记录一种,记述如下: 四目小尺蛾Cyclophora albipunctata griseolata(Staudinger)中国新记录 翅展21—25毫米,触角雄虫李齿状,雌虫丝状。全体及足均为灰白色。在后足胫节上雄虫有1对距,雌虫有2对距。前翅具径室1个。前、后翅灰白色或略带红色,前、后翅仅外横线隐约可见成列褐色小点。翅中央均有一深褐色环形纹(图1)。雄虫外生殖器见图2。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中国细蛾科的工作中,发现尖细蛾属二新种,记录如下。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刀瓣尖细蛾Acrocercops ensiformis,新种 前翅长4.0—5.0mm。颜面白色;头顶淡赭褐色。触角柄节褐色。口须银白色:下颚须端节腹面褐色;下唇须第二节端部及第三节腹面铅灰色。前、中足褐色;基节灰白,胫节中部有2白斑;跗节白色,第一节中部、第二和第三节基部各有一褐环。后足基节和腿节银白色,基节外侧中部有一赭褐斑;胫节和跗节浅褐色,胫节、第一和第二跗节各有一白端环,第四和第五跗节基部白色。前翅赭褐色;沿后缘有一长白带,白带由翅基伸达翅端部1/7处,内缘不及5/7处有一V形褐斑,端部呈园形加宽;翅端2/7  相似文献   

7.
最近两年湖北省利川县大面积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ides Hu et Cheng林遭到卷蛾幼虫的严重为害,将针叶全部食尽,不但直接影响生长,甚至造成死亡。经研究发现系色卷蛾属Choristoneura一新种。模式标本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水杉色卷蛾Choristoneura metasequoiacola,Liu,新种 翅展:♂16毫米;♀18毫米左右。 唇须向前伸,第三节末端略向下曲。雄前翅无前缘褶。前翅顶角不向前凸出;R_1脉  相似文献   

8.
枣粘虫又名枣小蛾、枣实菜蛾、裹粘虫,是我国北方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枣树上一大害虫。过去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学名是 Cerostoma sasakii Matsumura,属菜蛾科 Plutellidae。现经作者研究,发现不但学名有误,而且科名也不相符。应属卷蛾科 Tortricidae 一新种。中文按系统命名称之为枣镰翅小卷蛾。 菜蛾科前翅是狭长的。前翅后缘的毛有时发达并向后伸,洒息时突出如鸡尾。触角栖息时前伸。后翅脉序M_1和M_2常共柄。卷蛾科前翅接近长方形,外缘较直而且翅顶往往突出,栖息时合拢成钟罩状。触角栖息时不向前伸。后翅脉序M_1和M_2不共柄。枣粘虫的特征与卷蛾科相同,故不应属菜蛾科。由于枣粘虫的前翅有前缘钩,雄性外生殖器的抱器瓣有洞穴,雌性外生殖器有两枚囊突,所以应属卷蛾科下的小卷蛾亚科 Olethreutinae,再加上后翅M_3和Cu_1合并,应属花小卷蛾族 Eucosmini。  相似文献   

9.
赵仲苓 《昆虫学报》1987,(3):321-322
本文记述毒蛾科四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灰点翅毒蛾Cispia griseold新种 本新种与白点翅毒蛾Cispia cretacea Chao相似,但不同在于前翅浅棕灰,翅脉白色;前翅反面浅棕灰,翅后缘白色,中室末端具一白色肘形纹;而后者前翅白垩色,前缘、外缘和后缘略带浅黄棕色,前翅反面白垩色,前缘和外缘略带浅粉棕色,无斑纹。翅展雌蛾约  相似文献   

10.
丝棉木金星尺蛾Abraxas latifasciata Warren,1894是绿化植物棉木科的大害虫。国内对其分类到生物学研究均不甚一致,现将我们1979—1985年的研究结果初报如下。丝棉木金星尺蛾属尺蛾科Geometridae枝尺蛾亚科Ennominae中Abraxas属的Calospilos亚属。已知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中南,西北,内蒙古,华东;日本(北海道至本州);朝鲜;西伯利亚东南。寄主经用各种植物饲养结果,仅取食丝棉木Euonymus bungeanus Maxim。但国内亦有报道取食榆、槐、杨、柳的记录。成虫本种的特征是翅比其近缘种宽阔,前翅横脉上的黑环明显,后翅外横线成一列。雄外生殖…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潜蛾属(潜蛾亚科)1新种,枇杷潜蛾Lyonetia eriobotryae sp.nov..该文提供了成虫外形、茧与幼虫的危害状照片及雌雄外生殖器解剖图.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虫将卵产在枇杷嫩叶反面的端部边缘,位于内外表皮之间.卵孵化后向叶基部钻蛀,沿叶片的主脉蛀入嫩梢内,导致嫩梢枯死,严重影响枇杷的生长和结实.老熟幼虫爬到一片新叶的背面结一白色丝茧,在其中化蛹.在云南省蒙自县枇杷的受害株率达80%~90%.该虫在云南蒙自1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枇杷潜蛾,新种Lyonetia eriobotryae sp.nov.(图1~8)正模♂,副模5♂♂,5♀♀,云南省蒙自县,2005-07-10,武春生、李正跃采.新种的外生殖器与桃潜蛾L.derkella(Linnaeus)很相似,但成虫前翅无中室端斑,雄性外生殖器的颚形突末端小四叉形(桃潜蛾为大二叉形),雌性外生殖器的囊突明显长于桃潜蛾.成虫花纹与台湾产的石楠潜蛾L.anthemopaMeyrick(也分布在日本)相似,但新种前翅缺前缘纹,雌性外生殖器有1枚长的囊突(石楠潜蛾前翅有前缘纹,雌性外生殖器无囊突).词源:新种名来自寄主植物的属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新入侵我国的迁飞性害虫,为了筛选出有效和不易受损的形态鉴别特征。【方法】本研究运用比较形态学和外生殖器解剖技术,筛选稳定、可靠的外部形态特征,描述雌雄外生殖器特征。【结果】草地贪夜蛾的大小等21个外形特征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不适合用于草地贪夜蛾的准确鉴定。新筛选的翅基部黑斑等4个前翅特征,下唇须节黑色横带、前足胫节密被长鳞片、前足跗节黑色、腹部腹面黑斑、肩板颜色均一、前足基节内侧长毛6个非翅面外形特征在草地贪夜蛾个体间稳定,其中前翅中部倾斜的椭圆环形斑等4个特征、颜色均一肩板等5个特征、环形斑内部颜色特征分别存在于草地贪夜蛾雌雄蛾、雄蛾和雌蛾中。新筛选的外形特征可分别用于准确区别草地贪夜蛾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新描述了阳茎基环长大于宽等6个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和囊导管基部明显宽于端部等4个雌性交配囊特征,其中3个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和3个雌性交配囊特征可分别用于准确鉴定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雄蛾、草地贪夜蛾雌蛾和甜菜夜蛾雌蛾。【结论】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草地贪夜蛾雄蛾鉴定提供了新的前翅特征,还首次为雄蛾鉴定提供了非翅面特征和为雌蛾鉴定提供了前翅特征,也筛选了新的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和雌性交配囊特征,对我国夜蛾科昆虫生殖器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草地贪夜蛾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原产地为美洲热带和亚热带气地区。2016年入侵非洲,2018在亚洲的印度首先发现并快速扩散到周边国家,2019年1月入侵中国云南并迅速扩散到20多个省区。草地贪夜蛾成虫翅展32-40 mm,前翅深棕色,后翅白色,边缘有褐色带。雌蛾前翅呈灰褐色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新入侵我国的迁飞性害虫,为了筛选出有效和不易受损的形态鉴别特征。【方法】本研究运用比较形态学和外生殖器解剖技术,筛选稳定、可靠的外部形态特征,描述雌雄外生殖器特征。【结果】草地贪夜蛾的大小等21个外形特征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不适合用于草地贪夜蛾的准确鉴定。新筛选的翅基部黑斑等4个前翅特征,下唇须节黑色横带、前足胫节密被长鳞片、前足跗节黑色、腹部腹面黑斑、肩板颜色均一、前足基节内侧长毛6个非翅面外形特征在草地贪夜蛾个体间稳定,其中前翅中部倾斜的椭圆环形斑等4个特征、颜色均一肩板等5个特征、环形斑内部颜色特征分别存在于草地贪夜蛾雌雄蛾、雄蛾和雌蛾中。新筛选的外形特征可分别用于准确区别草地贪夜蛾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新描述了阳茎基环长大于宽等6个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和囊导管基部明显宽于端部等4个雌性交配囊特征,其中3个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和3个雌性交配囊特征可分别用于准确鉴定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雄蛾、草地贪夜蛾雌蛾和甜菜夜蛾雌蛾。【结论】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草地贪夜蛾雄蛾鉴定提供了新的前翅特征,还首次为雄蛾鉴定提供了非翅面特征和为雌蛾鉴定提供了前翅特征,也筛选了新的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和雌性交配囊特征,对我国夜蛾科昆虫生殖器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记述我国四川省蛾眉山自然保护区圆胸隐翅虫属Tachinus、圆胸隐翅虫亚属Tachinus 1新种——峨嵋圆胸隐翅虫Tachinus (Tachinus)emeiensis sp.nov.。新种与Tachi-nus(Tachinus)licenti Bernhauer在颜色和外部形态上较相似,但根据体形较大,雄性第8背板中叶之间凹入浅,雄性第7腹板后缘中间几乎呈横切状,且颗粒区宽大,以及雄性生殖器侧叶顶端明显变细等特征可与后者区分。模式标本存放在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记述斜纹刺蛾属(Oxyplax Hampson)三新种。标本采自云南省。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滇斜纹刺蛾Oxyplax yunnanensis,新种(图1,4,7) 翅展♂24~25毫米,♀26毫米。头和颈板灰褐色;胸背红褐色;腹部暗灰褐色;前翅翅尖较尖,底色红褐,前缘灰褐色,中室以上和外缘区蒙有一层暗灰褐色,外线灰白色具暗边,从翅尖斜伸至后缘中央,微微外曲,端线灰黄色,缘毛两端暗灰褐色,中央灰白色;后翅暗灰褐色,端线灰黄色,缘毛与前翅的相似。  相似文献   

17.
桃小食心虫是我国苹果、梨、枣等果树上的重要害虫。以往对此虫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做了不少工作,但对成虫交配及产卵习性一直没有明确,影响对此虫生殖行为的进一步研究。本文着重明确了成虫交配时间、次数、性比例与交配率以及雌蛾产卵习性等。 观察结果 一、交配活动 以往文献中报导,桃小食心虫成虫白天栖息于果园中的草丛或其他明暗处,于午后7时开始交配或产卯。汤浅启温(1955)认为,成虫在日落后1—3小时内活动最盛,但没有指明交尾或中卵。黄可训等(1958)利用各种饵物和灯光,都未诱到成虫。 从我们的系统观察中得知,桃小食心虫成虫多于午后4时开始羽化,以6—7时(日落前后)羽化数量最多。成虫羽化后在地面静止,展翅后,即飞走。新羽化的成虫一般自夜间9时开始交配活动。首先,雄蛾作短距离飞翔,或作迅速爬行,似在引诱雌蛾。之后雄蛾活动减少,雌蛾开始作短距离飞行或震翅,并翘起两翅约成30°角,尾端向上,静止。此时雄蛾又复活动,做旋转式飞行,寻找已翘翅的雌蛾,当雄蛾接触雌蛾时并不避开,即行交配,呈一字形。偶遇惊动,雌蛾随即迅速爬行,雄蛾被拖倒行。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分析了卷蛾亚科Torticinae(Lepidoptera)53个种前翅翅脉电脑录像,确立了一套利用翅脉图像计测来鉴定卷蛾种类的方法,并开发了一个对应的专家系统。这个方法首先测定卷蛾翅脉上的22个交点(vein point)的坐标,然后把这些坐标值做为鉴定的特征依据输入数据库。 当拿到要鉴定的标本时,先让电脑自动测定其各翅脉交点坐标,再求出它与数据库中的53个种的交点坐标的相异度(dissimilarity),最后在屏幕上显示出它与53个已知种的相异度名次,相异度越小,则说明彼此翅脉越相似,与要鉴定的标本是同种的可能性越大。模拟实验的结果,名列第一的准确率高达98.2%,名列第二、第三的准确率为1.8%。 为了保证100%的准确率,本系统还将这53个已知种的成虫形态图、雌雄外生殖器解剖图、以及形态文字描述、生活习性、分布、寄主等也输入本系统。这些资料可以随时提取、配合鉴定。这一专家系统不受语言和专业程度限制,既简单迅速又准确,不失为鉴定卷蛾种类的一个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青海云毛虫 Hoenimnema chinghaiensis Hsu, 本种是作者于1980年据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麦秀林场张中隆采得的7定名的,当时蛾不明。 蛾:翅展75毫米,体长24毫米,触角羽状,主干浅褐色,羽枝发达,黑褐色,密着纤毛,胸部背面被污褐色浓毛,毛端灰白色,腹部背面鳞毛浅红褐色,尾端具长毛束,前翅淡赭色,亚外缘线的紫褐色斑列与蛾一致,但中、外横线均很模糊,中室端的毛点小,灰白色,也不够显现,后翅浅褐色。 生殖器:背兜侧突指状,中部略窄,底部呈三角形,角端刺状,大抱针端部稍向下方钝园,小抱针甚骨化,生长毛,弯三角形,外底角短截,外侧边缘的上部有3—5枚的1列钉状小距,肘很长,抱足骨化,下缘有黑色锯  相似文献   

20.
记述红展足蛾属2新种,其中济源红展足蛾Oedematopoda jiyuanica Wang,sp.nov.采自河南济源,与红展足蛾O.ignipicta(Butler)相似,但新种前翅翅面上有2条几乎平行的黑色纵条纹,雄性抱器瓣中部不扩大,末端平截,而后者前翅无黑色纵条纹,雄性抱器瓣中部膨大,末端圆。双突红展足蛾Oedematopoda furcata Wang,sp.nov.采自福建武夷山,可通过其爪形突后缘分叉形成2个大尖突与其它已知种区别。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