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病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分布范围广,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的贫困偏远地区,其在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性仅次于疟疾,该病已经造成了大量的残疾和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血吸虫病专家委员会1984年统计,全球感染血吸虫人口已达2亿。血吸虫种类繁多,寄生于人体的有6类,其中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是主要的致病种类。血吸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寄生于宿主组织中的虫卵使宿主发生免疫病理反应,导致泌尿生殖系统(埃及血吸虫)炎症和梗阻性疾病、肠道疾病、肝脾炎症和肝纤维化(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发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早期血吸虫病发展到晚期,可引起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膀胱鳞状细胞癌(埃及血吸虫)和不孕不育症在内的严重并发症,主要对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临床分期、并发症、致病机制及其免疫病理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吸虫体外培养研究工作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较突出的有 Clegg[1]从童虫培养至成虫; Basch[2]使尾蚴人工转变童虫后继续体外培养达到童虫发育,雌雄合抱,雌虫产卵,但卵为异常卵.目前为止,无论在曼氏或日本血吸虫均在体外培养成功,但两种血吸虫所产的卵均为异常卵,而血吸虫的生殖生理研究是寻找血吸虫体外培养不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日本血吸虫卵黄细胞发育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血吸虫雌虫生产的虫卵不仅是血吸虫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而且也是病原扩散的一个重要来源,而虫卵的形成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何毅勋等(1974)指出,血吸虫的卵黄细胞具有双重的生理机能。本文试图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日本血吸虫卵黄细胞在卵黄腺中的发育过程及其超徽结构特征和各期细胞的平均百分率,探讨其生理机能的形态学基础,为抗血吸虫药物的研究提供比较简明、客观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对日本血吸虫单性感染雄虫和双性感染雄虫蛋白质表达谱进行分析,并在mRNA水平进行验证;观察差异表达SJCHGC蛋白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SJCHGC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并分析其表达产物的抗原性. 成功鉴定了9个日本血吸虫雌雄合抱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在日本血吸虫雄虫合抱前表达上调的蛋白质有6个;而有3个蛋白质在日本血吸虫雄虫合抱后表达明显上调. 大多数差异蛋白功能涉及血吸虫的生长发育、生殖、营养、运动、信号传递等过程. 重组质粒pEGFP-C1/SJCHGC 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真核细胞COS-7中获得了表达,可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其表达情况及亚细胞定位,细胞所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血吸虫抗原性. 研究结果为揭示日本血吸虫雌雄合抱机制、研制抗血吸虫雌雄合抱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胞蚴期超微结构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了我国大陆品系37日和45日龄日本血吸虫母胞蚴及其体内未成熟子胞蚴体被的结构。同时观察了取自螺肝组织的62日龄成熟子胞蚴。初次揭示日本血吸虫胞蚴期体被的超微结构,基本上与曼氏血吸虫胞蚴期相似。日本血吸虫母胞蚴和成熟子胞蚴除体被无体棘外,其他很相似。比较未成熟的子胞蚴与未成熟的尾蚴,揭示外质膜由两层结构构成;随后,外层结构溶化消失,而同时出现微绒毛。构成这样母子二代胞蚴及其体内胚胎既相同又有差别,认为与幼虫寄生部位及生殖生理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6.
无脊椎动物学 温度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 陈介康等 动物学报1983,29(3):195—206 卵圆前殖吸虫与透明前殖吸虫生活史的研究 邱加闽等 动物学报 1983,29(3):256—266 近交系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的研究 何毅勋等 动物学研究1983,4(3):239—244 奥陶系的若干床板珊瑚化石 林宝玉 古生物学报  相似文献   

7.
王家洁  杨祺颖  石宏 《生命科学》2022,(11):1456-1464
不孕症是当今影响人类生活和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中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女性不孕症的发病率已高达18%。虽然已经发现了许多不孕症的潜在致病基因,但尚不清楚不孕症的分子机制以及致病通路。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不可缺少的实验工具。非人灵长类动物(non-human primates, NHPs)模型是与人亲缘性最高的动物模型,其中猕猴和食蟹猴是实验室最常用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与人类约有95%以上的基因同源性,且与人类生殖特征、生殖周期等极其相似。相较于小鼠、大鼠等不能完全代表不孕症临床表型的模式生物来说,NHPs模型是研究不孕症的最佳选择。该文就NHPs模型在女性不孕症中的运用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对NHPs模型的应用提出一些思考,望为生殖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殖支原体通过其黏附细胞器定植于人体相关组织,引发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感染性疾病,但其具体的黏附过程可能相当复杂.探讨其黏附机制有助于了解其致病过程,以促进有关疾病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着重介绍了生殖支原体黏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各种黏附蛋白的定位、功能及相关基因序列.  相似文献   

9.
王健  周述龙 《水生生物学报》1988,12(3):286-288,i005
吡喹酮(Praziquantel,PZ)是目前最优良的非锑类抗血吸虫药,实验证明,PZ对埃及、曼氏及日本血吸虫病疗效均佳,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成虫、曼氏血吸虫成虫及自由生活期幼虫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有关PZ对血吸虫作用的文献很多,但迄今尚未见有关PZ在体外培养中对日本血吸虫童虫超微结构影响的文献报道。本文报道利用血吸虫童虫体外培养技术,在超微结构水平观察PZ对日本血吸虫肝门型童虫形态学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人们急需对血吸虫作全面、深入地了解,以便对血吸虫病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的今天,应用组织化学(简称组化)方法研究血吸虫,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阐明血吸虫的代谢状态和生理功能,而且有助于了解抗血吸虫药物作用的机制;有助于对有关血吸虫病免疫学机理的探讨。同时,组化研究资料将对血吸虫生活史各期的体外培养起指导作用,亦可为寻找抗血吸虫新药与血吸虫疫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1.
改进提高日本血吸虫的体外培养方法,可为研究日本血吸虫的生理生化、生化药理学及寻找抗血吸虫新药提供适宜的前提条件。 国外对血吸虫的培养多为曼氏血吸虫,我国对日本血吸虫的培养有过几篇报道,一般只能存活数十天,也有长达2—4个月的。由于影响血吸虫体外培养的因素很多,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数十次的试验比较,在培养器皿、培养基的营养成份和量、每瓶培养虫体的对数及更换培养基的时间等方面作  相似文献   

12.
日本血吸虫胆碱酯酶的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吸虫的胆碱酯酶(ChE)与血吸虫神经介质的传递、肌肉活动以及与其它物质代谢均有密切关系,也是抗血吸虫药物作用的靶子之一。1959年沈美玲等进行了药物对日本血吸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的研究。最近,姚民一等(1981)采用等电聚焦电泳分离出日本血吸虫胆碱酯酶的同功酶。然而有关血吸虫胆碱酯酶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主要限于曼氏血吸虫(Pepler,1958;Lewert等,1965;Fripp,1967;Bueding等,1967;Bruckner等,1974;Diconza等,1975)除Bueding简单述及日本血吸虫成虫的AChE外,迄今国内外尚无日本血吸虫CbE的组化资料,而且日本血吸虫的神经系统也未被专门观察。由于ChE的组化定位能细致地显示出血吸虫的神经系统构造,并能进一步提  相似文献   

13.
日本血吸虫毛蚴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38年,唐仲璋在光学显微镜的水平上已对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形态构造作了非常详细的描述。由于近年来扫描电镜技术的发展,寄生虫学家应用它观察血吸虫生活史各期虫体的构造,使得一般平面图象分辨不清的细微结构呈现清晰的三维图象,因而又补充和丰富了有关血吸虫形态和生理方面的若干新知识。关于血吸虫毛蚴的扫描电镜观察曾有LoVerde(1975)对埃及血吸虫毛蚴、K(?)ie和Frandden(1976)及Miegeville等(1979)对曼氏血吸虫毛蚴以及坂本启二和石井洋一(1978)对日本品系的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东方人类血吸虫及其螺蛳宿主交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鸿昌  乌伯坦 《动物学报》1989,35(2):189-195
以我国安徽及菲律宾莱特岛的日本血吸虫、湄公血吸虫、马来西亚类似日本血吸虫以及中华血吸虫交互感染其螺蛳宿主。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及钉螺与湄公血吸虫、马来西亚类似日本血吸虫及其螺蛳宿主亲缘关系较疏远。而湄公血吸虫与马来西亚类似日本血吸虫及其螺蛳宿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交互感染结果为马来西亚类似日本血吸虫及钙河罗氏螺的分类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血吸虫基因操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血吸虫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分泌组研究广泛开展,迫切需要针对单个分子功能深入研究。开展血吸虫基因操作研究不仅可在虫体内深入研究基因功能,对进一步理解血吸虫生长发育机理和寄生生活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还可建立抗血吸虫候选疫苗和药物靶标筛选的重要平台。为此,本文总结基因操作技术在血吸虫学中的应用并分析其现状。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对BALB/c近交鼠及昆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及肿节风处理后的反应,对血吸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宿主的若干反应作了比较研究,区分了它们充作日本血吸虫终末宿主的特点。认为,在缺乏更适宜的近交鼠的情况下,昆明小鼠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动物模型。 .  相似文献   

17.
日本血吸虫柠檬酸代谢研究与抗血吸虫病药物的寻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日本血吸虫有氧代谢中的柠檬酸代谢酶系,测定了血吸虫该酶系统的各酶活力,进一步证明了有氧代谢在血吸虫能量代谢中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柠檬酸代谢抑制剂氟乙酸钠对血吸虫具有强烈的杀虫作用,给从生化研究寻找新药的工作增添了新的一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日本血吸虫有氧代谢中的柠檬酸代谢酶系,测定了血吸虫该酶系统的各酶活力,进一步证明了有氧代谢在血吸虫能量代谢中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柠檬酸代谢抑制剂氟乙酸钠对血吸虫具有强烈的杀虫作用,给从生化研究寻找新药的工作增添了新的一例。  相似文献   

19.
《环境昆虫学报》2014,(6):1040-1045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生动物,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微生物杀虫剂。大部分微孢子虫能寄生于昆虫,侵染寄主的中肠、马氏管、脂肪体、卵巢甚至神经,从而影响昆虫的免疫健康和生殖健康,引起昆虫的流行病。本文简要概述了微孢子虫的致病机理、传播方式,介绍了微孢子虫影响昆虫生殖和免疫健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应用微孢子虫控制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世界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在中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其致病机制是由于血吸虫卵沉积于宿主肝内,形成虫卵肉芽肿,导致肝纤维化。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免疫过程中,肝星状细胞、T细胞、B细胞及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现就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